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烟粉虱是云南省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观察相结合,研究了烟粉虱在烟株上的垂直分布特性和在8种寄主作物上的取食、产卵趋性。(1)烟粉虱在烟株上的垂直分布特征为上部>中部>下部,8月中旬为种群高峰期,上、中、下部叶片的成虫密度分别为15.1、10.9、6.7头?片-1;(2)烟粉虱成虫的取食趋性表现为大豆>南瓜>甘薯>番茄>一品红>茄子>甘蓝>烟草,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3)产卵趋性表现为一品红>大豆>南瓜>甘薯>番茄>茄子>甘蓝>烟草,一品红与南瓜、甘蓝、茄子、甘薯、番茄、烟草处理间,以及大豆与烟草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所测定的8种寄主植物中,烟粉虱成虫对烟草的选择性最差,烟区规划烟田种植范围时,应避免与大豆、南瓜、甘薯、番茄等作物间作或距离太近。 相似文献
2.
3.
宁波地区烟粉虱及其寄生蜂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重要的世界性害虫之一,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利用天敌对烟粉虱进行生物防治已经成为研究重点.本文于2007年6月至2008年11月对宁波地区不同寄主作物上烟粉虱虫口数量及其寄生蜂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查得烟粉虱寄生蜂共7种,它们是恩蚜小蜂属Encarsm Forster的浅黄恩蚜小蜂En.sophia、日本恩蚜小蜂En.japonica、丽蚜小蜂En.formosa、黄盾恩蚜小蜂En.smithi和桨角蚜小蜂属Eretmocerus Haldeman的蒙氏桨角蚜小蜂Er.mundus、狄氏桨角蚜小蜂Er.debachi、盾黑桨角蚜小蜂Er.melanoscutus,其中优势种为浅黄恩蚜小蜂En.sophia、蒙氏桨角蚜小蜂Er.mundus和狄氏桨角蚜小蜂Er.debachi,这3种寄生蜂分别占收集到寄生蜂总数量的35.89%、49.66%和11.01%;此外,田间十字花科蔬菜上的烟粉虱虫13数量最高峰在2007年12月,自然寄生率最高峰在2008年10月,寄生率可达到13.86%;田间黄瓜上的烟粉虱虫口数量最高峰出现在2007年11月,自然寄生率最高峰在2007年8月,寄生率可达到8.22%;田间茄子上的烟粉虱虫口数量高峰出现在2007年7月和9月及2008年10月,自然寄生率高峰出现在2007年7月和9月及2008年9月,分别达到13.25%,10.30%和5.92%.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感染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LCuMuV)的朱槿上烟粉虱隐种为MEAM1和AsiaⅡ7混合种群,并且AsiaⅡ7是该病毒有效传毒介体,明确这两个隐种的寄主选择性差异,能够为介体烟粉虱的防治提供依据。本研究选择锦葵科的棉花、黄秋葵和茄科的茄子、番茄4种寄主植物为供试寄主,通过笼内自由扩散、实验室嗅觉测定、发育观察,比较了MEAM1和AsiaⅡ7隐种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和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烟粉虱MEAM1和AsiaⅡ7对4种寄主存在明显的寄主选择性,MEAM1成虫和产卵选择趋性为棉花>茄子>番茄>黄秋葵;AsiaⅡ7成虫和产卵选择趋性为棉花>黄秋葵>茄子>番茄。MEAM1和AsiaⅡ7在4种寄主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有显著差异,MEAM1的存活率(卵到成虫)在棉花、茄子、黄秋葵上均较高(80%以上),番茄上最低(59%);AsiaⅡ7的存活率(卵到成虫)为棉花(90%)>黄秋葵(71%)>茄子(64%),在番茄上发育至1龄全部死亡。上述结果表明,4种作物均适宜MEAM1生长发育,锦葵科的2种作物适宜AsiaⅡ7隐种生长发育,茄科的2种作物不适宜。应避免棉花与黄秋葵近距离种植,防止传毒介体烟粉虱将黄秋葵作为桥梁寄主将病毒传播至棉花。 相似文献
5.
