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生命表统计学等方法对镜湖萼花臂尾轮虫夏季种群内4个在生化遗传特征上互不相同的克隆(克隆A、B、c和D)在4种温度(15℃、20℃、25℃和30℃)下的生活史特征及其对升高的温度的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在不同克隆间存在着差异。20℃和25℃下,4个克隆轮虫的世代时间和净生殖率均分别无显著的差异;20℃、25℃和30℃下,4个克隆轮虫的平均寿命和出生时的生命期望亦然。其余各温度下,4个克隆间轮虫的其他生命表参数均有显著的差异。20℃、25℃和30℃下,4个克隆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间均具有显著的差异,且克隆c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15℃下,克隆D轮虫的个体适合度最高;25℃下,克隆A和B轮虫的个体适合度较高。4个克隆轮虫的生活史特征对升高的温度的反应也存在着差异。忽略温度的影响时,4克隆间,克隆D轮虫的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和出生时的生命期望最短,净生殖率、种群内禀增长率和个体适合度均最低;克隆C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30℃下,4个克隆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存在着差异可能是不同基因型的轮虫克隆群在种群内所占的比例不同的重要原因;而它们的个体适合度相似则可能是不同基因型的轮虫克隆群在夏季镜湖中共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应用生命表统计学等方法对镜湖花臂尾轮虫夏季种群内4个在生化遗传特征上互不相同的克隆(克隆A、B、C和D)在4种温度(15℃、20℃、25℃和30℃)下的生活史特征及其对升高的温度的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花臂尾轮虫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影响在不同克隆间存在着差异。20℃和25℃下,4个克隆轮虫的世代时间和净生殖率均分别无显著的差异;20℃、25℃和30℃下,4个克隆轮虫的平均寿命和出生时的生命期望亦然。其余各温度下,4个克隆间轮虫的其他生命表参数均有显著的差异。20℃、25℃和30℃下,4个克隆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间均具有显著的差异,且克隆C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15℃下,克隆D轮虫的个体适合度最高;25℃下,克隆A和B轮虫的个体适合度较高。4个克隆轮虫的生活史特征对升高的温度的反应也存在着差异。忽略温度的影响时,4克隆间,克隆D轮虫的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和出生时的生命期望最短,净生殖率、种群内禀增长率和个体适合度均最低;克隆C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30℃下,4个克隆轮虫的种群内禀增长率存在着差异可能是不同基因型的轮虫克隆群在种群内所占的比例不同的重要原因;而它们的个体适合度相似则可能是不同基因型的轮虫克隆群在夏季镜湖中共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应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分析了镜湖萼花臂尾轮虫春季和夏季种群的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葡萄糖磷酸变位酶(PGM)三种酶系统,检测出GPI和MDH酶谱在两季节种群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根据酶谱的不同可以把春季种群内的24个克隆划分为6个基因型不同的克隆群,夏季种群内的10个克隆划分为7个基因型不同的克隆群;春、夏两个季节种群内具有2个基因型相同的克隆群;各基因型在轮虫种群内的发生频率不尽相同。对轮虫两季节种群内共13个具有不同基因型的轮虫克隆在4个温度(15℃、20℃、25℃和30℃)下的种群增长率、种群中的混交雌体率和混交雌体受精率以及休眠卵产量等生殖参数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克隆的生殖参数对升高温度的反应不尽相同,温度和克隆以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各生殖参数具有极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丰富的遗传变异得以维持的原因之一。上述结果显示,镜湖萼花臂尾轮虫种群不仅在生化遗传特征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季节变异,在孤雌生殖速率(以种群增长率为指标)以及有性生殖的发生、过程和结局-混交雌体的产生、受精作用和休眠卵形成等生态特征方面还具有丰富的季节分化。  相似文献   

