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通过详细分析现代木兰科 (Magnoliaceae)植物的分布以及讨论中国木兰科植物区系和世界木兰科植物区系的关系 ,认为中国是木兰科植物现代分布中心及多样化中心 ,同时也是原始类群的保存中心和分化中心 ,并据此推测中国可能是木兰科植物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3.
通过整理和分析木兰科植物的化石记录发现:不论是植物大化石还是花粉,迄今为止在白垩纪以前地层中尚无可靠的记录,自白垩纪以来,木兰科的许多种广泛发生于北半球,如亚洲,欧洲及北美等地,但非洲和大洋洲至今尚未发现木兰科的化石记录。该科最早的化石记录为中国东北延吉地区早白垩世大拉子组的喙柱始木兰Archimagnolia rostrato-stylose Tao et Zhang. 根据现有化石记录,并结合木兰科现代植物的地理分布,推测:1)木兰科的起源时间不迟于早白垩世Aptian-Albian期;2)木兰科起源地点可能是东亚,后来经过欧洲进入北美,再从北美迁移到达南美洲;3)在地质历史时期,木兰属的出现比鹅掌楸属早,从而支持根据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得出的木兰属较鹅掌楸属原始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5.
木兰科为亚洲-美洲间断分布科,全世界有15属,24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从喜马拉雅至日本,向南达新几内亚及新不列颠;少数种类分布于北美东南部、中美至南美巴西.中国有11属,约99种.木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根据木兰科的化石记录、系统发育和现代分布,推测其起源时间为早白垩纪,甚至更早.起源地可能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并由此向外辐射,向东经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经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向西经西亚、欧洲,通过格陵兰进入北美,然后到达南美;向南经印度支那、马来西亚,直至新几内亚.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形成是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南美的木兰科是从北美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
6.
木兰科的化石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整理和分析木兰科植物的化石记录发现:不论是植物大化石还是花粉,迄今为止在白垩纪以前地层中尚无可靠的记录,自白垩纪以来,木兰科的许多种广泛发生于北半球,如亚洲,欧洲及北美等地,但非洲和大洋洲至今尚未发现木兰科的化石记录。该科最早的化石记录为中国东北延吉地区早白垩世大拉子组的喙柱始木兰Archimagnolia rostrato-stylose Tao et Zhang. 根据现有化石记录,并结合木兰科现代植物的地理分布,推测:1)木兰科的起源时间不迟于早白垩世Aptian-Albian期;2)木兰科起源地点可能是东亚,后来经过欧洲进入北美,再从北美迁移到达南美洲;3)在地质历史时期,木兰属的出现比鹅掌楸属早,从而支持根据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得出的木兰属较鹅掌楸属原始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木兰科3个特有属叶角质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我国木兰科3个特有属,观光木属、华盖木属和拟单性木兰属共4种植物的叶表皮内外面进行了观察。它们的上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细胞壁具有不同程度的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形状及壁的特征与上表皮近似,并有大量的气孔器分布其间,气孔器微凸出于下表皮,长轴取向不规则,全部为平列型气孔。这些特征与木兰科其它属(除鹅掌揪属Liriodendron外)一致,支持除鹅掌揪属外(该属仅有2种 相似文献
8.
木兰科(Magnoliaceae)的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木兰科为亚洲-美洲间断分布科,全世界有15属,24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从喜马拉雅至日本,向南达新几内亚及新不列颠;少数种类分布于北美东南部、中美至南美巴西.中国有11属,约99种.木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根据木兰科的化石记录、系统发育和现代分布,推测其起源时间为早白垩纪,甚至更早.起源地可能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并由此向外辐射,向东经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经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向西经西亚、欧洲,通过格陵兰进入北美,然后到达南美;向南经印度支那、马来西亚,直至新几内亚.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形成是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南美的木兰科是从北美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
9.
江西木兰科植物的初步整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野外采集及标本的整理鉴定, 确认江西产木兰科植物7 属22 种1 亚种, 其中3 种为江西特有种, 5 种为江西地理新分布。对各分类群进行了分类检索, 记载了其地理分布, 并列出凭证标本。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木兰科植物分属的新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查阅文献资料和总结归纳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对木兰科植物的野外调查的感性认识和栽培中对木兰科植物形态分类的体会,同时又吸取了植物化学分类的研究资料,提出中国产木兰科植物分为2亚科、3属、2亚属和17组的新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