烟粉虱复合种Bemisia tabaci(Gennadius) complex内共生菌的种类可分为5类: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的初级内共生菌Candidatus Portiera aleyrodidarum和次级内共生菌,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Wolbachia属细菌,衣原体门(Chlamydiae)衣原体纲细菌CandidatusFritschea bemisiae以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类噬胞细菌(Cytophaga-like-organism, CLO)。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烟粉虱初级内共生菌分为2支,一些初级内共生菌和宿主系统发育并不严格一致; 次级内共生菌分为3支,一些次级内共生菌可能存在水平传播或多次侵入的现象。上述5类内共生菌在烟粉虱不同生物型/地理种群内的分布存在差异。B型烟粉虱可能具有独特的初级、次级内共生菌,并且不含有或很少含有Wolbachia属细菌、衣原体纲细菌Candidatus Fritschea bemisiae以及类噬胞细菌(CLO)。最后探讨了不同内共生菌对烟粉虱宿主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色粘虫板(黄板)和植株调查方法在河北省固安县日光温室内研究了烟粉虱成虫在黄瓜结瓜盛期(4月下旬~5月上旬)的分布和日活动规律。结果表明,温室北边平均诱集量((668·8±663·9)头/(板·d))是南边((357·5±349·4)头/(板·d))的1·87倍;除8∶00~10∶00以外,其他时段内北边诱集量均显著高于南边;同时,北边植株上烟粉虱成虫数量也显著高于南边。温室东边逐日和各时段诱集量均高于西边,但差异不显著。在垂直方向,烟粉虱成虫在黄瓜所有叶片上均有分布。烟粉虱成虫从6∶00~18∶00各时段均很活跃,但不同时段活动水平存在差异。8∶00~10∶00平均诱集比例最高(25·7%±9·7%),12∶00~14∶00最低(13·2%±5·2%);8∶00~10∶00的诱集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段。另外,黄板南面诱集量((352·5±186·1)头/(板·d))显著高于北面诱集量((160·7±90·4)头/(板·d))。对日光温室黄瓜上烟粉虱的监测、成虫诱杀和综合治理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国内烟粉虱B生物型的分布及其控制措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收集了国内 15个省 2 6个不同地区的烟粉虱种群 ,根据有关报道合成了一个随即引物H16 ,对不同地区的烟粉虱DNA进行了RAPD -PCR扩增 ,根据扩增结果分析了不同烟粉虱种群的生物型。结果表明 ,在以上不同省市和地区中 ,北京、山东等 11个省 19个地区都有烟粉虱B型的分布。以烟粉虱B型为防治对象 ,比较了使用高效氯氰菊酯、高效大功臣 2种化学农药 ,和应用桨角蚜小蜂、粉虱座壳孢 2种寄生性天敌 ,对黄瓜上烟粉虱种群的控制效果 ,结果表明在一个世代内 ,喷施高效大功臣 (10 0 0× ,1次 ) ,喷施粉虱座壳孢 (5× 10 6 个孢子 /ml,2次 ) ,和释放桨角蚜小蜂 (3头雌蜂 /株 ,2次 ) ,对烟粉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分别达到 78.2 1%、95 .74 %和 5 7.5 8% ,三者都可以对烟粉虱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烟粉虱若虫在甘蓝和花椰菜莲座期不同叶位层上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若虫在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var.italica和甘蓝Brassica oleraceavar.capitata不同叶位层的分布调查结果显示,烟粉虱若虫在菜株各部位均有分布,但各部位间极不均匀。统计分析表明:其若虫的种群数量在同种蔬菜的菜株各部位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在2种叶菜寄主间同一部位上烟粉虱若虫的种群数量差异不明显。通过对菜株各部位烟粉虱若虫量与整株总量的回归分析,建立了叶菜植株不同部位烟粉虱虫量与全株总虫量的回归方程及多元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9.
《环境昆虫学报》2013,35(5):560-571
2012年在河北廊坊通过调查作物围种和作物间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棉田中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nadius)MED隐种的分布情况得知,烟粉虱在棉花植株上的垂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上部和中部叶具有比下部叶较多的烟粉虱种群密度。烟粉虱在棉田中的水平分布情况为:未成熟虫期种群在样地中央和样地边缘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在整个发生期属均匀分布;成虫种群在主要发生期围种模式棉田中样地中央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样地边缘的种群密度,属于聚集分布,主要分布于样地中央,在整个发生期种群也主要聚集于样地中央分布;而间作模式棉田样地中央和样地边缘的种群密度无显著差异属于均匀分布。说明围种模式在增加了样地边缘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对烟粉虱成虫的水平分布有较大影响,通过改变种植模式能显著影响烟粉虱成虫在棉田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抑制蛋白基因Btarrestin是否参与吡虫啉耐药性。【方法】根据已有烟粉虱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克隆Btarrestin的全长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PCR分析Btarrestin在烟粉虱MED隐种各个龄期(卵,1-2龄、3龄、4龄若虫,雌、雄成虫)以及吡虫啉处理(100 mg/L)后成虫中的表达量变化,明确其时空表达模式。利用RNAi技术沉默Btarrestin,观察沉默前后Btarrestin表达量和烟粉虱MED隐种成虫死亡率变化。【结果】成功克隆烟粉虱MED隐种Btarrestin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 MK204377),编码区全长1 227 bp,编码409个氨基酸,预测所编码的蛋白分子量约为45.33 kD,理论等电点(pI)为8.38。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Btarrestin具有Arrestin_N和Arrestin_C两个超家族保守结构域,符合抑制蛋白家族特征。分子系统树分析表明,Btarrestin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Arrestin亲缘关系最近。Btarrestin的表达量随烟粉虱MED隐种的生长发育逐渐升高,成虫期表达量最高。100 mg/L吡虫啉处理成虫24 h后Btarrestin的表达量较对照增加了2.39倍。RNAi干扰Btarrestin后进行生物测定,烟粉虱MED隐种成虫的死亡率上升了31.27%。【结论】Btarrestin可能与烟粉虱MED隐种对吡虫啉的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Gaurav Rakhonde;K. P. Singh;T. Aravind;Kumari Surbhi;Himani Jeena;Pooja Bhatt;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2024,172(1):e13240
