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扎来诺尔矿务局司机王志东在东露天矿掘煤时,在距地表近四十米的古河床中发现一具保存完整的猛犸象骨架化石,实测身长8米,身高5米,尺骨1.12米,枕骨1.03米,门齿长3.05米。经初步鉴定为真猛犸象。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猛犸象骨架,它比1973年在黑龙江省肇沅县三站发现的松花江猛犸象大得多。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通肯河上游猛犸象地点調查今年四、五月间,黑龙江省博物館根据羣众报告的綫索,派笔者到松花江支流之一的通肯河上游調查猛犸象化石的出土情况。已知的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北安市通北鎮石华公社紅旗大队第五生产队境內,一处是在海伦县海伦农場北河中队人工渠道上。另外,在哈尔滨以北不远的呼兰县也曾經发現过猛犸象的牙齿,地点是楊林公社南房大队南面的黄土山(这次我們也初步調查了一下,并在原来地点采  相似文献   

3.
过去在我国曾发現过一些哺乳类动物化石或現代骨骼上病态或畸形生长的标本,但經过仔細研究和正式报导的则很少。关于我国发現的象类臼齿病态的标本,不久前周明鎮、张玉萍(1959)曾記載吉林榆树松花江猛犸象(Mammutkus sunguri)的两个臼齿的齲齿(odontoma)。  相似文献   

4.
继1963年4—5月份在黑龙江省通肯河上游几处出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以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7卷3期),7—11月间,在松辽平原的北部,嫩江和松花江包围的环形地区,黑龙江省博物馆又调查了几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且采集到一些化石。这次发现的地点大致可以分成南北两部。北面的包括德都、克山、拜泉等地点;南面的有肇源、哈尔滨市、宾县(见图1)。这些地点发现的化石都是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羣  相似文献   

5.
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消亡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其消亡的环境背景和影响机制仍没有形成一致观点。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保存有丰富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化石记录,是研究更新世晚期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环境及消亡过程的理想区域。黑龙江省青冈地区出土有典型的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如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等。本文以青冈县英贤村化石出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孢粉分析,重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生存环境背景。青冈地区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出土于湖沼相沉积中,研究发现其生存环境的主要植被成分是蒿属、菊科、禾本科、莎草科和云杉属,指示草甸草原为主,局地生长有针叶林的植被景观。欧亚大陆晚更新世高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猛犸象草原植被曾延伸到我国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6.
<正> 一九八○年四、五月间,扎赉诺尔矿务局露天矿在剥离煤层上复表土作业中,先后发现两具猛犸象骨骼化石(编号为一号、二号)。一号象距地表32米。二号象距地表40米,距一号象15米。一化石产地和埋藏层位扎赉诺尔煤矿位于我国与苏联、蒙古交界附近之前哨车站,一九○二年建矿,先后为沙俄和日本所经营。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一九三三年发现第一个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以来,这里即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东北三省在文物普查和地质调查过程中,陆续发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一些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这就使东北地区考古和古生物的研究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黑龙江省自嘉阴恐龙化石和扎赉诺尔化石地点发掘以来,在1982年,哈尔滨近郊阎家岗一个重要的晚更新世新化石地点被发现,这是一处典型的披毛犀-猛犸象动物群产地,化石层位在众所周知的顾乡屯组中。另外,在著名的哈尔滨黄山地层中时有哺乳动物化石和人工打击石片的发现。吉林省前郭旗青山头、乾安大布苏、长春市郊以及延边自治州均有哺乳动物化石点发现,其中青山头和大布苏已进行了系统的发掘,时代均为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恐龙大国,云南的禄丰、四川的自贡及山东、内蒙、新疆等地都出土了大量的恐龙化石。但中国第一条科学命名的恐龙化石出土地点是在黑龙江省嘉荫县渔亮子。1902年,由于黑龙江水的长期侵蚀,恐龙化石不断地被冲刷出来,暴露在江边的河滩上。当地渔民非常惊奇地发现了这些大骨头化石,但不知是何种动物的骨头这样粗大。这一消息被当时的俄国军官打听到,他们前来调查采集,将采到的大骨头化石误认为是猛犸象,并在俄国伯力地方报纸上作了报道。这一报道引起俄国地质学家的注意。1915年至1917年,俄国地质工作者连续三年来我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与发掘,采集了一些恐龙化石。他们配上三分之一的石膏,装成了一具鸭嘴龙化石,高4.5米,长约8米,定名为鸭嘴龙科满洲龙属,陈列在彼得堡地质博物馆里。鸭嘴龙是恐龙家族中的晚辈,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嘉荫出土的这些化石大多呈暗褐色  相似文献   

