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香溪河氮磷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分别于三峡水库蓄水前的上世纪1996—1997年及蓄水后的2004年采集了香溪河水样及沉积物样,研究了蓄水前后香溪河氮磷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蓄水前上游总磷浓度低于0.05mg/L,下游在0.22—0.34mg/L之间,其浓度与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有关;总氮浓度变化不大,在0.7—1.1mg/L之间。蓄水后磷、氮浓度明显升高,但总磷在回水区由于沉降作用反而低于蓄水前。蓄水后下游氮磷比普遍高于10,加之水流变缓,使香溪河库湾发生“水华”的可能性增加。香溪河沉积物磷污染严重,总磷含量高达1221mg/kg,主要以无机磷污染为主。三峡水库蓄水后,对上游库湾水环境的不利影响已开始显现出来,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沙湖41 cm沉积岩芯摇蚊亚化石组合进行分析, 结合210Pb测年、长江中下游摇蚊-总磷转换函数模型、降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CA)方法及武汉市历史资料数据, 定量重建湖泊水体总磷浓度, 揭示了沙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 (1) 1973—1989年, 摇蚊组合以水生植被相关属种Cricotopus sylvestris-type和Dicrotendipes nervosus-type占优势, 揭示湖泊水生植被发育; 这一时期摇蚊重建水体总磷浓度为47—55 μg/L, 沉积物总磷维持在700 mg/kg; (2) 1989—2002年, 沉积物总磷增加近一倍, 与此同时水体总磷逐渐上升到100 μg/L以上, 水生植被相关摇蚊属种相对丰度显著减少, 湖泊由此进入富营养态; (3) 2002年以来, 沉积物总磷持续升高到2000 mg/kg以上, 摇蚊组合以富营养属种Tanypus和Propsilocerus akamusi-type占绝对优势, 水体总磷浓度维持在150 μg/L以上。DCA第一轴解释了摇蚊组合变化的62.1%, 且样品点在DCA第一轴得分与沉积物总磷呈显著负相关, 表明摇蚊组合主要响应于湖泊营养富集过程, 这主要与武汉市城市化发展导致湖泊面积萎缩和入湖污水增加相关。研究表明沙湖水体营养本底值约为50 μg/L, 减少外源营养盐输入是保护沙湖水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两种沉水植物对间隙水磷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立志 《生态学报》2015,35(4):1051-1058
为研究两种根系特征的沉水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间隙水中磷浓度的影响,选取根系较多的沉水植物苦草和根系相对较少的沉水植物黑藻作为实验材料,监测底泥中间隙水各形态磷含量及环境因子的变化,探讨不同根系特征沉水植物对间隙水中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藻和苦草实验组沉积物间隙水中各形态磷的浓度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黑藻和苦草对于稳定水质,减少底泥中磷向水中转移具有明显的效果;沉水植物不同,底泥间隙水中溶解性总磷(DTP)和溶解性活性磷(SRP)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结束时黑藻组和苦草组间隙水中DTP的浓度分别为0.24,0.01 mg/L,SRP的浓度分别为0.22 mg/L,0.004 mg/L。间隙水中磷的形态主要以DTP和SRP为主,溶解性有机磷(DOP)的含量相对较低。沉水植物对间隙水中磷的吸收是降低间隙水中磷含量的重要原因,苦草的吸收能力大于黑藻。沉水植物根系通过降低底泥p H值,提高氧化还原电位(Eh)的方式抑制了底泥中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4.
对2002年7月至2003年7月间采集的柘林湾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总磷(TP)、有机磷(OP)及各形态无机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形态磷的空间分布与调查海区沉积物粒径有关,并受沿岸污水排放及近岸养殖排污等人为活动的影响。表层沉积物各形态磷的平面分布基本呈现为湾内(除S1、S7站外)高于湾外的总体趋势。无机磷中以自生磷(Au-P)为主要存在形态,占总磷的47.3%,有机磷(OP)含量次之,占总磷的19.5%,铁结合磷(Fe-P)最低。其中,生物可利用磷(包括Ex-P、Fe-P、OP和部分Au-P)占TP的35.7%~83.0%,在国内外海湾中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调查了武汉东湖浮游植物水华的各种成份以及水柱沉淀物内叶绿素α含量,根据碳与叶绿素α系,给定了一回归方程,并计算出沉淀物中藻类活体相应的碳、氮、磷含量。从平均数值看,武汉东湖浮游植物水华的C,N,P含量分别为39.30,7.98及0.94(%);其干湿比为0.20,碳、氮比为5.10,碳、磷比为46.54,碳与叶绿素口之比则为133.3201983年东湖水柱沉淀物中浮游植物活体叶绿素α下沉量平均每天每平方米为43.8675微克(Ⅰ站)及35.5881微克(Ⅱ站)。利用东湖浮游植物水华各种成份含量及其各种比率计算出的东湖水柱沉淀物中浮游植物活体碳、氮、磷量,按顺序每天每平方米分别为2.53,0.50,0.05毫克(Ⅰ站)及2.09,0.41,0.04毫克(Ⅱ站)。  相似文献   