Tomato leaf curl disease is a serious constraint to tomato cultivation across the globe. The disease is characterized by leaf curling, crinkling, stunting and puckering with the drastic reduction in plant growth and yield. During two-year survey in major tomato-growing belt of Tarai region located in foothills of Himalayas in Uttarakhand, India, the mean incidence and per cent disease index of the disease were found to be 68.76% and 67.19%, respectively. In the morphological analysis using electron microscopy, pathogen contains twin geminate particles measuring 30 × 20 nm. The PCR amplification using RUGEMF1 and RUGEMR1 primers and sequencing of the amplicons, revealed more than 97% similarity to Tomato leaf curl New Delhi Virus (ToLCNDV). Thus, based on the sequence similarity, morphology and whitefly transmission, begomovirus isolate was recognized as a Tomato leaf curl New Delhi virus and designated as ToLCNDV_[Pant]. Ampl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of the Bemisia tabaci partial mtCOI gene from the Tarai region revealed the prevalence of Asia-II-1 cryptic species in the region. The overall mean pairwise distance across the 10 sequences studied was 0.0139, whereas the reference Asia-II-1 distance ranged from 0.0031 to 0.0332. The current investigation will aid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strategy to ToLC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评估VspI,StyI和StuI为基础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mtCOI)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 CAPS)标记方法鉴别烟粉虱Q与B隐种的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对国内外烟粉虱种群的mtCOI基因进行了测序并鉴定了其隐种;在对464个Q隐种、98个B隐种mtCOI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利用VspI,StyI和StuI对Q与B隐种分别进行了CAPS标记验证。检索并比对了GenBank中烟粉虱Q与B隐种mtCOI序列中VspI,StyI和Stu I酶切位点分布情况。【结果】对国内外烟粉虱种群研究发现,以Vsp I为基础的CAPS标记方法能够有效鉴别实验中的Q与B隐种;利用StuI或StyI的CAPS标记方法无法有效鉴别Q与B隐种。对GenBank中烟粉虱Q与B隐种mtCOI序列比对发现,利用VspI,StyI和StuI为基础的CAPS标记方法不能有效鉴别Q与B隐种。【结论】以VspI,StyI和StuI为基础的CAPS标记方法鉴别Q与B隐种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田间系统调查表明山东省农区烟粉虱优势种为Q隐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揭示山东省农区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隐种的分布情况,对2013年7-8月份期间在该省不同农区采集的烟粉虱隐种组成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方法】在山东省15市22个地点作物上采集了69份烟粉虱样品,利用mtCOI基因PCR-RFLP方法进行了分子鉴定,并分析了烟粉虱Q隐种在不同寄主作物及地理区域内的分布状况。【结果】22个采集地点中,17个地点的采集样品全部为烟粉虱Q隐种;其他5个地点(潍坊、菏泽、泰安、淄博和临沂)的烟粉虱Q隐种所占比例均大于90%,B隐种比例较低(<10%)。烟粉虱Q隐种比例在5种寄主(茄子、辣椒、番茄、黄瓜和棉花)种群间以及在山东省东部丘陵、中部山地和西部平原地区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2013年田间调查发现烟粉虱Q隐种在山东各地已广泛取代B隐种成为该地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烟粉虱Bemisia tabaci中东-小亚细亚1隐种(Middle East-Asia Minor 1, MEAM1)中克隆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ospholipid hydroperoxide glutathione peroxidase, PHGPX)基因,鉴定其在烟粉虱不同发育阶段及吡虫啉处理不同时间后雌成虫体内的表达情况,明确其在烟粉虱应对外界环境压力中的功能。