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祝艳  王东 《生态学报》2014,34(17):4938-4942
蚂蚁是无脊椎动物中重要的种子传播者,蚂蚁散布影响植物种子的传播和扩散,进而会影响种苗的空间分布格局。在野外研究了蚂蚁觅食及搬运行为对阜平黄堇(Corydalis wilfordii Regel)和小花黄堇(C.racemosa(Thunb.)Pers.)种子散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双针棱胸蚁和束胸平结蚁是两种植物种子的共同搬运者,前者行使群体募集,后者行使简单协作募集。在搬运阜平黄堇种子时,双针棱胸蚁在原地或搬运途中取食油质体后抛弃的种子约占种子总数的56%,而拖至蚁巢的种子约占种子总数的44%,平均搬运距离为(1.85±0.24)m,搬运效率为(43.8±7.5)粒/h;而束胸平结蚁将完整种子全部直接搬运至蚁巢,平均搬运距离为0.45 m,搬运效率为(7.3±2.2)粒/h。在搬运小花黄堇种子时,双针棱胸蚁和束胸平结蚁均将完整种子全部直接搬运至蚁巢,平均搬运距离分别为(6.27±4.40)m和(6.65±1.64)m,搬运效率分别为(34.2±6.5)粒/h和(10.6±3.2)粒/h。这说明行使群体募集的蚂蚁比行使简单协作募集的蚂蚁有较高的搬运效率,蚂蚁散布导致阜平黄堇和小花黄堇种子到达蚁巢的数量和搬运距离不同,而这种不同与相应搬运蚂蚁的觅食对策、搬运行为和种子特征有关。阜平黄堇种子比小花黄堇种子大,但阜平黄堇的油质体质量比小于小花黄堇的油质体质量比,讨论了种子特征对蚂蚁散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蚂蚁对澜沧舞花姜种子散布及种苗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野外系统观测了澜沧舞花姜(Globba lancangensis)18个果实共216粒种子的散布过程。共有10种蚂蚁参与了澜沧舞花姜的种子散布,距离为0.01~3.35 m,平均距离(0.47±0.03) m(平均值±SE,n=216)。其中最重要的3种蚂蚁是横纹齿猛蚁(Odontoponera transversa)、大头蚁(Pheidole sp.)和黄足厚结猛蚁(Pachycondyla luteipes),其出现频率分别为61%、50%和28%,散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0.60±0.09) m、(0.20±0.01) m和(0.32±0.05) m。从总体上看,蚂蚁促进了种子的分散,降低了种子的聚集程度。横纹齿猛蚁对于种子上的油质体最为敏感,对人工去除了油质体的种子不搬运,对种子散布距离较远,暗示了其与澜沧舞花姜之间可能存在更紧密的互惠关系。野外样方调查结果表明,在3种舞花姜属植物中,以种子繁殖为主的澜沧舞花姜种苗之间的平均最近距离为(36.8±1.45) cm(平均值±SE,n=74),显著大于以珠芽繁殖为主的毛舞花姜(Globba barthiri)的(29.8±2.70) m(n=34)(t73,33=2.11,p=0.037)和异果舞花姜(Globba racemosa)的(28.7±3.16) cm(n=32)(t73,31=2.33,p=0.022);澜沧舞花姜的种苗聚集程度(Z=-1.70±0.19)显著小于毛舞花姜(Z=-2.58±0.37,t73,33=2.36,p=0.020)和异果舞花姜(Z=-3.28±0.53)(t73,31=3.54,p=0.001)。这说明相对于毛舞花姜和异果舞花姜,蚂蚁对种子的散布作用显著增加了澜沧舞花姜种苗间的平均最近距离,降低了居群的聚集度。  相似文献   

3.
