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花蕙兰茎尖培养的扫描电镜观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2.
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根茎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筛选出芽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6-BA 8.0mg/L (单位下同)+TDZ 0.03;MS+6-BA 8.0+TDZ 0.03+NAA 0.1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出丛生芽,继代增殖培养中与MS+6-BA 3.0+TDZ 0.03+NAA 0.1培养基交替使用可减少畸形芽,增殖系数达1.67;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6-BA 1.0+NAA 0.5,生根率达66.67%,且植株生长健壮,移栽易成活。  相似文献   

3.
以大花蕙兰类原球茎发生发育不同阶段的培养物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其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类原球茎形成过程中,表层薄壁细胞首先经脱分化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愈伤组织,随后在其表面形成瘤状突起--类原球茎;类原球茎继续发育,在其周围形成多个不规则突起,并进一步发育形成新的类原球茎;而原来的类原球茎开始进入器官分化阶段,逐渐形成完整的小植株。根据观察,类原球茎起源可能存在两条途径: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器官发生。  相似文献   

4.
大花蕙兰的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应用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对大花蕙兰开展了茎尖培养、试管苗微繁和成苗培育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利于原球茎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5mg/l+2%~3%蔗糖;有利于原球茎分化的培养基为MS+6BA0.4mg/l+NAA0.2mg/l+2%~3%蔗糖。四年生以上试管苗可以开花,为其大规模工厂化育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花蕙兰营养器官及原球茎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大花蕙兰试管苗营养器官及原球茎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根由复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根毛丰富,皮层发达,内皮层明显,初生木质部月多元型,中央具髓,根茎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构成,维管束散生,属周木型;叶为等面叶,在上下表皮处分布有成束的厚壁组织,叶肉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之分,细胞排列紧密,维管束鞘由机械组织构成。原球茎原生分生组织的原套仅一层细胞,在顶端分生组织后面的薄壁细胞中,存在胚性细胞,由胚性细胞经球状胚可发育成幼原球茎。  相似文献   

6.
大花蕙兰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 植物名称 大花蕙兰 (Cymbidium grandiflo rum)。2 材料类别 茎段。3 培养条件  (1 )原球茎诱导增殖培养基 :MS +6 BA 0 .5mg·L- 1 (单位下同 ) +NAA 1 .0。 (2 )原球茎分化培养基 :MS +6 BA 2 .0 +NAA 1 .0 +香蕉泥 1 5 0 g·L- 1 。 (3 )生根培养基 ,1 /2MS +NAA1 .0。pH 5 .6~ 5 .8,蔗糖 3 0 g·L- 1 、琼脂 5 g·L- 1固化培养 ,培养温度 (2 5± 2 )℃ ,环境湿度 6 0 %~80 % ,光照度 2 5 0 0lx ,每天光照 1 2h。4 生长与分化情况4.1 启动培养 取大花蕙兰茎段 ,流…  相似文献   

7.
大花蕙兰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1植物名称 大花蕙兰 (Cymbidiumfaberi )。2 材料类别 幼芽、幼根。3 培养条件 以VW和 1 2MS为基本培养基。诱导圆球茎培养基 :(1 )VW 6 BA 0 .3mg·L-1(单位下同 ) KT 0 .3 NAA 1 .2 CM 1 5 0ml·L-1 0 .2 %活性炭 ;(2 )VW 6 BA 0 .3 KT 0 .3 NAA 2 .0 0 .3 %CH CM 1 5 0ml·L-1 0 .2 %活性炭。圆球茎增殖培养基 :(3 )VW 6 BA 0 .3 KT 0 .3 NAA 0 .2 0 .2 %活性炭。壮苗生根培养基 :(4) 1 2MS GA1 .0 NAA 0 .1 1 5 %香蕉泥 ;(5 ) 1 2MS…  相似文献   

