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的比较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是了解自然保护区管理状况、提升保护区管理水平、实现保护区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保护区委员会(WCPA)提出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框架的基础上,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组织机构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开发了更为详细的评价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归为4类, 包括基于证据的深入评价法、基于同行评定的综合评价法、基于专家知识的快速记分评价法, 以及基于假设的分类评价法。本文比较了这4类方法的应用范围、对象、目的、形式, 以及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 总结了8种主要方法的评价指标的构成及其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方法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适用于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的方法及其评价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世界银行(WB)/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开发的管理有效性跟踪工具调查表,对中国535个自然保护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保护区管理有效性的现状评价与对策.结果表明: 535个自然保护区的平均分数为51.95分,其中分数低于60分的保护区占69.35%,说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总体偏低;不同保护区级别和建立时间的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得分的差异显著(P<0.01),保护区级别越高、建立时间越长,管理有效性的分数越高;而不同保护区面积和类型间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分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管理基础、管理机制、管理行为和管理效果4个指标类别的平均分数分别为1.55、1.44、1.52和1.90分;从全部指标的得分情况来看,保护对象的管理、保护状况、保护区边界、资源管理和保护区机构是平均分数最高的指标,设备使用和维护、社区共管、事业费、经费管理、保护区管理体制及保护区管理办法的平均分数最低.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系与制度已基本建立,重要的保护对象和价值基本得到了保护,但在管理机制和基础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议从经费分配机制和经费管理机制、内部建设以及社区参与3个方面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3.
自然保护区管理效果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姜立军  苗鸿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2006,26(11):3775-3781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果是保护区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由于管理基础、管理机制和管理行为的不同,对保护区的管理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也有差异。为了剖析保护区管理过程中各项管理要素对管理效果产生影响情况及其重要程度,从林业系统中选取15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问卷调查,从26项管理要素中得到14项能体现管理有效性的关键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X^2检验的方法,分析这些关键评价指标与保护区的管理效果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经过研究,自然保护区管理效果的3个指标(保护状况E1、保护区控制E2、对当地社区经济效益的影响E3)中,目前E1在各个保护区中的管理效果得分中最高,这说明维护保护区的保护状况仍是各个保护区最为重视的工作目标;而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价指标中各个因子对于管理效果有不同的影响结果。在这些管理评价指标中,宣传项目是唯一对保护区管理效果中的3个指标都有影响的因素,并对E1这一管理效果因素影响最大,而管理监督评价和旅游管理与收费则是分别对E2、E3的影响最大。通过分析,将会更加明确保护区的管理因素中各个指标的重要性,通过对采取合理的方式,最终可以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全球各地开展了一系列评估保护区管理成效的研究工作。2005年, 国家林业局对全国634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发放了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535份。本文针对其中的社区参与、社区共管和与社区的协调发展3个指标分析了国内的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效果, 并对社区管理效果的得分情况、区域特征、级别特征和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社区管理水平普遍较低, 3个指标中, 与社区的协调发展得分最高, 为1.85分, 社区参与和社区共管分别为1.15分和1.03分; 各个区域在社区管理效果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 华中地区的社区管理效果平均分最高, 为4.26分, 华南地区最低, 为3.73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社区管理效果整体上比省级好, 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 监测与评价、人事管理、职工培训、管理计划和保护区巡护这5个指标与社区管理效果的相关程度较大。为了提高自然保护区社区管理效果, 我们建议着重从有效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国家和各省统筹拨付保护区经费以及完善职工管理制度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自然保护区栖息地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自然保护区物种栖息地的研究,对保护区的管理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旨在对保护区栖息地的研究提供一套数量研究方法,以盐城自然保护区为案例,以丹顶鹤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为变量处理工具,运用空间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变量因素的初选,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最终确定影响栖息地分布的因素最后就研究结果,针对保护区的经济开发及保护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保护区的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在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框架、目标和系统的基本功能作了介绍 .地理信息系统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应用这一系统对保护区的资源利用现状、砂仁种植的现状和管理对策和亚洲象的种群及分布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热点,而自然保护区则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依托。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北京的生态环境及其旅游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保护区内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松山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群众参与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组成部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与当地人民群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历来是自然保护区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何处理好保护区管理同当地人民群众的关系,以调动他们参与保护区管理的积极性,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都不少。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两者的关系融洽并能协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然保护区网络现状分析与优化设想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已覆盖了近15%的国土面积。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理学方法(Geographic approach to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tiy,GAP)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的布局和现状。结果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区已基本上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但现有保护区网络布局有待进一步合理化:许多重要的、我国特有的或分布狭域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许多稀有或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自然资源的产地等尚未被全部纳入保护体系内。作者建议未来自然保护区建设要从以保护物种为中心转向以保护生态系统为中心。应立足现有保护区网络,以扩建原有保护区为主;将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建立跨国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规划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如在西部应以建立大型自然保护区为主;中、东部人口稠密地区以建立中小型保护区和保护点为主;在候鸟越冬、繁殖与停歇地,可建立季节性保护区等。  相似文献   

10.