伊大头蚁蚁巢的结构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大头蚁Pheidole yeensis是舞草Codariocalyx motorius种子的主要搬运者, 在舞草的扩散中起着重要作用。2000年在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景谷县对伊大头蚁种群数量、蚁巢结构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伊大头蚁主要在土壤中筑巢,深度可达地下50 cm;每巢蚁量一般在2 000~3 000头,最多的可达万头;伊大头蚁大多在海拔1 000~1 200 m的山腰筑巢, 以西坡的蚁巢密度最大,南坡次之,北坡最少;在丢荒2~3年的地里筑巢最多,其次为玉米和花生地,在森林里筑巢的相对较少;伊大头蚁的蚁巢呈均匀分布,但巢群间相互排斥。伊大头蚁筑巢生境与舞草生长的环境基本一致,蚁巢结构与蚁量有利于舞草的扩散与建群。  相似文献   

4.
南京中山植物园春夏季节鸟类对植物种子的传播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华  尹晓明 《生态学报》2004,24(7):1452-1458
2002年4月至8月,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内收集了198份鸟粪样品,从中分离、鉴定出9 573粒结构完整的种子及果核,分别隶属于12科15属20种植物,另有1 6粒种子属于1未知种类.单份鸟粪样品中可含有1~4种种子,平均1.5±0.7种;但单份鸟粪样品中种子数量变化很大,约为1~583粒,平均48.4±70.7粒.鸟粪样品中出现频次较高的种类主要有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蛇莓(Duchesnea indica)、桑树 (Morus alba)、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日本珊瑚树(Viburnum awabuki)、蓬FDA1(Rubus hirsutus)和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等7种,并且它们的种子数量也多达9 213粒,占种子总数的96.1%.鸟粪样品中种子出现频次的月份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映出植物果实的成熟期和鸟类对果实的取食频率.白头鹎(Pycn onotus sinensis)、乌鸫(Turdus merula)等鸟类则主要以呕出种子的方式传播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等体积较大的种子.此外,鸟类还以衔取果实的形式传播种子.2000~2002年,已经观察到8种鸟类取食18种植物的肉质果实,其中灰喜鹊(Cyanopica cyana)、乌鸫、白头鹎和山斑鸠(Streptope lia orientalis)等4种留鸟分别取食8~16种植物果实,是春夏季节植物园内取食果实种类数目较多的鸟类,并且也可能是重要的种子传播者.鸟类传播种子已经导致了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樱桃(Cerasus pseudocerasus)、掌叶复盆子(Rubus chingi i)和桂花等栽培树种逸出植物园,使它们的实生苗及小树成功地侵入到植物园周围的自然生境中,促进了植物园内一些具肉质果实的栽培植物的自然更新.同时,鸟类传播种子也是导致美洲商陆等引种栽培植物逸生为外来杂草并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针毛收获蚁Messoraciculatus(F .Smith)是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荒漠草原的优势种蚂蚁 ,亦是重要的种子收获性蚁类 ,收获、贮藏和取食 1 0余种荒漠植物种子。本文以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红卫固定沙丘地段为样地 ,对该蚁的社群密度与分布及社群各品级在自然穴巢中的季节迁移行为作了研究。最近邻体法测定表明 ,社群在新生生境中起初随机定居 ,随社群密度的不断定居 ,空间分布型逐渐向均匀六边形过渡 ;社群密度为成熟社群 34 .98巢 hm2 ,发展中社群 2 6 .99巢 hm2 ,新建社群 4 4.98巢 hm2 ,种群密度 2 .6 8工蚁 m2 。社群结构的季节动态总蚁量和幼蚁为双峰型 ,蚁后和雄蚁为单峰型。室内人工蚁巢饲养表明 ,社群结构约 1月后趋于稳定 ,蚁量 5 0~ 70头 ,单蚁后以 4个品级混合越冬。自然社群的挖掘表明 ,各品级在蚁巢中的季节迁移行为明显呈现上迁、前层持续活动、下迁和深层越冬四期。此外 ,讨论了该蚁对荒漠草原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白背桐次生林土壤种子库、种子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勇  曹敏 《植物生态学报》1998,22(6):505-512
 本文讨论了西双版纳常见的次生林白背桐(Mallotus paniculatus )林的土壤种子库和种子雨的组成及动态。结果表明该林地的种子雨年输入量为745粒/m2,土壤种子库储量在雨季末期为3345±438粒/m2,旱季末期为4555±554粒/m2,种子雨的输入高峰出现在旱季,导致旱季末期土壤种子库储量大于雨季末期。森林破碎化导致的隔离效应阻碍了种子的传播途径,使土壤种子库储量下降,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中鸟类传播的种子比例增大。传播成熟林树种的大型动物到达不了该样地,植被的演替受到了阻碍。  相似文献   

7.
