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云南是外来入侵生物的重灾区,了解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现状、加强防控尤为紧迫。【方法】从入侵云南外来有害生物类别、入侵途径、造成的损失等方面对云南省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现状进行了阐述,对云南口岸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进境检疫物上截获有害生物批次及疫情货物批次统计的国家主要为缅甸、老挝、泰国、越南、荷兰5个国家;按检疫方式分类统计,货检截获批次最多,旅检次之,二者之和占总截获批次的99%;按有害生物类别分类统计,昆虫截获最多,占总截获批次的70.0%至73.9%,杂草、真菌居次,细菌、线虫、病毒、螨类、其他又次之;按货物类别统计,截获有害生物批次最多为粮豆类,占总截获批次的46%。【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检疫监管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口岸检疫提供参考,降低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2.
黄俊  智伏英  吕要斌 《昆虫学报》2019,62(12):1427-1434
【目的】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是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伴迁性天敌,迄今已知该寄生蜂只能寄生扶桑绵粉蚧,但是我们发现该寄生蜂还能成功寄生另一种外来有害生物——石蒜绵粉蚧P. solani。本研究旨在明确班氏跳小蜂对该新寄主资源的寄生适合度,为今后充分开发、利用该寄生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块茎作为粉蚧的寄主植物,测定了班氏跳小蜂对不同龄期石蒜绵粉蚧的寄生适合度,并在非选择条件下测定了上述两种寄主上僵蚧形成时间以及该寄生蜂羽化时间、寿命、后足胫节长度、寄生率、羽化率及子代性比。【结果】班氏跳小蜂可寄生石蒜绵粉蚧的雌成虫及2龄和3龄若虫,但只有寄生雌成虫才能正常羽化出蜂。分别以石蒜绵粉蚧与扶桑绵粉蚧为寄主时,最适合的蜂蚧比分别为2∶15和2∶20。不同寄主对僵蚧形成时间及班氏跳小蜂的羽化时间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班氏跳小蜂的寿命以及雌蜂后足胫节长度,尤其是扶桑绵粉蚧上羽化的寄生蜂的寿命比以石蒜绵粉蚧上的长约20 d。而且,班氏跳小蜂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率(54.0%)显著高于对石蒜绵粉蚧的(25.3%),但班氏跳小蜂在这两种寄主上的羽化率均在90%以上,差异不显著;寄生扶桑绵粉蚧的雌蜂比例高于寄生石蒜绵粉蚧的雌蜂比例。【结论】班氏跳小蜂能寄生石蒜绵粉蚧,且只在雌成虫上完成世代发育;与在更适寄主扶桑绵粉蚧上比较,石蒜绵粉蚧上羽化的班氏跳小蜂在寿命及雌蜂个体大小上有劣势。  相似文献   

3.
【背景】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危险的外来入侵害虫,自2008年在我国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但有关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的发生情况缺乏系统的调查报道。【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对云南省16个州(市)72个区(市、县)的扶桑绵粉蚧的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其天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扶桑绵粉蚧在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德宏州芒市,红河州元阳县、蒙自市,保山市隆阳区,丽江市华坪县,楚雄州永仁县,怒江州泸水县8个州(市)共10个市(县)有零星分布。其寄主植物共14科18属19种,包括园林观赏植物3种、经济作物1种、蔬菜作物2种、粮食作物1种、杂草11种,其中有12种植物在我国其他疫区未见报道;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天敌3种。【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省呈零星点状分布、疫区间受害情况有差异,未对经济作物造成严重损害。本研究可为云南省开展扶桑绵粉蚧的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背景】扶桑绵粉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要检疫性害虫,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方法】于2009—2015年对杭州地区扶桑绵粉蚧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同时结合mt DNA COI分子标记方法,对扶桑绵粉蚧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杭州市余杭区、萧山区和临安市3个地区发现扶桑绵粉蚧分布,共调查到寄主植物38科61属68种,以辣椒、茄子、番茄、南瓜、棉花、芝麻、菊花、苦荬菜、大花马齿苋和五色梅受害最严重。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杭州地区的扶桑绵粉蚧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与我国其他地区扶桑绵粉蚧mt DNA COI基因相似度为99.4%~100%。【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扶桑绵粉蚧的遗传进化、可能的侵入途径以及科学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背景】草食动物对寄主植物的取食或损伤会诱导改变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直接影响植株的健康生长。