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树鼩的生物化学参考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鼩科分类地位的争论和我国树鼩的分类至今尚无定论(Lyon,1913;Osgood,1932;Allen,1938;Ellerman等,1951;Hill,1953;Napier等,1967;Walker,1968;Corbet等,1980;Luckett,1980;Honacki等,1982;Ronald等,1983)。自Sim-pson(1945)和Le Gros Clark(1959)将树鼩归入灵长目,特别是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对树鼩的血液学、血清学和免疫学研究报道较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30只产于我国云南的成年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血红蛋白正常值。结果如下:抗碱血红蛋白均数(%)为0.90±0.09,HbF细胞均数(%)0.10±0.05,Heinz小体生成率均数(%)为12.35±0.81,热变性血红蛋白均数(%)为2.48±0.35,血红蛋白溶解度均数(%) 为83.58±1.12。异丙醇试验为阴性,未见H包涵体。上述结果与人的血红蛋白正常值进行了分析比较。血红蛋白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显示了树鼩Hb的五个区带,树鼩Hb的电泳迁移率慢于人的Hb。  相似文献   

3.
树鼩进化分类地位的分子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树鼩隶属攀鼩目,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南部等地区。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如体型小、脑-体重比例高、生殖周期短、寿命短和饲养成本低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可望替代灵长类动物的新型实验动物。然而,关于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明确树鼩的分类地位是创建实验动物的重要研究基础。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树鼩分类地位探讨的分子证据。在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核DNA序列研究,包括近期树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都支持树鼩是灵长动物的近缘旁系群,然而绝大部分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研究却显示树鼩与啮齿动物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这样的分歧主要是由于线粒体序列和核基因数据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算法导致。综合现有不同DNA数据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树鼩作为灵长类的近亲这一结论应该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4.
树鼩微卫星DNA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索并建立一种检测树鼩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方法。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对30只树鼩个体的11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遗传检测。结果所选的11个微卫星DNA位点中,有9个具有高度多态性,2个微卫星DNA位点多态性较差。结论所研究的树鼩微卫星位点中,有9个符合遗传标记特点,可用于检测树鼩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树鼩毛发的亚显微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树鼩毛发和食虫目鼩鼱、灵长目懒猴等动物毛发的亚显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树鼩毛发和食虫目鼩鼱毛发的毛小皮形态和髓部亚显微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与灵长目懒猴等动物毛发比较,其结构亦各具特点。因而作者认为在种属关系上,应将树鼩单列一目为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居住条件对中国树鼩生殖生理的影响。方法:将30只中国树鼩放在大、小不同的笼内临近饲养,分为3组(n=10):对照组,小笼饲养组和利血平组。给予利血平作为干预措施,饲养180d,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液和组织中激素和核苷酸的水平,光、电镜观察脑和睾丸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实验第180天检测,与对照组比,小笼内中国树鼩血肾上腺素(A)、去甲肾上腺素(NA)、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分别升高了71.71%,46.68%,35.14%,19.24%;睾酮(T)、雌二醇(E2)分别降低了34.33%,9.67%;丘脑(thala.mus)、前额叶皮层(PFC)、海马(Hipp)、睾丸(Testicle)组织中cAMP含量分别升高了31.61%,45.82%,30.17%,28.56%;thalamus、Hipp、Testicle组织细胞线粒体的体密度(VD)增加了172.04%,151.69%,132.79%;数密度(ND)增加了66.27%,69.28%,67.37%;面密度(SD)增加了34.46%,54.83%,31.60%;曲细精管明显萎缩,精原细胞显著减少。利血平组A、NA水平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65.95%,77.80%(P〈0.01),其他成分均接近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居住条件对中国树鼠鼩生殖生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树鼩实验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3株基孔肯雅病毒人工感染成年树鼩,进行了病毒血症、抗体动态变化、内脏组织病理改变和病毒在宿主体内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树鼩能产生2~6天的病毒血症。血凝抑制(Hi)抗体第6天产生,第30~50天达高峰:中和(NT)抗体在第10天产生,第30~40天达高峰,二者相关性非常显著(P<0.01)。补体结合(CF)抗体第14天产生,第40~50天为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第8~12天能在其脑、肺、肝、脾和肾等组织查到病毒,经病理检查这些内脏组织呈炎性改变和出血倾向,表明该病毒能侵袭树鼩各主要脏器。试验认为树鼩对基孔肯雅病毒敏感。  相似文献   

