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瓷蟹科一新种——变化拟瓷蟹Enosteoides variabilis sp.nov.,特点是:额宽,近于平直或稍呈孤形,额缘中央稍凹,头胸甲侧缘中鳃区上具2壮齿,螯足两性异形。模式标本采自广西涠洲岛,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南海溪蟹属的研究(十足目:石蟹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68年Bott建立了南海溪蟹属Nanhaipotamon当时仅包括一种及二亚种:N.balssi Bott, 1968(菲律宾民都洛Mindoro),N.formosanum formosanum (parisi, 1916)(台湾南投,嘉义)及N.formosanum globosum (Parisi, 1916)(琉球群岛冲绳岛)。该属头胸甲较隆,表面较平滑。外眼窝角与前鳃齿之间的缺刻较深。两螯明显不对称,大螯略显肿胀。雄性第一腹肢末端的自然位置超越第四胸甲突起,末节末部均在一个板片状三角  相似文献   

3.
在检查我国南海蛛形蟹科Latreillidae的标本时,发现仿蛛形蟹属Latreillopsis Hen-derson,1888中有两个雌性成体与所有已知种明显不同,确定为一新种,报道如下:四刺仿蛛形蟹Latreillopsis tetraspinosa,新种(图1—5) 正模:1,南海,1960,Ⅳ—Ⅴ;副模:1(抱卵),海南岛(新村),1955,Ⅻ,4。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头胸甲近长方形,表面较光滑,分区沟明显。额缘中部伸出呈刺形,斜弯向下方。背眼窝刺约当额刺长的1.4倍,斜指向上方,稍分离。肝区甚为肿胀,共具4刺,以背侧缘的第1刺最长,但短于额刺,腹侧面的第1刺次之,背侧缘的第2刺较短。腹侧面的第2刺短  相似文献   

4.
描述采用广西那坡的牙甲科昆虫一新种,蒲氏点纹牙甲Dactylosternum pui sp.nov.正模♂,广西那坡弄化,550m,1998,Ⅷ.15。新种与科氏点纹牙甲Dactylostermum corbetti Balfour=-Browne相似,区别为:新种为红褐色;头、前胸背板和鞘支翅无细网纹;前胸腹板中部呈很强的屋脊状,具隆脊,隆脊前端具一长齿突,新种与道氏点纹牙甲Dactylosternum dohertyi Balfour-Browne的区别为:前胸腹板中部强屋脊状,具隆脊,隆脊前端具一长齿突,雄性外生殖不同,新种与密刻点纹牙甲Dactylosternum denspunctatum d′Orchymont区别为:前胸腹板中部强屋脊状,具隆脊,隆脊前端具一长齿突,中足脚节具密拒水毛,雄性外生殖器不同,模板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中国突眼蚱属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蚱总科,蚱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采自广西突眼蚱属Ergatettix1新种,即齿股突眼蚱Ergatettix serrifemora sp.nov.,并编制了中国突眼蚱属的分种检索表。正模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其它副模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2 ♂♂,4♀♀)和河池学院动物标本室(1 ♂,1♀)。齿股突眼蚱,新种Ergatettix serrifemora sp.nov.(图1 ~4)本种近似于短背突眼蚱Ergatettix brachynotus Zheng et Liang,1993 ,主要区别为: 1)头顶宽狭于1复眼; 2)前胸背板沟前区侧隆线向后收缩; 3)中足股节下缘平直; 4)后足股节上侧中隆线具大锯齿,膝前齿大。正模♀,广西罗城(宝坛) , 600m, 2006-04-29 ,邓维安采;副模, 3 ♂♂,5♀♀,邓维安、韦仕珍采,其它同正模。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进行中国广西大明山无脊椎动物资源调查研究时,发现了蜘蛛目蟹蛛科绿蟹蛛属1新种,命名为饼绿蟹蛛Oxytate placentiformis sp.nov..所有标本均保存在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文中测量单位为mm.饼绿蟹蛛,新种Oxytate placentiformis sp.nov.(图1~6)正模♂,广西南宁大明山自然保护区浣纱瀑布,2011-05-23,王英楠采.鉴别特征 在分布于亚洲大陆的本属种类中,本新种与冲绳绿蟹蛛O.hoshizuna Ono,1978,钳绿蟹蛛O.forcipata Zhang&Yin,1998和小头绿蟹蛛O.capitulata Tang&Li,2009外形和触肢器十分相似,但具有以下不同:本种触肢胫节突长,端部弯曲呈"7"字形,而冲绳绿蟹蛛O.hoshizuna的胫节突末端强烈弯曲呈钩状,钳绿蟹蛛O.forcipata胫节突末端呈钳状,小头绿蟹蛛O.capitulata Tang&Li,2009胫节突末端弯曲呈鸟头状.词源学 本新种以雄蛛背甲的形状而拟定.正模 雄蛛体长7.75:头胸部长2.81,宽2.40; 腹部长5.20,宽1.38.背甲黄褐色,中窝纵向线状,颈沟和放射沟不明显; 背甲圆形,头区轻微隆起.8眼2列,背面观两眼列均后凹,后眼列较宽,前侧眼和后侧眼突出; 前中眼直径0.08,前侧眼直径0.10,后中眼直径0.08,后侧眼直径0.10;前中眼距0.13,前中侧眼距0.10,后中眼距0.10,后中侧眼距0.30; 中眼域梯形,前边大于后边(0.30:0.25).螯肢黄褐色,前后齿堤无齿.颚叶黄色,边缘有浓厚的长毛.胸板淡黄色,长大于宽.步足黄褐色,步足测量:Ⅰ 12.40 (3.83+1.38+3.42+2.60+1.17),Ⅱ 12.60 (3.88+1.38+3.57+2.60+1.17),Ⅲ 6.80 (2.09+0.77+1.79+1.33+0.82),Ⅳ7.05 (2.40+0.71+1.79+1.33+0.82); 足式:2143.腹部十分窄长,淡黄色,被有黑色长毛; 腹部背面前端有2对明显的肌痕,腹部后部有横纹,似分节状.触肢胫节腹突拇指状; 外侧突较长,末端骨化程度高,弯曲呈"7"字形状; 生殖球简单,内侧具亚盾板; 插入器刺状,末端较钝.分布:广西.  相似文献   

