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2.
对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LH 20、制备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然后应用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从黄花败酱全草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9-didehydro-7-hydroxydolichodial(1)、convoldorine(2)、3-O-p-香豆酰奎尼酸(3)、松柏醛(4)、芥子醛(5)、C-藜芦酰乙二醇(6)、2,3-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7)、莨菪亭(8)、异莨菪苷(9)、七叶苷(10)、clovin(11)、robinin(12)、苄基葡萄糖苷(13)、淫羊藿次苷F2(14)、2-苯乙基-1-O-β-D-葡萄糖苷(15)、淫羊藿次苷D1(16)、大黄素(17)、β-谷甾醇(18)、熊果酸(19)、2α,6α-dihydroxy-5-[(E)-3′-hydroxy-3′-methyl-1′-butenyl]-6-methyl-4-cyclohexen-3-one(... 相似文献
3.
4.
缬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产于太白县的缬草根和茎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分别进行分析,从根中鉴定出45种成分,以茎叶中鉴定出67种成分,并用GC测定了每一成分在该挥发油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白花败酱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试验对白花败酱的繁育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上述三种方式的繁殖效果均表现良好 ,其中分株繁殖苗长势量好 ,见效最快 ;白花败酱适应性强 ,适于人工繁育栽培。 相似文献
6.
野生败酱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败酱可食部分的营养成分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败酱中含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具有多种重要的无机元素和维生素;有丰富的糖、有机酸及膳食纤维等,是一种营养丰富而全面又无污染、具有很大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7.
1 植物名称 败酱 (Patriniascabiosaefolia) ,民间称为苦菜。2 材料类别 一年生败酱的茎。3 培养条件 基本培养基为MS。 (1 )芽诱导培养基Ⅰ :MS BA 0 .5mg·L- 1 (单位下同 ) KT0 .5 IBA 0 .5 ;芽诱导培养基Ⅱ :MS BA 0 .5 KT 1 .0 IBA 1 .0。 (2 )生根培养基 :MS BA 0 .2 IBA 2 .0。培养基含蔗糖 3 0 g·L- 1 ,琼脂 0 .8% ,pH5 .8,培养温度 (2 5± 1 )°C ,光照度 1 2 0 0~ 1 40 0lx ,光照 1 4h·d- 1 。4 生长与分化情况 取败酱嫩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 相似文献
8.
白花败酱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去壁低渗染色体制片方法,对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茎尖细胞染色体制片,研究其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白花败酱为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2;染色体组型公式为2n=2x=22=10m 4sm 4st 4t,第2、3、4、5、8号染色体为中间着丝点染色体,第6、11号染色体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第1、10号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第7、9号染色体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基数x=11,该染色体组内最长与最短染色体长度比值为3.037,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共4条,占总数的36.4%,则白花败酱的核型类型为2B型. 相似文献
9.
白花败酱的组织培养(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花败酱幼嫩叶片在MS 6-BA 2.0mg/L NAA 0.5mg/L培养基上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在MS 6-BA 3.0mg/L NAA 0.2mg/L培养基上可分化出芽,在MS 6-BA 2.0mg/L NAA 0.2mg/L培养基上增殖培养,在1/2MS NAA0.4mg/L培养基上生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11.
龙胆叶肉原生质体再生愈伤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龙胆试管苗的叶肉细胞分离得原生质体。培养4—5天后能见到第一次分裂,一个月后形成肉眼可见的小愈伤组织。试管苗的低温预处理是龙胆叶肉原生质体能否分裂的重要条件;似乎只有体积小的原生质体能保持持续分裂。获得的愈伤组织正在诱导器官分化。 相似文献
12.
13.
杨叶木姜子果实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GC-MS联用技术确定了杨叶木姜子Litsea populifolia(Hemsl.)Gamble果实挥发油的21种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主要有:β-柠檬醛(β-citral)、α-柠檬醛(α-citral)、柠檬烯(limonene)、l,8-桉叶素(1,8-cinceole)、橙花醇(nerol)等,并与同属植物山鸡椒Litsea cubeba(Lour.)Pers的化学成分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The number of oil ducts in freehand sections of roots of eight carrot (Daucus carota L.) genetic lines was compared to the levels of major volatile terpenoids. There was a high correlation (0.79) between number of ducts per unit area and total terpenoid amount. Individual compounds exhibited varying degrees of correlation, probably due to genetic difference between lines. Oil ducts often exhibited distinct patterns of concentric rings or radial lines, but this feature was not closely related to duct number. Oil ducts are present only in the phloem, and can form a highly interconnected network. 相似文献
15.
飞机草挥发油对真菌和昆虫的生物活性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结果表明 :飞机草挥发油在中等浓度 (80 0mg·l-1)时 ,对水稻稻瘟病菌 (Pryiculariagrisea)的抑制作用最强 ,对长春花疫病菌 (Phytophthoranicotianae)的抑制作用次之 ,对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的抑制作用最弱 ,其抑菌率分别为 6 1.4 0 %、2 9.2 7%和 14 .4 4 %。用 10~ 2 0 μl·株 -1的飞机草挥发油 ,对小菜蛾 (Plutellaxylostella)和黄曲条跳甲 (Phyllotretastriolata)有显著的驱避产卵作用。用GC/MS详细分析了飞机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共鉴定了 33个化合物。主要成分是萜类化合物 ,如反式 石竹烯 (16 5 8% )、δ 杜松烯 (15 .85 % )、α 可巴烯 (11.5 8% )、氧化石竹烯 (9.6 3% )、大根香叶烯 (4.96 % )和α 律草烯 (4.32 % )。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喜树种子挥发油,得率0.35%。并进行GC/MS/DS研究研究,鉴定出占挥发油总组成83.74%和55种成分的化学结构,其主要成分为:反-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顺-芳樟醇氧化物、大牦牛儿烯、等。 相似文献
18.
湿地松针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湿地松针叶挥发油,得油率为0.19-0.29%。用GC,IR,NMR,GC-MS等方法对该精油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在分出的36个色谱峰中共鉴定出33个化合物,占该精油总量的99.79%,其中含有α-蒎烯,Δ^3-蒈烯,γ-松油烯,乙酸龙脑酯,乙酸匝萜品酯及长叶烯等,含量最多的成分是β-蒎烯(36.536%). 相似文献
19.
藏药裸茎金腰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首次分析了藏药裸茎金腰(Chrysosplenium nudicaule Bunge)挥发性化学成分,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95个峰,共鉴定了其中78种成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裸茎金腰挥发性主要化学成分为二十烷、十六烷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Z,Z,Z)-9,12,15-十八烯酸乙酯、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5,6,7,7α-四氢-4,4,7α-三甲基-2,(4H)-苯并呋喃酮等。化合物类型以烃、烯烃、脂肪酸酯、酮、芳香类和芳香杂环化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