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的小胃是在胃幽门部与十二指肠的交接处由胃幽门括约肌和十二指肠括约肌突入管腔形成的一个小腔,其生理功能一直不清楚。本文采用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扬子鳄小胃黏膜的组织化学成分、细胞超微结构及细胞类型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小胃黏膜上皮PAS反应呈强阳性,AB染色呈弱阳性,主要分泌中性糖蛋白和少量的含硫酸性糖蛋白。电子显微镜下,扬子鳄小胃黏膜上皮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偶见内分泌细胞。小胃腺部则70%-90%为内分泌细胞,其余为少量的腺黏液细胞和泌酸胃酶细胞。应用7种胃肠激素的抗血清在小胃黏膜中检测出了5-羟色胺(5-HT)、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生长抑素(SS)、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肽(VIP)细胞,以Glu细胞密度最高,VIP细胞密度最低。未检测到胰多肽(PP)细胞。本研究结果表明,从组织化学成分和细胞类型看,扬子鳄的小胃与胃同源;从细胞超微结构和内分泌细胞所占百分比例看,扬子鳄的小胃已出现了明显的特化,泌酸胃酶细胞中未见泌酸小管,可能没有泌酸功能。内分泌细胞含量丰富,可能在调节胃肠道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动物学报54(6):1044—1050,2008]。  相似文献   

2.
用航向电镜研究了扬子鳄角膜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扬子鳄角膜由皮细胞层、Bowman膜、角膜基质、后弹力膜和内皮细胞层组成;与Underwood在爬行类视觉器官综述中认为鳄类无Bowman膜的结果不相符。本文还描述了角膜各层的超微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扬子鳄外周血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扬子鳄血细胞亚显微结构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血栓细胞。电镜图像显示:与其它爬行动物相比,各类血细胞体积较小并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形运动及吞噬能力。红细胞的特征是长梭形,其长短径之比值超过3.0。在外周血液中发现了多种未成熟型血细胞;进入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普遍已分化到一定程度,但有的仍须在外周血液中完成其最后的发育;单核细胞在外周血液中经历了从幼单核细胞到成熟单核细胞的过程,并描述了从未成熟到成熟阶段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嗜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液中经历了从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到成熟粒细胞的过程,描述了嗜中性粒细胞各个发育阶段细胞的超微结构及特征,并讨论了嗜天青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5.
扬子鳄肠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迄今,对哺乳动物特别是人类肠道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已有清楚的认识.在动物的进化中,爬行类属承前启后的过渡类群,其肠道组织结构与哺乳类存在较大差异(Luppa,1977),肠上皮细胞的更新机制也与哺乳类不同(Wurth et al.,1964).  相似文献   

6.
用电镜研究初孵扬子鳄的嗅球⒚嗅球的外颗粒层具有明、暗两种细胞⒚僧帽细胞层细胞排列紧密、规则,细胞之间无任何连接结构⒚内颗粒层见有 3~5 个细胞聚集成群,并有个别细胞出现胞质降解现象⒚除内颗粒层部分细胞外,其他各层细胞仍处于较幼稚阶段⒚胶质细胞已发生,外网状层中有薄薄的髓鞘出现⒚突触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大多为不对称型⒚  相似文献   

7.
8.
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应用7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段都有分布,以十二指肠密度最高,食道、直肠其次。生长抑素细胞在胃幽门部非常密集,胃体中等,胃贲门部较少,十二指肠偶见。胃泌素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前段,空肠、回肠和直肠偶见。许多血管活性肠肽细胞分布于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少数。胰高血糖素、胰多肽和P-物质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阳性细胞。结合扬子鳄的  相似文献   

9.
扬子鳄胚胎胰腺内分泌细胞发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13种特异性激素在扬子鳄胚胎胰腺早期发育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显示生长抑素(SS),5-羟色胺(5-HT),胰高血糖素(GLU),表皮生长因子(EGF),胰多肽(PP)免疫反应性(IR)细胞出现于第8天,P物质(SP)IR细胞出现于第18天,P53,胃泌素,睾酮,嗜铬素A,血管活性肠肽,上皮膜抗原,胰岛素在各期扬子鳄胚胎胰腺中均未发现。结论 表明SS、5-HT,GLU,EGF、PP和S害扬子鳄胚胎胰腺形成的分化的不同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 convertAbstractHtml(article.abstractinfoCn, \"cn\")}}    相似文献   