8.
病毒唑对大花蕙兰CyMV及ORSV脱毒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花蕙兰茎尖培养中结合病毒唑处理,探讨对建兰花叶病毒(Cy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病毒唑添加到培养基中,处理茎尖2周,脱毒效果低于经病毒唑处理3个月后的幼苗,经病毒唑处理幼苗再结合茎尖培养脱毒效果最好。病毒唑处理对大花蕙兰CyMV的脱除效果优于对ORSV的脱除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大花蕙兰Cymbidium hybridum侧芽为外植体,以N6、B5、CC、MS为基本培养基,设计无机大量元素、无机微量元素、有机物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探究大花蕙兰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基本培养基、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以及诱导生根的最佳生长调节剂浓度。结果显示,大花蕙兰丛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B5无机大量元素+ CC无机微量元素+MS有机物+蔗糖30 g·L-1 +琼脂7 g·L-1 +活性炭0.5 g·L-1(pH 5.8~6.0),诱导丛生芽增殖的适宜生长调节剂浓度配比为6-BA 4.0 mg·L-1 + NAA 0.2 mg·L-1,诱导生根的最佳生长调节剂浓度为NAA 1.0 mg·L-1。  相似文献   

10.
大花蕙兰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大花蕙兰杂交新品种1053为外植体,采用1/2MS为基本培养基进行大花蕙兰组培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类原球茎诱导的最佳外植体为大花蕙兰鳞茎,培养基最佳激素浓度配比为0.5 mg/L 6-BA+0.2 mg/L NAA;类原球茎增殖与分化芽最佳激素浓度配比为1.0 mg/L 6-BA+0.3 mg/L NAA;幼芽增殖的最佳激素浓度配比为2.0 mg/L 6-BA+0.5 mg/L NAA,最佳有机添加物为150 ml/L椰汁,幼芽增殖正交试验得出影响因素主次顺序:6-BA〉椰汁添加物〉NAA,优组合为2 mg/L 6-BA、0.5 mg/L NAA、添加物椰汁150 ml/L;诱导生根的最佳激素浓度配比为0.3 mg/L IBA+0.2 mg/L NAA,添加香蕉泥100 g/L对幼苗根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优化后的大花蕙兰组培快繁技术参数,可为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幼苗的茎或根放入含有Kinetin(1mg/1)和6-BA(1mg/1)的LS固体培养基上,4周后可产生愈伤组织。当愈伤组织被转移到含有6-BA(1mg/1)的LS固体培养基上3—4周后,发现在愈伤组织上形成了体细胞胚,这种胚在不含任何激素的LS液体培养基浸湿的滤纸上会发育为完整植株。在愈伤组织分化的过程中进行胚胎学显微观察,发现了从单个的胚性细胞到高级阶段胚的体细胞胚发育的各个阶段,看来十分明显,红豆草的分化植株最初来源于单个的胚性细胞,这就使得在红豆草的组织培养中通过体细胞胚发生的途径在细胞水平上进行遗传选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发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辣椒花药培养胚状体发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特征。辣椒单个花药中花粉发育具有强烈的不同步性。随着培养时期的变化.不同时期花粉的百分率也发生变化。处于单核靠边期的小孢子培养以后按两种发育途径之一进行发育。在多数情况下,孢子体不对称分裂,产生典型双核花粉。胚性花粉粒是由营养核的重复分裂形成的。当小孢子从四分体中释放出来.特殊类型的外壁已经形成。在随后的花粉发育过程中.小孢子体积增大,外壁继续加厚。培养24h后,小孢子体积增大。胚性发生的小孢子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变化。当胚状体发育到心形胚时.胚状体的表皮细胞排列规则。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分析了小孢子胚状体形态形成过程.及胚状体诱导后细胞组织发生的一系列结构变化的时序性特征,这些变化主要影响质体、液泡室、细胞壁和细胞核,进一步分化的程序模拟合子胚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
紫外光照射对兰花原球茎增殖、分化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紫外光照射1小时有利于兰花原球茎的增殖,照射0.5小时有利于原球茎的分化。较高剂量的紫外光照射可导致细胞核的变形、皱缩、线粒体液泡化。在一定照射剂量条件下,紫外光照射可提高细胞无丝分裂颜率。  相似文献   

