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HBeAg(+)或抗-Hbe(+)病人血清中HBV标志检测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由于乙肝病毒(HBV)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HBV标志物检测提供了灵敏的方法,从而使临床评价HBV标志物的工作得到广泛开展。本报告90份HBeAg( )和56份抗HBe( )病人血清HBV标志物检测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乙肝病人血清抗-HBcIgA、HBcIgE、HbcIgc、HbcIgM平行检测进一步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16份乙肝病人血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的血清),采用ELISA法对病人血清抗-HBcIgA、HBcIgE、HBcIgc、HBcIgM平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检测结果表明:抗-HBcIgA是HBV感染后肝脏损害的明显标志,抗-HBdgE是HBV感染后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标志,抗-HBcIgG持续存在则是以往感染的标志,抗-HBcIgM是HBV感染后病毒持续复制的标志。结论:在急慢性乙型肝炎、慢活肝与慢迁肝鉴别诊断中,平行检测病人血清抗-HBcIgA、HBcIgE、HbcIgG、HbcIgM对乙型肝炎慢性化及其预后估价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抗人C_(?)的羊IgG为包被抗体,以HRP-HBs抗体为指示抗体,建立了可检测激活补体类HBsAg循环免疫复合物(HBsAg/C3-CIC)的C_3捕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了236例六种类型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的病人血清标本,其阳性率分别为:无症状携带者(ASC)12.9%(4/31),急性肝炎(AH)36.7%(22/60),慢性迁延性肝炎(CPH)33.3%(7/21),慢性活动性肝炎(CAH)59.6%(34/57),重型肝炎(SH)77.8%(14/18),肝炎后肝硬化(PLC)67.3%(33/49),阳性率与肝损严重程度明显相关(P<0.01)。认为HBs-Ag/C3-CIC可能在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乙型肝炎的诊断、临床分型和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报告34例抗-HR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占同期住院抗-HBe阳性者的38%。这些患者于3—9年内肝炎再活动2—4次,累计80次。肝炎再活动时的临床表现及肝功损害与同期住院的HBeAg阳性CHB相似,但抗-HBe阳性CHB者肝硬化及肝癌发生比例显著高于HBeAg阳性者(P<0.05)。血清乙肝病毒标志(HBVM)检测发现,80次肝炎再活动中,38次(47.5%)有HBV活跃复制,提示HBV活跃复制是部分抗-HBe阳性CHB肝炎再活动的根本原因,另一部要考虑是其它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探讨了小儿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评价了大宗HBV感染的患儿肝硬化的发病及演变过程。 本研究292例,1—13岁,HBsAg阳性伴转氨酶增高。10例患儿(3.4%)确诊为肝硬化,8例有活动性肝炎的特征。其余者,166例(56%)为慢性活动性肝炎(127例属  相似文献   

6.
在慢性肝炎中,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相当多见,可使肝炎慢性化、重症化,肝组织损伤加重,肝硬化(LC)和肝癌(HCC)发生率增加[1].本文应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96例肝病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初步探讨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类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复制状况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HBV X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及血清抗X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用大肠杆菌(E.Coli的Lpp启动子和M13噬菌体的geneⅡ启动子表达了分子量约为17 kDa的HBx蛋白,并以抗合成x多肽抗血清和抗x融合蛋白抗血清对该重组蛋白进行了分析鉴定(用ELISA法和Western印迹法),然后用重组x蛋白检测肝病病人血清中抗x抗体。我们采用一种改进的ELISA方法检测了212份血清标本,结果表明:肝硬化、慢活肝、肝癌、慢迁肝和急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抗x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9.3%,47.6%、37.8%,29.6%和40.0%,高滴度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肝硬化和慢活肝病人血清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采用ELSIA方法同时检测210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前S1抗原和HBV血清标志物。结果:29例HBsAg( )、HBeAg( )标本中,有28例前S1抗原阳性,阳性率96.55%;784例HBsAg( )、HBeAg( )、抗HBc( )标本中,有679例前S1抗原阳性,阳性率86.6l%;276例HBsAg( )、抗HBc( )标本中,有197例前S1抗原阳性,阳性率71.38%;1012例HBsAg( )、抗Hbe( )、抗HBc( )标本中,有468例前S1抗原阳性,阳性率46.25%。