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福寿螺的养殖和生态特点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福寿螺(Ampullarum crossean),又称苹果螺、金宝螺,属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原产地为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这种螺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繁殖快,饲养简便。螺肉营养价值也很高,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一类的食品。因此日本和台湾先后引进,引起养福寿螺热。广东省中山县从1982年起也从台湾引进该螺,很快在华南地区推广,成为我国淡水养  相似文献   

2.
大瓶螺(Ampullaria gigas spix)为淡水贝类,也叫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螺生长繁殖力强,适应性强,易饲养、饵料广、生长迅速。从营养学看属高蛋白、低脂肪类。现已成为贝类养殖品种之一。有关它的养殖我国北方尚无报道。1988年5月我们从抚顺特产学校引进一批种螺和仔螺进行养  相似文献   

3.
金宝螺营养成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宝螺(Ampullaria gigas)又名福寿螺,大瓶螺,苹果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一种大型的淡水食用螺类,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发展金宝螺养殖,对改善人们的食品结构以及解决鱼虾和河蟹等名特优水产类的动物性蛋白饵料,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纵观国内外文献资料1-6,迄今为止均未对金宝螺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分析作全面系统的报道。为此1998-1999年,作者对金宝螺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为金宝螺的营养学及人工高产养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福寿螺的形态构造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本文对引进我国的一种大型淡水养殖螺类——福寿螺(大瓶螺)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进行了描述,其中内部构造部分为国内首次系统报道,并附有形态解剖图。在解剖中我们发现,福寿螺有一些特殊的结构:(1)栉状鳃着生于外套腔的右侧,这与所属的中腹足目及瓶螺科的特征(鳃位于外套腔的左侧)明显不同。(2)胃的内壁有许多列隆起,其上有磨状齿,用以磨碎食物;胃腔凹面的底部有一呈倒U型的胃楯。(3)大动脉的基部膨大成副心脏,这在腹足纲动物中很少见。(4)雄性生殖器有前列腺囊,囊内的前列腺呈细丝状,长可达70毫米。  相似文献   

5.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在华南地区已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将福寿螺按照壳高(H)分为小螺(5 mm≤H<15 mm)、中螺(15 mm≤H<25 mm)、大螺(25 mm≤H<35 mm)和超大螺(35 mm≤H<45 mm),通过室内毒性试验,探讨了化学肥料石灰氮(氰氨化钙)对不同体型福寿螺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石灰氮对不同大小福寿螺毒性效应显著,尤其是对中小福寿螺具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石灰氮处理7 d后,最低浓度0.2 g·L-1处理造成71%死亡率,其他处理死亡率均在95%以上,其中3.0和5.0 g·L-1处理中福寿螺全部死亡;石灰氮对不同大小福寿螺的半抑制浓度(24 h)和半致死浓度(96 h)大小顺序均为小螺<中螺<大螺<超大螺;石灰氮对福寿螺的抑制效应显著,其对福寿螺的平均半抑制浓度为0.08~0.39 g·L-1;1.0和5.0 g·L-1浓度的石灰氮处理24 h后,福寿螺鳃组织SOD酶活性呈极显著下降,分别为对照的41%和60%.本研究表明,石灰氮在入侵生物福寿螺的防治方面有一定应用潜力,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杀螺肥料".  相似文献   

6.
自然条件下福寿螺繁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弄清福寿螺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特性,在湖南省资兴市水稻田内进行了为期3年的人工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福寿螺在湘南自然条件下1年可发生不完全3代.第1代、第2代和第3代(越冬代)雌螺的平均性成熟期分别为59.3、45.4和213.0 d.雄螺的平均性成熟期比雌螺早4.3d.福寿螺的自然性比(♀∶♂)为1.54:1.每次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19.2h,但并非每次交配后都会产卵.田间福寿螺月产卵块数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756).福寿螺卵块的平均孵化期(d)与日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r=-0.980),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726x+23.064.福寿螺卵块的平均孵化期为20.7d,平均孵化率为44.1%.雌螺与雄螺的平均寿命分别为2.40和1.98 a.平均每头雌螺一生可产卵13764粒,可繁殖幼螺6070头.  相似文献   

