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监测稀有鮈鲫野生型封闭群(Ihb:IHB)建群过程中的生长、繁殖性能,为品种管理和应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原代(P0)至F4代各50对传代亲鱼的产卵量、产卵间隔、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进行监测,并对封闭群建群过程中各代(F1~F4)初孵仔鱼全长、7日龄仔鱼全长以及30、60、90日龄时的个体大小进行了监测。结果建群过程中各代间生长呈现一定的差异,F1代初孵仔鱼全长、7日龄全长较F2至F4代大,但30日龄后F2至F4代的生长指标高于F1代。培育封闭群过程中各代的受精率、孵化率有一定波动,但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各代间的产卵间隔差异并无显著性,P0代的产卵量和卵膜径大于F1至F4代。结论各代的生长差异可能与饲养条件有关,原代产卵量较大与其亲本个体较大有关;世代更替过程中封闭群保持了较高的生长和繁殖性能,未发现随世代更替而出现逐渐增大或者减小的现象,符合实验动物封闭群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稀有鮈鲫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调查与室内养殖的结果,稀有鮈鲫的繁殖季节为3—11月,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可周年繁殖。在适宜的水温和充足的饵料条件下孵出后4个月左右即可达性成熟并产卵。对7对鱼共136批次产卵进行了观察统计,平均每尾雌鱼5.4d产卵一次,平均每次产卵300.3粒。根据卵母细胞发育进程、卵径分布、产卵频次以及年产卵量大于怀卵量、含卵量等特征,建议将稀有鮈鲫的特殊产卵类型命名为连续产卵类型,并与生态学上常用的“多次产卵”、“分批产卵”加以区别。最后就稀有鲍鲫作为一种新的实验鱼等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以采自四川省汉源县的野生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50对为建群原代(P0),采用最佳避免近交法建立了封闭群Ihb:IHB。应用11对微卫星引物对原代、F1—F4代传代亲鱼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监测。11个微卫星位点在稀有鮈鲫野生型封闭群共发现等位基因57个,各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5.2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3.3个、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5282。封闭群各代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553—0.574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5060—0.5318,平均观察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观察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在各代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代间的遗传相似性在0.99以上,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008(P>0.05),基因频率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监测结果表明,Ihb:IHB保持了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建群传代过程中未出现显著的遗传分化,符合实验动物封闭群的要求,可以作为一个实验动物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4.
野生和近交稀有鮈鲫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RAPD技术对稀有鮈鲫近交10代及3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差异进行了研究。无论从多态位点的比例、个体间的共带率还是从多样性指数来看,近交10代的遗传多样性极低。在226个RAPD位点中,野生群体有近半数的位点是多态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0.2911~0.3235间,表明自然群体保持了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近交10代与野生群体间遗传差异十分明显。野生群体间在11~19个位点上的表型频率存在显著差异,总遗传多样性的91.33%来自群体内,8.67%来自于群体间。  相似文献   

5.
饵料对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筛选稀有鲫(Gobiocypris rarus)幼鱼和成鱼阶段最适投喂方式, 实验将出膜5周末(日龄为35 day after hatching)的幼鱼随机分为5个组: A组投喂丰年虫; B组每周前6d (days)投喂丰年虫, 后1d投喂商业化微颗粒S3饲料; C组每周前3.5d投喂丰年虫, 后3.5d投喂饲料; D组每周前1d投喂丰年虫, 后6d投喂饲料; E组一直投喂饲料; 各组均采用饱食投喂策略。每2周统计生长、存活指标, 直至第21周(147 dah), 在17周(119 dah)取材用于观察性腺发育程度。在产卵后统计各组产卵量、孵化率和子代畸形率。结果显示: (1)E组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2)从产卵量、孵化率和子代畸形率上看, B组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3)从性腺组织学上看, 不同投喂方法对精巢的成熟度无显著影响, 但投喂过丰年虫的稀有鲫卵巢发育成熟度显著优于E组。研究结果提示:适量加入丰年虫比单一投喂活饵或饲料更有利于稀有鲫的生长和繁殖。建议在标准化养殖过程中, 幼鱼和成鱼期的稀有鲫采取丰年虫与饲料投喂频次比值为6﹕1的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6.
稀有鮈鲫是我国近年来开始使用的一种实验鱼,由于它具有易于饲养、周年繁殖、性成熟快、连续产卵类型等一系列特性,已作为实验材料成功地应用于鱼病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关于稀有鮈鲫繁殖、发育等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1],但尚未见鱼类能量学方面的研究资料发表。  相似文献   

