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胶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摄食生态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2011年2-11月在胶州湾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共收集624尾六丝钝尾虾虎鱼样品进行胃含物分析,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余种,其中优势饵料生物有日本鼓虾、经氏壳蛞蝓和细螯虾等.其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除在4个季节均大量摄食虾类外,春季主要摄食腹足类,夏季主要以鱼类为食,秋季主要摄食虾类,冬季摄食桡足类和端足类等小型甲壳生物的比例较高,这主要与胶州湾饵料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季节性变化有关.随着体长的增长,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饵料生物由小型的桡足类逐渐转变为个体较大的经氏壳蛞蝓、绒毛细足蟹和日本鼓虾等,食物组成呈现出明显的体长变化.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水温和盐度是影响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体长和pH.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近海多种传统经济渔业资源的衰退,六丝钝尾虾虎鱼已成为海州湾等海域的优势鱼种之一,并在海洋食物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2011年和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研究了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摄食习性以及影响其摄食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摄食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以虾类、双壳类、端足类等14个饵料生物类群为食,其中端足类、虾类、双壳类、蛇尾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从饵料生物种类来看,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7种,优势饵料生物有钩虾、细螯虾、独眼钩虾、彩虹明樱蛤和鲜明鼓虾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表明,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摄食强度受体长、水深、季节、底层盐度的显著影响,其中,摄食强度与水深和底层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春季的摄食强度显著高于秋季。聚类分析表明,以体长70 mm为界,可将六丝钝尾虾虎鱼划分为食性差异较大的两个体长组,其摄食随体长的变化主要与自身摄食能力与饵料生物丰度的变化有关。摄食策略分析表明,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具有较高的表型间成分,对食物的种内竞争较低。本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六丝钝尾虾虎鱼的生活史特征,并为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盐沼植被生境内斑尾刺虾虎鱼食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锦玉  张衡  张瑛瑛  靳少非 《生态学报》2018,38(17):6217-6227
根据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在长江口东滩盐沼湿地水域采集的斑尾刺虾虎鱼样本数据,分析了该生境斑尾刺虾虎鱼的生物学和食性特征。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斑尾刺虾虎鱼186尾,其中6—8月采集的数量较高,而其他月份较低。约96%个体为幼体(平均体长109 mm),平均摄食等级为1.5。斑尾刺虾虎鱼主要摄食虾类(IRI(%)=69.05)、鱼类(IRI(%)=17.31)、蟹类(IRI(%)=11.51)和双壳类(IRI(%)=0.95)等11大类41小类饵料生物;虾类作为最重要的饵料类别,其生物量、数量和出现频次百分比均排列第一,以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等虾类为主要饵料。鱼类饵料中,以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valenciennes)等虾虎鱼科鱼类为主要饵料。各月平均饱满指数P(%)波动较大,6—11月呈逐渐增加趋势。随着体长的增加,饵料组成中鱼类的比例呈逐渐增高趋势,成体个体的饵料中鱼类的生物量比例达65%以上,虾类的比例则下降明显。6—8月斑尾刺虾虎鱼白天样本中鱼类饵料的重量百分比显著高于夜晚(P0.01),约是夜晚的8倍;但虾类则是夜晚显著高于白天(P0.01),约是白天的2倍,而蟹类饵料的昼夜差异不显著。从等级聚类(即组平均法)的分类方法可知,斑尾刺虾虎鱼各体长组食物组成在10%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3类,即41—60、61—180 mm和181—200 mm。从营养生态位宽度来看,41—60 mm体长组生态位宽度值为0.86,而61—120 mm体长组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但121—160 mm体长组生态位有所降低。盐沼生境丰富的饵料环境为斑尾刺虾虎鱼提供了良好的摄食场所,同时盐沼植被茂密的植株也可为幼体提供躲避捕食者的最佳庇护所,初步证明盐沼对于斑尾刺虾虎鱼具有重要的生境价值。  相似文献   

4.