【方法】利用3′RACE克隆和测定烟粉虱MEAM1隐种内PHGPX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并对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定量RT-PCR技术对该基因在烟粉虱MEAM1隐种不同发育阶段及吡虫啉处理不同时间后雌成虫体内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获得了烟粉虱MEAM1隐种两个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BtB-PHGPX1(GenBank登录号:KY312116)和BtB-PHGPX2(GenBank登录号:KY312117)。序列分析表明,BtB-PHGPX1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732 bp,编码243个氨基酸;BtB-PHGPX2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567 bp,编码188个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两基因的编码蛋白内均具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保守的半胱氨酸、谷氨酰胺和色氨酸残基位点。BtB-PHGPX1在烟粉虱MEAM1隐种卵内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在若虫、伪蛹、雌成虫和雄成虫内的表达量,BtB-PHGPX2在烟粉虱MEAM1隐种卵内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在若虫、伪蛹和雌成虫内的表达量(P<0.05)。BtB-PHGPX1和BtB-PHGPX2在雌成虫内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雄成虫内。吡虫啉处理雌成虫2 h时两基因的表达量均较对照显著提高(P<0.05),处理后5, 10和24 h时其表达量均较对照显著下降(P<0.01)。【结论】本研究克隆了烟粉虱MEAM1隐种两个PHGPX基因的序列全长,明确了其在不同发育阶段及吡虫啉处理不同时间后雌成虫体内的差异表达,推测PHGPX在烟粉虱抵御环境压力及杀虫剂胁迫时可能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物型烟粉虱体内Wolbachia共生菌的检测及其系统树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Wolbachia是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体内一类共生细菌,它能够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宿主的生殖方式。近年来的研究表明,Wolbachia与许多外来生物的成功入侵相关。本文利用长PCR的方法特异扩增了不同生物型烟粉虱(共24个种群)体内Wolbachia的wsp基因,结果发现B型和Q型烟粉虱入侵种群体内均未检测到Wolbachia,而在非B/Q型的浙江种群和肯尼亚种群体内检测到了Wolbachia。对该wsp基因进行测序并和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浙江烟粉虱种群的Wolbachia属于B组Con/Rug亚种群,而肯尼亚种群属于B组Btab1亚种群。Wolbachia的存在与否可能与烟粉虱的成功入侵有一定的关系。图2表2参23 相似文献
16.
利用mtCOI PCR-RFLP技术鉴定中国境内九个烟粉虱隐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是一个物种复合体, 包括31个以上形态上无法区分的隐种, 其中少数隐种是世界性入侵害虫。目前, 在中国境内分布有2个入侵隐种和13个土著隐种。快速、 高效的鉴别方法对掌握烟粉虱田间发生规律及制定相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到目前为止, 除了mtCOI基因测序比对外, 尚未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分多个烟粉虱隐种。本研究采用mtCOI PCR-RFLP技术, 单独或组合使用TaqI, VspI, Van91I, NcoI和FokI这5种限制性内切酶, 酶切烟粉虱mtCOI的PCR扩增片段, 鉴别分布在中国境内的9个烟粉虱隐种。结果表明, 单独使用TaqI酶切, 可鉴别出MEAM1和China 1两个隐种, 使用TaqI+NcoI分步酶切可鉴定出MED和Asia 1两个隐种, 使用TaqI+Van91I分步酶切可鉴定出Asia II 3和Asia II 9两个隐种, 使用TaqI+VspI+FokI分步酶切可鉴定出Asia II 1, Asia II 6和Asia II 7 3个隐种。本研究为高效鉴别中国境内的多个烟粉虱隐种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7.
MEAM1和MED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两种重要的外来入侵隐种, 在我国部分地区常混合发生, 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MED隐种危害寄主范围更广, 对多种杀虫剂具有较高抗性, 防治上更为困难。因此, 如何快速鉴定烟粉虱MEAM1和MED隐种, 对于烟粉虱防治策略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 mtDNA COI)基因保守区域内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为靶标, 应用等位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借助TaqMan-MGB荧光染色标记探针, 建立了一种鉴定烟粉虱MEAM1和MED隐种的等位基因选择性PCR方法, 并对北京11个区县的14个烟粉虱种群进行了隐种鉴定。结果表明, 北京地区14个烟粉虱种群样本与已知烟粉虱MED隐种种群在荧光值分布上聚为一簇, 为MED隐种。该鉴定方法具备SNP基因分型的优点, 可快速、 可靠、 高通量地鉴定烟粉虱MEAM1和MED, 为烟粉虱隐种鉴定及遗传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可选途径。 相似文献
18.
烟粉虱种群在江苏沿海城市市区的寄主分布与虫源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4-2006年3年的调查,初步探明江苏沿海城市市区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种群的适生寄主多达300余种,包括农作物47种,园林树木74种,水果林木8种,花卉60种,中药材17种,草坪草5种,杂草近百种,其中尤以锦葵科、茄科、菊科植物发生量大,危害重。市区烟粉虱的虫源性质为:多种适生寄主有利于成虫在市区\"安家落户\";特殊气侯条件导致虫源多次蔓延扩散而暴发;Q型生物种为市区成虫大发生的优势种群;市区烟粉虱成虫大发生的虫源主要来自于棉花;早春越冬大棚防治不彻底成为市区烟粉虱暴发的原始虫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