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马边小熊猫对生境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1991年和1992年作者在马边自然保护区设点对与小熊猫生存有关的生态因子(植被型、竹子密度、郁闭度、坡向、坡位、水源和人为干扰)进行了调查统计。利用数量化理论分析后发现:影响小熊猫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植被类型、水源和人为干扰,其次是郁闭度和竹子密度,而坡位和坡向的影响不明显。小熊猫的最适生境为离水源较近(<250m)、人为干扰较远(>1000m)和郁闭度及竹子密度适中的常绿落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徐子佳;张瑶瑶;刘小宇;陈懋;梅志刚 《水生生物学报》2025,49(5):052505-1-052505-9
研究旨在探讨长江新螺江段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分布特征及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河道形态因素, 为其栖息地修复和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利用2006—2023年的考察数据, 通过栖息地选择模型分析了保护区江段长江江豚在不同水文季节的分布情况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该江段的长江江豚在枯水期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江段的老湾水域、潘家湾和簰洲湾水域, 丰水期主要分布于簰洲湾水域, 季节性分布差异显著。保护区赤壁大桥以上江段在历次考察中长江江豚分布稀少。总体来看, 长江江豚的分布与河道弯曲度、河漫滩面积显著相关, 这提示长江河道的自然景观特征可能是驱动长江江豚分布的主要因素。根据上述结果, 建议进一步开展保护区水域具体河道理化特征研究, 阐明长江江豚栖息地选择机制。加强河漫滩生境的保护和修复, 在长江江豚高密度分布的老湾水域、潘家湾和簰洲湾水域保持自然岸线占比。加强保护区上游江段长江江豚的种群监测, 并采取生境改造手段, 恢复部分河漫滩, 改善不同河漫滩生境之间的栖息地连通性。 相似文献
5.
长江江豚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特有物种,近两次长江淡水豚生态考察中其种群数量出现止跌回升,但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为进一步稳固江豚种群数量增长态势,维持优良生境成为开展后续相关保护措施的基础。然而,长江下游水文条件复杂,航道整治、岸线开发利用、十年禁渔等工程和管理措施可能对江豚生境造成影响。因此,开展长江下游江豚调查和生境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船只调查结合环境DNA监测,明晰了长江宁镇段江豚的种群分布、活动特征及主要活动区域的环境特征;综合水深、流速、岸线和饵料多种关键生境因子,构建了长江下游南京-镇江段江豚物理生境模型,模拟分析了江豚生境适宜度。结果表明,船只调查和环境DNA监测结果均显示出研究区域内江豚主要分布在南京保护区,非保护区次之,镇江保护区较少。其中江豚序列丰度在绿水湾公园点位最高,占比7.77%;基因拷贝数在烈山点位最多,达22.56拷贝数/μL。观察到江豚出现频率和丰度较高的点位均在模型中显示出较适宜的生境,耦合多种关键生境因子的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江豚生境适宜性。总体来说,南京江段生境适宜度较高,范围较大。最后,针对南京下游深水航道工程下江豚生境保护,建议在后续航道整治工程中充分采用生态措施,以支撑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海南坡鹿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7~1994年,在海南省大田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地带对坡鹿的生境选择性进行了调查,发现坡鹿对自然生境有较强的选择性。对不同的生境的选择频率为:落叶季雨林生境47.93%;灌木草地生境39.14%;有刺灌丛生境10.72%;人工林生境2.21%。还对各种生境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保护生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了开发物种特异性微卫星标记,本文采用一种改良的快速微卫星分离法(FIASCO)从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的基因组中筛选得到72条微卫星DNA序列。根据重复单元的排列特点,完美型、非完美型及复合型序列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3%、22.2%和19.5%。选择其中30条序列设计PCR扩增引物,并用12个随机选择的长江江豚样品进行多态性筛选。初步结果表明其中14对引物的扩增产物稳定并且具有多态性;在每个座位上获得2-13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87个;14个微卫星座位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60和0.709。本研究获得了长江江豚的第一批物种特异性微卫星座位及其扩增引物,这些微卫星标记将在后续的保护遗传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敖梦雪;万晓玲;陈默;范飞;郑劲松 《生物资源》2022,44(3):236-246
鉴于肠道微生物对于宿主的营养吸收以及免疫抵御等生理机能至关重要,肠道微生物已经成为保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然而,目前濒危鲸类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还非常有限。为了探究新生儿期长江江豚(Neophocaenaasiaeorientalisasiaeorientalis )和印太江豚(N .phocaenoides )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本文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新生儿期长江江豚和印太江豚不同肠段的肠道菌群16SrRNA基因V3⁃V4区进行了测序和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儿期长江江豚和印太江豚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和潜在功能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新生儿期印太江豚相比,新生儿期长江江豚肠道菌群多样性相对较低。长江江豚肠道内的优势菌门和菌属分别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65.25%)和梭菌属类群1(Clostridiumsensustricto 1)(40.67%);而印太江豚的优势菌则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7.78%)和弧菌属(Vibrio )(27.85%)。功能方面,新生儿期长江江豚肠道菌群中全局及概要图、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复制与修复等功能丰度显著高于印太江豚,而细胞群落⁃原核生物、膜运输以及能量代谢等功能丰度显著低于印太江豚。此外,在新生儿期长江江豚和印太江豚中,直肠菌群多样性以及信号转导等功能丰度均低于肠道其他部位(前肠、中肠和后肠),而糖生物合成和代谢的功能丰度高于肠道其他部位。本研究拓展了我们对新生儿期江豚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认识,将为探究婴幼儿江豚肠道微生物的建立和发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长江江豚基因组大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公鸡(Gallusdomesticus)红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测定了23头长江江豚(Neophocaenaphocaenoidesasiaeorientali)的基因组大小(或称C值)。