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建立鉴别炭疽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3株炭疽芽孢杆菌和3株蜡样芽孢杆菌基因组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MseⅠ酶切后与对应接头连接,通过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获得特异性DNA片段,将片段进行毛细管电泳,并利用GeneScan和BioNumerics软件对电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选择性扩增最佳引物组合为EcoRⅠ-G/MseⅠ-A,其扩增片段在100~500 bp范围内的有效数量为40~50条;比较炭疽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AFLP特征峰值图和DNA指纹图谱,确定了5个有明显差异的片段区。结论:利用AFLP分析可对芽孢杆菌属中相近的炭疽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进行鉴别,该方法可作为炭疽芽孢杆菌传统鉴定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用FFTC标记的抗带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球蛋白和RB-200标记的抗无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菌体球蛋白进行双重染色,结果带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显示特异性染色反应,其荚膜发明亮的黄绿色荧光,荚膜内的菌体里黄红色。而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形成荚膜或不形成荚膜的)等都被染成红色,与带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避免了交叉反应,成为一种特异性很高的快速检验炭疽芽孢杆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刘炬  徐俊杰  陈薇 《微生物学报》2012,52(7):809-815
炭疽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炭疽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在我国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被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其芽孢可作为生物战剂和生物恐怖的原材料,因此,发展灵敏、高效的炭疽杆菌检测方法十分重要和紧迫。按检测的靶标分类,针对炭疽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四大类:针对炭疽杆菌芽孢的检测方法,针对细菌繁殖体的检测方法,针对炭疽杆菌基因的检测方法和针对炭疽毒素蛋白的检测方法。其中,针对炭疽杆菌芽孢和细菌繁殖体的检测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方法,但其在特异性以及临床的实用性方面难以令人满意;针对炭疽杆菌基因的检测技术在特异性和灵敏度上有较大的提高,但在临床诊断等方面还有欠缺;而针对炭疽毒素蛋白的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直接对炭疽杆菌的主要致病因子的检测成为可能,这对于临床诊断以及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当前炭疽杆菌检测方法的最新进展做了简要的归纳,关注了不同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检测能力,并展望了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从事炭疽杆菌检测方法研究的同行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正>需氧芽孢杆菌属中发现最早的是枯草芽孢杆菌(1835,1835,1872),其次是炭疽芽孢杆菌(1872)。后来陆续发观许多新的芽孢杆菌,形态与炭疽芽胞杆菌类似或相仿,于是人们把一些与炭疽芽胞杆菌相似的近缘菌统称之为“类炭疽杆菌”或“伪炭疽杆菌”,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尚且如此。(Wagner,1920,1923,Grierson,1928)。 本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对需氧芽孢杆菌属的分类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基本均以Bergey的细菌鉴定手册为准。但在各个种的分类地位上仍有不同观点,如Smith等  相似文献   

5.
炭疽芽孢杆菌A16R株eag基因缺失突变株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炭疽芽孢杆菌A16R株eag基因缺失突变株, 为研究eag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方法】本研究以我国人用炭疽杆菌活疫苗A16R株中eag基因为目的缺失基因,根据炭疽芽孢杆菌Ames株基因组序列,利用软件设计了扩增上下游同源臂以及抗性基因引物,构建了重组质粒,将该重组质粒电击转入炭疽杆菌A16R感受态细胞中,利用同源重组原理筛选到炭疽杆菌A16R株eag基因缺失突变株。在分子水平及蛋白质组学方面对基因缺失突变株进行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经同源重组后获得eag基因缺失突变株。PCR鉴定表明目的基因已经丢失;SDS PAGE表明野生株与突变株在93 KDa处有差异蛋白条带,经质谱鉴定分析该条带为目的基因所表达的EA1蛋白;双向电泳结果显示突变株与野生株比较明显缺失3个蛋白点,经质谱分析后确定这3个点都是EA1蛋白。【结论】成功获得炭疽芽孢杆菌A16R株eag基因缺失突变株,为深入研究eag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炭疽芽孢杆菌重要基因功能的研究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6.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分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鉴别炭疽芽孢杆菌菌株间的遗传相关性和流行病学特征。我们就近年来常用的炭疽芽孢杆菌分子分型方法的优缺点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对疑似炭疽感染病牛牛肉标本和牛血污染土壤标本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经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观察、血清学实验和生化鉴定,证明分离到的细菌为炭疽芽孢杆菌。为进一步了解其特性,分别用保护性抗原、水肿因子和荚膜基因特异性引物对2株菌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这两株菌有两个毒力相关质粒pX01和pX02,为有毒株。序列测定表明,这两株菌基因间同源性达99%,这两株菌与GenBank中炭疽芽孢杆菌A2012株、Ames Ancestor株和A16R疫苗株同源性达99%。  相似文献   

8.