产蜜昆虫与蚂蚁的互惠关系是物种相互促进的一种重要的生态学现象,能够促进产蜜昆虫的种群数量,然而这种互惠关系及其对寄主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运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了外来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与长角立毛蚁的互惠对寄主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随着扶桑绵粉蚧危害时间的延续,寄主植物上蚂蚁和扶桑绵粉蚧的数量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在危害后期,蚂蚁存在情况下扶桑绵粉蚧的数量要明显低于无蚂蚁处理;在扶桑绵粉蚧取食寄主棉花20 d后,有、无蚂蚁存在的棉花叶片的光合利用率α值较无虫处理分别下降了53.5%和37.0%;存在蚂蚁或扶桑绵粉蚧危害后期对棉花叶片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 ETRmax有显著影响,然而扶桑绵粉蚧单独取食或与蚂蚁互作的情况下未显著影响棉花叶片对强光的耐受能力(Ek)。【结论与意义】研究明确了扶桑绵粉蚧与长角立毛蚁的互惠关系对寄主棉花叶片的光合生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为进一步解释扶桑绵粉蚧入侵、扩散及暴发的生态学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背景】芒果蛎蚧属于盾蚧类昆虫,食性杂,分布广,是危害热带和亚热带水果、蔬菜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随水果、苗木和交通工具等介质进行远距离传播。该虫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惠州口岸于2014年12月从芬兰进境的货物中截获该虫,属于我国口岸首次截获。【方法】在收集整理芒果蛎蚧的生物学、地理学等信息的基础上,介绍了芒果蛎蚧的主要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寄主植物和生物学特性,并分析了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结果】芒果蛎蚧雌成虫为椭圆形,长约1.2 mm,触角每侧有1根长毛,每侧前气门有3个盘状腺,形态特征与近似种Lepidosaphes camelliae和Lepidosaphes pallida非常相似。风险分析表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以及四川等省非常适合芒果蛎蚧生存和危害。芒果蛎蚧入侵我国会给芒果等果树造成危害,给相关产业带来损失,影响从业人员收入,还影响生态环境,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结论与意义】芒果蛎蚧有入侵我国的可能,加强检疫是防范该虫入侵的主要手段,生物防治是治理该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新疆林果业快速发展。随着林果种苗等繁殖材料的运输,林果有害生物由境外、省外及在区内传播的风险加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成为当下影响新疆林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在鉴定工作方面,目前新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的鉴定更多地采用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在监测工作层面,新疆林果有害生物普查以人工地面调查为主;在防控方面,主要以药剂防治的方法为主,辅以生物防治技术及栽培措施等多种方法。全疆的林业主管部门成功控制了多种林果外来入侵生物引起的疫情,包括枣实蝇和扶桑绵粉蚧这2种极具危害性的林果外来入侵生物。新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的鉴定、监测及防控工作的开展,可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所带来的危险降到最低程度,促进全疆林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广州地区自然条件下扶桑绵粉蚧入侵定殖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对棉花等作物具有严重威胁的新的外来人侵害虫,2008年8月在广州市区扶桑上发现该虫。关于该虫入侵种群的大小是需要明确的基本人侵生物学问题之一。【方法】采用了野外接虫、定点系统跟踪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广州地区番茄、棉花田间扶桑绵粉蚧的最小入侵种群规模。【结果】扶桑绵粉蚧初始种群侵入棉花、番茄田3d后数量急剧下降,分别减少了82.7%、61.2%,进入3龄后田间种群数量呈现持续小幅度减少的规律,进入产卵期的雌虫出现概率分别为2.83%、2.5%。棉花上扶桑绵粉蚧单雌产卵量为532.6粒,明显高于番茄(418.4粒)。棉花、番茄田的入侵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5.09、10.46,下一代种群呈明显增长趋势,能够成功定殖。棉花、番茄田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均符合Ⅰ型(凹型),存活率(S)与接虫后天数(D)的关系模型分别为S=(1.0000+1.1.505D)-1.1250,S=(Q9996+Q124810)^-3.0614。根据进入产卵期雌虫的概率,计算出保证扶桑绵粉蚧成功入侵的最小自然种群规模为36—40头。【结论与意义】广州地区6~8月番茄、棉花田新人侵的扶桑绵粉蚧自然种群存活曲线为Ⅰ型(凹型),最小入侵种群规模为36—40头。该结果为深入研究扶桑绵粉蚧的入侵生物学特性和制定防治策略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外来入侵物种作为猎物可能影响本土广谱捕食者的搜寻和捕食行为。本研究旨在揭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与本土豌豆修尾蚜Megoura japonica混合发生的外来入侵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搜寻和捕食行为。【方法】试验前对异色瓢虫设两个饲喂猎物种类处理:用扶桑绵粉蚧连续饲养3代以上(前期饲喂粉蚧的瓢虫)和用豌豆修尾蚜连续饲养3代以上(前期饲喂蚜虫的瓢虫)。