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郑力通李佳月李德印晏沐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5):918-921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常见临床表现有心悸、头晕、晕厥、气急胸闷,心电图可见延迟除极epsiton波。结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临床罕见,心脏超声及冠脉CT,心电图为主要确诊手段,治疗以限制运动与药物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特异性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为研究ARVC发病机制提供研究模型。方法:培养来源于ARVC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并进行突变位点测序鉴定。通过仙台病毒转导入外源性多能转录因子,将ARVC患者皮肤细胞诱导为iPSCs,结合免疫荧光法,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体内外三胚层形成实验对iPS细胞全能型进行鉴定。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诱导iPS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结果:ARVC患者来源的iPSCs显示碱性磷酸酶阳性,多能性相关基因高表达,胚胎干细胞标志物Oct4,SSEA4,TRA-1-81阳性。体外悬浮培养形成的拟胚体以及体内畸胎瘤形成实验均显示ARVC-iPSCs具有向3个胚层分化能力。经过体外心肌定向,ARVC-iPSC可诱导产生自主节律性搏动细胞团,免疫荧光显示cTnT阳性。结论:本研究使用仙台病毒,建立了无插入型ARVC患者特异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该细胞系具有多能分化特性,并可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为研究ARVC的致病因素和药物筛选提供宝贵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的原因,旨在为进一步降低复发率提供线索。方法:1999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住院行导管射频消融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145例(男55例,女90例),治疗终点为室性心律失常消失,不能被心室电刺激和静滴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诱发,术后1天复查动态心电图并电话随访观察疗效。结果:在145例患者中,即刻成功136例,成功率为93.8%。随访23.8±6.7月,共有9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6.62%。9例复发患者再次行射频消融术的靶点局部激动(34.0±7.6 ms)明显早于第一次射频消融术(30.4±8.5 ms)(P<0.05);靶点起搏与自发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QRS波形的符合数(11.8±0.45)大于第一次射频消融术(11.1±0.78)(P<0.05);复发患者第一次手术在最早激动点处单极标测r波的出现比例大于第二次手术(P<0.05),再次手术均成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有效、可行的方法。靶点标测欠精确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MVA)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关系,探讨扩心病患者体内自主神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扩心病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按照年龄配对,取48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依据其是否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组及单纯扩张型心肌病(MVA-)组,分析组间HRV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纯扩张型心肌病(MVA-)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均有降低(P<0.05)L与(MVA-)组相比,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组HRV相关指标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子,可能可以用HRV预测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心力衰竭的分子标志物。方法:从本院的心脏病组织库中挑选5例病理诊断明确和各方面资料比较齐全的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心力衰竭的心脏病标本(来源于心脏移植的受体),与年龄、性别和种族等因素相匹配的正常对照心脏组织(来源于心脏移植的供体)进行全基因组表达芯片的比较研究。提取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的左心室组织RNA,同时提取正常对照心脏相应部位的RNA。应用晶芯人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微阵列基因表达谱芯片(含有人类基因35,000个),筛选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应用实时定量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RT-PCR)验证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基因表达改变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结果:应用基因表达芯片研究方法共筛选出7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35个基因在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中表达升高,而另有43个基因表达降低。其中变化较多的基因属于与代谢相关的基因。对其中36个差异表达基因应用real-time RT-PCR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的准确性在75%,并首次报告了心钠素在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中表达明显升高。结论:本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应用基因表达芯片的方法,观察了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为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分子机制的阐明和寻找疾病特异的分子标志物,以用于鉴别诊断、判断病情和预后及指导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hub蛋白质作为参与较多互作的"中心蛋白".在实现蛋白质功能和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结构域作为蛋白质上的基本功能区域,决定着蛋白质功能及蛋白质互作的情况.互作网络中hub蛋白质和结构域对于蛋白质功能的实现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蛋白质互作与结构域的关系分析表明.蛋白质互作与结构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类蛋白质互作网络中的hub蛋白与结构域进行关联分析.探讨hub蛋白及其互作partner与结构域数目之间的关系,并通过hub蛋白质之间的互作对相应结构域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7.
8.
hub蛋白质作为参与较多互作的“中心蛋白”,在实现蛋白质功能和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结构域作为蛋白质上的基本功能区域,决定着蛋白质功能及蛋白质互作的情况.互作网络中hub蛋白质和结构域对于蛋白质功能的实现均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蛋白质互作与结构域的关系分析表明,蛋白质互作与结构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类蛋白质互作网络中的hub蛋白与结构域进行关联分析,探讨hub蛋白及其互作partner与结构域数目之间的关系.并通过hub蛋白质之间的互作对相应结构域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9.