9.
云南象类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云南地区盆地星罗棋布,洞穴十分发育,沉积于其中的新生代地层保存良好,沉积类型多种多样,一些层位里还含相当储量的褐煤。过去由于缺乏脊椎动物化石,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主要以岩性为依据,不免存在一些困难。最近一些年来,随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发展以及新生代地质工作的深入,陆续采集和发现不少化石,尤其是象类化石占有一定的比例,数量不少,种类亦多,许多盆地都有发现。象类化石是划分和对比地层时代和了解古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资料之一。本文拟描述保山、玉溪发现的象类化石,并对云南境内过去发现的象类化石在地史上、地理上的分布作一扼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治淮工程中发现一批古生物化石,包括动物脊椎骨、腿骨、牙齿和角等数十件.这批古生物化石,是去年冬季在新蔡县境内挖出的.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研究员裴文中在2月中旬到河南省为这次发现的东西作了鉴定,证明它们是距现在有三十万年左右,地质学家们称之为“第四纪”中期动物群的化石.这些动物中有那马象、扁角鹿、犀牛、熊、马等等.过去在淮河流域的江苏北部、安徽等地,也发现过这类动物群的骨化石.据现有的资料表明:在第四纪时,我国南  相似文献   

11.
大型哺乳动物真猛犸象在晚更新世时曾广泛分布北半球辽阔的地区。据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它曾覆盖了从北纬55°到北纬35°的广大区域。已发现的众多猛犸象化石地点中,有不少已作过详细的同位素年代测定。从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角度,纵观真猛犸象从极地侵入我国境内及其繁盛衰亡的演变史,不难看出真猛犸象在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晚期曾有过两次比较集中的活动高潮,并每次都伴随有明显的向南迁徙。它的第一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3.4-2.6万年前(或可能略早),策二次南迁大致发生在距今2.3-1.2万年前。真猛犸象的这两次南迁活动与本次冰期两次较明显的冷暖交替的小气候波动在时间上大体吻合。  相似文献   

12.
真猛犸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和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其消亡的年代和原因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对黑龙江青冈县英贤村最新出土的5个真猛犸象和5个披毛犀化石进行了AMS14C年代测定,结果均大于4万年,部分化石可能已经超出了目前14C的测定范围。通过整理并对比已公开发表的中国境内两种动物化石的14C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早期常规14C测年方法所获得的年代值需要重新考虑其准确性。埋藏地层与最新的AMS14C测年数据显示,我国真猛犸象化石年代主要集中于MIS3阶段;披毛犀在我国消亡的时间很可能晚于真猛犸象,至少延续到末次冰消期。中国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仍然需要开展更多的年代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最早命名的恐龙化石是1902年于黑龙江省嘉阴县发现的满洲龙。满洲龙骨架现陈列在列宁格勒中心地质博物馆。1922年,我国地质学家谭锡畴等在山东蒙阴宁家沟采集发掘的盘足龙曾名闻中外,化石由瑞典人维曼研究,现存放瑞典伍普萨拉大学。本世纪二十年代,我国恐龙化石的发掘曾有过一次高潮。  相似文献   