7.
稀有鮈鲫仔鱼的摄食和耐饥饿能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了室养条件下稀有的鮈鲫的摄食和耐饥饿能力。结果表明,仔鱼一般在孵出后1.5d-2d开口摄食,此时卵黄囊容量约从初孵时的0.1降至0.03mm~3以下,在其后1-1.5d卵黄物质消耗殆尽;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变化型式为:开始较低,然后迅速升高,约在卵黄吸尽时达到最高,最高初次摄食率为100%,保持在80%以上的时间为5d;持续饥饿或延迟开始摄食时间对仔鱼的生长、发育、存活有深刻的影响,饥饿仔鱼全长负生长及饥饿体征明显;初孵仔鱼持续饥饿8-10d达不可逆点(PNR),饥饿仔鱼在PNR前1.5d时存活率低于50%,在PNR后2d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8.
对室养条件下20尾雌性稀有鮈鲫的产卵频次、成熟卵巢卵径分布及卵子补充过程进行了研究。产卵间隔中卵径分布呈现不同的峰值,卵母细胞成熟是分批的,Ⅴ期卵巢中MA、RE卵母细胞的数量代表了即将进行的一次产卵的产卵量;卵子补充速度快,成熟卵巢每隔数天可发育成熟一批卵,一级贮备库在12─33d即更新一次,不同发育时期卵母细胞的补充是连续的。对273批鮈产卵进行了统计,每尾雌鱼平均4.5d产卵一次,平均批产卵量265.6粒。稀有鮈鲫的产卵类型为连续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己烯雌酚(DES)对稀有鲫(Gobiocypris rarus)生命早期暴露的影响。经10μg/L和100μg/L己烯雌酚暴露26d后,稀有鲫死亡率升高,生长发育迟缓,鱼体内卵黄蛋白原(VTG)的诱导明显。经过一段时间清水养殖后,暴露组中雌鱼比例增加,雌雄鱼生长较对照组有显著变化。雌鱼性腺发育及产卵量与对照组相比虽无显著差异,但暴露组成鱼所繁育后代与对照组相比受精率、孵化率显著下降,死亡率、畸形率明显上升。这些结果说明己烯雌酚生命早期暴露影响稀有鲫的生长发育及生殖,稀有鲫生命早期暴露实验可以用于评价水生态系统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稀有鮈鲫对高浓度二氧化碳和低溶氧的急性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类生活在水中,其生存与水中的溶解氧和游离的二氧化碳浓度息息相关.在稀有的螂(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的养殖及作为实验鱼、灭蚊鱼的应用中,引起它出现呼吸困难或者死亡的CO,和溶氧浓度的高低值,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于1992年12月至1993年4月进行了稀有约螂对高浓度CO:和低溶氧的急性反应的研究,本文就是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1.
封闭群FMMU白化豚鼠繁殖性能与生长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本室培育的封闭群FMMU白化豚鼠的繁殖性能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初步观察,结果表明:FMMU白化豚鼠系三色豚鼠的变异株(种),由于严格采用循环交配的封闭群繁育方法,其产仔数、泌乳力、哺乳期增重等繁殖性能和生长发育指标仍维持较高水平,和三色豚鼠相接近。有关繁殖性能指标为:胎间隔8.67±17.4/d、窝产仔数2.89±0.66/只、初生个体重86.39±10.17/g,泌乳力402.1±48.32/g、离乳数为2.68±0.41,离乳率为90.71±12.71%,离乳个体重为178.65±26.68/g。3、9、15、20日龄豚鼠个体重分别为88.76±10.81/g、123.18±12.55/g、163.41±21.13/g、175.36±22.17/g;雌性豚鼠个体重分别为90.37±13.72/g、130.74±22.18/g、169.79±27.82/g、179.98±28.12/g。  相似文献   