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为温水性近海底栖鱼类,是目前海州湾的优势鱼种之一,在海州湾食物网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基于海州湾底拖网调查采集的样品,结合胃含物分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长蛇鲻的摄食习性。结果表明: 海州湾长蛇鲻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为戴氏赤虾、枪乌贼、长丝虾虎鱼、鳀、六丝钝尾虾虎鱼、细条天竺鲷、尖海龙和绯鱼衔。其δ13C值范围在-19.39‰~-16.23‰之间,平均值为(-18.01±0.85)‰,与体长无显著相关性;δ15N值范围在9.56‰~13.36‰之间,平均值为(11.77±0.86)‰,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长蛇鲻不同体长组的饵料生物贡献度差异较大,随着体长增加,其捕食能力增强、摄食器官逐渐完善、摄食饵料生物的比例发生变化,可能是导致其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海州湾长蛇鲻的摄食生态,为海州湾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每月在长江口东滩湿地西南水域的光滩、盐沼(以海三棱藨草为主)和潮沟3种亚生境进行斑尾刺虾虎鱼的样本采集,分析斑尾刺虾虎鱼的丰度和食性差异.结果表明:6—11月均采集到斑尾刺虾虎鱼样本,以幼鱼为主,其他月份未采集到.其中,7月采集数量最多,为71尾,11月仅采集到3尾.潮沟中共采集到93尾,分别是光滩和盐沼的5.2和4.9倍.6—11月斑尾刺虾虎鱼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斑尾刺虾虎鱼主要摄食虾类、蟹类、昆虫类和多毛类等10大类30小类饵料生物.其中,虾类是最重要的饵料类别,并以安氏白虾等白虾属为主;蟹类以相手蟹属为主;昆虫类以小划蝽等蝽科昆虫成虫为主;鱼类饵料的质量百分比相对较高,但数量比例很低.不同亚生境斑尾刺虾虎鱼的饵料组成差异较大.7—11月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等级随体长增大而明显增大,秋末(11月)平均摄食等级可达3.不同亚生境间的斑尾刺虾虎鱼丰度差异与其摄食饵料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6.
普氏栉虾虎鱼属于小型暖温性底层鱼类,是胶州湾鱼类群落中的优势种之一,在胶州湾食物网和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基于胶州湾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的样品,对普氏栉虾虎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胶州湾普氏栉虾虎鱼的δ15N值范围为11.24‰~13.99‰,平均值为(12.70±0.70)‰,δ13C值范围为-20.67‰~-18.46‰,平均值为(-19.08±0.36)‰;各体长组的营养级范围为3.49~3.76,平均营养级为(3.62±0.21),其δ15N值和营养级与体长呈显著负相关,δ13C值与体长无显著相关性.普氏栉虾虎鱼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类群为多毛类、虾类和软体动物,浮游动物和颗粒有机物(POM)的饵料贡献率较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普氏栉虾虎鱼各体长组食物组成的相似性均在92%以上,相似性较高,说明其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无明显差异.普氏栉虾虎鱼在胶州湾生态系统中属于中级消费者,其摄食各饵料生物类群比例的变化可能是其营养级与体长呈负相关关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东海带鱼和小型鱼类空间异质性及其空间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1年秋季东海区121个调查站位的调查资料,以变异函数为工具,分析带鱼和7种小型鱼类(黄鲫、棘头梅童鱼、鳄齿鱼、六丝钝尾-虎鱼、发光鲷、七星底灯鱼和细条天竺鲷)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空间关系.结果表明,带鱼的变异函数曲线与细条天竺鲷、六丝钝尾-虎鱼和发光鲷的曲线极为相似,对不同距离的变异函数值进行相关分析,带鱼与上述3种小型鱼类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P<0.01).黄鲫和棘头梅童鱼的变异函数表现出纯金块效应,而其它几种鱼都可拟合为球状或指数模型,并且都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其中细条天竺鲷、六丝钝尾-虎鱼和发光鲷的变程也都接近或超过带鱼265 km的变程,带鱼与这3种小型鱼类之间具有较强的空间追随关系,因此它们是带鱼的主要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8.
