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湿润亚热带峰丛洼地岩溶土壤系统中碳分布及其转移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以桂林丫吉村岩溶试验场为例,研究了湿润亚热带峰丛洼地表层岩溶带生物量碳库、凋落物碳库、土壤有机碳库(SOM)及其活泼性、有机碳分解速率、土壤中CO2浓度和土壤呼吸CO2排放,表明岩溶系统中丰富的碳库提供了系统中CO2的来源,并用δ^13C证实春夏岩溶活跃季节中岩溶输出C约60%来自土壤CO2。由此认为,驱动岩溶作用的CO2并非直接来自大气CO2,而是大气-植物-土壤-水碳素转移的结果,因而揭示了土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峰丛洼地原生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剖面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喀斯特峰丛洼地的伊桐、侧柏和菜豆树3个原生林植物群落为对象,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及其剖面分布.结果表明:3个植物群落的土壤分布均以>2 mm大粒径团聚体为主,约占土壤团聚体总量的76%.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介于12.73 ~ 68.66 g·kg-1之间,群落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1 mm小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比>2 mm团聚体稍高,但大部分土壤有机碳储存在大粒径团聚体中,>2 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约70%.2 ~5和5~8 mm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提高土壤中2~8 mm团聚体的含量能有效增强喀斯特地区土壤固碳能力.伊桐群落2~8 mm土壤团聚体的含量及其全土有机碳含量分别达46%和37.62 g· kg-1,伊桐更适合作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树种.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封禁30年前后狼牙刺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荒草坡为对照,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3个生境条件下经30年封禁后的狼牙刺种群动态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布格局,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 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生境自然恢复的狼牙刺种群年龄结构均属于进展型,幼龄个体多,老龄个体少,其中以半阳坡种群密度最大,不同坡向狼牙刺种群的存活曲线均接近于DeeveyⅡ型.种群分布格局总体上呈聚集型,随年龄增加聚集强度增加.影响狼牙刺群落恢复和种群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水分因子和光照因子.狼牙刺种群恢复状况良好,说明封禁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三只羊岩溶峰丛洼地桃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兴华  王新桂  刘铭  李洁维  何金祥   《广西植物》2006,26(5):530-534
在广西三只羊岩溶峰丛洼地进行幼龄期桃树作物套种、施肥以及疏果等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套种黄豆能明显促进桃树基茎和主枝直径的增长,套种玉米则抑制桃树基茎和主枝直径的增长;混施猪粪水和磷肥的桃树其果实品质明显优于混施羊粪和磷肥以及牛粪和磷肥的桃树的果实;同时,中等疏果强度,即保留枝条上桃果间距14~18cm,可获最大种植效益,桃果重量增加50.3%,桃树的产值提高52.9%。  相似文献   

5.