结论:前S1抗原作为病毒复制的指标与HBeAg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又具有其独立的检测价值,可弥补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采用ELSIA方法同时检测 2 1 0 1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前S1抗原和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2 9例HBsAg( )、HBeAg( )标本中 ,有 2 8例前S1抗原阳性 ,阳性率 96.5 5 % ;784例HBsAg( )、HBeAg( )、抗HBc( )标本中 ,有 679例前S1抗原阳性 ,阳性率 86.61 % ;2 76例HBsAg( )、抗HBc( )标本中 ,有 1 97例前S1抗原阳性 ,阳性率 71 .38% ;1 0 1 2例HBsAg( )、抗Hbe( )、抗HBc( )标本中 ,有 468例前S1抗原阳性 ,阳性率 46.2 5 %。结论 :前S1抗原作为病毒复制的指标与HBeAg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又具有其独立的检测价值 ,可弥补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 328 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与同期收治的 340 例非肝癌的其他消化道肿瘤病人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HBV M)及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肝癌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63.11%)显著高于非肝癌组(消化道其他肿瘤对照组)(11.47%)。肝癌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sAg、抗-HBe 和抗-HBc 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37.2%)显著高于“HBsAg、HBeAg 和抗-HBc 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6.4%)。肝功能检测结果,“HBsAg、HBeAg 和抗-HBc三者均表达为阳性组”与“HBsAg、HBeAg 和抗-HBc 三者均表达为阳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癌组与非肝癌组比较,肝癌组肝损害显著高于非肝癌组(P<0.01)。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原发性肝癌病因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HBsAg、抗-HBe 和抗-HBc 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1.
在慢性肝炎中,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混合感染相当多见,可使肝炎慢性化、重症化,肝组织损伤加重,肝硬化(LC)和肝癌(HCC)发生率增加[1]。本文应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196例肝病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初步探讨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类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复制状况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与预后的关系。1材料和方法1.1病例受检的196例病例均为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男149例,女47例,年龄15~82岁,其中慢性肝炎(CH)患者139例,肝硬化(LC)患者42例,肝癌(HCC)患者15例。所有病例诊断符合…  相似文献   

12.
乙肝病毒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风险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328例原发性肝癌病人与同期收治的340例非肝癌的其他消化道肿瘤病人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HBV M)及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肝癌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63.11%)显著高于非肝癌组(消化道其他肿瘤对照组)(11.47%).肝癌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sAg、抗-HBe和抗-HBc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37.2%)显著高于"HBsAg、HBeAg和抗-HBc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6.4%).肝功能检测结果,"HBsAg、HBeAg和抗-HBc三者均表达为阳性组"与"HBsAg、HBeAg和抗-HBc三者均表达为阳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癌组与非肝癌组比较,肝癌组肝损害显著高于非肝癌组(P<0.01).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原发性肝癌病因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HBsAg、抗-HBe和抗-HBc三者均表达为阳性者"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儿血清、肾脏和肝脏组织内HBV感染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方法:45例血清HBV感染标志物阳性的HBV-GN患儿经肾脏组织活检确诊,其中13例同时进行肝脏组织活检,且行HBV感染标志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45例HBV-GN肾脏病理改变为:膜性肾病(MN)25例(55.6%)、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11例(24.4%)、膜增生性肾炎(MPGN)5例(11.1%)、毛细血管内皮增生性肾炎(EPGN)4例(8.9%),免疫荧光检查显示肾脏组织内以IgG(40例,88.9%)和C3(34例,75.6%)沉积为主。血清HBV感染标志物HBeAg( )组25例(55.6%),HBeAg(-)组20例(44.4%);肾脏组织中HBcAg的阳性率为80.0%(36/45),其中,血清HBeAg(-)组肾脏组织HBcAg阳性率(100.0%)明显高于血清HBeAg( )组(64.0%),(P=0.002)。肝肾同检结果显示HBV感染标志物(HBsAg和HBcAg)在肝脏组织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4.6%和53.8%,在肾脏组织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4.6%和76.9%,且肝、肾组织中HBV感染标志物表达不同步。