12.
稀有鮈鲫的野生种群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稀有鲫(GobiocyprisrarusYeetFu)属鲤科 (Cyprinidae)鱼丹亚科 (Danioninae) 鲫属。  相似文献   

13.
稀有鮈鲫血液学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稀有鲫( 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鲤科鱼类, 具有生命力强、性成熟周期短、繁殖季节长、产卵频率高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发育生物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毒理学、污染生物学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稀有(鱼句)鲫血液学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鲤科鱼类,具有生命力强、性成熟周期短、繁殖季节长、产卵频率高等特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发育生物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毒理学、污染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然而有关稀有鮈鲫血液学指标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5.
稀有鲫汉源种群和彭州种群全鱼中共检测到 3种饱和脂肪酸 (SFA) ,它们是C1 4∶0、C1 6∶0、C1 8∶0。 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 (MUFA) ,它们是C1 4∶1、C1 6∶1、C1 8∶1、C2 0∶1。 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 ,它们是C1 8∶2、C2 0∶4、C2 0∶5 (EPA)、C2 2∶6 (DHA)。SFA占总脂肪酸的2 3 6 3— 2 8 97% ,MUFA占 40 73— 5 4 3 2 % ,PUFA占 9 96— 2 3 1 7% ,EPA占 0 41— 1 74% ,DHA占 0 1 1— 5 3 7%。EPA含量一般低于DHA。UFA(MUFA +PUFA) % >SFA % ,且MUFA % >PUFA % ,n 3FA/n 6FA为 0 3 3— 0 99。此外还测定了鱼肌、内脏脂肪、肝脏、性腺等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  相似文献   

16.
静水缸中稀有Ju鲫240天养殖试验显示,A型人工饲料的每对亲鱼产卵次数汉源种群和彭州种群分别为15.25和13.75次,相近于水蚯蚓为饲料的12次和14.5次;A型人工饲料产卵间隔天数分别为15.98天和17.46天,相近于水蚯蚓为饲料的20.86天和16.56天。循环水缸中稀有Ju鲫105天养殖试验显示,A型人工饲料的每对亲鱼产卵次数为12次,低于水蝗蚓为饲料的21.5次;产卵间隔天数为8.75天,长于水蚯蚓为饲料的4.88天。因此,用人工饲料可以实现静水缸和循环水缸中稀有Ju鲫的繁殖。静水缸5种饲料个体每次产卵量有显著差异(P<0.05),而鱼卵孵化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A和B型饲料产卵量与水蚯蚓接近。循环水缸4种饲料个体每次卵量和鱼孵化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稀有鲫是一种2,4-4,2齿式的小型鲤科鱼类,通过对其胚后发育连续材料的观察,作者认为:1.成体中咽齿的副行齿是遗留的早期替换齿;2.成体中排成一行的主行齿实际分属两代齿,其替换过程与幼体中齿的替换无本质上的差别;3.整个咽齿的替换过程可用Edmund的齿序理论和Osborn的假设共同解释。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稀有的鮈鲫鱼肌、性腺的生化组成,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9.12-79.65%,蛋白质为68.39-70.20%,脂肪为20.11-20.65%,灰分为15.88-16.04%,能值为19.91-20.84Kj/gdm。鱼肌中含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19.45-20.13%,极性氨基酸占17.23-17.45%,非极性氨基酸占17.51-18.16%,鱼肌中Ca、Na、P、Mg、Zn、Fe含量均较高,此外还测定了稀有的鮈鲫的活饵-水蚯蚓及人工饲料的生化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