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 5 1个 40 0 m2乔木层和 1 0 2个 1 6m2灌木层、草本层与地被层样方调查资料 ,分析了峨嵋山冷杉森林的林型、环境、植物地理成分、群落结构和乔、灌层植被数量特征。结果表明 :当地冷杉森林分布区内生境多样 ;植物区系复杂 ,有一定的热性地理成分入侵和残遗性 ;各层次水平盖度具有精巧的消长关系 ,垂直结构在亚层水平上的发育与海拔和“混交”程度有关 ;冷杉在乔木层占绝对优势 ,但由于其种群衰退 ,冷杉所构成的森林有退化演替的趋势 ;灌木层的优势植物以竹类为主 ,亚优势种的变化多样。生物地史、生境和植物区系的种种特点 ,共同决定了当地冷杉林型的多样性及其某些少见的种群组合式样。 相似文献
2.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改变着大气的化学组成,从而改变着全球的气候,气候变率影响着森林的生长,甚至能导致森林衰退,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森林衰退的机近几年制可能有几种,全球变暖,降水模型的改变以及蒸散作用的提高,将给一些森林带来高温胁迫和水分胁迫,危害植物的生理过程,CO2的施肥作用及其与气温升高的协同效应,将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加速树木的成熟和衰老,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植物种竞争和分异将加强,气候变 相似文献
3.
4.
21世纪以来, 全球森林植被正面临由气候变化加剧、干旱胁迫频发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多重压力共同导致的系统性衰退。通过文献分析与多学科证据整合, 全面评述了当前森林衰退的表现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 (1)森林衰退的量化评估呈现多尺度特征, 其中生物多样性、土壤含水率、碳储量、热响应、蒸散量及营养元素(磷、钾、铁、铜)浓度等指标均与衰退程度呈负相关, 而地表温度则表现为显著正响应; (2)衰退机制可归纳为内源生理机制(如干旱诱导的水力失衡、碳饥饿及遗传机制)与外源胁迫机制(包括病虫害爆发、地质灾害、人类活动及种间竞争)的共同作用, 其中水力失效与碳代谢紊乱的交互效应被证实为干旱环境森林衰退的主导路径。进一步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 ①多尺度模型耦合能力不足; ②水力学失效机制多基于均质化假设, 未区分不同植物类型对栓塞的响应差异; ③人为干扰与自然胁迫的定量分离仍存挑战。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衰退的临界阈值判定、早期干旱预警系统构建及干旱后森林恢复力探索等。本研究为理解森林退化过程的级联效应及制定适应性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6.
贡嘎山峨眉冷杉原始林及其更新群落凋落物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清伟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1,10(3):35-38
1998~2001年对贡嘎山峨眉冷杉[Abiesfabri(Mast.)Craib]原始林及其更新林凋落物的数量、凋落特征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显示,峨眉冷杉原始林的年均凋落量为2.777t/(hm2· 相似文献
7.
8.
藏东南亚高山冷杉林林隙特征与干扰状况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从林隙的大小结构、干扰频率、形成方式及林隙内形成木的数量特征等几个方面,对藏东南色季拉山亚高冷杉林的典型群落类型--藓类冷杉林的林隙干扰关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冷杉林中,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的面积分别占林分总面积的41.73%和14.71%;平均每年有0.82%的林分面积转化为扩展林隙,0.29%的林分面积转化为冠空隙;每年1hm^2面积上约有0.31个林隙形成;林隙的干扰周期为345年,在调查的16个林隙中,共有形成木(GM)78株,平均每个林隙中有4.88株,形成林隙最主要的方式是形成木的折倒,其次为根和枯立,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当主林层林木直径达到40-60cm、高度15-20m时,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同一林隙常常受到形成木多种死亡方式的影响,且形成时期各不相同,藏东南亚高山杉林林由不同年代的多次干扰而形成。