细胞单糖气相色谱图鉴别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细胞单糖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图的绘制方法,对所得细菌细胞单糖气相色谱图中的某些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并借助电子计算机对细菌细胞单糖模式进行聚类分析。用上述方法鉴别了24株(5种)芽孢杆菌,均得到满意结果。结果表明,炭疽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的单糖图谱有较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炭疽杆菌芽孢外壁胶原样蛋白(BclA)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炭疽杆菌芽孢外壁胶原样蛋白(BclA)是芽孢外壁发状菌丝的主要结构成分,也是芽孢的主要免疫原。从国内分离的3株炭疽杆菌中克隆出BclA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发现有2株(A16R和40048)的BclA与国外报道菌株长度不同,分别含有388个和322个氨基酸,72个和50个GXX三氨基酸重复序列,5个和3个含21个氨基酸的(GPT)5 GDTGTT重复序列(BclA重复)。另一株40022的BclA与国外报道的53169株完全一敛,含有370个氨基酸,66个GXX重复,5个BclA重复。对我国炭疽杆菌BclA蛋白多态性的分析为进行炭疽杆菌的基因分型以及研究炭疽芽孢的免疫原性和致病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草莓中蜡样芽孢杆菌的VITEK快速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形态、生理生化以及生物分子等多种手段开展了草莓中芽孢杆菌的鉴定研究,结果确认草莓携带的芽孢菌为蜡样芽孢杆菌。实验表明了VITEK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可快速检测草莓中的芽孢菌,结果可靠,为开发草莓杀菌抑菌技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炭疽芽孢杆菌FtsE蛋白酵母双杂交载体,以寻找与之有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通过PCR从炭疽芽孢杆菌中扩增得到FtsE蛋白的基因,将其片段克隆到穿梭质粒pGBKT7载体中,测序验证正确后转化酵母AH109株表达FtsE蛋白。结果与结论:重组载体构建正确,转化酵母细胞后表达成功,为下一步筛选与之有相互作用的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炭疽杆菌与其他需氧芽孢杆菌间的鉴別至今尚无较可靠方法。本文乃报导43株标准炭疽杆菌,33株标准的其他需氧芽孢杆菌及212株新分离的需氧芽孢杆菌实验结果:(1)串珠试验,43株标准炭疽杆菌中95.3%阳性,80株新分离炭疽杆菌92.5%为阳性而165株其他需氧芽孢杆菌全部为阴性。(2)W噬菌体裂解试验,所有炭疽杆菌全部被裂解,其他的需氧芽孢杆菌中仅有1株新分离的蜡样杆菌被裂解,其余全不被裂解。(3)碳酸氢钠培养基上CO2培养试验,43株标准炭疽杆菌中除7株弱毒株外,均出现粘液菌落,80株新分离的炭疽杆菌中78株出现粘液菌落而其他的则均不出现粘液菌落。(4)青霉素抑制试验、水杨苷发酵试验、动力试验及溶血试验在炭疽杆菌为阴性,在其他需氧芽孢杆菌中则不一致。因此提出,串珠试验、W噬菌体裂解试验及碳酸氢钠培养基上CO2培养下菌落的观察可作为炭疽与非炭疽杆菌的主要鉴別方法;而普通培养基上菌落的观察、青霉秦抑制试验、水杨苷发酵试验、动力试验及溶血试验可作为辅助的鉴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玉米根系内生细菌种群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2000-2002年,先后对辽宁省14个玉米主栽品种进行了根系内主要细菌种群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内生细菌的主要种群为芽孢杆菌属(Bucillus spp.),此外还包括肠杆菌属、沙雷氏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单胞菌属和棍状杆菌属.其中Bacillus分布最广,已鉴定出8个种,包括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spp.总量占根系内生细菌总量比苗期和成株期分别为75.5%和76.6%.内生细菌在不同玉米品种和不同生育期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研究发现,品种的遗传背景与其内生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炭疽病:微生物学的一个老问题带来了新烦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晓燕  张利平   《微生物学通报》2002,29(4):105-108
炭疽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的芽孢通过皮肤、胃肠道及肺部侵入人体而造成的。芽孢在体内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萌发并繁殖。带有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进入血液并释放3种外毒素。外毒素侵入宿主细胞造成患者代谢紊乱而休克致死。根据国外有关炭疽病的最新报道,对炭疽芽孢杆菌的微生物学及炭疽病的发病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原核表达炭疽杆菌噬菌体叮裂解酶(PlyG)和萤光素酶(Luc),结合这2种酶建立特异定量检测炭疽杆菌的方法。方法:PCR扩增得到带有His标签的裂解酶基因和萤光素酶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2b-p@G和DET22b-luc,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并诱导表达,过镍柱纯化得到目的蛋白;利用裂解酶裂解和ATP生物发光定量检测蜡样芽孢杆菌RSVFl,与平板计数法对比建立线性关系。