自然保护区被公认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基于全国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通过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分布情况,在全国尺度上对自然保护区内591种哺乳动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哺乳动物就地保护水平划分为"有效保护""较好保护""一般保护""较少保护""未受保护""保护状况不明""未予评价"等7个等级。结果表明,除未予评价的35种外,其余参评的556种物种中,共有534种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占总数的90.36%。其中有效保护、较好保护、一般保护、较少保护的物种分别有145、60、100种和229种,分别占总数的24.53%、10.15%、16.92%和38.75%。此外,有22种物种保护状况不明。针对不同保护体系中的哺乳动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共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0种和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427种,其中分别有109种和409种在保护区内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总体来说,虽然有90.36%的哺乳动物在保护区内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但保护状况良好(包括有效保护和较好保护)的比例明显较低,保护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对于保护状况不明的物种,有必要对保护区开展更加全面、细致的科学考察以进一步确定其保护现状;对于确未受到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的物种,需要通过完善保护区网络,将其纳入自然保护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1.
12.
Although the importance of the endosperm as a food store inmany angiosperm seeds is well known, its significance duringearly embryogenesis has been neglected. In many interspecifichybrids, and in some other situations, embryos do not developfully and abort. It has often been stated that this is causedby the endosperm failing to conduct sufficient nutrients tothe embryo, but seldom has it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endospermactively controls most of the early stages of morphogenesisof the embryo. Information gleaned from a broad survey of theliterature, combined with additional evidence presented here,obtained fromSolanum incanumand interspecific hybrids, indicatethat the endosperm is dynamic and very active in regulatingearly embryo development. This requires highly integrated geneticcontrol of rapidly changing metabolism in the endosperm. Ininterspecific hybrids, lack of coordination may cause unbalancedproduction of growth regulating substances by the endospermand hence abortion of the embryo, or even unregulated productionof nucleases and proteases resulting firstly in autolysis ofthe endosperm and then digestion of the embryo. The endospermmay thus serve to detect inappropriate hybridization of speciesor ploidy levels and so prevent waste of resources by producingseeds that would result in sterile hybrids or unthrifty subsequentgenerations. This discriminatory function of the endosperm hasdiminished during evolut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the crop plantSolanummelongenaL.Copyright 1998 Annals of Botany Company Solanum, embryo morphogenesis, endosperm, hybrid, see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3.
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与学习记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腺苷酸(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可与cAMP反应元件结合,调节基因转录,具有调节精子生成,昼夜节律,学习记忆等功能.近年来关于其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成为医学研究热点.CREB是神经元内多条信息传递途径的汇聚点,参与长时记忆形成和突触可塑性.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形成需依赖CREB介导的基因转录,干扰或抑制CREB活性可破坏长时记忆.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是研究学习记忆的理想模型,在LTP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均可观察到CREB活性持续升高.但增龄过程中,海马CREB活性下降,影响学习记忆功能,与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For most organisms oxygen is essential fo life. When oxygen levels drop below those required to maintain the minimum physiological oxygen requirement of an organism or tissue it is termed hypoxia. To counter act possible deleterious effects of such a state, an immediate molecular response is initiated causing adaptation responses aimed at cell survival. This response is mediated by the 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HIF-1), which is a heterodimer consisting of an alpha- and a beta-subunit. HIF-1 alpha protein is stabilized under hypoxic conditions and therefore confers selectivity to this response. Hypoxia is characteristic of tumors, mainly because of impaired blood supply resulting from abnormal growth.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enormous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attempt to understand how the activation of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 to hypoxia influences neoplastic growth. In this review some aspects of HIF-1 pathway activation in tumors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neoplasia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16.
Aegidius 《CMAJ》1972,107(3):185
  相似文献   

17.
18.
Pragmatic Women and Body Politics. Margaret Lock and Patricia A. Kaufert. ed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xii +364 pp.
Maternities and Modernities: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Experienc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Kalpana Ram and Margaret Jolly. ed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xiv. 305 pp.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