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方田鼠昼夜活动节律观察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在半自然条件下观察了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的昼夜活动节律。该鼠昼夜均活动 ,两个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日出和日落前后 ,夜间活动明显多于白昼。该鼠昼夜均取食、饮水 ,昼夜间差异不显著。雌鼠巢外活动、取食和饮水分别为 ( 1 0 85 0± 35 1 0 )s、( 1 1 0 3± 6 4 3)s和 ( 96 0± 5 0 4 )s;雄鼠分别为 ( 1 1 4 2 3±6 0 5 9)s、( 1 2 93± 733)s和 ( 1 2 0 1± 5 6 1 )s,巢外活动、取食及饮水时间量及频次雌雄间差异均不显著。雌雄同巢时间为 ( 1 0 4 42± 5 2 4 9)h。  相似文献   

2.
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郭延蜀 《兽类学报》2003,23(2):104-108
198 7年 2月至 2 0 0 0年 9月 ,用直接观察法在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中先后对 2 87只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 2 93 4h的观察。四川梅花鹿的昼夜活动具有明显的活动与休息相间出现的节律 ,晨昏和午夜是其活动的高峰期 ,白昼活动强度较低以休息反刍为主。不同季节其昼夜活动节律有较大的变化。春、夏、秋、冬 4季每天单位时间的平均活动频率分别为 :5 5 2 9± 3 2 97%、 46 42± 3 7 2 4%、 48 2 1± 3 5 80 %、 47 75± 3 2 2 1% ,季节差异不明显 (F =0 3 2 相似文献   

3.
笼养大紫胸鹦鹉取食活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扫描、焦点动物和全事件取样法对笼养条件下大紫胸鹦鹉 (Psittaculaderbiana)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笼养大紫胸鹦鹉取食活动占观察时间的 14 5 1% ,是其主要行为活动之一。日取食活动呈现早(7:0 0~ 10 :0 0 )、晚 (15 :0 0~ 19:0 0 ) 2个明显的高峰。每日取食 (32 12± 14 2 8)次 ,累计日取食时间 (15 3 2 3±73 11)min。每次取食的时间平均为 (5 2 9± 1 0 6 )min。两性和成幼间以及不同时期的取食活动有一定的差异。在整个取食过程中 ,除拾取 (45 47% )和咀嚼 (46 49% )两种取食行为外 ,还有身体护理 (2 5 1% )、运动 (3 5 9% )、静栖 (1 72 % )、攻击 (0 12 % )、求偶 (0 1% )等活动出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影响大紫胸鹦鹉成鸟取食活动的主要因素是生物学因素 ;5月龄以前幼鸟的取食行为除受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外 ,还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工林赤腹松鼠春夏季活动节律与行为特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3~8月,通过观察和运用无线电遥测对四川洪雅县人工林赤腹松鼠活动节律和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 显示,赤腹松鼠为昼行型动物,其春夏活动节律呈晨昏双高峰型.春夏季雄性赤腹松鼠日活动时间分别为5.00 h/d±1.39 h/d(占日长的39.62%)和7.54 h/d±1.20 h/d(占日长的55.12%),雌性夏季日活动时间为6.48 h/d±0.98 h/d,占日长的46.82%.雄性赤腹松鼠春季活动强度为37.38%±8.75%,夏季雌雄性活动强度分别为46.30%±7.04%和53.85%±8.60%.雄性赤腹松鼠春夏季之间以及夏季雌雄之间的日活动时间和活动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赤腹松鼠清晨出巢及傍晚回巢时间与日出日落显著正相关.春夏季赤腹松鼠的行为以取食为主,占日活动行为时间分配的比例分别为86.23%和79.54%.赤腹松鼠的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办受天气状况、日照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贺兰山岩羊不同年龄和性别昼间时间分配的季节差异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在每个月的11-20日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利用SJ-1型电子事件记录器观察记录岩羊的取食、休息、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冬季每天的观察时间为800-1700,春、秋季为700-1800,夏季为600-2000.采用非参数估计中的2个相关样本的Wilcoxon检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和K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 H检验对岩羊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岩羊行为的年时间分配,取食行为最高[(63.49±7.82)%];其次是休息[(19.32±6.79)%];运动和站立较低[分别占(8.03±0.91)%和(6.66±0.57)%];其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2.67±0.34)%];一年中7月取食行为最低,休息最高;而在2月取食最高,运动、站立和其他行为变化不大.②春夏秋3个季节的昼间取食行为均呈现2个(清晨和黄昏)明显高峰;冬季1天中取食均达到60%以上,其他行为明显高于另外3个季节.③不同年龄年取食行为成体和亚成体>幼体;休息成体和亚成体<幼体;运动和站立幼体<成体和亚成体;亚成体的运动高于成体,而站立低于成体.④不同性别月取食行为雄性在2月最高,其余月份均低于70%;而雌性虽然也是2月最高,但从11月-次年2月均超过70%;休息行为雌雄接近;运动行为雄性高于雌性.贺兰山岩羊的昼间时间分配与许多温带有蹄类动物一样,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及岩羊自身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理时期是决定其昼间时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和粪便分析法(频率法和剩余物干重法)对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黄喉貂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及食物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黄喉貂主要在白天活动(昼间独立照片数占总独立照片数的85. 64%),不同季节黄喉貂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χ~2=126. 950,df=132,P=0. 608),但在不同季节其日活动高峰出现时间不同,春季的活动高峰在16:00~19:00(31. 65%),夏季活动高峰在15:00~18:00 (26. 32%),秋季活动高峰在13:00~16:00 (34. 31%),冬季活动高峰在11:00~14:00 (25. 00%),并且冬季夜间活动与其他季节相比明显增多;(2)黄喉貂取食食物有兽类、鸟类、昆虫类和植物类等,但兽类是黄喉貂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在一年中以兽类的出现频率最高,为95. 28%,兽类剩余物的总相对干重百分比达80. 99%,其次是植物、鸟类和昆虫;(3)黄喉貂对食物类别的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秋三个季节黄喉貂粪便中兽类所占比重最多,春季鸟类出现频率较高,冬季黄喉貂粪便中植物所占比重明显增多。本研究表明,黄喉貂在不同季节其日活动节律和食性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其繁殖特性和生理代谢需求有关。本研究揭示了黄喉貂的日活动节律及食性的季节性变化,充实了黄喉貂的生物、生态学资料,也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2011年1月至11月使用瞬时扫描法及焦点动物取样法对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西湖湿地(26°00′~26°01′N,100°02′~100°03′E,平均海拔1 970 m)的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行为进行了观察,将行为定义为取食、寻食、休息、修饰、警戒、位移和其他共7类,扫描时将取食和寻食合并为觅食,分析非繁殖期的日节律和时间分配特点。觅食高峰出现在早晨和傍晚,低谷在秋季为下午14:30时(占所有行为类型56.56%)、冬季12:30时(55.61%)、春季11:00时(55.80%)。休息高峰秋季出现在12:30时(26.79%),冬季一日内呈上升趋势,春季呈双峰型,低谷在13:30时(14.64%)。从时间分配来看,寻食、取食、修饰等行为在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寻食时间从高至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分别占总活动时间的19.87%、9.36%、3.03%;取食时间则相反,依次为秋季(72.54%)、春季(56.78%)及冬季(44.59%);与新西兰Pukepuke Lagoon种群相比,西湖湿地紫水鸡种群在秋季大量取食,在冬季增加寻食和休息时间,以应对高原湿地的温度和食物变化。修饰行为在繁殖期前(春季)最多(15.84%),繁殖期后(秋季)减少(11.10%)。以上结果说明,为适应气候、食物等条件的年周期变化,紫水鸡行为策略在不同时期和地点具有可塑性,这可能是该物种在滇西北地区得以繁衍及扩散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在对海南[开鸟]进行驯养的基础上,采用全部事件取样法研究了笼养海南[开鸟]的活动时间分配。结果表明:笼养海南[开鸟]一天中除静栖和静立外,其余各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白天极少,而在晨(5:00~7:00am)、昏(19:00~21:00pm)和午夜(23:00~1:00am)较大,呈明显的日活动节律;节律变化与季节有关;海南[开鸟]各种行为活动所占比例依次为静栖82.48%、静立8.64%、运动5.36%、取食1.97%、身体护理1.30%、其它0.25%。其时间分配不受季节(春、秋、冬季)影响。  相似文献   