14.
植物离体培养是植物基因操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植物个体发育研究中基因表达研究的有益参考体系。在继代培养过程中发生的遗传变异有时会使再生植株丧失优良的性状而需加以控制和避免。为此,首先需要了解培养过程中的遗传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15.
离体培养下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豆胚状体可以直接从未成熟的子叶表皮及表皮下面1—3层细胞发生。这些细胞经过脱分化后,首先形成细胞质浓厚、核大的胚的发生细胞,胚发生细胞再分裂形成胚性细胞团,胚性细胞团再继续分裂形成胚状体。胚状体的发育过程和合子胚一样,经过球形、心形,鱼雷期和子叶期等诸阶段发育成小植株。此外,在诱导胚状体发生过程中,还观察到另一值得注意的现象:在未成熟胚的子叶表皮下面1至较深处的数层细胞,也转变成分生状细胞团,这些分生状细胞团呈不规则状,从其起源看,可称它们为内生“胚状体”,这些内生“胚状体”培养至20天,即停止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茴香组织培养中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茴香幼茎或叶柄的愈伤组织转入附加6-BA和低浓度2,4-D的MS培养基以后,愈伤组织逐步由松软状转变成为颗粒状的胚性愈伤组织,胚状体起源于胚性愈伤组织中的单个细胞或胚性细胞团。在含NAA和6-BA的培养基中,胚状体发育成熟,并再生小植株。茴香的胚状体主要以单细胞内起源方式发生。首先由胚状体单个原始细胞分裂形成2-细胞原胚,2-细胞原胚以三种方式进行分裂:1.T- 形分裂;2.直线形分裂;3.田字形分裂。不同的分裂方式决定了胚柄的有无。茴香胚状体的发育过程与合子胚基本相同。由原胚发育成为球形胚,依次经过心形胚和鱼雷胚阶段,形成成熟的子叶胚。在胚状体发育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分生组织的活动中心。球形胚期,两团分生组织位于胚体中部对应的两点;心形胚期,位于两侧和中部;鱼雷胚期,分生组织的分布在子叶形成区域呈倒“U”形,在下胚轴部位呈中空的梭形。到子叶期,分生组织从两片子叶伸向胚根,呈“Y”形分布。两子叶间产生茎生长点,由生长点分化出叶原基。胚状体最终发育成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对临猗梨枣、壶瓶枣、晋矮1号等13个品种的枣胚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并诱导晋矮1号成熟胚的愈伤组织通过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形成再生植株。结果表明:体细胞胚产生于愈伤组织的表层细胞或内部细胞。在鱼雷胚期已有导管的分化,子叶期的维管组织呈“Y”形。枣合子胚及体细胞胚的发育均经历了原胚、球形胚、心形胚、鱼雷胚和子叶胚五个时期。大多数品种的枣胚从球形胚期或心形胚期即开始败育,只有极少数品种可发育到成熟胚,而且合子胚形成的能力、胚败育时发育的程度等均存在着大的品种间差异,同一品种甚至同一子房内胚的发育进程也不同步。  相似文献   

18.
以大豆3个主栽品种3.O-6.0mm幼胚的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体外体胚发生的各影响因素.发现不仅激素种类、浓度及其组合而且幼胚长度、接种量等因素对体胚发生方式有重要影响.通过因素方差分析实验表明除幼胚长度、激素浓度、基本培养基种类对胚性反应频率有极其显著作用外,且发现前两种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并刚好达到极其显著水平(1%),最佳2,4-D浓度与幼胚长度组合为10D/4.0mm20D/5.0mm;40D/5.0mm.在此组合下,基本培养基E1明显优于MS.总之,在我们建立的再生系统中,大豆未成熟子叶的体胚发生频率已达50%以上,由体胚正常萌发成植株的频率达52.9%-62.6%.  相似文献   

19.
苜蓿悬浮细胞对盐胁迫的反应和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悬浮细胞能够适应200mmol/L NaCl及其以下盐浓度的胁迫,适应细胞中游离脯氨酸、还原糖和Na~ 积累增加。400mmol/LNaCl对细胞生长明显抑制。细胞对盐胁迫的反应和适应中PM-ATPase和TM-ATPase起到重要作用,在适应细胞中两者的活力都明显增加。PM-ATPase活力的增加可受CHX的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20.
从12个品种水稻成熟种子诱发愈伤组织并继代培养,通过MS培养基中2,4-D浓度的变换,研究了2,4-D对水稻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用AA培养基建立适合原生质体培养的胚性细胞悬浮系仅需3个月。由悬浮细胞系游离的原生质体在改良的KPR培养基中进行液体浅层培养,有10个品种获得高植板率的细胞团。变换使用不同的分化培养基,从7个品种得到再生植株。实验重复性达到80%,初步实现了水稻原生质体培养的程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