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烟翅麦茎蜂幼虫田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江  张杰 《昆虫知识》1997,34(3):162-163
烟翅麦茎蜂CephusfumipennisEversmann是我省中部地区小麦上的主要害虫,1994年全省发生8.7万多hm2,损失小麦1000多万kg。为了了解其幼虫田间分布型,采用正确取样方法和最适抽样数,以提高损失率和防治效果调查的准确性,1994年我们在定西地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整理如下。l调查方法在定西地区通渭县选麦茎蜂为害率不同的麦田3块,每块田连续取样49个样点,每样点查100株,记载幼虫数(死、活虫及天敌取食虫均计)。将调查资料列频次分布表,统计平均虫数和方差,用聚集度指标、方差与平均数的幂法则,平均数与平均拥剂度的回归式来测…  相似文献   

2.
灰翅麦茎蜂的生物学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近年来在青海省和甘肃省春小麦生产中灰翅麦茎蜂CephusfumpennisEversmann的危害造成春小麦千粒重下降 8~ 1 0g,严重减产 ,籽粒品质变差 ,麦秆失去使用价值等问题 ,介绍了麦茎蜂的分布、主要生物学特征 (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等 )和目前的主要防治对策 ,包括耕作措施 (深翻、轮作倒茬 )、药剂、生物防治及选育抗虫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3.
陈阿兰  陈海龙 《昆虫知识》2011,48(5):1509-1512
室内饲养了灰翅麦茎蜂Cephus fumipennis Eyersmann,对该种蛹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灰翅麦茎蜂蛹期(30±2.08)d,根据蛹体色的显著变化分为5级(Ⅰ,Ⅱ,Ⅲ,Ⅳ,Ⅴ),其历期依次为:(6.5±0.55)d、(3.9±0.48)d、(4.4±0.5)d、(4.6±0.49)d和(10.5±...  相似文献   

4.
武昌灰稻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夏温澍 《昆虫学报》1962,(2):105-117
灰稻虱为水稻害虫之一, 据我们在武昌地区观察, 此虫以成虫及若虫为害, 每年发生6—7世代, 以若虫期越冬。越冬期间若虫多隐藏在稻田杂草内。成虫期经过5—42天, 卵期5—15天, 若虫期9—31天, 一世代需42.5天。每只雌虫产卵62—259粒, 卵粒产于寄主植物茎内。成虫分长翅及短翅两个类型。防治方面以拔除稗草最为有效, 药剂方面以1/150—300倍6%666, 1/1000—1500敌百虫及1/200—300异狄氏剂有效。  相似文献   

5.
大豆田豆秆黑潜蝇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豆秆黑潜蝇Melanagromyzasojge(Zehntner)是安徽省霍邱县沿淮地区大豆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一般为害夏大豆,虫株率可达30%~70%,更高的达100%;产量损失一般在15%~30%,严重者达60%以上。为了制定科学的防治指标,1992~1994年作者就豆秆黑潜蝇为害夏大豆损失与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1研究方法选择豆秆黑潜蝇密度较高、为害较重的夏大豆田。地点设在霍邱县城西湖乡新河村,土壤为肥力中等的沙质壤上,夏大豆品种为“凝珍”,采用尼纶网大田小区隔离人工接虫法。尼纶网箱底面积1×2m2,深1m。按每小区面积为2m2计…  相似文献   

6.
<正> 麦茎蜂cephus pygmaeus(L.)为害小麦形成籽粒瘦秕,造成减产。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为害逐年加重。据调查,平均被害株率:1983年为12%、1984年18.4%、1985年29.2%;千粒重平均下降31.3%。 该虫在河南省每年发生1代。3月底4月  相似文献   

7.
褐飞虱五龄若虫翅芽长度与成虫翅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綦立正  丁宗泽 《昆虫知识》1994,31(4):193-195
褐飞虱饲养于不同水稻品种、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种群密度条件下,5龄若虫翅芽长度与成虫翅型具有稳定的相关性:翅芽长于1.10mm羽化后为长翅型雌虫,介于0.96~1.09mm之间为长翅型雄虫或短翅型雌虫,小于0.95mm为短翅型雄虫。根据5龄若虫翅芽长度结合外生殖器特征,编制了成虫翅型检索表。由此,可在5龄若虫期预测成虫的翅型和种群盛衰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我国稻螟灾害的现状及损失估计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我国稻螟为害的确切记载始于 1 0 2 2年。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以前 ,以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为害为主。此后十几年中 ,三化螟Tryporyzaincertulas(Walker)普遍大发生。 70年代 ,我国螟害轻微。 1 993年 ,二化螟急剧回升 ,三化螟也随之回升。 1 996年 2种稻螟大发生 ,此后连年暴发成灾。目前我国螟灾的主要特点是虫口密度高、受害范围广、受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经济损失大。首要螟灾区是沿江稻区 ,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别约占 2 3和 1 3。全国年发面积约 1 5 0 0万hm2 ,防治约 3 80 0万hm2 次。该文首次估计年防治代价约 45 7~ 60亿元 ,残虫造成作物损失近 65亿元 ,总经济损失约 1 1 5亿元。由此可见 ,当前稻螟已取代稻飞虱、棉铃虫成为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头号害虫。  相似文献   

9.
沟金针虫为害小麦的损失分析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沟金针虫为害小麦的损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麦返青拔节期为害,使小麦茎蘖死亡。穗数减少。二是拔节后为害,形成白穗、虫伤株,使小麦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1~5级虫伤株的损失率分别为1%、6.3%、30.7%、33.4%和57.3%。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呈直线回归关系,方程为y=-2.8901+19.3318x,在亩产200~250kg水平下,防治指标为4~5头/m~2。  相似文献   

10.
浙江稻田稻秆潜蝇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2004在浙江较系统地研究了山区和半山区稻田稻秆潜蝇的种群动态与为害损失的关系,组建了田间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1、2代稻秆潜蝇的卵、幼虫、蛹、成虫死亡率分别为42.7%、14.5%、4.4%、12.6%和32.8%、16.5%、18.9%、15.6%。水稻秧苗期、大田期稻秆潜蝇卵(虫)量与株为害率、为害损失率的关系分析表明,随着卵(虫)量增加,株为害率上升,产量损失率加大,两者呈显著正相关。成虫盛发至卵孵盛期为防治适期,稻秆潜蝇防治指标为秧苗期平均每百株有卵10粒,株为害率1%以上;大田期平均每丛水稻有卵1粒,株为害率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