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RAPD分子标记探讨沙拐枣属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Jun  陶玲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2):338-343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14种沙拐枣属(Calligonum L.)植物,通过对16个Sangon公司十聚体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3个引物能产生多态性带。对3个引物扩增产生的45条扩增产物,计算单匹配系数,应用UPGMA方法构建亲缘关系树状图。分析结果表明:(1)物种间遗传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14种沙拐枣属植物明显聚为4类,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用RAPD标记研究对虾属六个种间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宋林生  樊拥军 《动物学报》1998,44(3):353-359
用RAPD技术对对虾属中六种对虾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研究。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用20个随机引物扩增,共得到364条清晰稳定的多态性片段,片段长度在230 ̄2800bp之间。统计这些片段,根据扩增片段的共享度计算出相对遗传距离指数,然后用UPGMA和NJ等聚类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构建系统树,确定了它们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从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外部形态比较相似的种类在基因组DNA上表现出较大的相  相似文献   

3.
忍冬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RAPD标记技术对甘肃省境内的23种忍冬属(Lonicera Linn.)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间关系进行了探讨。从34个随机引物中共选出9个多态性和重复性较好且谱带清晰的引物,这9个引物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多在300~3000bp之间,所形成的多态性位点数差距较大。POPGENE 1.31软件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忍冬属植物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多态性比率为71.93%,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Nei指数分别为0.3230和0.2086。Nei‘s遗传距离和UPGMA分析结果显示,23种忍冬明显地聚为2大类,其下又有较多分支,即隶属于同一亚组或相近亚组的不同种基本归为一类,其种间关系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但也有个别种的归属及种间关系稍有变化,如形态学上差异较大的毛药忍冬和毛花忍冬在本研究中聚在一起。这可能与不同的分类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指导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与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的杂交育种工作, 利用筛选出的16对微卫星引物, 比较分析了团头鲂、三角鲂、翘嘴鲌、团头鲂♀×翘嘴鲌♂、三角鲂♀×翘嘴鲌♂后代群体的遗传结构; 结果显示, 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为3.56、3.63、3.44、4.00和4.31, 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510、0.3757、0.3175、0.3818和0.4079, 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182、0.6290、0.5921、0.6490和0.6825,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354、0.5367、0.5258、0.5785和0.6067。杂交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均大于他们的亲本团头鲂、三角鲂和翘嘴鲌, 表明杂交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聚类分析显示团头鲂与三角鲂首先聚类, 团头鲂♀×翘嘴鲌♂与三角鲂♀×翘嘴鲌♂首先聚类, 然后这2大类聚为一支, 最后与翘嘴鲌聚类。其中团头鲂与翘嘴鲌遗传距离最远, 为0.5204, 团头鲂和三角鲂遗传距离最近, 为0.0853, 结合遗传相似度分析表明2种杂交子代均具有母本效应。基因型分析表明, 2种杂交后代的等位基因均来自于父母本。引物TTF3、TTF4、TTF10以及Mam25在5个群体中均可产生特异性条带, 可区分5个群体。研究结果对三角鲂×翘嘴鲌和团头鲂×翘嘴鲌的良种选育、种质资源保存以及种群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石蒜属种间亲缘关系RAPD分析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采用RAPD标记构建了石蒜属Lycoris植物13个种的指纹图谱。从5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清晰且多态性高的41个引物,共产生了350条DNA片段,分子量在0.3-3.0kh之间,其中253条谱带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72.3%,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片段数为6.2条。采用TFPGA数据分析软件,计算Nei氏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建立了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石蒜属13个种明显聚为两大类,即具有单型核型结构(I型),染色体基数为x=11的5个物种:玫瑰石蒜L.rosea,红蓝石蒜.L.haywardii,稻草石蒜L.straminea,换锦花L.sprengeri和石蒜L.radiata聚为一类;具有两型核型结构(V型和I型)8个物种即江苏石蒜L.houdyshelii,乳白石蒜L.albiflora,中国石蒜L.chinensis,长筒石蒜L.longituba,安徽石蒜Lanhuiensis,夏水仙L.squmigera,短蕊石蒜L.caldwellii和忽地笑L.aurea聚为一类。其中玫瑰石蒜和红蓝石蒜的亲缘关系最近,石蒜和忽地笑的亲缘关系较远,与细胞学的研究结果相吻合。通过RAPD分析,对玫瑰石蒜,红蓝石蒜和稻草石蒜是否天然杂交起源以及乳白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苏石蒜的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生物与环境的主要关系如下表: 1.“群聚”互助①“社会性”群聚:如蜜蜂群,包括蜂王、工蜂等。蚂蚁群、白蚁群,包括蚁王、工蚁、兵蚁等。②“生活性”群聚:如大雁群的南来北往、鱼群的洄游等。 2.“报警”互助如狼在群捕大动物或袭击“敌人”时,用嚎叫引来狼群共同出击(声);乌鸦  相似文献   

