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千烟洲针叶林的比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实测数据计算了湿地松(Pinus elliotii)、马尾松(P. massoniana) 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叶片的生物量和比叶面积,并结合样地调查数据和相对生长方程计算了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20年生湿地松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和针叶混交林的叶面积指数。根据拟合结果,选择如下方程计算3个树种的叶生物量:湿地松W=12.074 1D2.151 5、马尾松W=6.972 7D2.197 3和杉木W=5.261 9D2.302 7。湿地松林的叶生物量(0.822 kg·m-2)最大,其次为针叶混交林(0.679 kg·m-2),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相差不大(分别为林0.528和0.572 kg·m-2)。不同树种、不同年龄、不同类型叶片的比叶面积比较发现,新叶的比叶面积大于老叶,三针一束叶的比叶面积略大于两针一束叶,马尾松的平均半比表面积(8.62 m2·kg-1)大于湿地松(6.04 m2·kg-1)和杉木(7.91 m2·kg-1)。胸径与单木叶片半表面积之间的经验方程为:湿地松LA=0.073D2.151 5、马尾松LA=0.060D2.197 3和杉木LA=0.042D2.302 7。据此计算湿地松林的叶面积指数为5.03,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为4.31,针叶混交林为4.77,该结果比利用CI-110植被冠层数字图像仪测得的结果偏大。  相似文献   

2.
秦岭西部山地针叶林凋落物持水特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常雅军  曹靖  马建伟  陈琦  赵琳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1):2346-2351
采用野外实地观测与室内浸提法,对秦岭西部地区4种主要针叶林(华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粗枝云杉和欧洲云杉)林地凋落物的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龄相近的4种针叶林林下凋落物储量大小依次为粗枝云杉(29.81 t·hm-2)>欧洲云杉(26.17 t·hm-2)>日本落叶松(13.30 t·hm-2)>华北落叶松(8.46 t·hm-2);不同林型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的持水量和持水率与浸泡时间皆呈对数关系,其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而各种持水特性与森林类型和凋落物的分解程度无关;研究区4种针叶林半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能力均强于分解层,而落叶松林的持水能力较云杉林强.  相似文献   

3.
江西千烟洲不同恢复途径下白栎种群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自变量和函数,建立白栎枝条和单株地上各器官的生物量模型,选择其中的最佳模型估算了千烟洲人工造林和自然封育两种恢复途径下白栎种群地上生物量及其年增长量,并利用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线性关系,估算了白栎种群地下生物量及其年增长量.结果表明:模拟白栎枝条和单株地上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佳函数均为幂函数,而最佳自变量分别为d2l和D2H.白栎种群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为天然次生林大于人工湿地松林.次生林中白栎种群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为3.592和1.723 t·hm-2,其中树干生物量>枝生物量>叶生物量;湿地松林中白栎种群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为0.666和0.462 t·hm-2,其中树干生物量>叶生物量>枝生物量.2004—2006年,两种恢复途径下白栎种群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的年增长量均逐年增加.其中地上生物量年增长量占总年增长量的比重呈逐年升高趋势,湿地松林中由54.35%增至62.20%,次生林中由67.27%增至68.94%.与次生林相比,湿地松林中白栎种群各器官生物量年增长量较小,但其相对增长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与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动态及养分循环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田大伦  项文化  闫文德 《生态学报》2004,24(10):2207-2210
对乡土树种马尾松和引进外来树种湿地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动态变化、养分积累与分配以及养分循环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在林分生长发育早期 ,马尾松生长慢 ,而湿地松生长快 ,生长发育后期马尾松生长速度比湿地松快。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的数量成熟年龄为 36 a,采伐利用时的最大生物量为 4 34t/ hm2 ;湿地松的为 2 6 a,采伐利用时的最大生物量为 338t/ hm2。湿地松人工林各器官和总的养分积累量均高于马尾松 ,其中养分的总积累量是马尾松的 2倍多 ,树干高达 5倍多。在采伐利用时 ,不管是全树利用还是仅利用干材 ,同马尾松相比 ,湿地松林将带走更多的养分 ,对地力的养分消耗量更大。同时 ,湿地松林养分循环速率低 ,周转时间长 ,需要的养分多 ,比马尾松林维持地力的能力差。因此 ,在湿地松人工林的经营管理过程 ,更应处理好养地与用地之间的关系 ,否则会造成林地生产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基于干物质生产理论的过程模型(Sim-CYCLE)估算了1982—2003年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总第一生产力(GPP)、净第一生产力(NP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及其季节动态变化以及碳储量(WE)、植物碳储量(WP)和土壤碳储量(WS),并分析了这些指标在当前气候情景和碳平衡情况时的差异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当前气候情景下,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GPP、NPP和NEP分别为14.9、8.7和2.7 Mg C·hm-2·a-1,三者分别比实测值减少2.8 Mg C·hm-2·a-1、增加1.4 Mg C·hm-2·a-1和增加0.2 Mg C·hm-2·a-1;长白山阔叶红松林6—8月的NEP占全年总量的90%以上,其中,7月最高(1.23 Mg C·hm-2·month-1);研究区WE、WP和WS分别为550.8、183.8和367.0Mg C·hm-2,其与实测值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从当前气候情景下到达碳平衡前,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碳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GPP和NPP分别为17.7和7.3 Mg C·hm-2·a-1,表明研究区碳“汇”的作用随着碳储量的增加逐渐减弱;温度增加2 ℃时,不利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GPP、NPP和NEP的增长,CO2浓度倍增则可有利地促进三者的增长,CO2浓度倍增、温度增加2 ℃对GPP、NPP和NEP增幅的影响与单纯CO2浓度倍增的影响相似,气候变化情景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碳储量的影响规律与对生产力幅度的影响相同,这可能是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碳积累所致.  相似文献   