7.
溪蟹多藏身于溪坑近岸的石块下和岩边草丛之中,一般用手不易捕捉。我在万载县官元山采育林场开展肺吸虫调查时,曾根据福建省介绍用臭咸鱼采集溪蟹18只。后在同一溪坑内,改用由当地居民推荐的鸡肠采集溪蟹,共计捕获187只,超过臭咸鱼捕获量达10倍之多。现将鸡肠采集溪蟹方法简述如下:诱捕法:取麻布袋一条,将鸡肠剪成数小段(4厘米左右),使其内容物溢出,张开袋口,按水流方向置于上游,麻布袋内腥臭味顺流而下,溪蟹即被  相似文献   

8.
记述梭子蟹科Portunidae,短桨蟹属 Thalamita 2新种,即刺肢短桨蟹T.acanthophallus和西沙短桨蟹T.xishaensis。 刺肢短桨蟹,新种T.acanthophallus sp.nov.(图1~8) 在整体形态上,新种最相似于T.danae Stimpson,1858,T.multispinosa Stephcnson & Rees, 1967,and T. holthuisi Stephenson,1975。新种与后3种的区别在于:新种头胸甲只有4枚前侧缘,而后3种具5齿,而;雄性腹部第6节明显短于其它3种;雄性第1腹肢形态与后3种明显不同. 词源:新种种名acanthophallus来源于希腊文,意指繁殖器官雄性第1腹肢末部具众多刺。 西沙短桨蟹,新种T.xishaensis sp.nov.(图9—16) 新种最相似于T.nanshaensis Dai,Cai&Yang,1996,and T.wakensis Edmondson,1925。但新种与T.nanshaensis Dai,CaiZ(Yang,1996,在头胸甲上的颗粒分布,螯足、第3颚足、雄性腹部及雄性第1腹肢的形态等均有明显差异。新种与T.wakensis的区别主要在于额齿、头胸甲前侧齿的形态,以及游泳足前节后缘的齿数。 词源:新种种名意指模式标本产地。 模式标本采自南中国海西沙群岛,并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Hg2+在中华绒螯蟹幼蟹鳃内的积累及其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实验,研究不同浓度汞(Hg2 )的水环境中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鳃内汞积累情况及对鳃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鳃能够从水环境中迅速积累汞,Hg2 浓度为10、50、100μg/L组的水环境中幼蟹鳃内汞含量分别为4.56、25.53、46.51μg/g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幼蟹鳃内汞含量1.68μg/g干重(P<0.05);水环境Hg2 浓度为200、300μg/L组的幼蟹鳃内汞含量达到了183.75和283.36μg/g干重,对水体Hg2 蓄积倍数达到了910.35和939.60。光镜观察低浓度组汞能够诱导鳃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如上皮细胞肿胀、鳃叶厚度增加、端部膨胀等;高浓度组则会导致鳃叶上皮细胞崩解,鳃组织结构完全破坏。以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鳃内汞含量同水体汞浓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并能够在组织形态上有所体现。鳃是中华绒螯蟹最容易接触水体Hg2 的器官,同时也是蓄积汞的主要器官之一,水体高浓度的Hg2 能够对鳃的组织结构造成明显的破坏,严重影响幼蟹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台湾南海溪蟹携带斯氏狸殖吸虫囊蚴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南海溪蟹Nanhaipotamon fornosanum (pari(?)i, 1919)最早发现于我国台湾省嘉义、南投等地,戴爱云、陈国孝(1979)曾报告在福建省莆田县南日岛与永春县发现此种蟹。但国内外尚无发现其能充当斯氏狸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报导。自1980年以来,我们在调查肺吸虫病时,在福建中部闽清县的台湾南海溪蟹体内检出斯氏吸虫(Pagumogonimus skrjabini (Chen,1959)的囊蚴。捕获的蟹个体较小,测量最大者3只(2只雄蟹,1只雌蟹),头胸甲平均长20.2毫米,宽24.7毫米,其中一雌蟹于1981年3月份捕获时已抱仔,约40—50个。其主要特点为:头胸甲明显隆起、光滑,雄性第一腹肢末节呈类三角形扩张,腹外末角趋尖,背内末角较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