在盆栽蚕豆Vicia faba苗上随机选一片叶接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和3或4日龄豌豆修尾蚜若蚜,在总猎物数量20-30头(具体数量随机确定)范围内随机组配两种猎物数量使粉蚧占比从5.6%至83.3%不等,待猎物在叶片上稳定后接入1头饥饿24 h的异色瓢虫4龄幼虫,连续观察2 h,统计异色瓢虫首次捕食是否选择粉蚧、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总捕食猎物数量的比例、搜索用时占总搜捕用时的比例以及处理粉蚧用时占总搜捕用时的比例;以扶桑绵粉蚧在猎物斑块中的比例和饲喂猎物种类处理为自变量因素,用回归模型拟合其对异色瓢虫搜寻和捕食行为等观测变量的影响。【结果】异色瓢虫4龄幼虫首次捕食选择粉蚧概率随粉蚧比例增大而增大,粉蚧比例每增大10%,首次捕食粉蚧概率增大77.2%,而且此概率不受此前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比与粉蚧比例的关系受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粉蚧比例每增加10%,前期饲喂粉蚧的瓢虫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比增大137%,而前期饲喂蚜虫的瓢虫捕食的粉蚧数量占比增大60%。异色瓢虫搜索用时比例受粉蚧比例的影响,但不受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粉蚧比例每增加10%,搜索用时比例增大13%;前期饲喂粉蚧的瓢虫搜索用时比例略低于前期饲喂蚜虫的瓢虫(降低7%)。异色瓢虫处理粉蚧用时比例受粉蚧比例的影响,但不受饲喂猎物种类的影响:粉蚧比例每增加10%,处理粉蚧用时比例增大41%。【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在遭遇外来入侵扶桑绵粉蚧与本土蚜虫共存的猎物斑块时,异色瓢虫对粉蚧的捕食选择依赖于其相对比例,依赖程度因此前取食粉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0.
转换寄主前后扶桑绵粉蚧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受到显著的影响,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到达韧皮部,总取食时间显著变短,取食效率降低。但寄主转换后,下一代成虫的取食效率提高,总刺探数、取食刺探数、总刺探时间以及到达韧皮部的效率与时间均与寄主转换前的扶桑绵粉蚧个体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存在高度可塑性,这种特性利于扩大其寄主植物范围,有可能是促其成为重要农业入侵生物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警惕检疫性害虫南洋臀纹粉蚧在中国大陆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洋臀纹粉蚧,又称咖啡粉蚧、可可粉蚧、紫粉蚧,主要危害饮料作物、果树、蔬菜和园林树木,是新近入侵中国大陆的一种危险性检疫性害虫,2012年以来在中国大陆的云南、海南等地陆续被发现。本文介绍了南洋臀纹粉蚧的识别特征、危害特性、寄主植物种类、生物生态学特点、地理分布范围、传播扩散途径和防治措施等,为预防该虫在我国的进一步蔓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农林重要外来有害昆虫的入侵现状及地理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广东省是中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入侵昆虫引发的生物灾害日趋严重。【方法】根据广东省各地区的野外调查结果及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汇总分析了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种类、原产地、入侵地、地理分布格局。【结果】据统计,在广东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的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30种,以蚧类最多,占30.00%;在广东省的外来入侵昆虫中,原产于亚洲的种类最多,为12种,占40.00%,其中东盟8种,北美洲、南美洲各占20.00%、16.67%,从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传入的分别占10.00%、3.33%和3.33%;外来入侵昆虫的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的有17种,占56.67%,且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海南省的占20.00%,云南省的占10.00%,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的均为3.33%;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地理分布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珠三角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物种数量较多,粤西地区相对次之,粤北和粤东地区相对较少。【结论与意义】明确广东省外来有害昆虫的入侵现状及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刺吸式害虫椰子叶螨对我国椰子产业的风险,为该虫的检验检疫和应急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从椰子叶螨的国内外发生现状、潜在危害性、受害作物的经济重要性、定殖扩散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管理的难度等方面,对椰子叶螨危害我国椰子产业的风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椰子叶螨个体较小、传播方式多样、检疫和灭除难度较大,根据有害生物风险评估体系及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统计,该虫风险值评价指标体系R值为1.80,结合我国外来物种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属于中度危险有害生物。【结论】椰子叶螨在我国属于中度危险有害生物,对我国椰子产业具有较高的风险,需从检疫管理、检测及防控技术引进与研发等方面制定针对椰子叶螨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外来物种在入侵地的扩张蔓延是其造成危害的关键。南水北调工程可为已入侵外来物种的进一步扩张蔓延提供通道和驱动力。