6.
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循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土壤碳循环分室模型,对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林土壤碳各分室的碳贮量和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松林土壤有机碳贮量为146.071 t·hm-2,其中矿质土壤层130.366 t·hm-2、凋落物层12.626 t·hm-2,土壤有机碳储存量低于我国森林土壤碳贮量平均值,高于处在我国最低水平的暖性针叶林和热带林,与本区锐齿栎林相比也明显偏低.林地植物年凋落进入土壤的碳量为5939 t·hm-2,其中地上枯枝落叶占56.9%、地下死细根占43.1%; 凋落物层分解后每年以腐殖酸形式输入矿质土壤中的碳量为2.034 t·hm-2.油松林土壤(含植物根系)年呼吸释放碳量14.012 t·hm-2,其中凋落物层、矿质土壤层、死根系和活根系分别占林地总呼吸量的15.7%、14.5%、11.7%和58.1%.  相似文献   

7.
以太湖地区水稻-油菜轮作系统长期施肥处理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年作物产量、凋落物固碳和农田CO2排放等实测资料,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投入和管理投入等调查资料,估算了该系统的年碳平衡和经济收益.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年碳汇量在0.9~7.5 t C·hm-2·a-1,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净碳汇量是单施化肥的3倍.系统物质投入的碳成本在0.37~1.13 t C·hm-2·a-1,人工管理的碳成本在1.69~1.83 t C·hm-2·a-1,年度经济收益在5.8×103~16.5×103 CNY·hm-2·a-1,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的经济效益是单施化肥下的1.1倍.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单位碳汇的边际成本为217.1 CNY·t-1 C,与欧盟碳交易市场的碳价格每吨20欧元相近.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下生态系统不仅生产力较高,而且表现出更高的碳汇效应和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8.
人工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碳汇作用。本研究基于我国25个研究区的5个主要造林树种(刺槐、栓皮栎、杉木、樟子松和油松)的树木年轮数据,利用各研究区不同树种的生物量方程计算标准木的年均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而扩展到林分尺度,利用InTEC模型及Law模型模拟各研究区不同人工林NPP与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刺槐林、杉木林和油松林NPP随林龄表现出先增加后逐渐平稳的趋势,栓皮栎林和樟子松林NPP达到峰值后则出现下降的趋势。不同人工林NPP-林龄拟合曲线出现拐点的顺序为:樟子松林11年、杉木林14年、油松林16年、刺槐林20年。其拐点NPP分别为6.65、7.58、4.70和2.59 t·hm-2·a-1。InTEC及Law NPP-林龄模型在大尺度范围内都有较高的拟合精度,樟子松林InTEC模型R2最低(R2=0.95),均方根误差(RMSE)为0.55 t·hm-2·a-1;杉木林InTEC模型R2最高(R2=...  相似文献   