6.
王立志  董彬  宋红丽  李宝  安娟 《生态科学》2020,39(3):160-171
为利用冷暖种交替控制水体磷污染、抑制水体富营养化,揭示湖泊演化规律和机理。研究设置单季植物组(黑藻组、菹草组)和交替生长组(黑藻组+菹草组)进行实验。交替生长组在黑藻衰亡期种植菹草,监测各组上覆水和底泥中各形态磷含量的变化,计算黑藻衰亡释放磷及菹草生长吸收磷的总量,同时测定环境因子指标。分析沉水植物交替生长(黑藻+菹草)过程对衰亡期沉水植物(黑藻组)释放磷所带来的二次污染的消减作用,并分析环境因子变化与磷含量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黑藻+菹草组显著(P<0.05)降低了上覆水中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和溶解性活性磷(SRP)的浓度;显著(P<0.05)降低了间隙水中DTP和SRP的浓度。底泥TP含量黑藻组呈上升趋势,黑藻+菹草和菹草组呈下降趋势。在采用菹草生物量期望2倍于衰亡植物黑藻生物量的模拟实验条件下,每实验组沉水植物黑藻衰亡分解所释放的磷为1.51 g,沉水植物菹草生长所富集吸收的磷为1.83 g。因此,菹草具备消减黑藻所释放磷的能力,可作为冷暖种交替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备选物种。实验组磷的迁移方向分别为:黑藻组磷迁移最终方向为底泥,黑藻+菹草组和菹草组磷的迁移方向为植物。黑藻+菹草组通过提高环境中DO和ORP,使得水相中磷向沉积物相中迁移,从而使得水相中各形态磷浓度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磷肥输入对稻田土壤剖面胶体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越  梁新强  傅朝栋  朱思睿  金熠  叶玉适 《生态学报》2015,35(24):8251-8257
磷肥管理与土壤磷素赋存息息相关,选取杭嘉湖地区典型稻田定位实验,研究磷肥输入下稻田土壤剖面胶体磷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施肥管理下胶体磷在土壤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胶体磷是磷素在土壤中赋存的重要形式,能够占到土壤胶体溶液(1μm)总磷的85%以上,土壤全磷的0.1%—2%;(2)磷肥施用增加了土壤胶体磷含量,特别是在有机肥处理下0—5 cm土壤胶体磷含量达到了8.0 mg/kg;(3)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胶体磷含量减少,有机肥输入下对深层土壤胶体磷含量的影响较无机肥明显;(4)水稻收割后表层土壤胶体磷含量与油菜收割后相比减少明显,0—5 cm土壤胶体磷含量减少了90%左右,但有机肥施用下胶体磷含量减少较小;(5)水稻收割后30—60 cm土壤胶体磷含量有所增加,可能与胶体磷发生的纵向迁移有关。了解磷肥输入对稻田土壤剖面胶体磷含量的影响,为研究土壤磷素赋存形态及迁移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对有效评估胶体磷的环境风险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磷对藻类生长及污水净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室内模拟氧化槽中比较研究了污水中不同磷含量及氮磷比例对藻类生长及污水净化的影响。原污水中氮含量均为20mg/L,磷含量分别为1.25、2.50、5、10mg/L,结果发现原污水中的N/P为20/2.5时,藻类净生产量最高,污水净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武汉东湖磷含量的变动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武汉东湖水体中磷含量(均以PO4计算)的周年逐月季节和年际变动及其分布上的差异(1973-1985年)。按面积加权法计算总磷的平均含量为0.244毫克/升(1983-1985年),总溶解磷和溶解活性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21毫克/升和0.051毫克/升(1981-1984年),总磷和总溶解磷周年中出现两次高峰含量,即春季(3-5月)和夏末秋初(8-9月)。低含量出现在水温最低的冬季(12-2月),周年中溶解活性磷高峰含量出现在冬末春初(1-3月),低含量多数出现在春天夏初(5-7月)。东湖水体中磷含量平面分布有明显的差异,而垂直分布表层和底层差异小,各种形态磷的组成中颗粒磷所占比较最大(1983-1984年平均值),平均占总磷63.4%,溶解非活性磷所占比较最小,平均占总磷12.0%。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氧乐果总磷含量。该方法表明磷浓度在0~0.5μg/mL范围内与吸光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3),加标回收率为91.8%~94.3%,相对标准偏差(n=5)小于4%。该法测得氧乐果(50 mg/L)总磷含量为0.334μg/mL。  相似文献   