春、夏季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8月和2007年4月在舟山渔场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所获得的数据,采用非线性多维标度(MDS)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及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春季该海域共捕获鱼类62种,隶属11目36科56属,主要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两种丰度占总丰度的82.9%;夏季共捕获鱼类58种,隶属于11目38科51属,主要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aris)和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其丰度占总丰度的60.8%.春、夏两季20个站位均可划分为3个组.春、夏季出现率大于5.0%的鱼类分别有26种和30种,并且分别相应形成2个和3个组群.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长江口鮻矢耳石形态特征及其质量与年龄的关系,2017年2—6月从长江口水域采集鮻358尾,解剖并提取耳石324对,并对其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鮻矢耳石具有基叶和翼叶,中央听沟明显,矢耳石的大小和形状随个体生长变化明显,矢耳石由边缘规则的圆润瓜子状渐变为褊窄的叶片状,边缘波浪状突起逐渐变多.矢耳石平均密度为1.52 mg·mm-2,平均矩形趋近率为0.68,耳石长占其体长的0.021%~0.047%,耳石宽占其体长的0.009%~0.021%,耳石质量占其体质量的0.045‰~0.731‰.鮻矢耳石长(OL)、宽(OW)、质量(OM)均与体长呈显著相关,耳石宽与耳石质量函数关系式的决定系数(R^2)最高(0.928).耳石质量与体长(BL)最佳拟合方程为幂函数:OM=0.0009BL1.8737(R2=0.967);耳石质量与年龄(A)以及体长与年龄的最佳拟合方程为多项式:OM=2.9262A^2+4.8437A+2.1894(R^2=0.847);BL=-3.2248A^2+102.54A+38.373(R^2=0.858),矢耳石质量与年龄呈显著线性相关,用耳石质量与年龄关系估算的年龄与从耳石上直接读取的年龄无显著差异,矢耳石质量可以作为鉴定鮻年龄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鲫耳石重量与年龄的关系及其在年龄鉴定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耳石重量在年龄组间重叠较少,大小相近的个体,年龄大的,即生长慢的耳石重量比年龄小的,即生长快的大,不同龄组之间耳石重量有显著差异(P<0.05),按年龄组在耳石重量与相应的体长作图,可初步判断观测年龄的可靠性,分析耳石重量频率分布能分离出体长相近,年龄不同的个体,其结构与耳石年轮观测的基本一致,耳石重量与年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用耳石重量与年龄关系估算的年龄从耳石上直接读取的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文中对耳石重量直接用于确定鱼类年龄的可能性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27年的时候,Haldane就指出:动物不同物种之间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尺寸差异,不知何故一直没有引起动物学家们的研究兴趣[1]。如果Haldane在当时提出这一问题有点超前的话,那么现在重新提出这一问题就显得很适时宜。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人们已经能够对基因进行突变,重组,敲除和表达调控的研究,以此来研究和弄清动物个体尺寸控制,该研究对于揭示物种特征尺寸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征尺寸是动物体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最终达到的尺寸,一般指物种特征尺寸。个体尺寸是指单个动物体生长停止时的最终尺寸,主要是指在个体发育水平上的研究。搞清楚个体发育及其尺寸控制是研究物种特征尺寸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在模式动物中虽然对细胞,器官和个体尺寸控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对动物体的个体尺寸控制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不同物种特征尺寸控制仍然是一个谜[3]。因而,“大象为什么比老鼠大得多?”这个一直困扰着发育生物学家和动物学家的问题,至今仍然不得其解。如果对于分布在较高分类阶元物种之间尺寸差异难以着手探索的话,那么对于较低分类阶元物种之间尺寸差异是否可以试以研究?在较低分类阶元探讨不同物种间特...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 fitness typically increases with body size and selection gradients on size are generally positive, much of this information comes from terrestrial taxa. In the early life history of fish, there is evidence of selection both for and against larger size, leaving open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general pattern for terrestrial taxa is valid for fish. We reviewed studies of size‐dependent survival in the early life history of fish and obtained estimates of standardized selection differentials from 40 studies. We found that 77% of estimated selection differentials favored larger size and that the strength of selection was more than five times that seen in terrestrial taxa. Selection decreased with study period duration and initial length, and disruptive selection occurred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ly than stabilizing selection.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from Bergmann's rule, selection on size did not increase with latitude.  相似文献   

13.