川西米亚罗亚高山云杉林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川西米亚罗亚高山20、30、60年人工云杉(Picea asperata)林及天然林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云杉种子雨一般从每年的10月初开始下落,一直到翌年的1月底结束,但不同林龄的云杉种子雨强度不同,60年人工林种子雨量最大,然后依次为30年人工林、天然林、20年人工林,其大小分别为(1 088.16±52.34)粒•m-2、(973.45±63.12)粒•m-2、(579.99±28.93)粒•m-2、(66.73±5.71)粒•m-2。云杉降雨历程与其林龄大小也有一定的关系,表现在种子雨发生时间和降雨高峰期的不同。30、60年人工云杉林及天然林下土壤种子库存在显著差异,两次取样(2003年3月26日和2003年8月21日)土壤种子库大小分别为(507.2±40.32)粒•m-2和(267.6±25.14)粒•m-2、(1 065.6±88.06)粒•m-2和(872.8±77.12)粒•m-2、(472.8±20.82)粒•m-2和(185.5±22.48)粒•m-2。土壤种子库中云杉种子主要都集中在枯枝落叶层,占66%左右,0~2 cm层占24%左右,2~5 cm层占10%左右。到8月21日,土壤中所有云杉种子都失去活力,腐烂死亡和动物取食是种子库损耗的主要因素。云杉种子库属于Thompson和Grime定义的第Ⅱ类。该区云杉幼苗一般在6月初开始出现,6月中旬左右达到出苗高峰,3种云杉林下幼苗密度差异很大,60年人工林下幼苗最多,其次为30年人工林和天然林。由于生境适合度低,死亡的幼苗数量较多,特别是自然死亡数。综合种子雨、种子库和转换的幼苗数量几个方面来看,在一定龄级范围内,人工林结实能力和更新潜力随林龄增加而增加,且人工林在更新潜力方面比天然林(约150年)要好。虽然该区云杉林下有大量种子下落,但由于种子大量损耗和幼苗死亡,种子萌发为幼苗再通过环境筛作用而最终补充到云杉种群的个体数量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8.
都江堰地区三种壳斗科植物的种子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于2000年9月~12月,在都江堰地区对原生林和次生林中3种优势壳斗科(Fagaceae)植物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基于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测定的种子虫蛀率、种子存活率、脊椎动物捕食率和种子发霉率的估计方法.结果表明①种子雨持续时间较长,3种壳斗科植物种子雨的高峰期在原生林和次生林中略有差异;②3种壳斗科植物的种子产量很低,种子雨散落的平均密度不大.在原生林,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抱树(Q serrata)和栲树(Castanopsis fargesu)种子下落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 3±3.85个/n2,6.5±17.43个/m2和1.9±5.21个/m2;而在次生林则分别为2.4±3 47个/m2,6.5±13.55个/m2和0 3±1.35个/m2;③土壤种子库中,栓皮栎在原生林中没有存留完好的种子,而在次生林的落叶层中存留有少量完好的种子(0 15±0.37个/m2); 树在原生林和次生林中都存留有少量完好的种子(分别为0.20±0.70个/m2和0.10±0.31个/m2)和少量萌发种子(分别为0.50±1.82个/m2和0.20±0 89个/m2);但在土壤中未发现有栲树的种子.绝大部分的种子存留在落叶层,而存留在0~2 cm和2~10 cm土层中的种子极少;④定量测定了发霉、虫蛀和脊椎动物捕食对2种壳斗科植物种子命运的影响,发现脊椎动物捕食是影响种子库的主要因子;虫蛀率虽增加种子的发霉率,但同时也减少脊椎动物捕食率;种子较大的栓皮栎种子的存活率低于种子较小的树种子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海南蒲桃(Syzygium cumini)是亚热带地区城市绿地中常见的绿化植物, 其果实数量多、果期长, 可为鸟类提供大量食物资源。