风险评估可为预防入侵植物通过该途径的扩散蔓延提供依据。【方法】以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中的入侵植物为研究对象,根据生物入侵的发生过程(传入、定殖、扩散、危害)构建了包括4个层次29个指标的外来物种入侵综合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规范了风险指数的计算方法,系统评估了24种入侵植物沿南水北调输水通道向北扩散而入侵京津冀受水区的风险。【结果】紫茎泽兰和互花米草的入侵风险值(R)相对较低(R0.6),其余22种入侵植物的风险值均较高(R0.6),其中,喜旱莲子草、凤眼莲和大薸3种外来水生植物的入侵风险等级最高(R0.8)。【结论】南水北调工程可能会促进入侵植物向北扩张蔓延并最终入侵京津冀受水区。建议尽早开展监测预警工作,以控制入侵物种随南水北调工程的扩张蔓延,进而阻止或降低其对京津冀尤其是华北最大水源地——白洋淀和雄安新区生态环境的威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中国是水果生产大国和进口大国。水果是最容易携带虫害的产品之一,粉蚧是口岸水果检疫过程中常发现的害虫类群,中国口岸每年从进境水果截获大量粉蚧。通过分析中国进境水果携带粉蚧疫情,可为一线口岸检疫查验提供指导,为相关部门开展产地检疫和口岸监测提供依据,以防止危险性粉蚧的传入,保障中国水果生产安全,促进国际水果贸易健康发展。【方法】通过FAO网站、动植物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等收集中国进境水果贸易数据及其携带粉蚧疫情,统计分析了中国水果进口贸易情况、粉蚧截获情况以及截获粉蚧的种类、来源地、截获口岸和寄主。【结果】2013—2016年,中国口岸从进境水果上截获的昆虫中粉蚧科昆虫截获量最大,占47.31%;其中截获量前十的粉蚧种类为杰克贝尔氏粉蚧、木槿曼粉蚧、双条拂粉蚧、大洋臀纹粉蚧、南洋臀纹粉蚧、柑橘棘粉蚧、甘蔗簇粉蚧、康氏粉蚧、菠萝灰粉蚧和李比利氏灰粉蚧;而这些有害生物的主要来源地为越南和泰国;粉蚧的主要截获口岸为广西、深圳和云南;而火龙果、榴莲、龙眼和山竹是截获粉蚧最多的进境水果。【结论】中国进境水果粉蚧疫情与水果的贸易量和贸易方式、输出国有害生物发生和检疫除害处理措施、口岸关注度和能力建设等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河北省外来物种入侵的社会经济因素,以期能够为河北省外来物种的防控提供可行性建议对策。【方法】通过查阅期刊、专著和数据库等分析了河北省外来入侵物种情况,对2003、2007、2011、2015、2019年5个时间节点的进口贸易、旅游人数、境内公路公里数3个社会经济变量与外来入侵物种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影响河北省外来入侵生物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而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预测出未来几年进口贸易额的变化情况,利用曲线估计预测2023年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结果】河北省外来入侵物种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在各年的外来入侵物种中均有超过85%是与人类活动有关;进口贸易总额、入境旅游总人数和境内公路公里数与外来入侵物种数之间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预测显示,到2023年河北省的外来入侵物种数将达到367种。【结论】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更多的外来入侵物种,基于河北省外来入侵生物的入侵途径提出了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北京口岸从泰国进口的红毛丹果实表皮中检出活体粉蚧的种类及其分类地位、分布、潜在入侵危害性等情况。【方法】通过形态特征和DNA条形码技术对截获样本进行比对鉴定,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该粉蚧为多孔曼粉蚧Maconellicoccus multipori(Takahashi,1951),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粉蚧科Pseudococcidae蔓粉蚧属Maconellicoccus。同时详细介绍了该粉蚧的形态特征,以及我国口岸对曼粉蚧属的截获情况,讨论了多孔曼粉蚧的检疫意义。【结论】口岸应对该虫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针对该虫的检疫措施,严防该虫入侵我国。  相似文献   

18.
我国热带地区是外来入侵物种发生与危害的重灾区,近年来外来有害昆虫入侵所引发的生物灾害及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在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福建省外来入侵昆虫的调查结果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分析了中国热带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的种类构成、分布、原产地及首次发现地。据统计,2000-2014年我国热带地区的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23种,隶属于6目11科,数量最多的为半翅目(13种,56.52%),其中以粉蚧科和粉虱科居多;热带地区的外来入侵昆虫在不同地区之间的物种数量差异较大,其中海南省最多(19种,82.61%),其后依次为广东省(16种,69.57%)、云南省(14种,60.87%)、广西壮族自治区(12种,52.17%),而福建省最少(9种,占39.13%);在入侵我国热带地区的外来有害昆虫中,原产于亚洲、北美洲的种类最多均为6种,占26.09%,南美洲占21.74%,而从非洲、大洋洲、欧洲传入的分别占8.70%、4.35%、4.35%;外来入侵昆虫的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的有9种,占39.13%,出现在海南省和云南省的各占30.43%、21.74%,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为8.70%。阐明我国热带地区外来有害昆虫的种类特征及入侵现状,可为该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的监测与防控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