实验过程中采用了保存在3中不同条件下的长江江豚的全血样品,用3种不同的方法提取白细胞。为了获得本实验所用的公鸡红血细胞DNA含量的准确值,首先以人(Homosapiens)的C值为标准,对其进行了校正。然后其C值(2C=2.35pg)用于长江江豚的基因组大小测定。结果发现:长江江豚的单倍体DNA含量为3.27pg/C,由此得出其基因组大小为3.17×109bp;雌性和雄性的C值分别为3.25pg和3.29pg,野外长江江豚和豢养长江江豚的C值分别为3.30pg和3.05pg。对雌雄个体之间以及不同生长条件下长江江豚的C值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1)不同性别的长江江豚基因组大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2)豢养条件下的长江江豚和野生长江江豚之间的基因组大小有明显差异,豢养条件下的长江江豚的基因组明显小于野生条件下的长江江豚。据此推测必要环境因子的变化可能会对长江江豚的基因组DNA含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06 年7 ~11 月,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自然水域采用随机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对哺乳期长江江豚母豚昼间行为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母豚用于摄食的时间占61. 2%;其次是母幼联系和移动,分别为18.8% 和7.6%;用于休息和社会行为的时间较少, 分别为6.1% 和5.2%; 其它行为的时间极少, 仅占1.1%; 摄食和母幼联系是其主要的行为。在活动规律方面, 其各种行为在强度、出现和持续的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哺乳期不同阶段长江江豚母豚的母幼联系差异极显著(P< 0.01), 摄食和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 0.05), 移动、休息和其它行为则不存在显著差异(P> 0.05); 而此期间在不同活动区域以上各种行为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 说明其对栖息环境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13.
Chen Daoquan Hao Yujiang Zhao Qingzhong Wang Ding 《Marine and Freshwater Behaviour and Physiology》2006,39(2):163-173
To provide hormone evidence on reproductive seasonality and maturity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the authors monitored the monthly variations of serum reproductive hormones of a mal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in captivity via radioimmunoassay from 1997 to 2003.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mmature animal had a serum T level of 28-101 ng dL-1 (65 ± 52 ng dL-1), reached puberty with the serum T concentration ranging between 250 and 590 ng dL-1 (390 ± 130 ng dL-1), and attained reproductive maturity when the serum T level went beyond 1120 ± 180 ng dL-1 in the breeding season. The body length growth of the animal showed a pattern similar to the serum T variations during its adolescent period from the age of 4 to 6 years. Moreover, the serum T concentration of the male porpoise exhibited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s, indicating that its breeding season may start as early as March and end as late as September. 相似文献
14.
15.
长江江豚对八里江江段的利用及其栖息地现状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定点和流动观察的方法,作者使用行为指数和栖息地利用指数定量分析了长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于1996—2000年间对八里江江段的利用和选择状况。结果表明:江豚在八里江江段的行为指数大小顺序为摄食>抚幼>玩耍>休息,摄食和抚幼是江豚在八里江江段的优势行为;江豚栖息于离岸距离100—300m的近岸带占81.8%,栖息于水深小于9m的水区占73.3%;江豚分布密度随水深增加而逐步递减(典型的指数分布);江豚活动水区的流速范围是0.3-1.2m/s,透明度范围是0.2—0.8m,江豚在八里江江段对水体流速和透明度没有明显的选择性;栖息地利用指数高的断面一般是饵料鱼类聚集、2—4股水流的交汇处。八里江江段的众多异质小生境为江豚提供了充足饵料和繁育抚幼的适宜场所;同时八里江江段为江豚提供了庇护、休息和玩耍的足够活动空间。八里江江段成为长江干流适宜江豚活动的最佳栖息地之一,也是常年江豚在此大规模集聚的理想江段之一[动物学报49(2):163—170,2003]。 相似文献
16.
作者于1989,1992,2001 和2003 年,从长江铜陵江段共捕获24 头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水域中,用不同的围养方式做摄食行为的观察,累计88 d。结果表明,野外捕获的长江江豚对人工投喂有3 种适应行为:(1)拒食行为;(2)警戒行为;(3)摄食行为。长江江豚的平均拒食天数为2.4 d,其中成年江豚拒食达3 d,而未成年江豚仅拒食1.5 d,两者差异极为显著(P < 0.01)。在冬季和春季圈养试验中,长江江豚的日食量随时间呈上升趋势,冬春季差异显著(P <0.01)。第2 周后江豚警戒行为所用时间不足3 min,但持续时间较长。根据冬季观察,7 周后长江江豚在40 min 内所摄取的食量不足体重的7% ,推测其摄食行为仍处在适应调整阶段。 相似文献
17.
长江江豚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录了一例患急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长江江豚诊断、治疗和预后观察过程。病原学鉴定采用鲜血琼脂平板对该江豚鼻腔拭子,在37℃下进行细菌需氧、厌氧培养和分离,并对所分离的细菌种类进行细菌学鉴定,结合血常规和血生化的检测结果,判定病原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依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对患病江豚进行治疗,预后良好。通过对整个过程的资料分析以及预后观察,得到如下提示:1)应做好饲养环境的消毒措施,防止江豚出现获得性PA感染;2)对江豚日常呼吸道和粪便中PA的检测,有利于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控制;3)江豚呼吸系统疾病的治愈依赖于准确的病原鉴定和及时的治疗,药敏试验对于PA感染的治疗非常必要;4)行为学的改变在江豚呼吸道疾病发病初期以及预后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