9.
华南典型人工林凋落物的持水特性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华南地区的杉木 (Cunninghamialanceolata) 林、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 林、湿地松 (Pinuselliottii) 林、马占相思 (Acaciamangium) 林和尾叶桉 (Eucalyptusurophylla) 林的凋落物的储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林的凋落物的干重 (6.5× 10 3 kg·hm-2 ) 最大, 其次是马尾松林和马占相思林 (5.5× 10 3 kg·hm-2 ), 而湿地松林 (4.1× 10 3 kg·hm-2 ) 和尾叶桉林较小 (4.0× 10 3 kg·hm-2 ) 。凋落物持水量呈现杉木林 >马占相思林 >尾叶桉林 >马尾松林 >湿地松林。各林分凋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杉木林 17.9× 10 3 kg·hm-2, 马占相思林 14.8× 10 3 kg·hm-2, 尾叶桉林 14.0× 10 3 kg·hm-2, 马尾松林 10.6× 10 3 kg·hm-2, 湿地松林 9.8× 10 3 kg·hm-2 。尾叶桉林、杉木林、马占相思林、湿地松林和马尾松林的凋落物最大持水率分别为 35 1%、2 74 %、2 6 9%、2 35 %和 191%。凋落物持水量和凋落物持水率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按照对数方程增加。 5种林分中尾叶桉林的凋落物吸水速率在各浸泡时间后居首位, 杉木林和马占相思林中等, 湿地松林较小, 而马尾松林最小, 各林分的凋落物的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增长按方程Y =a +b·t-1下降。  相似文献   

10.
膜下滴灌对棉花根系、地上部分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膜下滴灌田间试验,采用根钻双向采样法,研究了不同灌溉量(2618、2947、3600和4265 m3·hm-2)对棉花根系分布、地上部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溉量影响棉花根系及地上部分生长状况.各水分处理棉花根系主要分布在膜下,占根系总生物量的60.65%~73.45%,而膜间占39.35%~26.55%.水分亏缺增加了根系下扎深度和深层根系生物量,增大了根系水平分布范围.不同水分处理棉花生物学特性及干物质累积与分配存在显著差异.水分过量处理(4265 m3·hm-2)的棉花株高、倒四叶宽、果枝数、蕾数均增加,干物质积累速率加快,根冠比及干物质在营养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增大,生物产量提高,但同时蕾铃脱落率也增加,经济产量的形成受到抑制.水分亏缺或过量都影响棉花干物质在不同器官及不同生育时期的累积与分配,使产量降低.本试验条件下3600 m3·hm-2是最适宜的灌溉量.  相似文献   

11.
沱江流域两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方调查法比较了沱江流域两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的结构.结果表明,湿地松林中湿地松幼苗幼树很少;马尾松林中有较多的马尾松幼苗幼树.马尾松种群多度比湿地松种群大38%,而湿地松种群的平均高度、平均冠幅比马尾松种群分别大32.7%和22.2%.从高度结构及径级结构来看,马尾松种群在各个级别上都有分布;而在湿地松种群中,没有Ⅰ...  相似文献   

12.
江西中南部红壤丘陵区主要造林树种碳固定估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丹  邵全琴  李佳  刘纪远 《生态学报》2012,32(1):142-150
本文根据江西第6次森林清查小班数据,通过基于实地调查数据拟合的森林植被生物量与蓄积量的关系,估算了2003年江西中南部红壤丘陵区泰和县和兴国县主要人工造林树种马尾松、湿地松、杉木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并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利用Logistic方程拟合了三个树种林龄与碳密度的曲线关系,估算了研究区1985-2002年的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分析了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 2003年研究区主要造林树种林分面积31.04?104hm2,总生物量22.20Tg,总碳储量13.07TgC,平均碳密度42.36tC/hm2。(2) 1985、1994、2003年三个树种植被碳储量分别为4.91、11.41和13.07TgC,年均固碳量0.45 TgC.a-1。(3) 海拔位于700-900m之间的树种平均碳密度最大,坡度位于25~35?之间的树种平均碳密度最大。森林植被碳密度总体上呈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的分布。人工造林工程使江西中南部红壤丘陵区森林植被碳储量明显增加,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可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3.
海南五针松人工林分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对海拔930m的17年生海南五针松(Pinus fanzeliana)人工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按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分别调查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地被物层和枯枝落叶层。据调查数,建立了估测乔木层单株林木各器官干重的回归方程。方程的相关系数和估测精度都较高,具有参考价值.分析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平均为161.152t/ha,生产力为10630.69kg/(ha·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49.351t/ha,生产力为11095kg/(ha·a),叶面积为199248.734m2/ha,叶面积指数为19.9149m2/m2。  相似文献   