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冷杉(Abies ziyuanensis)和元宝山冷杉(A. yuanbaoshanensis)针叶精油化学组成成分,该文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资源冷杉和元宝山冷杉针叶精油,采用GC-MS分析确定其精油化学物质成分,并基于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分别从资源冷杉和元宝山冷杉针叶精油中鉴定出化学物质21种和22种,其中15种为两种冷杉共有成分;烯烃类物质是资源冷杉和元宝山冷杉针叶精油中含量最高的组分,占比分别为95.94%和95.02%。两种冷杉共有成分中β-蒎烯、1-石竹烯、莰烯、α-石竹烯和异松油烯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非共有成分方面,资源冷杉中α-松油醇和α-蒎烯以及元宝山冷杉中α-依兰油烯和叶醇均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以上结果为开发利用两种冷杉针叶精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越南冷杉 新种 图1 Abies fansipanensis Q.P.Xiang,L.K.Fu et Nan Li,sp.nov. Abies delavayi Franch var.nukiangensis auct.non(Cheng et L.K.Fu)Farjon etSilba:N.T.Hiep et J.E.Vidal,Fl.Camb.Laos et Vietn.28:45~46,pl.3 :9~16,1996.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贡嘎山峨眉冷杉(Abies fabri)林凋落物量、凋落物特征及其N、P、K、有机碳的归还量,并探讨了它们在演替进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峨眉冷杉成熟林、中龄林和幼龄林的凋落物量依次为:2 809.925、2 787.086、2 043.585 kg·hm-2·a-1;其中N、P、K的归还量依次为:34.850、33.917、42.571 kg·hm-2· a-1。峨眉冷杉林凋落物量及其N、P、K的归还量较少,与我国其它森林区针叶林存在一定差异,而与美国西北部冷杉林相近。 相似文献
12.
依据 5 1个 2 0 m× 2 0 m冷杉乔木层样方和 1 0 2个 4 m× 4 m灌木层样方有关冷杉种群的调查资料和典型区域内冷杉种群的年龄和生长指标的测定 ,对峨眉山冷杉种群配置、重要参数、更新与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 ,揭示了当地冷杉种群及其所组成的森林的现状与演替趋势。指出 ,峨眉山冷杉种群的径级配置与海拔高度为主导的环境要素变化相关 ,2 80 0 m以下的冷杉种群缺乏胸径 5~ 2 0 cm的小径个体 ;尤其是在“混交”状的冷杉林下株高小于 5 m的幼龄个体稀少且其年龄与应有的生长量相差甚远 ,由此作者认为该海拔段以下的冷杉种群正面临衰退 ,其构成的冷杉森林正处于退化演替的过程之中 ,并有可能在今后 5 0 a或许更短的时间内显现严重后果。同时 ,本研究表明冷杉主要通过林窗和林缘更新。通过对冷杉 -箭竹 -泥炭藓森林群落中冷杉种群状况的研究 ,阐述了冷杉种群在特定的逆境条件下生殖策略由 K选择向 r选择方向的转化趋势 ,讨论了冷杉种群在泥炭藓发育的局部沼泽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的机制 ;本文还就冷杉种群在林内自然更新和迹地更新条件下的胸径生长规律作了比较研究 ,说明密度制约机制对冷杉种群更新具有重要作用 ;并就更新情况相对较好的冷杉 -箭竹 +金顶杜鹃 -草类林、冷杉 -箭竹 -藓类林和冷杉 -峨眉玉山 相似文献
13.