4.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和特异性染色方法,对采自芜湖市镜湖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夏季种群内的16个克隆进行了等位酶分析。在检测的6种等位酶系统中,依据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酶谱在克隆间所存在的明显差异,将镜湖萼花臂尾轮虫夏季种群内的16个克隆划分为4个互不相同的克隆群。对由4个克隆群中分别随机选取的1个克隆(共4个克隆,分别命名为克隆A、克隆B、克隆C和克隆D)在4种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密度(1.0,2.0,4.0和8.0×106cells/ml)下的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所作的研究发现,食物密度、克隆以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种群瞬时增长率、种群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混交雌体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等4项指标均有显著影响。4克隆中,克隆D的这4项指标均最高,而克隆B的种群瞬时增长率以及克隆A的其他3项指标均最低。克隆B的种群瞬时增长率、种群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混交雌体受精率均与食物密度间无显著的相关性;克隆A和C的种群瞬时增长率与食物密度间呈曲线相关,而其种群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混交雌体受精率均与食物密度间无显著的相关性;克隆D的种群瞬时增长率、种群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混交雌体受精率均与食物密度间呈曲线相关。这些结果表明:镜湖萼花臂尾轮虫夏季种群内存在“克隆共存”现象,且有些克隆间在生化遗传和生态特征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董丽丽  谢力慧 《生态科学》2012,31(2):187-191
温度是决定轮虫生活史特征的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应用生命表统计学方法对采自黄山市新安江水域屯溪段的萼花臂尾轮虫在四种不同温度(15℃、20℃、25℃和30℃)下的生命表统计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的存活率和繁殖率在不同温度下存在着差异.四种培养温度下,世代时间在15℃时最长,25℃和30℃时最短且无显著差异;内禀增长率在较低温度下(15℃、20℃)较小,在较高的温度下(25℃、30℃)较大;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均在15℃时最长,其余三个温度下无显著差异.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净生殖率和后代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镜湖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夏季种群内4个生化遗传特征上互不相同的克隆(克隆A、B、C和D)在4个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1.0×106、2.0×106、4.0×106和8.0×106 cells·L-1)下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食物密度对各克隆轮虫的存活率和繁殖率均有不同的影响.4克隆中克隆C的世代时间最短,克隆B的世代时间、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最长,克隆A的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净生殖率和个体适合度在4克隆间无显著差异.镜湖萼花臂尾轮虫在2.0×106 cells·L-1的食物密度下净生殖率最低;在1.0×106cells·L-1的食物密度下平均寿命和生命期望最短,而后代混交雌体百分率却最高;在8.0×106cells·L-1的食物密度下种群内禀增长率最高,平均寿命和生命期望最长;在高食物密度(4.0、8.0×106cells·L-1)下个体适合度较大.克隆C的个体适合度在密度为3.9×106cells·L-1时最小,而克隆D的个体适合度在食物密度为6.34×106cells·L-1时最大.食物密度的变化可能是7月份之后镜湖萼花臂尾轮虫从水环境中消失的原因,而4克隆轮虫个体适合度的相似性则可能是镜湖轮虫共存于同一水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种群起始密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群体累积培养法,研究了种群起始密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形成及之相关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受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11d的培养中,轮虫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以及种群中的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以种群起始密度为1.0-10.0ind.ml^-1组最大,20.0ind.ml^-1组次之,50.0ind.ml^-1组最小,各组间的平均混交雌体受精率则无显著差异,对轮虫休卢卵最大形成效率及其出现的时间以及  相似文献   

8.
以周期性孤雌繁殖的淡水浮游生物——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研究对象.对其安徽品系的休眠卵进行了大、中、小分组,在2个不同食物浓度条件下培养并观察其种群增长、有性生殖方面的特点,以及后代形态大小和新产休眠卵大小。实验发现休眠卵大小对轮虫种群瞬时增长率、混交雌体百分率和后代形态均没有显著影响;而食物浓度则对轮虫种群的瞬时增长率有显著影响;休眠卵大小和食物浓度均显著影响后代休眠卵的大小。  相似文献   

9.