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可在其宿主植物玉米(Zea mays L.)地上部的所有器官诱导肿瘤发生。玉米黑粉菌成功定殖宿主并诱导形成肿瘤取决于与宿主植物多方位、多层次的相互作用以及该过程中发生的复杂的细胞和分子事件。本文综述了玉米黑粉菌与玉米互作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玉米黑粉菌通过分泌效应子入侵、定殖玉米植株以及植株在分子水平上对入侵的响应;阐述了活体营养建立过程中,玉米黑粉菌与玉米通过效应子、激素、糖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差异调节,协调受感染宿主组织重新编程发育成膨大的植物肿瘤的关键因素,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高通量蛋白组学技术能够鉴定小麦特定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对小麦穗轴混池蛋白组学分析得到的632个差异表达蛋白数据进行共表达网络分析,同时筛选显著表达模块进行蛋白质互作分析,以期挖掘出与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的蛋白。WGCNA分析结果共构建了12个表达模块,其中模块6与赤霉病抗病呈极显著相关,模块8显著相关。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到7个候选蛋白,分别为参与毒素降解的GST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和AdoMet?MTase(S?adenosylmethionine?dependent methyltransferase),参与光合作用的IM30(membrane?associated 30 Da, chloroplastic)、PnsL2(photosynthetic NDH subcomplex L 2)和PPL1(PsbP?like protein 1),以及抗逆相关的UCHL(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hydrolase)和MetAP2(methionine aminopeptidase 2)。这些蛋白可能在赤霉病抗、感病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lberto Cresti Francesco De Sensi Silva Severi Gennaro Miracapillo 《Indian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journal》2014,14(6):301-305
A 62-year-old man admitted for presyncope presented two symptomatic 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with right bundle branch morphology and inferior axis suggesting a pathology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lateral wall, the site where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demonstrated a thinned, hypokinetic segment with fibro-fatty subepicardial infiltration. A very localized Left Dominant 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 was diagnosed and an ICD implanted. 相似文献
16.
Identifying candidate genes related to complex diseases or traits and mapping their relationships require a system-level analysis at a cellular scale.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complex effects of interrelated genes and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revealing their relationships in association with a specific disease (asthma in this case). We observed that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 networks associated with asthma have a power-law connectivity distribution as many other biological networks have. The hub nodes and skeleton substructure of the result network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ior knowledge about asthma pathways, and also suggest unknown candidate target genes associated with asthma, including GNB2L1, BRCA1, CBL, and VAV1. In particular, GNB2L1 appears to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asthma network through frequent interactions with key proteins in cellular signaling. This network-based approach represents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complex effects of candidate genes associated with complex diseases and suggesting a list of gene drug targets. The full list of genes and the analysis details are available in the following online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http://biosoft.kaist.ac.kr:8080/resources/asthma_ppi. 相似文献
17.
关键蛋白质是指那些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承担重要作用、移除后会使蛋白质复合物功能丧失并导致生物无法存活的节点。随着蛋白质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和高通量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过计算方法的关键蛋白预测得到广泛应用。针对目前软件多为桌面应用程序、用户难以迅速适应的情况,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WEB的关键蛋白质预测平台EssentialProtein Finder(EP Finder)。该平台集成了DC、BC、CC、EC、LAC、SC和NC7种关键蛋白质预测算法,还提供包含SN、SP、PPV、NPV、ACC、F和折刀曲线图在内的7种评估方法。平台对蛋白质网络图、算法运行及评估结果提供了可视化展示。该平台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一些不依赖于转录因子活性的新型双杂交系统相继建立,如分离的泛素系统、蛋白质片段互补分析、阻遏物重构分析和SOS恢复系统等。同利用转录因子活性的酵母双杂交系统相似,这些方法也利用了一些活性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来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这些活性蛋白不是转录因子,但也可在结构上进行分离可通过重构使其生物活性得以恢复。由于这些新型双杂交系统的各自特点,使得它们成为酵母双杂交系统的有益补充和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ight Ventricular Septum,RVS)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ventricularape,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行起搏器治疗的72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RVS起搏,对照组采用RVA起搏,比较植入后15分钟和1年后测定两组间心室起搏参数差异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D、每搏量(sv)、心脏指数(CD、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差异.结果:植入后15分钟和1年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起搏参数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心腔内R波幅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后1年后,两组间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S起搏优于RVA起搏,有望替代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成为最佳的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