9.
笼养大鸨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20 0 0~ 2 0 0 2年冬季 ,在哈尔滨动物园 ,采用瞬时扫描法对 2 2只笼养大鸨 (Otistarda)进行全日制观察 ,研究结果表明 :笼养大鸨可以在北方安全越冬。笼养大鸨越冬期行为活动日节律、行为分配 :休息行为 (趴卧、静站 )所占比例最大 ,达到 78. 40 % ,而取食行为 (6. 1 5 % )、游走 (7. 3 5 % )、理羽 (4 . 3 5 % )、啄草雪(2 . 65 % )、打蓬 (1 .1 0 % )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且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 (P <0 . 0 5 )。大鸨在冬季不同时期内除取食、打蓬、啄草雪外 ,各行为时间分配差异显著 (P <0 .0 5 )。温度、天气的变化对笼养大鸨越冬行为时间分配也具有显著影响 (P <0 . 0 5 )。  相似文献   

10.
对生活于苏格兰西北部拉姆岛上的野化山羊(Capra hircus)种群在1981、1982和2000年三年中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详细分析了两个主要气象因素(温度和降水)以及昼长季节变化对该种群动物的日活动节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拉姆岛上野化山羊的日取食活动时间百分比随月平均温度上升而显著下降,但卧息活动时间百分比随月平均温度的上升而显著上升,而降水则对二者无显著影响。拉姆岛所在地区的昼长季节性变化明显,每年6、7月白昼时间最长,而12、1月最短。由于受昼长季节变化影响,尽管该山羊种群的日取食活动时间百分比随季节变化而由夏季到冬季增加,但其真正用于取食活动的白昼时间由夏季到冬季反而减少。研究表明,白昼时间长短的季节变化是制约该山羊种群取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食物匮乏而天气寒冷、阴湿的冬季。进而探讨了这种制约作用对其冬季取食量和冬季存活率的影响,以及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