《植物生态学报》2021,44(11):1127
碳利用效率(CUE)是植被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参数, 反映了植被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适用于分析不同时间段内器官、个体和群落等不同层次的碳收支趋势, 因而有助于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功能的确定与预测, 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采用生物计量法, 测定和计算了川西贡嘎山东坡峨眉冷杉(Abies fabri)成熟林树木不同器官的呼吸与净生产力动态, 分析了乔木层及其各器官CUE动态及主要影响因子, 并估算了乔木层不同径级树木CUE。主要结果: (1)乔木层各器官月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以细根月呼吸速率为最大; 不同径级树木年呼吸量无显著差异, 以小径级树木树干的年呼吸量为最小。(2)乔木层细根和树干月净初级生产力(NPP)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 以细根月NPP为最大。小径级树木年NPP最大, 其针叶年NPP也显著高于中径级和大径级树木。(3)林分乔木层及其各器官CUE大多集中在0.30-0.60之间, 其中细根、树干CUE具有相似的月变化动态, 均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不同径级树木CUE及树干和针叶CUE均随树木个体的增大而明显下降。(4)气温和土壤温度与乔木层树干和细根CUE呈正相关关系, 而降水量与针叶CUE呈负相关关系。细根CUE与树干CUE呈正相关关系,与针叶CUE呈负相关关系。峨眉冷杉成熟林乔木层CUE主要取决于树干和细根CUE。该研究证实了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成熟林仍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 在区域碳储存和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贡嘎山海螺沟林线附近峨眉冷杉种群的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贡嘎山海螺沟海拔 35 80m处 1.0hm2 峨眉冷杉 (AbiesfabriCraib)林的定位调查 ,分析了峨眉冷杉的个体生长、种群结构与动态、干扰及更新特征。结果表明 :1)林线附近的环境胁迫影响了个体的形态发育和高、径生长 ,但对其更新繁殖无明显影响 ;2 )静态生命表和种群生存曲线反映了 2 0a以前和 6 0~ 140a分别经历的强烈环境筛选和竞争自疏 ,以及后期与环境变化相关的死亡率波动 ,峨眉冷杉寿命极限为 40 0a左右。 3)林线种群遭受高频率、小规模的林隙干扰。尽管 86 .4%的林隙由多木形成 ,但死亡的峨眉冷杉以枯立为主导致林隙较小 ;病害、冰雪和死树的打压是林隙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风不是这里林线环境的主要自然干扰。 4)峨眉冷杉的幼苗表现了相当的耐荫性 ,尽管其更新依赖林隙的存在 ,但更新格局存在多尺度的成因 相似文献
15.
碳利用效率(CUE)是植被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参数, 反映了植被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适用于分析不同时间段内器官、个体和群落等不同层次的碳收支趋势, 因而有助于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功能的确定与预测, 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采用生物计量法, 测定和计算了川西贡嘎山东坡峨眉冷杉(Abies fabri)成熟林树木不同器官的呼吸与净生产力动态, 分析了乔木层及其各器官CUE动态及主要影响因子, 并估算了乔木层不同径级树木CUE。主要结果: (1)乔木层各器官月呼吸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以细根月呼吸速率为最大; 不同径级树木年呼吸量无显著差异, 以小径级树木树干的年呼吸量为最小。(2)乔木层细根和树干月净初级生产力(NPP)均随温度增加而增加, 以细根月NPP为最大。小径级树木年NPP最大, 其针叶年NPP也显著高于中径级和大径级树木。(3)林分乔木层及其各器官CUE大多集中在0.30-0.60之间, 其中细根、树干CUE具有相似的月变化动态, 均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不同径级树木CUE及树干和针叶CUE均随树木个体的增大而明显下降。(4)气温和土壤温度与乔木层树干和细根CUE呈正相关关系, 而降水量与针叶CUE呈负相关关系。细根CUE与树干CUE呈正相关关系,与针叶CUE呈负相关关系。峨眉冷杉成熟林乔木层CUE主要取决于树干和细根CUE。该研究证实了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成熟林仍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 在区域碳储存和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依据2004~2006年的野外调查和标本馆标本以及文献资料,初步分析了峨眉山蕨类植物区系的地理特征,结果表明:峨眉山共有蕨类植物46科110属425种,优势科为蹄盖蕨科、水龙骨科和鳞毛蕨科,共192种,占总种数45.2%,优势属为耳蕨属、鳞毛蕨属、凤尾蕨属和蹄盖蕨属等;在科、属的水平上,为热带分布型,以泛热带分布为主,而种的地理分布则以温带分布的中国特有和东亚成分占绝对优势,分别为36.5%和32.0%,揭示了峨眉山蕨类植物区系是以温带性质为主的亚热带类型,具有较强的热带亲缘;与大巴山关系密切,和云南哀牢山有一定的联系,而与秦岭、西藏和陕西天华山的关系较为疏远。 相似文献
17.
在对峨眉山猕猴桃资源调查基础上,探明了野生猕猴桃在峨眉山的种类和地理分布情况,并对峨眉山猕猴桃种类繁多的原因进行初步分析,为研究猕猴桃生长条件及环境因素,进行野生猕猴桃的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峨眉山冷杉衰亡原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是对峨眉山冷杉衰亡原因的多学科综合考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峨眉山冷杉衰亡与毁灭性病虫害以及土壤、植物中Al的含量没有明显相关,但与沼泽化程度关系极为密切。峨眉山金顶附近的酸性降水,促进了泥炭藓的生长和沼泽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