8.
树鼩的许多生物学特性近似于人类,人们利用树鼩成功建立了多种人类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并在肿瘤、内分泌、神经、视觉等方面有相当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和研究。本文概述了树鼩在医学实验研究中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 目的 探索建立树鼩阿尔茨海默病(AD)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将30只成年雄性树鼩Tupaia belangeri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腹腔注射D-半乳糖(D-gal)造成急性衰老后,对树鼩双侧海马内一次性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2片段(Aβ1~42)和鹅膏蕈氨酸(IBO)的混合液,对照(生理盐水)组将所有药物替换为等剂量生理盐水,空白组不做处理。用Morris水迷宫对3组树鼩进行行为学测试,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镀银染色法进行病理检测分析。结果 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提示,模型树鼩出现了明显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脑海马区出现明显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纤维缠结。对照组和空白组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腹腔注射D-gal,双侧海马注射Aβ1~42和IBO混合液的方法可以造成树鼩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并出现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纤维缠结,是一种可行的树鼩AD模型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实验动物树鼩和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如回答人体各种重大生物学问题、解析人类疾病机理和新药研发等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转化医学存在的问题使得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实验动物重新得到重视;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也再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综述了国内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树鼩研究进展,包括树鼩基础生物学及动物模型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分析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了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心肌、肺、颌下腺、脾脏、肾脏、肾上腺、骨骼肌和大脑8种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8种组织均呈现为LDH-M型和LDH-H型两种亚基组合而成的5种不同分子形式同工酶。采用分光光度比色定量法测得5种同工酶组分的相对酶活性。对其H亚基和M亚基百分率以及H/M亚基比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就不同酶谱特征与基因表达状况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云粉蝶属分类研究(鳞翅目,粉蝶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整理了中国云粉蝶属Pontia Fabricius,1807的全部种类,共3种12亚种,包括2新亚种:云粉蝶且末亚种Pontia edusa qiemoensis ssp.nov.、云粉蝶黑龙江亚种Pontia edusa heilongjiangensis ssp.nov.和2个中国新纪录亚种:箭纹云粉蝶卡洛亚种Pontia callidice kalora(Moore,1865)、绿云粉蝶青藏亚种Pontia chloridice alpina(Ver-ity,[1911]).阐述了各亚种的主要识别特征及其地理分布,提供了分种检索表及全部种类的雄、雌性外生殖器特征图,并附所有中国亚种的成虫彩色照片.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对国产耳蕨属后生耳蕨组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研究,对组的概念进行了修订,首次将耳蕨属小鳞片根据长度分为长型和短型两类。本文共记载后生耳蕨组植物22种,包括中国新分布1种:P.longipinnulum Nair,新异名2种:P.glingense Ching et Y.X.Ling,P.shennongense Ching,Boufford etShing.本组共分五系,即线鳞系、水囊系、缺耳系、长小鳞系和黑鳞系。本文编制了后生耳蕨组的分种检索表,对一些种的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中国甚至喜马拉雅地区并无P.mucronifolium(Bl.)Presl和P.setiferum(Forsk.)Moore ex Woynar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树融分类位置的确定一直存在争议,近年的研究多倾向于将其并入低等灵长类.由于树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特别是个体小,繁殖力较弥猴等实验猴类强等特点,从而使它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5.
对东亚特有属-松蒿属进行了分类学订正。松蒿属特产东亚温带地区,有5种,我国全产。其中木里松蒿为1新种;黑籽松蒿为1新记录种;本文还报2个新异名。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海文蛤属(双壳纲,帘蛤科)的系统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我国的文蛤分类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混乱现象,它已影响和制约了我国文蛤的水产养殖和遗传育种等相关研究。利用比较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我国沿海分布的文蛤属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澄清了混淆种,修订了物种名称,确立了我国沿海文蛤的分类地位,对文蛤属的分类系统进行分子重建。结果表明短文蛤和丽文蛤为近缘种先聚到一起,然后与斧文蛤聚到一起,而琴文蛤、文蛤与该属其它 3 种文蛤的分歧时间较早。研究结果将为文蛤的分类研究、遗传育种、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记述分布于我国拟埃蝗属3种,记述1新种,即短翅拟埃蝗Pseudoeoscyllina brevipennis sp.nov.,附有分种检索表和种类分布情况,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短翅拟埃蝗,新种Pseudoeoscyllina brevipennis sp.nov.(图1~8)新种与长角拟埃蝗Pseudoeoscyllina longicorna Liang et Jia,1992的主要区别:前者颜面隆起侧缘在中央单眼之上明显收缩,后者直;前者复眼纵径为眼下沟长的1.2倍,后者为1.87倍;前者前翅到达后足股节中部,后者超过后足股节顶端。正模♀,黑龙江北安,2007-08-27;副模1♀,同正模,孙慧敏等采。词源:种名以拉丁字brev及pennis为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中国异饰肛螽属Acosmetutra Liu,2000的1个分类修订.有6个种被描述或重新描述,其中有1新种和1新组合,并给出该属的分种检索表.所有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广西姬小蜂科分类学研究(膜翅目:小蜂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2000年作者在广西南部山区的采集,结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馆藏标本的研究,报道了该科4亚科27属81种在广西的分布,其中,4属60种是中国新纪录,本文对前人和作者最近对中国姬小蜂科的分类研究简单作了综述,并对广西的姬小蜂科物种进行了初步的组分分析,根据现有材料得出结论是:1)广西的姬小蜂科区系成分以东洋区和古北成分为主;2)多个区纱成分分布相互重叠,交错。  相似文献   

20.
记述中国彩菌甲属Ceropria Castelnau et Brullé 13种,包括2新种:异色彩菌甲C.variabilies sp. nov.,深沟彩菌甲C.punctata sp. nov..提供了中国已知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