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倪九派  袁道先  谢德体  魏朝富 《生态学报》2009,29(11):6292-6301
基于重庆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和2007年测土配方施肥的1 412个土壤剖面数据,结合重庆岩溶区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进行了估算,同时引入有机碳丰度指数这一指标,对有机碳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景观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岩溶区20 cm和10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43×1011 kg和3.29×1011 kg.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不均匀,2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26~7.20 kg m-2之间,10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43~25.72 kg m-2之间.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库在不同土壤和不同景观中的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20 cm深度的土壤和景观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在0.73~1.74和0.39~1.20之间,100 cm深度的土壤和景观有机碳丰度指数分别在0.32~3.00和0.46~1.70之间.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单位面积上2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重庆岩溶区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单位面积上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储量重庆岩溶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总体而言,重庆岩溶区是土壤有机碳储量相对贫乏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壤碳循环与碳固持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上华  毛齐正  马克明  邬建国 《生态学报》2012,32(22):7177-7189
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环境污染是全球变化的重要方面,城市为人们了解人类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提供一个独特的\"天然实验室\"。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然而,人们对城市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影响知之甚少,城市土壤碳循环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介绍了城市土壤的主要特性和碳循环特征,指出强烈的人为作用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综述了城市土壤碳库、碳通量和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探讨了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土壤中生物及土壤管护措施、城市小气候、大气污染沉降和土壤污染等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提出未来城市碳循环研究需要开展长期系统监测、深化城市土壤碳循环机制研究、创新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并将研究成果与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相结合,提升城市土壤碳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岩溶峰丛洼地的耕地可分为3种类型:洼底平地、带状阶梯地和高坡石穴地。传统的玉米+黄豆种植模式在三种类型耕地上的产值均很低,需要调整品种结构,改革种植模式。该文报道了基于三种耕地特点的四种果-药复合种植试验,即沙田柚+绞股蓝、大果枇杷+射干+扶芳藤、无核黄皮+射干+扶芳藤、四月桃+金银花。初步结果显示,四种模式均可大幅度提高耕地的产值,可作为岩溶峰丛洼地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8.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及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小良生态站6个土壤剖面,根据土壤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特征、^14C放射性水平、有机质含量、粒度特征,研究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及其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分解呈明显阶段性:有机质快速分解发生在0-100a之内,自地表向下,有机质含量急剧降低,因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有机质δ^13C值迅速增加;至170/240a,有机质δ^13C值达最大;自170/240-800/1400a,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有机质含量缓慢降低,因高δ^13C值组分分解,δ^13C值逐渐减小;约在1500a之后,有机质含量变化甚微,δ^13C值趋于稳定。对比研究表明,粘粒对有机质赋存状态及其更新有直接影响,粒度是制约土壤有机质动态的重要因子;地表植被类型及其发育特征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更新,在植被类型相似情况下,植被覆盖史对土壤剖面有机质动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强 《微生物学报》2022,62(6):2188-2197
在水-二氧化碳-碳酸盐岩-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岩溶碳循环活跃,在全球形成8.24×108 t C/a的岩溶碳汇,约占全球遗漏汇的29.4%,其中部分岩溶碳汇以土壤有机碳的形式固存,因此碱性土壤固碳是未来碳中和的主要途径。微生物作为土壤碳循环的重要驱动者,影响着土壤有机碳主要赋存形式即植物残体碳与微生物残体碳的动态变化。本文通过综述岩溶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岩溶土壤有机碳库的来源与构成、影响岩溶土壤有机碳库动态的微生物因素以及岩溶土壤有机碳库更新的微生物机制,探讨了微生物对岩溶土壤植物残体碳与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并提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这为深入研究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库分配、更新及其维持的微生物机制,深化对岩溶土壤碳循环及其微生物机理认识,进而为应对千分之四全球土壤增碳计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自养微生物能够利用无机碳作为碳源合成自身营养物质,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富钙偏碱的岩溶区土壤的碳固定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土壤微生物驱动的自养固碳过程、岩溶区土壤固碳功能微生物、自养固碳的分子机制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深入研究和认识岩溶区土壤生态系统自养微生物驱动的固碳过...  相似文献   

1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X  Wang Y  Yan X F 《农业工程》2007,27(1):58-63
Amur corktree (Phellodendron amuren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ssociated species in broadleaved-Korean pine forests, and in the pharmaceutical resource plants of famou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named cortex phellodendri. Berberine, jatrorrhizine and palmatine are the main alkaloids to which high attention is paid by the researchers. In the present study, water stress treatments with four conditions, that is, mild drought, severe drought, waterlogging, and control (soil water potentials were controlled in the ranges of-40—-20 KPa,-80—-60 KPa, <-80 KPa and-20—0 KPa),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technique of root-sphere osmotic irrigation in a soil pond. The changes in the ma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of berberine, jatrorrhizine and palmatine contents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were discussed. As for the annual growing of amur corktree seedlings, mild drought was generally beneficial to the synthesis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three above-mentioned alkaloid contents. The three alkaloid contents did not show great changes under severe drought whereas those contents had significantly reduced under waterlogging compared with controls. Meanwhile, the growth of amur corktree seedlings was inhibited by the treatments of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The height, diameter and biomass of amur corktree seedling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seedlings, which meant that the three alkaloid contents in a single seedling still kept the highest in control seedlings. Stem cortex was the medical par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also kept the most abundant of the three alkaloid contents in amur corktre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hort periods of mild drought could improve the berberine contents in the stem cortex, which might have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mur corktree seedlings to obtain alkaloids.  相似文献   

12.
