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等位酶分析方法对三个用药背景不同的甘蔗绵蚜地理种群在9种酶(EST,G3PD,HEX,IDH,LDH,MDH,ME,PGI和PCM)上的遗传组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甘蔗绵蚜在9种酶共检测到9个等位酶位点,仅IDH位点具有多态性。在多态性的IDH位点共检测到3个等位基因,其中连续两年未曾用药的两院种群和用药较少的木棠种群均具有三个等位基因(a,b和c),而用药次数最多的临高种群仅存在两个等位基因(a和b)。等位基因a的频率从两院种群到临高种群逐渐升高,而等位基因b的频率却逐渐降低。说明IDH在甘蔗绵蚜的种群遗传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杀虫剂的选择压力可能对甘蔗绵蚜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具有分化作用,同时也说明IDH在甘蔗绵蚜对杀虫剂的抗性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IDH-a频率的升高,可能导致甘蔗绵蚜对杀虫剂产生抗性,可通过检测IDH位点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来监测甘蔗绵蚜对杀虫剂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最近,日本昆虫学家青木重幸在研究中证实,蚜虫也有社会性分化,其中主要是兵蚜的分化。目前已知在2个亚科的7个属中的13种蚜虫都有兵蚜的分化,主要分布在东亚,其次是北美。如分布在日本的女萎棉蚜,寄生在毛茛科植物上,它们的无翅型雌虫,以孤雌胎生的方式产生2种形态很不相同的一令幼虫,其中一种是兵蚜,一种是普通幼虫。兵蚜喙粗短,前、中胸足粗壮发达,终生保持一令状态,无繁殖能力,遇  相似文献   

3.
基于世界斑蚜科13亚科90属200种的资料,描述了胚胎毛序的基本类型和多样性。斑蚜科毛序的基本类型可分为3类,即胚胎和一龄若蚜所具有的原毛序,第2龄若蚜和部分第3龄若蚜具有的中毛序,以及部分第3龄若蚜、第4龄若蚜和成蚜所具有的后毛序。结合成蚜及不同龄期若蚜的毛序,系统分析了斑蚜科各亚科毛序演变的规律,认为大部分亚科的成蚜毛序基本保留原毛序的状态,个别类群具有典型的中毛序或后毛序;而且部分类群成蚜的原毛序在胚胎毛序的基础上,腹部背片Ⅲ、Ⅴ、Ⅶ的中毛发生侧向位移。  相似文献   

4.
2013年4—5月通过对朱鹮自然保护区(洋县)食蚜蝇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并进行分类鉴定,发现该保护区食蚜蝇昆虫有2亚科,4族,8属,11种。蚜蝇亚科种类较多包括墨蚜蝇族、小蚜蝇族、蚜蝇族3个族,墨蚜蝇族、小蚜蝇族和蚜蝇族分别为1种、2种和3种;迷蚜蝇亚科种类较少只有管蚜蝇族1个族共4种。灰带管蚜蝇是朱鹮保护区内的优势种;狭带条蚜蝇、长尾管蚜蝇、大灰优蚜蝇、黑带蚜蝇、印度细腹蚜蝇是常见种。文中给出了各种类名录及分布,分析了该地区蚜蝇科昆虫的多样性。反映了该地区食蚜蝇主要以古北区和东洋区共有种为主,东洋区种类和古北区种类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洋县食蚜蝇的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瘿绵蚜科一新属,迪卷绵蚜属Diprociphilus Zhang and Qiao和一新种,各葱迪卷绵蚜Diprociphilus allivorus Zhang,Qiao and Zhaox。同时,提供了形态特征,与近缘属的示差鉴别,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和10幅形态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6.
白蚁是昆虫分类系统中比较原始和古老的社会性昆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群体逐渐演变成具有不同品级和高度分工、组织严密和科学的类群。同时,随着地球的地质变迁和不断运动,白蚁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活动行为朝着有利于种群繁衍和生存的方向发展演化,构成具有地区特色的生态类型和地理分布。因此,白蚁类群往往多用于研究和阐明一些重要的进化概念和作用。如同源、趋同现象,平行现象,退化和适应性进化等。白蚁以取食各种植物性纤维为主,营木棲、土棲和土木棲生活。从而对人类的衣食住行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看,它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既是  相似文献   