11.
扁担塘螺类生产力的研究Ⅱ、纹沼螺的周年生产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四种方法对扁担塘纹沼螺的周年生产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四种方法得到的生产量吻合极好。生产量的去壳干重和带壳湿重分别是体长频度法,178.07mg  相似文献   

12.
The in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chlorophyll a of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in Lake Kinneret were determined from 1969 to 1973. The ratios C:P, C:N, chlorophyll a:P, chlorophyll a:N of the algae showed fluctuations which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nutrient conditions that influence the annual pattern of phytoplankton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respect to the dinoflagellate bloom of Peridinium cinctum (OFM) Ehr. f. westii (Lemm.) Lef. Relatively high intracellurar P values at the start of the bloom indicated adequate availability of this nutrient and luxury consumption ove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Later, Peridinium continued to grow despite unusually high C:P ratios (> 300:1). In most years, phosphorus may have eventually limited growth, however, in 1970, the bloom censed despite comparatively high intracellular P concentrations. These observations, together with supplementary evidence from nutrient addition experiments and determinations of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levels, indicated that, for most of the growth phase of the bloom, Peridinium cells were not directly limited by P. The decline of the bloom usually, but not always (e.g., in 1970), was marked by very high C:P ratios. Thus, a shortage of P may often be a contributory factor to the cessation of the Peridinium bloom and may be limiting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e fall. Over the years 1969–73, possibly due to an overall drop in salinity, there appears to be a trend to lower levels of biologically bound phosphorus in Lake Kinneret, without a concomitant decrease in carbon biomass.  相似文献   

13.
保安湖麦穗鱼种生物学V.生产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995年10月至1996年11月,依据有关种群参数估算了保安湖1#试验围拦中麦穗鱼的生产力。月平均瞬时生长率的变化与年龄和季节有关,随着年龄增加生长率降低,在生活史的早期阶段生长最快,生长率一般在春、夏季较高。在研究期间,种群平均生物量为18.27kg*hm-2,周年生产力为36.53kg*hm-2*a-1,P/B系数为2.0。1996世代对总生产力的贡献为67.9%。种群月平均生物量及生产力均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季节变化,生物量在秋季(9月)出现峰值,生产力在冬季非常低,在夏季(7月)出现峰值,夏季生产力占总生产力的77.6%。  相似文献   