水分胁迫对黄檗幼苗三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霞  王洋  阎秀峰 《生态学报》2007,27(1):58-64
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是东北阔叶红松林的重要伴生树种,也是我国名贵中药关黄柏的药源植物,小檗碱(berber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掌叶防己碱(palmatine)是研究者通常关注的主要黄檗生物碱。通过池栽法和渗灌控水方式设置了对照、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和水涝(土壤水势分别控制在-40~-20KPa、-80~-60KPa、〈-80KPa和-20~0KPa)4种水分处理。比较了不同水分状况下黄檗幼苗小檗碱、药根碱及掌叶防己碱含量的变化。对于当年生的黄檗幼苗,总体上轻度干旱有利于上述3种生物碱的合成与积累,重度干旱处理下幼苗3种生物碱的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而水涝处理则导致幼苗3种生物碱的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干旱或水涝处理都导致黄檗幼苗生长受抑,幼苗的株高、茎径和生物量都显著低于对照幼苗,因此3种生物碱的单株产量仍是对照的黄檗幼苗最高。茎外皮是中药黄柏的药用部位,也是黄檗幼苗中3种生物碱含号最丰的部位。实验结果预示短期的轻度干旱处理可以提高茎外皮的小檗碱含量。这对以获取生物碱为目的的黄檗幼苗培育可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光强对黄檗幼苗三种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霞  王洋  阎秀峰 《生态学报》2009,29(4):1655-1660
设置光强分别为全光照的100%(不遮荫)、75%、50%和25%的4种光照处理,比较了不同光强下1年生黄檗幼苗主要药用成分小檗碱、药根碱和掌叶防己碱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全光照有利于小檗碱、药根碱和掌叶防己碱在茎外皮和根中的合成和积累,总体上随光强减弱,3种生物碱含量降低.相对光强为75%时黄檗幼苗生物量最大,而75%相对光强下黄檗幼苗3种生物碱的单株产量(生物碱含量与生物量之积)最高.  相似文献   

14.
段舜山 《生态科学》1997,16(2):76-80
论述了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特征、生命有机体为核心特征、物质循环作用、能量流动过程、信息交换网络等个别特征.自然界的和谐规律是生态系统运动过程中更加普遍意义上的规律.最后讨论了和谐规律在生态系统中的具体体现,并期望在今后的生态学研究中自觉应用自然和谐规律.  相似文献   

15.
