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近捕鸟蛛体表结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近捕鸟蛛Plesiophrictus guangxiensis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观察其螯肢、颚叶、跗节、生殖球、生殖沟、书肺、感觉器官、发音器及纺器等若干体表结构,为进一步研究蜘蛛的形态结构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虎纹捕鸟蛛(Ornithoctonus huwenna)个体大,毒性强,有强烈的攻击性,蛛毒含量大,采毒易,是进行蛛毒,蛛蛋白研究的理想试验材料,研究在饲养条件下虎纹捕鸟蛛的生活习性,捕食特点,雌蛛产卵,护卵习性,卵的孵化,蜕皮及幼蛛的发育,以及耐饥饿,耐干旱能力。  相似文献   

3.
虎纹捕鸟蛛雄蛛的修订(蜘蛛目:捕鸟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长民  鲍幼惠 《蛛形学报》1995,4(2):131-133
修订了王家福等所订虎纹捕鸟蛛SelenocosmiahuwenaWanget.al,1993的雄蛛,并将近期所采得的该种雄蛛作了重新描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虎纹捕鸟蛛的生态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文中首次报道了虎纹捕鸟蛛种群生态分布特点、洞穴结构、活动规律、捕食、繁殖、防御和进攻行为,并初步分析了其种群分布与栖息地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虎纹捕鸟蛛 Ornithoctonus huwena 繁殖行为是一系列反射活动.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能引起虎纹捕鸟蛛繁殖行为量的变化,而不能引起质的变化,即不会出现新的繁殖行为.在虎纹捕鸟蛛性行为程序中,行为成分常以固定动作方式有节律地重复演示,呈现仪式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虎纹捕鸟蛛Selenocosmia huwena Wang et al.,产自广西宁明县。雌蛛比雄蛛个体大,体长约6~9mm;步足长约7~10 cm,重46~58g;遍体多黑褐色绒毛和长毛,腹部背面有5条虎皮状花纹。螯爪长约1cm。该蛛穴居地下,穴呈圆形,结构简单,深约50~100 cm,洞口布以蛛网。据文献报道,该蛛毒液具有较强的哺乳动物毒性和一定的昆虫毒性,在开发新型抗感染、抗肿瘤药物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前景。1995~1998年期间,笔者在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对虎纹捕鸟蛛生活史进行了初步观察,现整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虎纹捕鸟蛛毒素及类似多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虎纹捕鸟蛛毒素及类似多肽梁宋平(湖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长沙410081)关键词虎纹捕鸟蛛毒素多肽神经毒素对研究离子通道、神经递质受体、神经突触传递等神经生物学和神经药理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继在蛇、蝎和芋螺等动物毒中发现很多有重要价值的专一性神经毒素之...  相似文献   

8.
虎纹捕鸟蛛实验种群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智 《动物学杂志》2002,37(3):15-18
对虎纹捕鸟蛛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各种生态条件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该蛛对低温的耐受能力较差,对强光呈负趋性,土壤湿度最适范围为16%-22%。土壤pH值最适范围为5.1-5.5。对噪声敏感,具较强的耐饥力和相互残杀习性。  相似文献   

9.
虎纹捕鸟蛛毒的生物学活性鉴定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采集广西产虎纹捕鸟蛛(Selenocosmia huwena)毒液的方法,并对粗毒进行了部分生物学活性的测定,该粗毒对小鼠和蜚蠊的LD50分钟为1.16mg/kg和300ug/g,该粗毒具有透明质酸酶,碱性磷酸酶,蛋白水解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活性,未测到磷脂酶A和胆碱脂酶性,通过电生理实验发现该粗毒含有阻断蟾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毒素,并观察到当小鼠接受腹腔注射致死剂量(5mg/kg)粗毒后便迅速出现呼吸麻痹。  相似文献   

10.
从虎纹捕鸟蛛粗毒中分离得到2种多肽毒素,huwentoxin-I和huwentoxin-II,抗菌实验结果表明,这2种多肽毒素能抑制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及啤酒酵母菌的生长,并且这两种多肽毒素有一定的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温湿度对虎纹捕鸟蛛繁殖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温湿度对虎纹捕鸟蛛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虎纹捕鸟蛛繁殖力在26℃恒温和RH80%的因子水平组合中较大。在24-26℃变温和RH80%的组合中为最大。  相似文献   

12.
王智 《四川动物》2005,24(4):554-556
在长沙地区,虎纹捕鸟蛛幼蛛和成蛛的入蛰时间分别为11月中旬和11月底至12月上旬;出蛰时间分别为翌年3月下旬和3月中旬,冬眠期蜘蛛的成活率主要由土温高低决定.虎纹捕鸟蛛具有较强的耐饥力.  相似文献   

13.
实验设置5个温度、3个湿度。对虎纹捕鸟蛛卵袋和幼蛛的发育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虎纹捕鸟蛛发育的重要因子。湿度对卵历期、幼蛛历期有显著影响。运用优选法计算虎纹捕鸟蛛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所得卵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T0分别为14.3℃。7.0℃。有效积温K分别为712.66日度和6161.80日度。  相似文献   