14.
王佳慧  李凤日  董利虎 《生态学杂志》2018,29(11):3685-3695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数量特征,生物量数据是研究许多林业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基础,因此,准确测定生物量对于计算碳储量以及研究气候变化、森林健康、森林生产力、养分循环等十分重要.目前,测算森林生物量常用的方法为生物量模型估算法.本研究基于小兴安岭地区和张广才岭地区97株实测生物量数据,建立了3个天然椴树立木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系统(基于胸径的一元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系统、基于胸径和树高的二元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系统、基于最优变量的最优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系统),采用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法进行参数估计,用加权方法解决模型的异方差问题,并采用“刀切法”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 3种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系统均能较好地对椴树各部分生物量进行拟合和预测(调整后确定系数Ra2>0.84,平均预测误差百分比MPE<8.5%,平均绝对误差MAE<16.3 kg,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28.5%),其中,树干和地上生物量的拟合效果优于树叶、树枝和树冠;在引入树高和树冠因子后,提高了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能力(Ra2提高0.01~0.04,MAE降低0.01~4.55 kg),缩小了预测值置信区间的范围,树干、树叶和地上生物量提高较多,树枝和树冠提高较少.总体来看,最优生物量模型系统效果最好,其次为二元生物量模型系统,再次是一元生物量模型系统,添加树高和树冠因子进行生物量模型的构建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ian XL  Xia J  Xia HB  Ni 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2):287-294
利用1996—2000年贵州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5500个样地的资料,依据主要森林类型蓄积量-生物量的转换函数估算贵州省各种林地的生物量,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貌上森林生物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贵州省林地和非林地乔灌木的总生物量为3.51×108 t,其中非喀斯特林木占82%,喀斯特林木占18%.不同林地类型的生物量存在差异,林分生物量最高,占总林地生物量的71.4%.喀斯特林地总生物量明显低于非喀斯特林地.不同优势种(组)中,杉木林总生物量最高,达5.38×107 t,硬阔类为4.99×107 t,马尾松、云南松及栎类在2.87×107~3.54×107 t,柏木和软阔叶类分别为1.52×107 t和1.43×107 t,其他优势种(组)均低于1.0×107 t.行政区划上,黔东南州的林地总生物量(9.83×107 t)和林分生物量(5.88×107 t)为遵义、铜仁和黔南地区的2~3倍,且远高于黔西南、毕节、贵阳、安顺和六盘水地区(总生物量为0.53×107~1.85×107 t,林分生物量为0.16×107~0.86×107t).高生物量(>400 t·hm-2)和中高生物量密度(100...  相似文献   

16.
亚热带常绿人工针叶林冠层内光能利用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南方主要造林树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马尾松(P.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CO2/H2O红外气体分析仪测定生长中期(7月)和后期(10月)树冠内部不同层次(上层和下层)、方位(阳面和阴面)和叶龄(当年生和1年生)光环境、净光合速率(Pn),计算了光能利用效率(LUE)。结果表明:光合有效辐射(PAR)在树冠不同层次和方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当年生叶所处环境PAR高于1年生叶所处环境PAR,即在一定光环境之下发育的叶片往往被后来形成的新叶所遮荫。两时期3树种上层针叶的Pn均高于下层针叶;生长中期下层针叶的LUE高于上层叶,而生长后期层次间LUE相近或下层针叶不及上层针叶。不同方位针叶Pn因树种不同而不同,湿地松和马尾松阳面叶Pn高于阴面叶,而杉木阴面叶Pn高于阳面叶;两时期3树种阴面叶LUE均高于阳面叶。总体而言,叶片Pn和LUE对森林树冠内部光环境做出较强的可塑性。由于当年生针叶生理机能和光环境均优于1年生针叶,两时期3树种当年生针叶Pn均高于1年生针叶;生长中期湿地松和马尾松当年生...  相似文献   

17.
紫果云杉天然中龄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洪 《植物生态学报》1986,10(2):146-152
本文对四川松潘地区海拔3200—3300m的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天然中龄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按平均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分别调查了乔木层、幼树下木层、草本地被物层和枯枝落叶层的生物量。据调查数据,建立了估测乔木层单株林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方程,方程的相关系数和估测的精度都较高,具有实用价值。结果表明:林分总生物量平均为158.779吨/公顷,净生产量为3.259吨/公顷·年。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34.408吨/ 公顷,净生产量为2.890吨/公顷·年。研究证实叶面积指数与林分乔木层的生产力关系十分紧密。在—定范围内,叶面积指数为4.34的林分比叶面积指数3.32的,其乔木层净生产量可增加47.2%。林冠浓密的林分比林冠稀疏的生产力要高。另外,林分的产量结构上反映出下层木结 构不合理,应予间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