7.
基于28S rDNA 的叩甲科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叩甲科(Elateridae)昆虫核糖体28S rD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比较,从分子水平研究叩甲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和传统分类结果相比较,为我国叩甲科分类系统的论证和进一步修订奠定基础。【方法】将自测的我国9种(含两个地理种群)共10个叩甲科昆虫样品的28S rDNA基因片段序列与GenBank报道的32种叩甲科昆虫进行同一性比较,用DNAStar Lasergene v 7.1.0和MEGA4.0(NJ法、MP法和ME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在获得的890 bp的序列中,保守位点477个,占全部位点的56.1%;简约位点291个,占全部位点的34.2%;G+C的平均含量为63.9%,明显高于A+T的平均含量,碱基组成偏向G和C;转换(transition)稍高于颠换(transversion)。遗传距离分析表明叩甲科昆虫各亚科内各种间遗传距离在0.000~0.130之间变动,明显小于各亚科之间的遗传距离。不同的系统发育树都支持叩甲科为一单系群,并将10个亚科聚为4个聚类簇:聚类簇Ⅰ为梳爪叩甲亚科(Melanotinae)+叩甲亚科(Elaterinae),聚类簇Ⅱ为槽缝叩甲亚科(Agrypninae)+萤叩甲亚科(Pyrophorinae)+单叶叩甲亚科(Conoderinae),聚类簇Ⅲ为小叩甲亚科(Negastriinae)+心盾叩甲亚科(Cardiophorinae),聚类簇Ⅳ为齿胸叩甲亚科(Denticollinae)+尖鞘叩甲亚科(Oxynopterinae)和异角叩甲亚科(Pityobiinae)。它们来源于2个支系,支系1包含聚类簇Ⅰ,支系2包含聚类簇Ⅱ、聚类簇Ⅲ和聚类簇Ⅳ,而Senodonia quadricollis总是单独作为一支与其他叩甲分开。【结论】本研究证实了过去基于成虫和幼虫形态为基础的分类系统的基本合理性,一是叩甲科为一单系类群;二是叩甲科可明显地分为4个簇群;三是心盾叩甲亚科(Cardiophorinae)为一单系类群,但其他许多亚科存在并系的情况,特别是Senodonia quadricollis的归属还需进一步论证。28S rDNA 序列分析是一种很好的研究叩甲科从种级到科级各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食蚜蝇科的分类系统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杰  霍科科 《昆虫知识》2005,42(2):132-138
综述了食蚜蝇科的分类系统及其研究进展。林奈未能正确地区分出食蚜蝇类昆虫 ,将当时已知的大约 3 7种食蚜蝇归入家蝇属Musca中。Fabricius首次建立的食蚜蝇属Syrphus包括了当时已知的大部分食蚜蝇种类和一些非食蚜蝇种类 ,一些真正的食蚜蝇仍保留在家蝇属Musca及其它属中。MosesHarris是第 1位将食蚜蝇与双翅目其它类群分开的学者。Latreille首次建立食蚜蝇科Syrphiae。Fall啨n以“Syrphici”作为食蚜蝇科的科名 ,现代食蚜蝇科的名称“Syrphidae”由Leach提出。目前 ,多数学者认为食蚜蝇科隶属于双翅目的环裂亚目Cyclorrhapha、无缝组Aschiza ,头蝇科Pipunculidae是其姊妹群 ,二者构成食蚜蝇总科Syrphiodea。在分类系统方面 ,Rondani首次将食蚜蝇科分为 5个亚科。Lioy第 1次依据幼虫摄食习性将食蚜蝇划分为 5个群 (group) ,并对Eristaliti群进行了再划分。Schiner依据径中横脉 (r m)的位置将食蚜蝇科分为 2个类群 ,将食蚜蝇科分为 8个亚科。Williston将食蚜蝇科划分为 3个亚科 ,包括1 4个族。Verrall在Schiner和Williston系统的基础上 ,提出分 7个亚科的分类系统 ,这一系统得到其后学者的认可和引用 ,如Efflatoun、Brunetti、Ferguson等。Bezzi也引用Verrall的系统 ,但以齿腿蚜蝇亚科Merodontinae取代  相似文献   

9.
选取形态及胚胎学特征,采用支序分析的方法对跳蚜亚科的系统发育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Allaphis应作为蓟马蚜属Thripsaphis的一个亚属,Peltaphis应作为独立的属存在。Stenaphis应作为亚跳蚜属Subsallusaphis的一个亚属,粗腿蚜属Macropodaphis应建立一个新的亚科,该新亚科建议为粗腿蚜亚科Macropodaphinae。蓟马蚜属和毛斑蓟马蚜属Trichocallis为一对姐妹群,并且为较原始的类群。田鼠尾跳蚜属Sminhuraphis为单系类群,并与蓟马蚜属和毛斑蓟马蚜属具有共同的起源。聂跳蚜属Neveskyella和依跳蚜属Iziphya为一对姐妹类群,它们与跳蚜属Saltusaphis具有共同的祖先。亚跳蚜属与聂跳蚜属、依跳蚜属和跳蚜属有共同的起源,但较后三者原始。所有属之中,依跳蚜属相对较为进化。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寄主植物叶片上蚜虫的形态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燕  乔格侠  张广学 《昆虫学报》2011,54(2):157-178
昆虫对寄主植物之间的形态适应性是两者相互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植食性蚜虫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对不同种类寄主植物叶片的形态适应。选取寄生于禾本科、 杨柳科、 壳斗科和松科4科7属植物叶片上的26种蚜虫, 基于有翅孤雌蚜和无翅孤雌蚜,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测量并统计比较了37个形态特征及其种内变异。以克隆平均值为基础数据,选取与蚜虫取食和附着于植物表面相关的形态特征(喙末端、跗节Ⅰ、Ⅱ和爪)为变量,分别得出无翅、 有翅孤雌蚜和所有蚜型3个聚类分支图,并将各种蚜虫的寄主植物科、 属分别对应到分支图上。结果表明:体型、腹管和触角的形态在不同蚜虫的科间有一定差别, 喙末端、 跗节Ⅰ、跗节Ⅱ及爪的形态则在不同的寄主植物间存在差异; 在蚜虫种内各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变异, 变异系数的范围为1.89%~26.08%。3个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种类蚜虫形成的分支基本对应不同科、属的寄主植物;而杨一条角蚜Doraphis populi、三堡瘿绵蚜Epipemphigus imaicus和杨柄叶瘿绵蚜Pemphigus matsumurai则处在较为特殊的分支位置, 那是因为前者为次生寄主型, 后两者均能产生虫瘿。研究结果表明寄生于不同植物相同部位上的蚜虫存在形态特征的明显分异, 对应不同的寄主植物, 蚜虫与寄主植物之间存在着形态适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