2020年6月—8月借助 Safari 10×26 变焦双筒望远镜, 采用焦点扫描法对访问海南蒲桃果实(种子)的鸟类行为进行观察, 详细记录鸟类的种类、取食基质、访问频次、取食时间、取食数量和取食方式等信息, 探讨鸟类在海南蒲桃种子传播及种群更新中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 成熟的海南蒲桃能吸引7种食果鸟类对其种子进行取食,其中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白喉红臀鹎(Pycnonotus aurigaster)和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4种鸟类以整吞的方式取食海南蒲桃的种子, 属于种子潜在传播者。不同种鸟类对海南蒲桃果实的取食频次间存在显著差异(t=4.310, df=6, P < 0.01), 平均访问只数、平均取食时间和平均取食量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01)。食果鸟类的形态特征(体长、体重和嘴峰大小)与取食数量间均呈正相关。鸟类主要以呕吐的方式传播海南蒲桃的种子, 观察期间在鸟类取食后停歇的树木下方地面上常散落着较多表面洁净、无果肉包裹的裸露种子, 且有大量的海南蒲桃幼苗成功更新, 说明城市绿地中的植物是可以借助鸟类的取食和传播来实现其种群的更新。  相似文献   

10.
生境斑块化对食果鸟类的移动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格局和效率。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在南方山区多因人为干扰而呈斑块状分布。2011年,2012年10月底到12月中,以分布于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豆杉生态园中南方红豆杉种群为对象,研究斑块生境中鸟类对南方红豆杉种子的取食和传播行为,并评估专性鸟类和泛性鸟类的传播效率。结果发现:南方红豆杉源斑块共吸引22种食果鸟类取食红豆杉种子,并与13种鸟类形成了种子传播关系。不同年间,黑短脚鹎(Hypsipetes leucocephalus)都是植物的主要传播鸟类,而其他鸟类传播者种类具有一定的年间变化。生境斑块化导致专性鸟类黑短脚鹎和泛性鸟类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种子传播效率差异。与红嘴蓝鹊相比,黑短脚鹎飞行的平均距离较短((16.3±11.0)m,Mean±SD,n=125),传播距离相对较近;且它们取食后偏好在源斑块中活动,喜栖息在同种成树、甜楮(Castanopsis eyrei)及其他阔叶树等栖树上。红嘴蓝鹊取食后常在斑块间移动,常停歇在同种成树和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上,传播距离相对较远((24.9±20.0)m,Mean±SD,n=95)。空间一致性结果表明,黑短脚鹎移动距离对幼苗更新距离的空间一致性程度高;而红嘴蓝鹊偏好生境与幼苗更新生境一致性程度高。结果表明,斑块生境中植物能与专性鸟类、泛性鸟类之间形成种子传播互惠关系,且种子传播效率受到专性鸟类和泛性鸟类传播距离和传播生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白喉红臀鹎Pycnonotus aungaster、白头鹎Pycnonotus saneness和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 3种鹎科鸟类为玉林市东郊挂榜山区域优势种.2005年1~5月,用网捕法捕获标本共43只,胃检法对这3种鸟类食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3种鸟类在春季均为杂食性鸟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植物性食物体积比分别为:58%、75%、76%,食物类群相似指数分别为0.63、0.69、0.72.  相似文献   

12.
白头鹎春季食性及取食空间生态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04年2月11日~6月10日,用直接观察法中的随机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对四川南充市及郊区(北纬30°41′~30°51′,东经106°01′~106°07′)白头鹎的食性和取食空间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白头鹎为杂食性鸟类,主要在乔木树冠、灌丛、菜地、草地和空中取食约30种植物的芽、嫩叶、花、花蜜、果实及昆虫。在育雏以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的频次仅占食物总频次的1.77%。育雏时,其捕食动物性食物的频次占食物总频次的55%。  相似文献   

13.
