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鹳(Ciconia nigra)种群数量稀少,成活率低,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物种,加强对黑鹳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鹳的重要繁殖栖息地,开展繁殖行为研究有助于提高对黑鹳的保护成效。2012至2015年对2处黑鹳繁殖巢址进行了繁殖期观察。2012年5月15日首次发现1巢内有4枚卵并有亲鸟在巢中孵卵,6月7日孵化出4只幼雏,8月底全部成功离巢。2013年4月黑鹳利用该巢产卵5枚,孵化1只雏鸟,孵卵期约33 d,后期卵、雏鸟均消失,推测为来自蛇类的捕食。2014、2015年该巢未被利用。2014年4月24日发现另外一处巢址,8月12日观察到3只幼鸟已开始练习飞行,至8月19日全部离巢。2015年该巢孵化雏鸟4只,6月初死于恶劣天气。通过监测发现黑鹳连续多年在保护区内栖息繁殖,所发现的两巢成功出雏7只个体。本研究初步获得保护区境内黑鹳的繁殖信息,为后续促进黑鹳种群恢复与栖息地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黑鹳(Ciconia nigra)属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010至2018年,通过样线、样带和固定样点调查的方法对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鹳种群进行了监测,黑鹳最大种群数量均出现在每年的9月下旬,数量120~430只不等,年均308只。春季迁徙季节,黑鹳于3至4月到达保护区,部分个体会在此繁殖,其他个体会继续迁徙;秋季迁徙季节,黑鹳于8月中旬开始迁徙到达,9月下旬出现最大种群,10月中下旬陆续迁离,极少数个体在本地区过冬。2012至2018年对合黎山正义峡、榆树河、车轱辘河3个观察区域持续跟踪监测,共记录到有9个繁殖巢7年内的有效繁殖巢37个。巢多位于崖壁上,主要由粗树枝筑成,外径110~170 cm,内径40~70 cm,高45~84 cm,巢深4~7 cm(n=9)。产卵期6~8 d,产卵间隔1或1.5 d,窝卵数4或5枚(n=9)。根据对19枚卵的测量,卵短径为47~55 mm,卵长径为63~71 mm。第1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孵卵期33或34 d(n=37),幼鸟为异步孵化,需要3~5 d才可以全部出壳。雌雄共同育雏,雏鸟70日龄时才具飞行能力,并在巢附近短距离练习飞行,直至100日龄后才不归巢。根据历年的监测,本区域黑鹳的孵化成功率为55.2%,每巢平均繁育成功幼鸟(2.6±0.6)只(n=37)。本研究较为全面地掌握了黑鹳在本区域的繁殖和迁徙习性,为开展黑鹳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掌握种群动态以及迁徙习性对濒危候鸟的保护至关重要。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的冬季(10月~次年4月),采用夜栖地直接计数法对云南省纳帕海湿地黑鹳(Ciconia nigra)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2004~2005、2007~2008、2008~2009年冬季,纳帕海湿地越冬黑鹳种群平均数量分别为39.6、128.6、181.8只,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通常黑鹳10月下旬迁来,至次年3月中下旬迁离;纳帕海同时也是繁殖于蒙古国的黑鹳迁往印度越冬地的重要停歇地,过境时间集中在 11月中上旬。纳帕海湿地已经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的黑鹳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建议当地管理部门加强湿地管理,维持适当的浅水区域作为黑鹳的觅食地,另外需加强旅游管理,减少游客对黑鹳的干扰。  相似文献   

4.
黑鹳人工孵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鹳人工孵化研究THESTUDIESOFARTIFICIALINCUBATIONFORBLACKSTORK关键词黑鹳,人工孵化,卵失重率KeywordsBlackStork,Artificialincubation,Eggweightlosrate中...  相似文献   

5.
拯救黑鹳刻不容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鹳是一种数量非常稀少的濒危鸟类,本文概要介绍了黑鹳在我国的分布、繁殖地及越冬地的范围等内容。论述了黑鹤繁殖栖息地和越冬栖息地内所具备的必要条件,指出环境变化尤其是水源污染以及其他人为干扰因素,是导致黑鹳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另外,本文就如何采取科学手段对黑鹳进行有效的保护,以及华北地区黑鹳主要繁殖地——山西省内的种群数量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新疆南部地区黑鹳种群密度及其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鸣  陆健健 《动物学研究》1993,14(4):374-374,382,383
黑鹳(Ciconia nigra)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国内主要繁殖地见于山西(刘焕金等,1985,1990;苏化龙等,1989)、陕西(禹瀚,1963)、吉林(张兴录,1983)、新疆(魏顺德等,1990;马鸣等,1991) 等省区。笔者自1985-1989年多次前往新疆南部对黑鹳的分布及数量进行了调查,1989-1992年又在塔里木河流域的沙雅县帕满水库(41°00′N,83°10′E)定点观察黑鹳的集群和繁殖生态。发现了目前国内最大的黑鹳群栖地和重要的繁殖种群。  相似文献   

7.
1991-1993年的3-10月,在山西省滹沱河上游的繁峙县、代县和原平县河段,对湿地繁殖鸟类的种类特征、迁徙规律、种群密度、繁殖力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野外调研工作。结果表明,本地区至少有11种鸟类的繁殖与湿地生境状况密切相关。而且,滹沱河上游湿地生境,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黑鹳在华北地区种群的重要繁殖地之一。  相似文献   

8.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黑鹳的繁殖及保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8-200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鹳的数量和繁殖生态作了调查。本区黑鹳最早迁来为2月28日,最晚迁离为11月5日,开始产卵最早是3月8日,窝卵数3-4枚,孵化期31-32天,巢内育雏70-75天,幼鸟成活率为59.4%。该鸟数量稀少,在本区的繁殖个体数量相对稳定,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9.
山西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黑鹳的繁殖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00年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黑鹳的数量和繁殖生态作了调查.本区黑鹳最早迁来为2月28日,最晚迁离为11月5日,开始产卵最早是3月8日,窝卵数3~4枚,孵化期31~32天,巢内育雏70~75天,幼鸟成活率为59.4%.该鸟数量稀少,在本区的繁殖个体数量相对稳定,应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0.
2014—2016年每年5—6月鸟类繁殖季,对新疆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鸟类进行调查。保护区是大天鹅Cygnus cygnus、灰鹤Grus grus、斑头雁Anser indicus等珍稀鸟类的重要繁殖地,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为保护大天鹅正式成立的保护区。经过连续3年的调查,共发现繁殖鸟类61种,隶属于11目24科47属,以留鸟和夏候鸟为主。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黑鹳Ciconia nigra,最多一次在2个地点记录到4只,其中2只为亚成体,证明该保护区有黑鹳的稳定繁殖种群。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分别为大天鹅、黑鸢Milvus migrans、草原雕Aquila nipalensis、高山兀鹫Gyps himalayensis、燕隼Falco subbuteo、灰鹤、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保护区鸟类主要分为2类:1)繁殖水鸟如大天鹅、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红脚鹬Tringa totanus等;2)荒漠草原鸟类如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沙Oenanthe isabellina和黄嘴朱顶雀Carduelis flavirostris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