14.
泥河湾盆地最初以其广泛分布的含化石河湖相地层而受关注,并以其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著称于世,而今,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世界著名旧石器考古重地和研究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重要场所。狭义泥河湾动物群(或下沙沟动物群)是我国北方早更新世的标准动物群,其古地磁年龄是2.2-1.7 MaBP。随着地层古生物工作的深入开展,盆地内也发现了若干中-晚更新世化石点;丁家堡水库全新统中发现的象颊齿,之前被鉴定为亚洲象,新的测年数据表明其时代大于5万年,依据牙齿测量数据和形态特征,本研究将其归入诺氏古菱齿象。目前已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百余个化石地点,鉴定出236种(包括未定属种)哺乳动物,分属于8目、32科和121属,其中38个属种(包括亚种)最初是以泥河湾化石材料而建立。总而言之,泥河湾盆地哺乳动物化石以早更新世者居多,并且化石材料保存完好;有些属种在欧亚大陆古北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例如早期猛犸象、披毛犀、野牛及真枝角鹿等,还有直隶狼、貉及各种真马。泥河湾盆地由于河流和断层切割以及沉积相变等原因,导致各个化石点及史前考古遗址地层难以直接对比,更难全窥盆地内动物群演化的整体脉络;新的生物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5.
在观众的心目中,大象是一种雄伟和圣洁的动物。只要提到它,人们就会想到生活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密林中的亚洲象和生活在非洲稀树草原的非洲象。殊不知,在地质历史上多种多样的古象曾经遍布于大洋洲以外的所有大陆。象类自距今约5000万年前在非洲北部发源后,相当成功地演化为一个兴旺发达的大家族。根据已发现的化石材料,科学家们推测,至少有400多种形态各异的古象曾在地球上生存过。在我国,古象的足迹也几乎遍及全国。或许,有人不相信这是事实,但新近北京自然博物馆推出的大型化石骨架专题展览──《历史上的长鼻子──中国…  相似文献   

16.
程新民 《人类学学报》1988,7(3):286-286
前不久,长春地质学院师生在野外实习时,于长春市南郊红咀子发现一旧石器地点。在伊通河一级冲积阶地的下部,距地表三米深的砂层中发现猛犸象和东北野牛等哺乳动物化石。同层出土的还有石片一件,原料为水晶,呈铲形,其台面稍残,系后期破损,但半锥体和放射线清晰可见,其背面有多块浅平的石片疤,可以肯定是一件锤击石片,其边缘尚有细小的疤,可能是使用痕迹。
旧石器和猛玛象等哺乳动物化石一起出土, 表明其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 文化时代可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此次发现为在该区寻找古人类和古文化遗存提供了线索, 对研究当地 第四纪古气候、古地理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最近,玉门矿务局吐鲁番勘探大队吴忠兴同志,在吐鲁番盆地老第三系中,采集了几个哺乳类的牙齿。很清楚的是一种原始的恐角兽类(Dinocerata)的化石,属于过去发现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上古新统格沙头组(Gashato)中的原恐角兽属(Prodinoceras)。这个发现在地层及古生物上有很大意义。因为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因此,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知道的古新统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在古生物方面,恐角兽类化石,过去我国仅在内蒙二连伊尔丁曼纳层中,发现过一种时代较晚(晚始新世),和相当特化的戈壁兽(Gobiatherium),吐鲁番盆地原始类型的发现是这方面知识上一个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吉林榆树大桥屯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桥屯地点发现17件石制品、两件骨制品和15种哺乳动物化石。石器以刮削器为主。打片技术都是采用锤击直接打法。修理工具的方式以向背面加工为主,反映了我国北方打击石器的传统修理方式。骨制品中一件系用猛犸象门齿残片制作的刮削器,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9.
一万多年前,随着冰河期的结束,世界的气候逐渐变暖,这给生活在寒冷地区的猛犸象带来危机。现在,我们已见不到这种庞然大物了。至于它们绝灭的原因,是由于原始人类的捕杀还是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而造成的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最近,人们在英国发现了一批猛犸象的遗骨化石,经测定,它们大约是在一万二千多年前死亡的,由于其死亡时间和北美洲猛猛象的灭绝时间(约一万一千多年前)很相近,因此增  相似文献   

20.
在内蒙乌兰察布盟集宁市区内坝王河岸的有红土坡地的红土层中,发现了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在东方的红土坡地上,化石埋藏地带,业经挖掘完了。出土的化石之中,只保留了一只古象门齿,现存长度约1米,直径13厘米左右,断为数节。化石表面黄褐色,里层灰白色。象牙弯曲程度不大,与猛犸象门齿不大相同。它是一只幼年古象的门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