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原鼢鼠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行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对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定性、定量地对16中行为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期的行为基本没有变化,但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的不同。个中行为的时间的分配在24小时内及其在两个不同时期之间均有一定的差异,而每小时内动物的主要行为表现为睡眠和休息、移动、取食、挖掘、相互接触。繁殖期,动物的活动时间增加,表现为挖掘活动和接触时间的加长,动物社会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高于非繁殖期。  相似文献   

2.
亲缘选择是动物进化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非人灵长类因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是亲缘选择研究领域的重要类群。动物进行亲缘选择的前提是亲缘识别,并常通过社会行为的亲缘偏向表现。因此,本文从非人灵长类的亲缘识别机制和亲缘关系对其社会行为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综述:熟悉性和表现型匹配是目前普遍认同的非人灵长类亲缘识别机制,同时这两种机制并不相互排斥,它们可能共同在灵长类的亲缘识别中起作用;在非人灵长类中,亲缘关系是影响社会行为模式的主导因子,它影响着多种灵长类个体的友好行为、攻击行为和性行为的选择,同时亲缘偏向行为在不同物种中表现不尽相同,说明亲缘选择理论可以部分解释灵长类的行为,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分析了两种亲缘识别机制的异同以及在实际研究中利用亲缘选择理论解释非人灵长
类社会行为的局限及可能原因。目前,对非人灵长类社会中的亲缘选择研究正逐步深入,其中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应用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同时,依然存在诸如汉密尔顿规则参数估计和新大陆猴的亲缘选择研究案例的难点,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3.
魏万红  周文扬 《兽类学报》1996,16(3):194-201
本文在室内饲养条件下对高原鼢鼠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定性,定量地对16种行为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时期的行为基本没有变化,但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的不同。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在24小时内及其在两个不同时期之间均有一定的差异,而每小时内动物的主要行为表现为睡眠和休息,移动,取食,挖掘,相互接触。  相似文献   

4.
有关棕头鸥和遗鸥两近似种的分类与分布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近几年的野外观察结果并分析有关文献资料,系统地比较研究了棕头鸥和遗鸥两近似种的分类和分布现状,直接依据野外活体形态并对照系列标本对两种鸥的成、幼鸟和雏鸟的形态及野外临别特征给出了较精确的描述,澄清了这两种鸥以往在分类上的混淆有分布认识上的错位,同时从生态-动物、地理和行为学的角度对两种鸥的现有分布和今后分布态势的演进做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5.
头长在嘴上     
":头长在嘴上"这是匪夷所思的,但这却是进化历史的真实情况,因为动物必须及时摄入营养物质才能确保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繁衍,而感觉神经细胞的出现更便于捕食,所以,口早于神经细胞出现,在这里,逻辑和历史上达到了一致。最早进化出来的神经细胞分布于动物的全身,动物运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吃,当各种感觉神经细胞在口的周围集中时,才有利于动物寻找和捕获食物。神经细胞向口的周围集中是生物演化的趋势,所以,正是因为有了口,神经细胞才向口集中,才最终形成了头,所以,头长在嘴上是符合动物演化史的事实的。  相似文献   

6.
在大洋洲的珍禽异兽中,有个长着鸭子般的嘴的动物。猛一看,说不清它是鸟,是兽,还是爬行动物。这就是我们要在这里介绍的一种奇特的动物——鸭嘴兽。这个小小的动物,不论在形态上、生态上、解剖学上都有它使动物分类学家迷惑不解的独特之处。因此,在动物学界中,为它争论了近一个世纪,才肯定了它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史杭 《化石》1997,(3):18-20
人与动物的行为史杭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人类的起源。虽然人们发现人与哺乳动物特别是与灵长类动物在解剖和生理上有许多相近之处,但是人与动物毕竟有极大差别,人能直立,有能劳动的双手,有语言,有发达的大脑,有认识和改变自然的能力。所以直到达尔文的...  相似文献   

8.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自然选择"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动物的行为规律。动物的反捕食策略作为行为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动物更加适应环境。正确应用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能够有效理解和分析动物的反捕食策略。对动物的反捕食策略按照消耗能量的大小进行了分类总结,分别是隐蔽、逃避、自卫三大类。简要阐述了关于反捕食策略的最新研究动态,同时对动物的反捕食策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评价。  相似文献   

9.
刘全生  王德华 《兽类学报》2004,24(4):333-338
食粪行为广泛存在于草食性中小型哺乳动物中,是特指动物取食由盲肠内容物所形成的粪便的行为。这些动物具有特殊的结肠分离机制,能够产生两种不同的粪便。食粪行为延长了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平均滞留时间;提高了对高纤维食物的消化率;弥补了食物中氨基酸和维生素的缺乏,满足了动物对这些营养物质的需求;是动物消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食粪行为的节律性是动物对取食和食粪的风险权衡的结果。食粪行为的发展是与动物草食性的特点紧密相关的,是动物对身体较小、食物质量低和天敌威胁等不利因素适应的结果。本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昆虫捕食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戈峰 《昆虫知识》1997,34(6):371-374
行为学和生态学是生命科学中正在蓬勃发展的两个分支学科,而行为生态学则是这两个年轻学科的交叉领域。它主要研究生态学中的行为机制和动物行为的存活值、适合度与进化意义[1]从理论上来讲,开展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意味着把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生理学和进化论综合起来,并运用了数学和经济学分析方法,所以很有可能在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方法的探索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有可能引起生态学的巨大变革;从应用的角度讲,因为动物之所以能极好地适应它们的环境,主要是依靠先天的本能行为适应和后天的学习行为适应,所以深刻地了解动物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