食物种类和密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种群累积培养法,研究了藻类食物的种类和密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萼花臂尾轮虫的休眠卵主要在开始培养后的6天内形成。在0.1mg/ml的食物密度下,与蛋白核小球藻相比,斜生栅藻或斜生栅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经1:1(湿重)组成的混合藻均能显著地提高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同时也使轮虫种群中的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和产休眠卵的混交雌体的平均产卵量明显增大,但对平均混交雌体受精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董丽丽  王池文 《生物学杂志》2012,29(3):17-19,16
应用群体培养法对采自新安江水域(屯溪段)的萼花臂尾轮虫在4种不同温度(15℃、20℃、25℃和30℃)下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轮虫的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轮虫的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大;休眠卵产量在15℃时最小,其余温度下无显著差异。轮虫的总雌体密度在25℃最大,15℃最小;4温度下,雄体和产雄卵的混交雌体的生产量15℃下最小,25℃下最大;而产休眠卵的混交雌体的生产量在15℃下最小,20℃下最大。温度对轮虫的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和平均混交雌体受精率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个体培养方法,研究了孤雌生殖的累积世代数和雌体年龄对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形成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轮虫孤雌生殖累积世代数和增加,各代中的总混交雌体百分率呈减小的趋势,年轮的雌体可产生较多的混交雌体,非混交雌体所产后代中的总混交雌体百分率具有随其祖母年龄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孤雌生殖的累积世代数对轮对轮虫非混交雌体的平均产卵量无显著的影响,非混交雌体的年龄对其报代的平均产卵量亦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敏  席贻龙  周彬  张烨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6):1017-1123
运用种群增长实验方法, 在4个温度(20℃、24℃、28℃和32℃)和3个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Turpin) Kuetzing密度(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共12个条件组合下研究了镜湖夏季出现的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Pallas)的种群增长率、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等生殖参数。结果表明, 在各食物密度下, 轮虫种群增长率均在28℃和32℃下最高。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等与温度间的关系因食物密度的不同而异。温度对种群增长率、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 食物密度对种群增长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 温度和食物密度的交互作用对平均混交率、平均受精率和休眠卵产量均有极显著性影响(P 0.01)。在1.0106、2.0106和4.0106 cells/mL的斜生栅藻密度以及28℃和32℃下, 轮虫具有较高的种群增长率(1.501.95/d)表明该种群能够适应较高的水温, 水温不是导致其在夏季水体中具有极低的种群密度(远低于1个/L)的直接因素。在种群存在于镜湖水体期间(7月初至12月初), 特别是当水温降至20℃左右时, 其较高的休眠卵产量为该种群在次年的同一时段在水体中重新出现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3.
萼花臂尾轮虫有性生殖、种群增长和休眠卵产量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席贻龙  曹明  黄祥飞 《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2):1649-1654
利用种群指数增长和Logistic增长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了萼花臂尾轮虫有性生殖发生的频率,后代中的混交雌体发率对种群增长和休眠卵产量的影响。在所模拟的参数范围内,随有性生殖发生频率由100%减小到20%,获得了大休眠卵产量所需的混交雌体百分率由9%增大到69%,随密度制约作用的增大(环境容纳量K值由1000减小到100),该混交雌体百分率由18%增大到69%,休眠卵产量由1072.10降低至133.67,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获得最大休眠卵产量所需的混交雌体百分率间呈曲线相关。当有性生殖发生得越频繁,种群增长所受的密度制约作用较小时,后代中10%-30%的个体为混交雌体时的种群中休眠卵产量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不同食物密度下污染物浓度对受试生物的慢性毒性,筛选出以轮虫为受试生物对水环境中Cd污染进行监测的敏感指标,研究了在不同斜生栅藻密度(1.0×106、3.0×106和5.0 ×106 cells·ml-1)下不同浓度(2.5、5.0、10.0、20.0和40.0 μg·L-1)Cd2+对萼花臂尾轮虫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25±1) ℃下Cd2+对轮虫的24 h LC50为37.7 μg·L-1.