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苍子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苍子是中国特色芳香油植物资源之一。山苍子的叶、花及果皮均含有芳香油。油中含柠檬醛、高级醇、有机酸,其中主要成分柠檬醛是制造紫罗兰酮系列香料的重要原料,可供合成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AD剂,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农药、化妆品以及其它日用品种;另外,利用山苍子制备高档香料鸢尾酮是我国深度开发山苍子资源的又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2.
利用分子蒸馏技术提纯海南山苍子油,用GC对山苍子里面柠檬醛质量分数和收率进行分析,实验表明获得高纯度、高收率柠檬醛的工业条件是:转数395 rpm,加料速度1.5滴/s,冷却水-5℃,一次分馏温度45℃、压力1 mbar;二次分流温度60℃,压力1 mbar,柠檬醛的质量分数为95.68%,产率为86.60%。 相似文献
3.
姜樟鲜叶经水蒸汽蒸馏得到一种淡黄色的精油,得率为0.5-0.8%。我们应用气相色谱、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以及测定衍生物熔点等方法,对该精油进行成份分析、鉴定。共鉴定出α-,β-柠檬醛,香叶醇,柠檬烯,1,8-桉叶油素,芳樟醇,氧化芳樟醇,樟脑,龙脑,石竹烯等47个已知化合物,其中α-,β-柠檬醛含量高达64.11%。它们是香料工业和医药工业上的重要原料。 相似文献
4.
5.
6.
由山苍子油合成假性紫罗兰酮的相转移催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以季铵盐、季鏻盐、PEG为相转移催化亮剂,对山苍子油和丙酮在氢氧化钠存在下合成假性紫罗兰酮的反应进行了研究,反应收率可提高6—14%,四乙基碘化铵与三苯基苄基氯化磷具有显著的催化效果。对不同相转移催化剂的可能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柠檬醛抗黄曲霉作用的分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组分山苍子[Litsea cubeba(Lour)Per]香精油作为复合中药模型。以该香精油中主要抗菌成分柠檬醛为中药靶部位,以能分泌致癌毒素的黄曲霉单细胞作为药物作用对象,吸收当今医学影像领域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多学科交叉策略,将多维显微、瑞利光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电镜与生化分析4项技术构筑平台, 从细胞、亚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三个水平,研究柠檬醛作用于黄曲霉的动静态过程,阐明模拟的中药方剂靶部位对细胞整体的作用规律.发现该醛不仅能改变黄曲霉细胞膜的形态结构、物理学特性及其生物学功能(如对物质吸收的选择通透性,细胞体积调节机制等),而且使细胞膜产生脂质过氧化损伤;进入细胞后,既作用于细胞器(如线粒体、细胞核等),使其产生损伤及区域性分布;又通过干扰细胞内大分子拥挤状态,导致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构象的改变、高含量类大分子缔合反应不可逆增强以及因生化反应区域效应丧失而产生的新陈代谢紊乱,揭示该醛能使黄曲霉孢子失去萌发力、菌丝体生长被抑制及产生孢子的能力,在于黄曲霉细胞膜、细胞器及大分子失去了正常结构、功能及相关的调节机制.在实现对柠檬醛抗黄曲霉机理阐明的过程中,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进行全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山苍子油对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方法纸片扩散法定性检测山苍子油对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抗菌活性,CLSI-M27-A微量液基稀释法定量检测其对14株临床分离申克孢子丝菌(包括固定型和淋巴管型各7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氟康唑作为质控药物。电镜观察山苍子油作用前后申克孢子丝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纸片扩散法1周后可见清晰的抑菌环,山苍子油对皮肤固定型株和皮肤淋巴管型株的MIC范围均为156.25~1250μg/ml,差异无显著性(P>0.05)。电镜观察显示山苍子油作用24h后申克孢子丝菌的菌丝干枯、断裂,孢子壁疏松、碎裂;胞膜及胞壁结构模糊,胞浆皱缩,细胞器及细胞核结构模糊。结论山苍子油对临床分离的皮肤型孢子丝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其对固定型株和淋巴管型株的抗菌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电镜结果提示山苍子油可能通过破坏菌胞膜,影响其通透性,进而扰乱细胞正常代谢而起到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叶木姜子果实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GC-MS联用技术确定了杨叶木姜子Litsea populifolia(Hemsl.)Gamble果实挥发油的21种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主要有:β-柠檬醛(β-citral)、α-柠檬醛(α-citral)、柠檬烯(limonene)、l,8-桉叶素(1,8-cinceole)、橙花醇(nerol)等,并与同属植物山鸡椒Litsea cubeba(Lour.)Pers的化学成分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喜树种子挥发油,得率0.35%。并进行GC/MS/DS研究研究,鉴定出占挥发油总组成83.74%和55种成分的化学结构,其主要成分为:反-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顺-芳樟醇氧化物、大牦牛儿烯、等。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对岷山毛建草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 ,共鉴定出 6 1种组分。其中主要成分为十六烷酸、十六烷酸乙酯、3 ,5 双烯 豆甾烷、N ,N 二苯基 [1,1 联苯 ] 4,4′肼、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二十七烷、二十九烷、三十二烷、十八烷酸乙酯、二十二烷酸乙酯等 ,其中十六烷酸和十六烷酸乙酯的含量较高 ,占挥发油成分总量的 14 2 %。检出成分占挥发油成分的 6 3 3%。 相似文献
15.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小花琉璃草精油的化学成分,鉴定了茴香脑、爱草醚、小茴香酮、对-甲氧基-苯甲醚等64个化合物,并用气相色谱测定了精油中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6.
木姜子叶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产于秦岭太白山的木姜子叶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从分离出的79个峰中鉴定了32种成分,其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0.59%,主要成分为1,3,3-三甲基-乙-氧杂双环[2,2,2]辛烷(59.96%),1,8-桉油醇(8.96%),香茅醛(6.86%),2-甲基-5-(1-甲基乙烯基)环己酮(4.34%)和澄花醇乙酯(3.19%)。 相似文献
17.
小果微花藤(茶茱萸科)[Iodes vitiginea(Hance)Hemsl.](Icacinaccae)种仁含油39-50%,经气相色谱分析,油的主要脂肪酸为十六碳烯酸和棕捅酸。利用臭氧化反应、色谱-质谱和红外光谱方法,鉴定十六碳烯酸为顺-Δ′-十六碳烯酸。用高效液相色谱从油中分离出13个甘油三酯(峰),其中8种甘油三酯进行了色谱鉴定。总甘油三酯中,主要甘油三酯为 HHH(18.4%),HHP(32.3%),PHP(16.8%)。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石荠苧属植物的精油成分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石荠苧属Mosla 5种植物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这5个种在精油成分的组成上基本可分为两个类型:一个类型含有大量的香荆芥酚和其他单萜类化合物,倍半萜成分很少,酚酯类化合物几乎没有;另一个类型则在精油中含有大量的倍半萜和酚酯类化合物。笔者在化学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它们的种间亲缘关系和可能的演化途径。 相似文献
19.
白暨豚是一种珍稀水生动物.本文报道了运用 Dexsil-300GC 毛细管柱色质联用仪,对白(?)豚油中脂肪酸进行了分析鉴定,并检测到了22种脂肪酸,其中主要脂肪酸是十四碳烯酸、十六碳烯酸和十八碳烯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