7.
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又名大瓶螺,两栖淡水贝类软体生物,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opoda,瓶螺科Pilaidae。成螺雌雄异体,爬行体长3.5~6cm,贝壳近似圆盘形,一般具6螺层;卵圆球形,直径2~2.5mm,初产时深红色、粘稠,孵化前变淡,卵成堆叠产,每卵块3~5层,约100~960粒不等;幼螺初孵体长2~2.5mm,软体部分呈深红色,初孵幼螺可在水中爬行,以后贝壳向右旋增加。  相似文献   

8.
养殖信息     
福寿螺是一种大型食用螺,具有营养价值高、投资少、易养殖、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每亩水面放养幼螺10万只(成本5千元)。一年可盈利5千元左右。  相似文献   

9.
雌雄福寿螺取食和对异性选择行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华南地区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外来入侵生物.通过室内培养,测定了雌雄福寿螺的摄食率和肝糖原含量的差异,并利用自制的“T形槽”和“三室连通器”分别观察了雌雄福寿螺对食物的灵敏程度和对异性的选择.结果表明:无论在饥饿状态和饱食状态下,雌螺摄食率都显著高于雄螺(P<0.01);在饥饿状态下,雌螺相对于雄螺在选择食物时的反应时间更短,它们对食物的选择频率没有显著差异;雌螺在饥饿状态下对食物的选择频率和选择食物时的反应时间较其饱食状态下分别得到了提高和缩短,而雄螺则无此现象;在繁殖季节(8月)雌螺的肝糖原含量显著高于雄螺(P<0.01),而在非繁殖季节(11月)无显著差异;在三室连通器中,雄螺更多的是选择有雌螺的一室,雌螺在分别有雌、雄螺吸引源的两室聚集的螺数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雄螺可以被雌螺吸引,而雌螺被雄螺吸引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范围内,物种入侵正成为一个影响经济发展、公众健康的重大生态事件。为了探究入侵物种小管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对本土近生态位物种的生态挤压作用,选择了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作为受试动物,设置直接生态竞争实验和间接分泌物胁迫实验两类实验。直接生态竞争实验中两种螺直接竞争生存资源,而间接分泌物胁迫实验中则观测两种受试螺分泌物对彼此与自身种群的影响。为了模拟野外不同水体的竞争情况,设置了两种密度,即每组共计6只受试螺(低密度组)及每组共计12只受试螺(高密度组),在两种密度下设两种螺不同比例的个体组合。结果显示,两类实验中,小管福寿螺的体重相对变化与生存率都优于梨形环棱螺。直接竞争实验小管福寿螺体重相对变化率显著优于梨形环棱螺(P 0.05),但二者生存率无显著差异;低密度组中,福寿螺与梨形环棱螺的体重相对变化及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而高密度组中,当梨形环棱螺个体数极多时(8只),其体重相对变化率会显著差于小管福寿螺(P0.05);当梨形环棱螺个体数少时(4只),其体重相对变化率与小管福寿螺无明显差异,但生存率会显著低于小管福寿螺(P 0.05)。间接分泌物干扰实验中,小管福寿螺的体重相对变化率极显著优于梨形环棱螺(P 0.01),且其生存率高于梨形环棱螺;在低密度组中,高比例(4只)的小管福寿螺生存率显著高于高比例(4只)的梨形环棱螺(P 0.05);而在高密度组中,高比例(8只)的梨形环棱螺在28d内全部死亡,由于对照组中即使是高密度的梨形环棱螺也拥有高生存率,说明这种效应不是梨形环棱螺本身所导致的,而是小管福寿螺的间接分泌物胁迫导致了梨形环棱螺的大量死亡。以上结果充分表明,小管福寿螺的间接分泌物干扰效应比直接生态挤压作用具有更严重的生态威胁性,且小管福寿螺的种内竞争调节能力优于梨形环棱螺,这可能是小管福寿螺作为入侵物种的一种有效生活史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