结论:HBV-GN患儿血清、肾脏和肝脏组织内HBV感染标志物表达呈明显的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HBV 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YMDD变异检测,同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ALT异常率为55%,HBeAg血清转换率为13.6%,HBV YMDD变异发生率为31%,治疗前病毒量的高低不影响其治疗效果。5例患者肝穿组织中HBsAg和HBcAg依然阳性。结论 运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个月后可出现HBV YMDD变异,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变异发生率越高;HBeAg血清转换率不高;肝组织内仍处于炎症及纤维化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与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6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实验组及健康者70例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进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测定,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清胱抑素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检测。结果:除急性肝炎组外,其他各组乙型肝炎患者的APTT、PT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组FIB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血清胱抑素C水平,除急性肝炎组外,其他各组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肝炎肝硬化组依次高于重型肝炎组和慢性肝炎组。各实验组ALT和AS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于GGT水平,重型肝炎组和肝炎肝硬化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APTT、PT、FIB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临床判断乙型肝炎患者病变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急、慢性乙肝病程中病毒的感染性,目前用测定血清和肝细胞中的HBeAg、HBcAg和病毒DNA多聚酶等标记来评估。这些标记给病毒的启动复制提供了间接指征。只有给传染性携带者做血清病毒定量才是直接测定病毒DNA。重组DNA技术学在乙肝病毒(HBV)生物学上的应用,改变了人类肝炎的诊断和临床治疗。当发现HBsAg慢性携带者的HBeAg阳性血清中HBV DNA高达70-95%时,但在HBeAg阴性血清中却HBV DNA的检出是十分悬  相似文献   

17.
对204例首次受血(1~2单位)的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了随访,以观察输血后HBV的感染和发病。血源来自224例HBsAg阴性(RPHA法检测)的献血员,受血者于受血前及受血后6~7个月各采血1次,连同献血员献血前的血清,用同一批RIA试剂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发现用RPHA筛选的HBsAg阴性献血员,用RIA检测时,仍有2.2%(5/224)HBsAg阳性。70例HBV易感者中,受血后13例发生HBV感染,其中2例输入HBsAg阳性血液者发生急性肝炎(2.86%),1例为黄疸型乙型肝炎,另一例为NANB肝炎;11例发生HBV感染,其中8例为输入HBV-DNA阳性血液。以上结果表明,RPHA筛选献血员仍不能杜绝输血后肝炎,RIA筛选献血员后不能杜绝亚临床感染。部分HBV感染不能排除医院内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对29例肝炎,1例尸检肝组织和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的DNA(HBV DNA)进行了研究,发现HBsAg( )/HBeAg( )患者中,有9/17(52.94%)血清HBV DNA阳性;HBsAg( )/抗-HBe( )患者中,2/6(33.33%)也为阳性。从30例肝组织中提取DNA经琼脂糖电泳,Southern吸印转移及分子杂交试验结果表明,27例HBV DNA阳性,全部有游离型HBV DNA。27例中有5例经用标记pBR322探针杂交排除非特异杂交带后,在高分子量区有HBV DNA特异的杂交带,提示有HBV DNA整合。  相似文献   

19.
总胆汁酸(TBA)是胆甾醇在肝内分解以及在肠肝循环中胆甾酸代谢产物的总称。又分为初级胆汁酸(胆酸、鹅脱氧胆酸)和二级胆汁酸(脱氧胆酸、石胆酸、熊脱氧胆酸)。血清胆汁酸水平反映肝实质性损伤,尤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酒精肝损伤和肝硬化时有较灵敏的改变,是肝病实验诊断的一项重要指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服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乙肝患者1年对血清和肝组织中HBV cccDNA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HBe Ag阳性乙肝患者,所有患者连续48周口服恩替卡韦0.5 mg/d,治疗前后分别静脉取血分离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及HBV cccDNA含量,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选取治疗48周后血清HBV cccDNA阴性且符合肝穿的患者进行肝穿检查,检测肝组织中HBV cccDNA含量。结果 (1)治疗后,血清HBV-DNA、HBV cccDNA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2)发生e抗原转换组的HBV DNA和HBV cccDNA水平下降均比未发生转换组更显著(P0.01)。(3)90例患者在治疗1年后有68例患者血清中HBV cccDNA转阴,而在这其中选取8例患者进行肝穿,只有1例患者的肝组织中HBV cccDNA转阴。结论尽管恩替卡韦可明显降低乙肝患者血清和肝组织的HBV cccDNA水平,然而恩替卡韦治疗1年尚不能彻底清除肝细胞中的HB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