与各藻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当藻密度为1.0×106 cells·ml-1时,20.0和40.0 μg·L-1的Cd2+显著延长了轮虫的世代时间,5.0 μg·L-1的Cd2+显著提高了轮虫的后代混交率;当藻密度为3.0×106 cells·ml-1时,除了5.0 μg·L-1外,其他浓度的Cd2+显著降低了轮虫的后代混交率;而当藻密度为5.0×106 cells·ml-1时,Cd2+浓度对轮虫的所有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均无显著影(P>0.05).藻密度对轮虫的世代时间、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后代混交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Cd2+浓度对轮虫的世代时间和后代混交率有显著影响(P<0.05),两者交互作用对后代混交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轮虫的世代时间和后代混交率是在1.0×10.6和3.0×10.6 cells·ml-1食物密度下对Cd2+污染比较敏感的参数,其中后代混交率最敏感.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不同食物密度下污染物浓度对受试生物的慢性毒性,筛选出以轮虫为受试生物对水环境中Cd污染进行监测的敏感指标,研究了在不同斜生栅藻密度(1.0×106、3.0×106和5.0 ×106 cells·ml-1)下不同浓度(2.5、5.0、10.0、20.0和40.0 μg·L-1)Cd2+对萼花臂尾轮虫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25±1) ℃下Cd2+对轮虫的24 h LC50为37.7 μg·L-1.与各藻密度下的对照组相比,当藻密度为1.0×106 cells·ml-1时,20.0和40.0 μg·L-1的Cd2+显著延长了轮虫的世代时间,5.0 μg·L-1的Cd2+显著提高了轮虫的后代混交率;当藻密度为3.0×106 cells·ml-1时,除了5.0 μg·L-1外,其他浓度的Cd2+显著降低了轮虫的后代混交率;而当藻密度为5.0×106 cells·ml-1时,Cd2+浓度对轮虫的所有生命表统计学参数均无显著影(P>0.05).藻密度对轮虫的世代时间、生命期望、净生殖率和后代混交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Cd2+浓度对轮虫的世代时间和后代混交率有显著影响(P<0.05),两者交互作用对后代混交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轮虫的世代时间和后代混交率是在1.0×10.6和3.0×10.6 cells·ml-1食物密度下对Cd2+污染比较敏感的参数,其中后代混交率最敏感.  相似文献   

16.
应用生命表统计学方法,在13℃、18℃、23℃和28℃下对采自芜湖市莲塘湖和荷花塘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三个姐妹种HE1、HE3和LE9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姐妹种生命表参数间的差异因温度的不同而异。13℃下,姐妹种LE9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世代时间都显著长于姐妹种HE3,LE9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最大,三个姐妹种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无显著的差异。18℃下,姐妹种LE9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显著长于姐妹种HE3,姐妹种LE9的世代时间显著长于姐妹种HE1和HE3,姐妹种 HE3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高于姐妹种LE9,姐妹种HE3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三个姐妹种的净生殖率无显著的差异。23℃下,姐妹种HE1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世代时间均最长,姐妹种HE1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显著低于HE3,三个姐妹种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无显著的差异。28℃下,三个姐妹种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无显著的差异;姐妹种HE1的净生殖率最低;姐妹种HE3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三个姐妹种的生命表参数对升高的温度的响应也不相同。温度、姐妹种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出生时的生命期望和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均有显著的影响;温度和姐妹种对轮虫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有极显著影响,但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其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4年5—11月,对芜湖市镜湖大、小湖区水体中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的有性生殖及其与种群密度、水温、水体透明度、水体叶绿素a含量和轮虫总密度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温低于22℃或水体透明度大于一定值(小湖区SD>95cm,大湖区SD>100cm)时,长三肢轮虫不进行有性生殖;而当其本身的种群密度达到一定值(小湖区种群密度>122ind·L-1,大湖区种群密度>113ind·L-1)时才进行有性生殖.长三肢轮虫的混交雌体密度仅与其本身的种群密度以及水体中轮虫总密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水温、叶绿素a含量、水体透明度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长三肢轮虫种群的混交率和受精率与水温、水体透明度、叶绿素a含量、轮虫总密度和长三肢轮虫种群密度之间也无明显的相关性.长三肢轮虫的有性生殖发生在种群增长的早期阶段,混交雌体以间断的、多循环的方式产生;最大混交率与最大种群密度同时出现,但最大受精率出现在种群即将消失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