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作为全球新型污染物受到广泛关注,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抗生素的滥用。为探究大林姬鼠、棕背(鼠平)和黑线姬鼠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多样性,采用宏基因组测序分析来自黑龙江牡丹峰的17只大林姬鼠、17只棕背(鼠平)和三道关的9只黑线姬鼠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多样性。从3种啮齿动物中共检测到19种类型及248个亚类的ARGs。棕背(鼠平)和黑线姬鼠差异显著的ARGs有7个,差异极显著的有5个;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差异显著的ARGs有7个,差异极显著的有4个;棕背(鼠平)和大林姬鼠差异显著的ARGs有4个,差异极显著的有5个。3种啮齿动物丰度较高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大类为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ARGs已广泛存在于3种啮齿动物体内,不同物种之间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3种啮齿动物的分布区不同并存在食性分化。本研究可以为啮齿动物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并加深对ARGs传播危害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三种鼠针毛表面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大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s和花鼠Eutaraias sibiricus 3种森林害鼠针毛的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认为:3种鼠针毛在鳞片类型、游离缘平滑度、高度、密度等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棕背(鼠平)和大林姬鼠差异不显著,而花鼠与其它两种鼠差异显著,在鼠的分类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棕背鼠平(Myodes rufocanus)和红背鼠平(M.rutilus)的分布有重叠区且外形相似,在特定情况下存在种间区分困难,给两种鼠的数量调查带来不便和误判.本研究通过mtDNA控制区构建系统树、mtDNA控制区电泳和RAPD 3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有效地对棕背(鼠平)和红背(鼠平)已知的8个样本和16个待定样本进行了准确鉴定.其中,mtDNA控制区电泳进行种问区分的方法具有简便、准确而又快捷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林区棕背(鼠平)秋季种群数量的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棕背 (Clethrionomysrufocanus)为我国北方林区主要森林害鼠之一 ,对林木的危害程度与棕背数量有直接关系[1] ,危害时间主要在秋末至来年初春。在林木鼠害防治中 ,将棕背秋季种群数量提前做出预测预报 ,对采取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棕背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1~ 5] ,棕背危害伊春林区的预测也有报道[1,6] 。作者根据多年在长白山林区调查鼠害的结果 ,提出适合该林区的具体预测方法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研究地点与方法棕背在长白山林区的数量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5,7] ,研究地点选…  相似文献   

5.
4种雀形目鸟消化道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铭  柳劲松 《动物学杂志》2008,43(1):116-121
鸟类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与其食性密切相关。本文对红点颏(Luscinia calliope)、红喉姬(Ficedula parva)、栗(Emberiza rutila)和普通朱雀(Carpodacus erythrinus)4种雀形目鸟类的消化道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显示,4种鸟的总消化道长度和各消化器官的长度(胃长度除外),消化道总重量和各消化器官的重量均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植食性鸟(普通朱雀)具有相对较长的消化道,而食虫鸟(红点颏和红喉姬)则具有相对较高的消化道重量。实验证明,鸟类不同的食性特征塑造了不同的消化道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黄羊消化道形态和结构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51副黄羊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腮腺(g)占体重(kg)的比率为1.035,整个胃组织重占体重的比率为2.74%~2.89% , 瘤胃最大,占整个胃组织重量的72%~76%,其次是网胃(9%~10%)、皱胃(8%~10%)和瓣胃(5%~6%),除瘤胃与体重呈线性正相关外,其它3个分胃与体重呈线性负相关,瘤胃表面扩张系数(SEF)值为8.52,瘤胃粘膜乳突密度为89,整个肠道长度是体长的17.8倍,肠重占体重的比率为4.96%,从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分析,黄羊属于混饲者。  相似文献   

7.
安徽淮北家区三种鼠的种群数量动态与年龄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盛侃  颜世兵 《兽类学报》1991,11(4):285-293
  相似文献   

8.
熊文华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7,27(3):280-283
关于动物头骨形态方面的研究报道曾受到了较多的关注(Cesani et al., 2003).头骨形态是动物形态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存在着种间、性别和地理差异(张焱等,1999).头骨的形态特征不仅是动物生理上的一个基本解剖指标,同时也是动物分类(李晓晨和王廷正,1992)和年龄鉴定(张洁,1989)的重要依据,是动物生态研究的重要指标.对头骨形态的研究,不仅对动物的种间、种内关系(Yom et al.,1999)和生态特征(Barlow et al.,1997)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动物的地理演化、发育生物学以及进化生态学的研究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食性是影响鸟类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的重要因子之一.本文对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小鹀Emberiza pusilla及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 4种雀形目鸟类的消化道形态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4种雀形目鸟类总消化道及各消化器...  相似文献   

10.
七种白蚁消化道解剖形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方耀  唐觉 《昆虫知识》1994,31(5):300-302
本文对采自浙江省的7种白蚁(东方原白蚁、黄肢散白蚁、黑胸散白蚁、肖若散白蚁、家白蚁、杨之江近歪白蚁和和大鼻象白蚁)的消化道形态进行了解剖比较研究。并初步探讨了白蚁消化道形态在白蚁系统发育和进化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贵州地区分布广泛的主要农田害鼠之一,掌握其种群繁殖特征可为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基础资料。1984~2014年间,采用夹夜法逐月调查了贵州省余庆县8个县(市)监测点黑线姬鼠种群动态数据,分析了其种群性比、雌鼠怀孕率和平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等主要繁殖生物学指标及其地理差异和季节性变动规律,明确了贵州地区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特征。共捕获黑线姬鼠20 113只,不同地区种群间,除平均胎仔数有显著差异外(χ~2=36.503,df=7,P0.01),其他繁殖特征值均没有差异。从时间序列看,种群中雌鼠怀孕率和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性变化均表现为春季(4~5月)及夏末秋初(8~9月)达到高峰的双峰型。雌鼠产仔数一般2~10只,4~7只最为常见(占93.87%)。不同季节平均胎仔数差异不大。贵州地区黑线姬鼠繁殖的总体特点为全年繁殖,春秋两季为繁殖的高峰期,冬季(12月份和翌年1、2月份)繁殖强度明显低于其他季节(F_(11,84)=61.92,P0.01),但种群密度表现为6月达到最高点的单峰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