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七星瓢虫CoccinellseptempunctataLinnaeus在 2 0 ,2 5 ,2 7,30及 35℃不同温度下取食萝卜蚜Lipaphiserysimi(Kaltenbach)时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七星瓢虫的发育历期最短为 35℃下 (11 7± 0 0 9)天 ,而最长为 2 0℃下 (2 0 6± 30 35 )天。发育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孵化比例、幼虫存活、成充羽化和生长指数均在 30℃时达到最大 ,而在 2 0℃最小。产卵期和繁殖力在 30℃达到最大值 ,而在 2 0℃时最低。温度与发育速率间关系为正相关而与未成熟阶段历期为负相关。发育历期在每个未成熟阶段的比例与在每个温度条件下是相似的。因此 ,可以认为在所测定的 5个温度中 ,30℃是七星瓢虫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2.
越冬代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的飞翔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用飞行磨吊飞技术测定了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越冬代自然种群的飞翔能力。个体间飞翔特性差异极大。36.5%的七星瓢虫和23.7%的异色瓢虫每次飞翔都不到30分钟, 而这两种瓢虫中都有累计飞翔20小时以上的个体。最长持续飞翔时间达8小时以上和12小时以上的个体在七星瓢虫中分别为9.4%和1.2%, 在异色瓢虫中分别为21.1%和13.2%。大于30分钟的飞翔累计时间为6小时以上和12小时以上的个体在七星瓢虫中分别为20.0%和7.1%, 异色瓢虫则达47.4%和28.9%。雌性个体在卵发育期间表现出很强的飞翔能力。吊飞124小时, 飞翔能力的最高纪录是, 七星瓢虫累计飞翔22小时27分, 飞翔距离94.464km;异色瓢虫为24小时, 92.550km;飞翔速度都达到2m/秒。  相似文献   

3.
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及嗅觉相关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瓢虫科食性高度分化。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触角转录组数据库,探讨其触角嗅觉相关基因与食性分化的关系。【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七星瓢虫成虫触角转录组进行测序、组装、注释,挖掘嗅觉相关基因,并与已发表的茄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yioctopunctata转录组进行比较。【结果】共获得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31 775条unigenes,其中69.71%的序列得以注释,NR数据库中注释最多,为20 539条。据注释信息,挖掘到27个嗅觉相关基因,包括1个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 OBP)基因,13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 CSP)基因,4个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 OR)基因,7个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 GR)基因和2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 SNMP)基因。相对应地,在植食性茄二十八星瓢虫转录组中鉴定到38个嗅觉相关基因,包括七星瓢虫中未发现的1个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 IR)基因。在各类型嗅觉相关基因中,茄二十八星瓢虫转录组的OBP基因比例(13.16%)高于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的(3.70%),而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的GR基因比例(25.93%)则高于茄二十八星瓢虫转录组的(13.16%)。【结论】触角嗅觉相关基因数目不是昆虫食性分化的主因。本研究获得了七星瓢虫触角转录组学资源,初步探讨了嗅觉相关基因同瓢虫食性分化的关系,为了解瓢虫乃至昆虫食性分化的分子基础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4.
七星瓢虫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侯茂林  万方浩 《昆虫知识》2004,41(4):347-350
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L .成虫对烟蚜Myzuspersicae的捕食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七星瓢虫成虫对烟蚜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反应 ,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 =1 .1 5 76Nt ( 1 +0 .0 0 3 48Nt) ,χ2 检验表明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捕食选择试验表明在烟蚜、烟青虫Helicoverpaassaut(Guenee)卵和 1龄幼虫 3种猎物中 ,七星瓢虫成虫最喜好烟蚜。七星瓢虫成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模型拟合为A =2 90 .0 3P-0 .7584,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模型拟合为E =0 .8783 7P-0 .1 0 0 94。文中进一步就烟田中七星瓢虫的保护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韩宝瑜  陈宗懋 《生态学报》2000,20(3):495-501
采用培养皿 ,1承接茶蚜自然分泌蜜露 ;2收集蜜露浓缩后点于培养皿中心。逐头释放瓢虫于分别盛有这 2类蜜露的培养皿中心进行生物测定 ,两个试验均证明 :1蜜露强烈地吸引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 ,随着蜜露浓度呈梯度地增大 ,搜寻时间极显著地延长 ( P<0 .0 1 ) ;2蜜露可激发瓢虫的搜索行为由广域搜索型转换为地域集中搜索型。前 0~ 5s局限在较小范围内不断地转向 ,即搜索速度小 ,转动角度大。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最敏感 ,搜索和滞留时间也最长。用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定量地分析出蜜露中有茶氨酸等 1 3种氨基酸和蔗糖等 7种糖分。  相似文献   