结果:表达了炭疽杆菌噬菌体γ裂解酶和萤光素酶,并建立了特异定量检测蜡样芽孢杆菌RSVF1的方法,与平板计数方法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因炭疽杆菌与蜡样芽孢杆菌RSVF1均对PlyG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故本研究所建立的将炭疽杆菌噬菌体γ裂解酶与萤光素一萤光素酶系统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对现场或临床定性定量检测炭疽杆菌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原核表达炭疽杆菌噬菌体γ裂解酶(PlyG)和萤光素酶(Luc),结合这2种酶建立特异定量检测炭疽杆菌的方法。方法:PCR扩增得到带有His标签的裂解酶基因和萤光素酶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2b-plyG和pET22b-luc,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并诱导表达,过镍柱纯化得到目的蛋白;利用裂解酶裂解和ATP生物发光定量检测蜡样芽孢杆菌RSVF1,与平板计数法对比建立线性关系。结果:表达了炭疽杆菌噬菌体γ裂解酶和萤光素酶,并建立了特异定量检测蜡样芽孢杆菌RSVF1的方法,与平板计数方法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结论:因炭疽杆菌与蜡样芽孢杆菌RSVF1均对PlyG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故本研究所建立的将炭疽杆菌噬菌体γ裂解酶与萤光素-萤光素酶系统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对现场或临床定性定量检测炭疽杆菌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建立适合国境口岸现场应用的生物恐怖防控快速检测方法,从而保障口岸安全.针对生物恐怖炭疽芽胞杆菌,选择目标菌种特异性基因片段,设计引物,运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建立一套简便、高效的检测方法,并模拟生物恐怖炭疽芽胞杆菌可能存在的基质条件,评价LAMP技术在快速筛查中的适用性.结果显示,LAMP技术排查生物恐怖炭疽芽胞杆菌简便、快速、特异,检测灵敏度为102~103 CFU/ml;且能有效检出在偏酸、偏碱及黏稠基质中的炭疽芽胞杆菌.而高盐环境对该反应影响较大,有必要采用能有效去除盐分的核酸抽提方法.  相似文献   

18.
巨大芽孢杆菌是微生物肥料生产中的常用菌种, 与之形态上相似的蜡样群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则是产品中常见的污染菌, 传统方法区分两者费时费力, 有必要建立检测这两类芽孢杆菌的PCR方法。本文利用已登录的spoOA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和筛选了上述两个种(群)的特异引物, 并建立了多重PCR检测技术。使用该方法对巨大芽孢杆菌、蜡样群芽孢杆菌和其他芽孢菌共3属13种24株标准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 以检验其特异性。结果显示, 巨大芽孢杆菌、蜡样群芽孢杆菌基因组DNA分别产生大小不同的唯一产物, 其他芽孢杆菌均为阴性。该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经测定为105 CFU/mL。同时对10株待测菌株和8个微生物肥料产品进行检测, 其鉴定结果与常规鉴定结果一致。以上结果表明, 本文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可快速、准确鉴定巨大芽孢杆菌和蜡样群芽孢杆菌, 在微生物肥料检测方面有良好的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蜡状芽孢杆菌与食物中毒及感染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蜡状芽孢杆菌与食物中毒及感染症的关系蜡状芽孢杆菌是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芽孢菌。在需氧芽孢菌中,除炭疽芽孢杆菌外,曾被认为是非致病菌和污染菌。但在六十年代以来作了大量的工作,逐步认识到它在医学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分类、拮抗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芽孢杆菌(Bacillus spp.)作为生防细菌,已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畜、禽、水产动物的病害防控,也是当今微生物生态防控的研究热点。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是芽孢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因其能够产生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并且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和促生长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本文从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分类地位、鉴定方法、抑菌物质、拮抗功能基因、生防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对贝莱斯芽孢杆菌在工业、农业上的应用进行展望,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贝莱斯芽孢杆菌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