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珊瑚藻类对南麂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南麂列岛潮间带珊瑚藻类对于其他大型藻类和底栖动物的影响,在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布设了4条潮间带断面,于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对其生物状况进行了逐季调查,分别分析了中低潮区大型藻类、非珊瑚藻大型藻类、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并计算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多样性指数Rao's Q。主要结果如下:(1)共采集和鉴定出大型藻类52种,其中珊瑚藻科藻类有5种;(2)珊瑚藻类在高潮区没有分布,在中低潮区均占据优势,占潮间带藻类生物量的68.9%。四季中低潮区大型藻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638–4.044,非珊瑚藻大型藻类的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495–3.809,底栖动物为5.289–6.917;大型藻类的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819–0.971,非珊瑚藻大型藻类的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830–0.973,底栖动物为0.967–0.988;(3)大型藻类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的降低与珊瑚藻类优势度的增加相关,但珊瑚藻类优势度与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均没有显著相关性;(4)底栖动物功能多样性与珊瑚藻类优势度均呈低潮区高于中潮区的变化规律,但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间并无直接联系。推测珊瑚藻类通过竞争占据了其他藻类的生存空间,从而降低了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藻类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底栖动物则因其自身生活特点而使得珊瑚藻类的扩张未能影响其多样性水平。  相似文献   

2.
1985-1990年连续5年在烟台沿海采集的标本,迄今发现的固着动物计13纲20目58科75属115种。研究表明:烟台沿海固着动物以印度-西太平洋区系的广温性常见种为主;主要分布于海港码头,潮下带与岩石潮间带。  相似文献   

3.
海星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星(海盘车)属棘皮动物门、海星纲,是海洋中常见的大型无脊椎动物之一。生活在潮间带或沿海浅水中,泥沙质海底中较多,有时也在石质海底生活,繁殖能力极强。喜食牡蛎、贻贝和蛤蜊等软体动物,是贝类和养殖业的大敌。我国有丰富的海星资源,如何使海星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2010年5月分4个季度对温州天河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取样调查,利用生物量、能量和Brey的经验公式计算了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平均值为(7.2264±0.8766) g·m-2,能量平均值为(44360±4373)J·m-2,年平均去灰生物量为(6.51±0.79)g(AFDW)·m-2,年平均生产力为(7.71±0.96)g(AFDW)·m-2·a-1和年平均P/B值为(1.18±0.07);其中以中潮带的次级生产力最高,高潮带次之,低潮带最低;随着潮间带季节变迁,生物量和能量在高潮带和低潮带上变化规律一致,而中潮带季节变化不一致.分析表明:季节和潮区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时空变异的2个最重要因素;由于这2个因素的单独和交互作用,使得温州天河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变化既有一定的规律,又呈现出变化程度不一致的复杂格局.  相似文献   

5.
柱头虫     
“柱头虫”是原索动物门半索索亚门肠鰓类(Enteropneusta)动物的俗称;肠鰓类动物的名称是由其躯干背部两侧的鳃裂向内与肠管相通而来。此类动物全在海水中生活,自潮间带至深海均有分布,其中以潮间带的种类较多。因为它在动物的分类系统上位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是研究动物进化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学术上颇有重要的意义。它在世界各地的数量都不多,标本不易获得,常被看成是动物界中的珍贵种类。在1935午以前,我国沿海还没有发现过肠鰓类动物,在所有的大学生物系里讲授和学习这一类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崇良  徐宾铎  任一平  薛莹  纪毓鹏 《生态学报》2011,31(17):5071-5080
根据2009年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潮间带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利用Brey经验公式、Tumbiolo 和 Downing模型以及Brey估算模型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年均次级生产力在5.3-29.9 g AFDW · m-2 · a-1之间;不同季节次级生产力存在较大差异,以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年均次级生产力在潮区间的分布从高至低依次为低潮区E,中潮区B、C、D和高潮区A,不同季节和不同估算方法的结果稍有差别。春季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最高的潮区为潮区D,夏、秋季均为潮区E,冬季为潮区B。贝类养殖活动是影响本海域次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应用不同经验模型的次级生产力估算结果未取得一致:春季3个估算值间存在明显差异;夏季Brey经验公式与Brey模型估算值基本一致,Tumbiolo 和 Downing模型估算值偏低;秋、冬季Tumbiolo 和 Downing模型与Brey模型估算结果相近,Brey经验公式估算值偏高。Wilcoxon检验表明3种方法对次级生产力的估算值差异显著。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种类组成和海域水温特征可能是造成不同模型次级生产力估算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苔藓动物俗称苔藓虫、海席子、苔虫。在分类上因其肛门在触手冠之外,属于外肛动物门,是真体腔动物。出现于早奥陶世,经过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现存三类:环口类、栉口类和唇口类。其中以唇口类最多。全世界共有化石种10000种,现生的有5000种左右,绝大部分为海产。我国约有700种,多在沿海,潮间带也有不少,6000米的深海底也产,是海洋底栖生物的重要组成之一。它们是鱼类(特别是底栖鱼  相似文献   

8.
鲻、梭鱼是广盐性鱼类,其食性以底栖藻类、有机碎屑和部分浮动动物为食。在塘内浮游生物充足的情况下,与其他鱼类混养不争食,生长快,尤其是鲻鱼生长更为显著,当年放苗,  相似文献   

9.
对嵊泗列岛岩相潮间带底栖生物群落的研究表明,受盐度及海岸开敞度影响,该列岛岩相潮间带生活着低盐性、广盐性及高盐性3种类型群落.多毛类数量,从西部到东部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软体动物密度和生物量顺序分别为SS4>HL3>SJ2>DY1和DY1>SJ2>HL3>SS4;甲壳动物分别为DY1>SJ2>HL3>SS4和SS4>HL3>SJ2>DY1;藻类生物量顺序为HL3>SS4>SJ2>DY1.垂直分布上,多毛类数量,断面DY1及SJ2为中湖区>低潮区>高潮区,断面HL3及SS4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藻类生物量顺序均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藻类生物量一般以春秋季最高,夏季较低;底栖动物生物量,DY1以夏秋季生物量较大,冬季最小,SJ2、HL3分别以春秋生物量最大,SJ2以冬季最小,HL3以春季最小.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江苏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变动状况,于2014年5月、8月、10月和2015年3月在江苏潮间带布设9条断面开展了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78种,其中环节动物39种,软体动物为23种,甲壳动物12种,其他类群4种;年平均丰度78.64 ind·m-2,年平均生物量13.01 g (AFDM)·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8.57 g (AFDM)·m~(-2)·a~(-1)和0.66;与20世纪80年代江苏滩涂调查和"908"专项调查相比,江苏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未发生变化,均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种类数量有所下降;江苏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次级生产力中潮区与高、低潮区间差异显著(P 0.05),季节间无显著差异(P 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