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生态系统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格局、功能和过程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该文以广东省古兜山自然保护区为例,探讨了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花费法等对古兜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得出古兜山自然保护区每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57887615元。其中生产功能价值为6937700元,每年森林景观与游憩的平均价值为4050000元,森林生态系统改善大气环境的年总价值约32212700元,涵养水源与净化水质的年总价值为5809000元,森林保育土壤的年总价值为8878215元。该研究的目的在于以数值来显示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是巨大的,从而加深全社会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认识,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管理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对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巍  黄麟  肖桐  吴丹 《生态学报》2019,39(4):1338-1350
我国已建立了超过274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以我国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信息提取、模型与方程估算、时空趋势分析,揭示2000—2015年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不同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关键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量化人类活动并进一步分析人类正面与负面活动对生态系统质量和关键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土地覆盖变化表明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总体表现为保护区外较保护区内剧烈,说明保护区对生态系统具有明显保护作用。(2)农田开垦、居民点修建、工矿建设、能源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表现为草地、湿地开垦导致耕地、水库坑塘面积增加,城镇居民点与工矿建设用地扩张侵占草地。(3)湿地面积净增加而林地、草地面积净减少,反映了湿地保护、退田还湖等措施的积极作用,然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局限于部分保护区;(4)气候变化是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微弱上升、净初级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微弱增加、土壤保持量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仅在局部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为了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的完善和保护作用的发挥,需要统一保护区建设标准及其规范,完善保护区法律制度,积极开展相关基础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江西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缪建群  孙松  王志强  黄国勤 《生态学报》2017,37(19):6422-6430
高天岩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莲花县,为当地人提供了多项生态服务功能。根据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特征,构建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以2014年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成本替代、市场价值、影子工程、造林成本、成果参数和旅行费用等定量分析方法,评估其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14年,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总经济价值为7.20×10~8元,其中,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的经济价值居前两位,分别为4.39×10~8元和1.16×10~8元,各占服务总经济价值的60.89%和16.11%。9项服务指标按评估的经济价值大小排序为:土壤保持固碳释氧产品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净化气候调节旅游休憩调洪蓄水社会保障。直观的经济数字反映了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一方面有利于强化管理者和公众保护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的意识,另一方面为政府制定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补偿标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杨雨凡  陈美爱  徐丽华 《生态学报》2024,44(14):6391-6404
城市自然通过提供各种生态系统服务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群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在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探究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议题。为全面了解城市自然与人群健康的研究现状,以Web of Science TM核心合集和CNKI为数据源,依托CiteSpace对2003-2023 年间国内外城市自然与人群健康效应及其相关概念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研究呈以下特点:(1)国内外相关文献数量总体呈现上升态势;(2)国外该领域研究机构分布较为紧密,合作强度也较高,我国科研机构和学科间的研究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3)对主要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研究重点集中在城市自然与心理健康、城市热岛、生态系统服务以及自然可达性等方面;(4)近三年突现词统计分析表明未来我国的研究重点将从以往探讨城市自然的健康影响结果转至城市绿地等自然空间对健康的促进机理上。在此基础上根据健康受益方式,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将城市自然促进人群健康效应的路径分为直接路径(生态调节服务、生态支持服务)和间接路径(生态文化服务),并从使用机会、使用动机和易用性三方面分析自然使用这一中介因素的调节机制。城市自然在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设计等方面作用显著,其健康促进功能的相关成果将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健康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多学科视角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attractive range of traps baited with Agriotes obscurus pheromone to male beetles in both still air and wind conditions. This information is crucial for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of mass trapping when aiming to reduce beetle populations.
  2. Groups of 10 beetles were released at 14 points spaced 1 m apart along a linear track, at one end of which was a pheromone and wind source. Beetle response to the pheromone and/or wind was recorded 150 s after release and characterized as orienting either towards or away from the pheromone and/or wind source.
  3. Data analysis indicated the attraction range of the sex pheromone is <5 m in still air, which is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estimates from previous studies and emphasizes the challenge of mass trapping this species in the field. The attraction range increased when there was air flow.
  4. Unexpectedly, not all male beetles respond to the pheromone, and beetles are inclined to move downwind even in the presence of pheromone. The latter finding suggests that wind direction may influence beetle dispersal and mate finding in the field.
  5.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for determining the efficacy of mass trapping as a management approa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工业革命以来对地球进行的大范围开发 ,导致人类与自然的尖锐对立 ,全球气候在变暖、土地的生产力在下降、水资源的短缺日益突出、生态系统在大范围改变 (水生生态系统衰退、草原荒漠化、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生物多样性在减少、环境质量在下降。伴随着这些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发生 ,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 ,表现在 :自然生产的食物越来越少、可用于医疗保健的天然药物越来越少、许多相伴人类的动植物正濒临灭绝、灾难性的水旱灾害日益频繁、清洁的空气和清澈的河溪正变成奢侈品、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正在充斥和破坏着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