6.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唇须和附节,以便确认在感应农药残留时起主要作用的化学感受器。研究证明分布在下颚须上的感器类型包括两种锥形感器(兼有机械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的功能)和一种钟形感器。同时本文首次报道了对这些感器精确的形态测量,明确了其性二型性。对下颚须的测量表明其左右末节的长度差异与七星瓢虫的性别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文中还记述了下唇须上一种新的钟形感器,其在每个下唇须上的数量大约为12~17个。经测量这些机械感受器的平均直径为2.4 μm。早期研究中所记述的锥形感器被证实是下唇须上仅有的化学感应器,并且首次证明这些锥形感器的数量与性别相关,雄性平均为18个,雌性平均为16个。附节上也存在性别差异: 第2跗节跗垫的宽度在雄性中是从后向前逐渐增大,而在雌性中刚好相反。本文还就这些差异的意义以及新发现感器的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估除草剂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毒性影响和初级风险,采用药膜法进行了3种除草剂的急性接触毒性测试,并评估其初级风险。结果表明:10%噁唑酰草胺乳油、10%噁嗪草酮悬浮剂和20%异噁唑草酮悬浮剂对七星瓢虫的急性接触毒性分别为LR50>3.61×10^2 g a.i./ha,LR50>1.485×10^2 g a.i./ha,LR50>3.60×10^2 g a.i./ha。10%噁唑酰草胺乳油、10%噁嗪草酮悬浮剂和20%异噁唑草酮悬浮剂的相对安全系数<5,属于中等及以下风险农药,对七星瓢虫的农田内和农田外喷雾场景风险均可接受(危害商分别为 HQin<0.997,HQin<2.000,HQin<1.000,HQin均<5;HQoff<0.020,HQoff<0.020,HQoff<0.020,HQoff均<5)。综上所述,上述3种除草剂在田间应用时对七星瓢虫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了测定七星瓢虫成虫对枸杞木虱4种虫态的捕食作用,分别在室内测定七星瓢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种内干扰、自身密度干扰、捕食偏好性以及在田间七星瓢虫对枸杞木虱的捕食效果.结果表明: 七星瓢虫对枸杞木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型方程,其中对卵的最大捕食量为112.6粒,对1~2龄若虫、3~5龄若虫、成虫的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36、415和113.9头;田间罩笼试验结果证明,七星瓢虫成虫在其生长周期30 d内能使枸杞木虱总虫口密度下降80.1%;七星瓢虫对1~2龄枸杞木虱若虫的搜寻效率参数a=0.9451,处理时间参数Th=0.001865,整体优于卵、3~5龄若虫与成虫,且在每皿100头的猎物密度下七星瓢虫的最大捕食率能达80.2%,益害比参考值为1∶100.七星瓢虫对枸杞木虱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的影响显著大于种内干扰.在混合猎物密度为每皿100头下,七星瓢虫更偏好木虱成虫,在密度为每皿300头下,七星瓢虫更偏向于木虱若虫.表明七星瓢虫是很有控制潜力的捕食性天敌,人工释放七星瓢虫成虫可有效取食枸杞木虱初孵若虫,降低木虱为害.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七星瓢虫成虫对棉蚜的自然控制能力,本文通过密度-天敌双因素控制试验分析了不同棉蚜初始密度(200头/株、400头/株、800头/株)和不同七星瓢虫数量(0头、1头、2头、4头)组合处理下棉蚜的种群动态;使用棉蚜种群增长率、益害比、控制效果等指标评估了天敌的控制能力,并建立简单的模型来明确天敌有效控制棉蚜的益害比.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和棉蚜初始密度显著影响着棉蚜的种群数量,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益害比与控制效果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种群增长率与控制效果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投放七星瓢虫5 d后,当益害比达到1∶720以下时,七星瓢虫可有效控制棉蚜(种群增长率r≤0),此时控制效果达44%以上;此外,当益害比为1∶671时,七星瓢虫对棉蚜种群的控制效果达50%,益害比低于1∶360以下时,七星瓢虫对棉蚜种群的控制效果可达80%以上.因此,本文通过控制试验建立了七星瓢虫成虫控制棉蚜的防治指标,可以依据该阈值来指导田间棉蚜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10%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12%甲维盐·虫螨腈悬浮剂、12%虫螨腈·虱螨脲悬浮剂、14%呋虫胺·螺虫乙酯悬浮剂、22%吡虫啉·螺虫乙酯悬浮剂和6%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悬浮剂6种复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幼虫急性毒性,并进行了初级风险评估.结果 显示,6种药剂对七星瓢虫48 h的LR5o(半致死用量,Median lethal rate)分别为0.812、2.255、4.082、22.735、6.755和0.00467 g a.i/hm2.在农田内暴露场景下,6种复配杀虫剂对七星瓢虫风险均不可接受;在农田外暴露场景下,仅有14%呋虫胺·螺虫乙酯悬浮剂和22%吡虫啉·螺虫乙酯悬浮剂对七星瓢虫风险可接受,其它均不可接受.结果 表明在田间最大推荐用量下,6种药剂对七星瓢虫的初级风险评价均存在高风险.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2.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3.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4.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省沽油科叶解剖结构的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友  于兆英 《植物研究》1992,12(2):177-184
本文对国产省沽油科 Staphyleaceae 4属植物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叶解剖结构特征在属间的区别较明显, 特别是瘿椒树属 Tapiscia 有着几乎与其他三属截然不同的独特性状。根据已有的孢粉学, 花、节及木材的解剖等方面的资料, 我们支持Тахтаджян(1987)将瘿椒树亚科分出而建立瘿椒树科 Tapisciaceae 的观点。瘿椒树属为我国特有属, 根据我们对采自不同产地的材料观察, 居群间的差异很小, 其可能仍为一单种属。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沙门菌细菌壁缺陷突变株(CWDMs)的生物氧化及遗传特点和探讨细菌壁缺陷变异的性质与机制。方法:采用PAGE电泳法和分光光度法检测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及其CWDMs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和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的活性与类型。结果: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细菌型和伤寒沙门菌粗糙型经PAGE电泳可见一条MDH同工酶带,CWDMs电泳后可见两条MDH同Ⅰ酶带,在CWDMs的MDH中有一条泳动速率与细菌型及粗糙型的相同,另一条则较快。分光光度法检测证实。细菌型与粗糙型的MDH活性相似,CWDMs的MDH活性则明显较低。结论:CWDMs保留了与亲代细菌型一致的MDH和形成了一种新的MDH,并且其MDH的活性已显著降低,此特性可能与CWDMs生物氧化特性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