许多动物的声通讯行为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鸟类的鸣唱也是如此。雄鸟鸣唱具有宣告领域和吸引配偶的功能,在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之间应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如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在很多鸟类中尚未可知。本研究以一种在秋季也有显著鸣唱行为的城市常见小型鸣禽——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春季(繁殖季)与秋季(非繁殖季)的鸣唱差异,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于2020至2021连续两年的春、秋季分别在武汉地区各采集了27只和30只雄性白头鹎的鸣唱录音,共测量分析春季鸣唱372个,秋季鸣唱435个。对测得的各鸣唱参数数据进行季节间比较,结果显示,白头鹎的鸣唱持续时间和鸣唱音节数存在显著季节差异,春季鸣唱的持续时间较秋季更长,鸣唱音节数更多。鸣唱的频率、能量分布等其他声学参数,以及鸣唱型出现率(反映鸣唱曲目大小)均未表现出显著季节差异。白头鹎鸣唱的时程特征相对其他鸣声特征更具季节可塑性。此外,还发现同一采样点的白头鹎春、秋两季使用相同的鸣唱型。本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白头鹎的单位时间鸣唱输出量更大,鸣唱行为更活跃,这与繁殖季节鸟类的领域性更强、为繁殖成功投入更多相一致。白头...  相似文献   

14.
四川南充市城市白头鹎的巢址选择和巢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3~9月,在四川南充市对白头鹎巢址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白头鹎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7种,依次为巢位高度需求因素、栖位因素、巢上隐蔽因素、食物因素、种竞争因素、种内竞争因素、水源因素;其巢材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5.
嵊泗岛和杭州地区白头鹎鸣声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运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嵊泗和杭州两地白鹎夏季的主要鸣声类型和声谱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两地白头鹎的鸣声类型,时域结构和频谱特征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两地生境类型的差异有关。但变音句鸣声的音节组合方式和单音节鸣声的构成等方面仍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白头鹎方言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姜仕仁  施青松 《动物学报》1996,42(4):361-367
对浙江省乘泗岛,普陀岛,温岭,长兴,杭州和龙游等6个地区白头鹎的鸣声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鸣声主句的语调,音节数,持续时间,频谱特征和频率范围等均有差异,说明白头鹎鸣声中普遍存在“方言”,但它们作为同一个种在鸣声主句上有其共同特征:主要是鸣声多在1.5-3kHz的低中频段内变化,单音节的鸣叫声等都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7.
陈欣  杨岚 《动物学研究》1990,11(3):229-236
本文报道分布于昆明地区的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在禁食和四季夜间能量物质——脂肪、蛋白质和糖的消耗情况。结果表明,在人为禁食条件下黄臀鹎的存活时间仅19小时,死亡时躯脂降低79%,去脂飞翔肌干重降低46%,肝糖降低96%。在夜间黄臀鹎消耗大量的储存脂肪,并以冬季的消耗量最大。肝糖提供的能量极少。在繁殖期和换羽期,储存的飞翔肌蛋白质在夜间大量分解以提供鸟体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四川南充市白头鹎的繁殖习性及雏鸟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3~8月对南充市的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了其雏鸟生长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白头鹎于3月底开始营巢,营巢期(6±1)d,4月初产卵,一般为(3.50±0.50)枚,孵卵期(11±1)d,巢内育雏(13±1)d,雏鸟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用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拟合度高,体长、翼长及10日龄前体重等生长曲线均呈“S”型。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2月和2011年4月,分别在广西西北部百色市右江区和靖西县古龙山自然保护区拍摄和观察到黑冠黄鹎(Pycnonotus flaviventris)的johnsoni亚种.其喉部为红色,与中国其他记录亚种区别明显,属中国鸟类亚种的新记录.该文亦初步讨论了该亚种的分类和分布.  相似文献   

20.
食果鸟白头鹎与接骨草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种子的传播者 ,以果实为生的动物在所食植物的繁殖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尽管动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自达尔文开始就引起了进化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关注 ,但和传粉者与植物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相比 ,种子传播者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在 2 0世纪 70年代后才真正开始[1] 。植物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