14.
武汉东湖湖球蚬种群动态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5月对武汉东湖湖球蚬进行了周年研究。湖球蚬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10 0 2ind /m2 和12 1g/m2 ,密度和生物量的高峰分别出现在 4月 (2 97ind /m2 )和 3月 (4 3 8g/m2 ) ;湖球蚬为一年一代 ,其种群含有 3个年龄组 ,其中 1999年龄组占绝对优势。利用瞬时增长率法和体长频率法计算湖球蚬的周年生产量为带壳湿重4 2 79g/m2 ,去壳干重 2 4 4g/m2 ,P/B系数为 3 5 5。同时湖球蚬的生产力动态也被研究 ,结果表明其生产量累积过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相似文献   

15.
太湖夏季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太湖夏季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与水体营养盐的关系,在太湖全湖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大规模浮游细菌采样调查,分析了太湖不同湖区浮游细菌丰度和多样性组成。研究发现,浮游细菌丰度在不同湖区中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北部和西部湖区沿湖流向东南方向至湖心和南部沿岸再到东部湖区呈下降趋势,这与太湖水体营养水平从高到低变化趋势一致。浮游细菌丰度与营养盐浓度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磷(TP)与细菌丰度存在较好的正相关(R2=0.6392,n=29,P0.01),而总氮(TN)与细菌丰度无显著相关(R2=0.0663,n=29,P0.05)。因此,磷是太湖夏季浮游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不同湖区营养盐与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随着营养水平的升高,浮游细菌多样性增加。此外,细菌群落的组成在不同湖区间亦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与不同湖区营养水平空间变化一致。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淡水湖泊中微生物循环和生态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6.
武汉东湖桡足类生物量及生产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1980—1982年武汉东湖桡足类生物量及生产量的测算结果。三周年来在东湖Ⅰ、Ⅱ采样站上共观察到5种剑水蚤: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 vicinus)、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和5种哲水蚤: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incongruens)、右突新鏢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a)、中华原鏢水蚤(Eodiaptomus sinensi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其总年平均生物量为321.74毫克干重/平方米。其中剑水蚤为194.70毫克干重/平方米,占60.51%;哲水蚤为127.04毫克干重/平方米,占39.49%。总年生产量为16.959克干重/平方米。其中剑水蚤为11.225克干重/平方米,占66.19%;哲水蚤为5.734克干重/平方米,占33.81%。年P/B比为52.55;其中剑水蚤为57.63,哲水蚤为46.02。各发育阶段的年平均生物量以桡足幼体最高,其次为无节幼体,卵最低。年生产量则以无节幼体最高,其次为桡足幼体,卵最低。从各种类所占总年平均生物量、年生产量的百分比值来看,广布中剑水蚤的比值最大,其次为球状许水蚤、近邻剑水蚤和特异荡鏢水蚤。  相似文献   

17.
试论沉水植物在治理滇池草海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文成  徐廷志   《广西植物》1994,14(4):334-337
本文论证了在滇池草海中恢复沉水植物并建立以优化的沉水植物为基础的湖泊生态系统在治理草海污染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水生植物治理草海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水生植被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本文列出了鄱阳湖98种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名录,叙述了水生植被的分布。鄱阳湖水生植被面积为2262平方公里,占全湖总面积的80.8%。湖中植被呈不规则环带状分布,并可划分为湿生、挺水、浮叶和沉水4个植物带,9个主要植物群丛。并研究了鄱阳湖水生植被的演变及发展趋势和湖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镜泊湖藻类生长和湖泊富营养化预测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鸿雁  徐云麟 《生态学报》1996,16(2):195-201
作者在分析了影响镜泊湖藻类生长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镜泊湖藻类生长模型,利用实验数据和有关资料对镜泊湖藻类生长和湖泊富营养化趋势迸行了预测。作者认为:在镜泊湖藻类的生长季节(5—10月),N浓度始终不是主要限制因子;在藻类生长旺盛的7、8两月,P浓度成为主要限制因子;在5、6、9、10四个月中,P浓度和温度均可能成为主要限制因子,但随着P浓度的提高,温度成为主要限制因子,客观上河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起着遏制作用。通过检验,本文模型的输出能反映镜泊湖藻类生物量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