溪流大小及其空间位置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10月和2009年10月分别对黄山地区阊江流域与青弋江流域1-3级浅水溪流中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了溪流大小及其空间位置对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共捕获35种鱼类,阊江和青弋江分别为26和29种,其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57.1%;两流域间每样点的物种数差异显著,个体数差异极显著.在溪流级别梯度(1-3级)下,鱼类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都呈上升的变动趋势,且物种数的变化相对个体数较显著.综合相关分析、逐步多元回归分析与典范相关分析的结果,阊江和青弋江中鱼类物种数的空间变化主要与下游量级相关,而个体数的空间变化主要与水宽相关.因此,阊江和青弋江1-3级浅水溪流中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溪流大小和空间位置的共同作用结果,且溪流大小和空间位置分别决定鱼类的个体数与物种数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标志放流回捕方法评估了人工繁育鳜放流规格对其成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2012年5—6月选取3种不同大小规格的人工繁育鳜鱼苗各800尾, 中等规格鳜苗种和大规格鳜苗种分别采用剪尾鳍和编码金属标标记后放入试验湖泊小赛湖, 2012年12月试验湖泊逐渐降低水位, 回捕收集放流鳜并鉴定身份。结果显示3种规格放流鳜的总成活率为40.5%, 其中大规格放流鳜的成活率为63%, 明显高于中规格放流鳜(39.1%)和小规格放流鳜(19.5%)。放流鳜的终末体长和体重均随放流规格的增加而增加, 且3种规格放流鳜的终末体长和体重均呈现显著差异。放流鳜的产量和净收益在大规格处理组最大, 在小规格处理组最小。结果表明鳜放流规格对鳜放流成功与否有重要影响, 建议长江中游湖泊鳜的最佳放流规格应不小于50 mm。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繁殖效率,探讨寄生对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营养指标的影响,实验通过比较钩介幼虫脱落数量,测试了不同规格寄主鱼的寄生效果,分析了寄生对寄主鱼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大规格组每尾鱼脱落数显著高于小规格组(P<0.05),小规格组每千克寄生鱼平均脱落稚贝数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寄生导致肌肉中肌酐显著升高(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显著降低(P<0.05),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灰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寄生组肌肉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寄生组天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酪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氨基酸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对上颌牙齿大小和颅骨大小进行了相关研究。全部上颌牙齿大小与上齿槽弓长和弓宽相关显著或非常显著,与颅围长(右I~2无显著相关,左I~1、左I~2、右I~2、左M~1、右M~1和右PM~1与中部面宽)相关显著或非常显著。在此基础上求出了17个以牙齿大小推算颅骨大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7.
GENOME SIZE     
采用Feulgen-显微分光光度计方法,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3.22pg/2C)测定了长江白鲟、达氏鲟、中华鲟、史氏鲟和北美匙吻鲟的体细胞基因组大小(DNA含量)。结果表明,上述五种鲟鱼DNA含量分别为4.11、8.26、9.07、6.07和3.96pg。长江白鲟和北美匙吻鲟均属于四倍体鱼类,分布在长江水系的中华鲟和达氏鲟两种鲟属鱼类为八倍体类型。史氏鲟初步判断为八倍体,据分析可能存在四倍体的类型。根据所得到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DNA含量和染色体资料,分析了鲟形目鱼类在细胞遗传上的进化特点。鲟形目鱼类全为多倍体起源的鱼类,在鲟形目的两科(白鲟科和鲟科)六个属中,除鲟属外,其他五个属均为四倍体,而鲟属已发现有四倍体、八倍体、十二倍体和十六倍体。说明在细胞水平的染色体加倍与鲟形目鱼类各科、属分化没有直接联系,只在鲟形目形成的早期和鲟形目形成后的鲟属种间分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鲟属鱼类的染色体剧烈分化可能是造成现今鲟属种类数最多(占整个鲟形目鱼类的65%以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9.
FISH diagnostics     
For over two decades banding has remained the "gold standard" of cytogenetic analysis, providing the first genome-wide screen for abnormalities. However, conventional cytogenetic banding techniques are limited to the detection of rearrangements involving more than 2 Mb of DNA. In addition,the identification of de novo unbalanced chromosome rearrangements provides a particular challenge for chromosome banding to decipher. 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techniques based on FISH have evolved, all of which complement the conventional banding approaches and which have steadily increased the accuracy of cytogenetic diagnosis. FISH is now the method of choice 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sensitivity, and speed with which it can be applied to a variety of cellular targets. In this article we try to highlight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FISH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ique on different tumors (soft tissue tumors, breast carcinomas, renal cell carcinomas, bladder tumors and germ cell tumor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