14.
Spider venoms are complex mixtures of neurotoxicpeptides, proteins and low molecular mass organicmolecules. Their neurotoxic activity is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the venom components with cellular receptors, inparticular ion channels. Spider venoms have…  相似文献   

15.
探索了虎纹捕鸟蛛(Ornithoctonus huwena)食道下神经细胞急性分离培养条件,并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对虎纹捕鸟蛛食道下神经细胞电压门控性钠、钾和钙通道的基本电生理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适合虎纹捕鸟蛛神经细胞离体培养的培养基为(g/L):葡萄糖0.7,果糖0.4,琥珀酸0.06,咪唑0.06,L-1513.7,Hepes 2.38,酵母粉2.8,乳白蛋白2.5,青霉素200 IU/ml,链霉素200 mg/ml,小牛血清15%;pH 6.8.该培养基非常适合虎纹捕鸟蛛神经节神经细胞离体培养,细胞在温度(27±2)℃的培养箱中培养2~4h,培养的细胞数目多、结构完整、贴壁效果好,细胞近似汤勺形,有一个长的单极突起,大部分细胞在10~30μm之间.全细胞模式下可以记录到钠、钾和钙三种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电流.钙电流为高电压激活电流,该电流能够被NiCl2完全抑制;钾电流为瞬时钾电流和延迟整流钾电流,这两类钾电流分别被细胞外液中的4-氨基吡啶和氯化四乙胺所阻断;钠电流为TTX敏感型电流.  相似文献   

16.
虎纹捕鸟蛛毒素 III及其天然突变体是从虎纹捕鸟蛛粗毒中分离得到的两个毒素多肽。虎纹捕鸟蛛毒素 III含 33个氨基酸残基 ,其中包含 6个半胱氨酸残基 ;而其天然突变体只比虎纹捕鸟蛛毒素 III少了C端的色氨酸残基。MALDI TOF质谱测得虎纹捕鸟蛛毒素 III及其天然突变体的分子量分别为 385 3.35和 36 6 7.4 0。通过比较其理论分子量和质谱测定的分子量表明两个多肽的 6个半胱氨酸残基分别形成了三对二硫键。虎纹捕鸟蛛毒素 III与从同一种蜘蛛分离得到的凝集素 I具有 70 .5 %的序列相似性。生物学活性实验表明 ,虎纹捕鸟蛛毒素 III具有使美洲蜚蠊可逆的致瘫作用 ,其半有效剂量 (ED50 )为 (1 92 .95±1 2 0 .84 ) μg/g (P =0 .95 ) ,而且能加强由电刺激引起的大鼠输精管收缩 ;而其天然突变体却不具有上述生物学活性 ,表明C端色氨酸残基为虎纹捕鸟蛛毒素 III生物学活性相关残基 ;同时虎纹捕鸟蛛毒素 III及其天然突变体都不具有类似于凝集素 I对红细胞的凝集活性 ,表明虎纹捕鸟蛛毒素 III和凝集素 I两者氨基酸序列中不同氨基酸残基对于决定两者的生物学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虎纹捕鸟蛛(Ornithoctonus huwena)食道下神经节的解剖以及神经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为开展蜘蛛神经生物学实验方法的研究,创立了一种蜘蛛神经细胞解剖方法——去胸甲解剖法。神经节细胞培养基为NaCl2 23 mmol/L;KCl6.8 mmol/L;CaCl28 mmol/L;MgCl2 5.1 mmol/L;Sucrose 5 mmol/L;Hepes 10 mmol/L;谷氨酰胺1mmol/L;青霉素200IU/ml;链霉素200μg/ml;小牛血清20%;pH7.4。在温度(27±2)℃的培养箱中培养2~4h。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较,去胸甲解剖法具有取材简便、准确、快捷和高效的特点。改进的培养基非常适合蜘蛛离体神经细胞的培养。培养的细胞状态好、数量多,细胞体呈椭圆形,细胞形状近似汤勺,有一个长的单极突起,其大小为10~30μm。  相似文献   

18.
王瑞兰  梁宋平 《昆虫学报》2009,52(2):126-132
HWTX-III是从中国虎纹捕鸟蛛Ornithoctonus huwena粗毒中分离纯化到的一种昆虫神经多肽。通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了HWTX-III对美洲蜚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神经细胞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影响。发现HWTX-III特异性地抑制美洲蜚蠊背侧不成对中间(dorsal unpaired median, DUM)神经细胞的电压门控钠通道(IC50≈1.106 μmol/L),而对电压门控钾通道没有明显的影响。HWTX-III通过一种新型的不同于其他蜘蛛毒素的机制抑制昆虫电压门控钠通道,它不影响通道的激活与失活动力学,也不明显地漂移稳态失活曲线。HWTX-III对昆虫神经细胞电压门控钠通道的特异性与新型作用机制为研究电压门控钠通道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开发新的安全的杀虫剂提供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