11.
扬子鳄胚胎发育后期端脑背侧区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背侧区位于大脑半球的外侧沟和终沟之间,向脑腔突入,几乎占满整个脑腔,有视觉,听觉和躯体感觉等重要功能,一些作者称它为脑室背嵴(Dorsal ventricular ridge).爬行类成体端脑背侧区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研究在国外有所报道[1-3],而其胚胎发育详细资料只见于1987年Yanes对蜥蜴背侧区的研究[4].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之一,研究其组织胚胎结构在系统进化和饲养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可填补国内在爬行类脑研究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对扬子鳄肌肉、脂肪及血粉有关营养成份作了较全面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鳄肌肉和血粉中粗蛋白含量高,且含氨基酸种类齐全和多种必需微量元素,其营养丰富,生物学价值高;鳄贮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714%,富含多种高级不饱和脂肪酸,其营养价值高于其他兽类油,具有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22例扬子鳄胚胎中观察了附肢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6天,前、后肢芽形成处的组织开始向外隆起。第8天,前、后肢芽突出呈乳状。第14天,前、后肢芽基部的中胚层浓缩,开始形成肱骨、股骨软骨原基。第16天,前肢的桡骨、尺骨及后肢的胫骨、腓骨软骨原基出现,软骨原基周围的骨骼肌亦开始分化。第18天,肱骨、股骨、桡骨、胫骨、腓骨均发生明显的软骨化,前肢尺骨尚未发生软骨化,后肢跖软骨原基形成。第20天,前肢掌骨原基及后肢的第1、2、3趾骨原基出现。第24天,前肢第1、2、3、4指骨原基清晰,后肢第1、2、3、4趾骨基节软骨化明显,趾肌开始分化。第30天,前、后肢的指(趾)骨均发生明显的软骨化,前肢掌骨以上诸骨和后肢跖骨以上诸骨的软骨化趋于成熟,其周围的骨骼肌已较发达。本文着重讨论了扬子鳄附肢组织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铅在日本沼虾体内的分布和积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组织化学、透射电镜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Pb在日本沼虾各主要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和积累情况。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625mg·L^-1Pb溶液暴露10d后的日本沼虾触角腺内,具有大量的电子密度较高的Pb颗粒.在电镜下细胞内的溶酶体中沉积有大量的Pb颗粒,这些Pb通过积聚,在细胞顶端部位逐渐增多,从而出现外排现象.中肠细胞内含有Pb颗粒,细胞质出现空泡化,核膜和线粒体内嵴部分解体.肝胰脏细胞内除分布有少量Pb颗粒外,细胞结构基本完整.在沼虾鳃细胞内未发现Pb颗粒,但在鳃丝之间发现少量Pb颗粒吸附在鳃丝的表面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触角腺中Pb含量最高,达637.6mg·kg^-1;触角腺在Pb的解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野生扬子鳄种群及栖息地现状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1999年7~8月及2000年8~9月,利用GPS、激光测距仪等,采用夜间灯光照射计数方法,对 有野生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存在的安徽省宣州、泾县、广德、郎溪、南陵等5 县市的26个地点进行了调查,包括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3个指定保护点。结果发现: 目前野生扬子鳄主要生存在第一类栖息地(1999年50.7%、2000年40.0%),面积为17.38 hm2;其他两类栖息地的野生扬子鳄分布比率较小(各为1999年24.0%、2000年30.9%、1999 年25.3% 、2000年29.1%),面积分别为22.04hm2、19.03hm2。两年的平均生态密度分别为1.28条/hm2和1.79条/hm2,野生扬子鳄种群数量为145条。其种群已明显分为至少18个数 量不等且相互隔离的地方种群。建议恢复足够大的栖息地,并放饲养鳄于其中以重新 建立有效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16.
人工驯养下扬子鳄的生长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结果表明扬子鳄在饲养条件下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饲养群体中,5龄以前的鳄生长速率较快,其中在2龄前生长速率最快,在5龄至7龄间生长速率明显减慢;鳄体长与体重之间呈正相关,两者在体长小于50cm时呈直线相关,体长大于50cm时呈曲线相关。不同性别的扬子鳄年生长状况不同,从5龄开始雌雄鳄体重出现显著差异,雄鳄重于雌鳄;从6龄开始雌雄鳄在体长方面的生长速率出现差异,雄鳄生长明显快于雌鳄;达到10龄后,雌雄鳄在体长和体重方面的增长均明显减慢,达到15龄时两者的体形已相差悬殊,雄性大于雌性。由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分析,雌鳄达到25龄而雄鳄达到35龄后,各自的体长几乎停止生长,雌鳄平均最大体长为173cm,雄鳄平均最大体长为219cm。在人工越冬下,除第一次越冬外,扬子鳄在越冬室内的冬眠中体况无明显变化,体能明显消耗出现在户外冬眠过程中。本研究为扬子鳄的科学化饲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人工条件下越冬扬子鳄的繁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11月~2004年9月在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观察了人工养殖的成年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在饲养池和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繁殖区中越冬后的繁殖行为。结果表明,在与扬子鳄自然洞穴的温度和水分条件相似但其他条件相差很大的人工环境中冬眠的扬子鳄具有繁殖能力。越冬后,这些鳄只能在具备其栖息地环境特点的场地成功繁殖,但不能在不具备这种环境特点的场地成功繁殖。本研究拓展了扬子鳄的人工繁殖技术,为扬子鳄人工繁殖场地的兴建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该物种的生长、繁殖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分别在2014年3月(冬眠期)和6月(繁殖期)对17条成年雌性扬子鳄腹部应用VIVIDⅠ型彩色多普勒超声(B型超声)便携诊断仪进行检测,并对3月份卵巢卵泡大小用SPSS 19.0回归分析。扬子鳄心、肝、肠等内脏器官形态在B型超声诊断仪下清晰可见。冬眠期17条扬子鳄两侧卵巢中共检测到41枚卵泡,繁殖期共42枚。冬眠期卵泡处于低回声暗区或无回声暗区的未成熟状态,繁殖期多数卵泡的发育状态与3月相同,少数卵泡呈高回声暗区,此时已形成卵黄颗粒,也有呈高回声亮光区形成卵黄膜的卵泡。对3月份检测的17条扬子鳄具有卵泡的19个卵巢大小与卵泡大小进行回归分析,卵巢随卵泡发育而增大。本研究探讨了B超这种低损伤方法对扬子鳄检测的有效性,同时评估卵泡发育状况,提高繁殖鳄的筛选正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