7.
胶孢炭疽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RAPD分析对广东不同果树上的胶孢炭疽菌的种内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部分芒果上的菌株外,20个来源于不同果树上的胶孢炭疽攻都以较高的相似系数聚为一个大群(群Ⅰ)。说明尽管胶孢炭疽攻具有复合种的性质,但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其遗传背景还是相近的,表现出种的典型特征。6个芒果菌株组成3个小群,且与群Ⅰ的亲缘关系较远,其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8.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3个属的模式种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42个引物产物的290条谱带中,257条(88.62%)表现出多态性,说明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3个属的模式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290个RAPD标记,计算材料间Nei氏遗传相似性系和遗传距离,在NTSYS程序中利用UPGMA进行聚类。结果表明,Elymus sibiricus种不同居群间的遗传差异较小,遗传距离在0.097-0.180之间。E.sibiricus,Roegneria caucasica和Hystrix patula的种间遗传差异明显,遗传距离在0.458-0.605之间。H.patula与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较近。R.caucasica与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9.
用RAPD分子标记探讨鹅观草属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34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鹅观草属(RoegneriaC.Koch)26个物种进行PCR扩增,28个引物能产生多态带。在NTSYS程序中,对16个引物扩增的186条扩增产物,计算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建立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1)物种间遗传差异明显,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StY和StYH基因组的物种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差异,并各有一定程度的分化,这种分化是与地理位置相联系的。相距越远,物种相似程度越低;(3)形态差异较小,基因组同源,地理分布一致的物种聚类在一起,表现出较密切的亲缘关系;(4)无芒类群的R.alashanicaKeng和R.magnicaespes(D.F.Cui)L.B.Cai与其余分析的24个Roegneria物种存在着极大的遗传差异;(5)分布于西亚的R.caucasicaC.Koch.与分布于东亚和中亚的物种存在着较大的RAPD变异,亲缘关系较远;(6)在对R.ciliaris(Trin)Nevski和R.japonensis(Honda)Keng、R.tenuispicaJ.L.YangetY.H.Zhou和R.pendulinaNevski、R.tsukushiensis(Honda)Ohwi和R.kamojiOhwi等的分类处理上,基本上与形态学和细胞学的研究结果一致。对RAPD标记在Roegneria系统分类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利用11种随机引物对腹毛类纤毛虫中两个相近属内8个海洋种(3种伪角毛虫和5种全列虫)进行了种间及种内关系的RAPD分析,所得清晰条带显示种间均具有明显的差异.计算和比较了种群间、同属种间及不同属间的相似性指数.利用RAPDistance软件构建的邻接(NJ)树表明:伪角毛虫属与全列虫属之间能很好地分开,而不同种群间表现了很好的同源性.本工作表明RAPD技术可以很可靠的用来区分形态相似种,同时也表明RAPD分析在纤毛虫属间水平的系统关系推定中存在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游文章  雍文岳 《动物学报》1995,41(4):354-361
为了探讨饲料可消化能值同饲料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用Cr2O3作指示物,分别测定了鱼粉和大豆粕等饲料原料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ocephala Yih)青鱼(Myloparyngodon piceus)鱼种饲料的可消化能,用微机计算分析测试结果,发现饲料可消化能值随饲料蛋白质和/或脂肪食量增加而增加;随饲料无氮浸出物和/或纤维含量增加而降低。同时,“优选”出了有一定实用价值的估算草鱼、团头鲂和青鱼鱼种饲料可消化能值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3×3因子设计,探讨了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1龄团头鲂[均重:(50.37±1.27)g]生长性能和体组成的影响。试验设3个蛋白质水平(25%、30%和35%)和3个脂肪水平(3%、6%和9%),共配制9组饲料。试验鱼饲养于网箱(规格为2 m×1 m×1 m)中,每天投喂3次,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蛋白质和脂肪之间无交互作用存在(P>0.05)。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显著受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影响(P<0.05)。其中,25%蛋白组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蛋白组(P<0.05),而6%脂肪组显著高于其他脂肪组(P<0.01)。尽管35%蛋白6%脂肪组的饵料系数最低,但与除了25%蛋白3%脂肪和25%蛋白9%脂肪这两组外的其他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蛋白效率比和氮保留率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此外,蛋白效率比显著受脂肪水平的影响(P<0.05),以6%组最高。能量保留率随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鱼体肥满度随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腹脂率和肝体比随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而受蛋白质水平的影响较小(P>0.05)。蛋白质水平对全鱼、胴体和肝脏的组成均无显著影响(P>0.05)。脂肪水平对全鱼水分、脂肪和能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其中,全鱼水分含量随脂肪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0.01),而脂肪和能量含量则显著升高(P<0.01)。胴体和肝脏水分、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全鱼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表明,1龄团头鲂的适宜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30%和6%,适宜蛋能比为18.21 g/MJ。  相似文献   

13.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10-18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豆油为脂肪源配制团头鲂幼鱼基础饲料,制成维生素C水平为0.2、33.4、65.8、133.7、251.5和501.5 mg/kg 的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对均重为(6.400.05)g的团头鲂幼鱼进行为期90d的饲养试验,以血清相关免疫指标、肝脏抗氧化指标、三种HSPs mRNA表达以及抗病原菌能力等指标为依据,研究Vc 对团头鲂幼鱼免疫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501.5 mg/kg Vc 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血清补体3(C3)的浓度,133.7 mg/kg Vc 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补体4(C4)的浓度;65.8、133.7和 251.5 mg/kg Vc 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各Vc 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肝脏抗超氧阴离子(ASAFR)的活性;133.7和251.7 mg/kg Vc 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肝脏HSP60基因表达水平,251.5 mg/kg Vc 试验组能显著提高肝脏HSP70和HSP90基因表达水平(P0.05);各Vc 试验组鱼的成活率在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12h、24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251.5 mg/kg Vc 试验组效果最佳。在日粮中添加Vc 对鱼体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TP)、白蛋白(Alb)、皮质醇(COR)以及肝脏丙二醛(MDA)的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在试验条件下,Vc 作为免疫刺激剂,其水平为133.7251.5 mg/kg时能有效地增强团头鲂幼鱼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4.
以2n团头鲂为对照,对诱导产生的同源四倍体、自繁后代(4n-F1)和倍间交配后代(正交3n和反交3n)的染色体组型及形态遗传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团头鲂四倍体(包括4n和4n-F1)和正反倍间交配三倍体的染色体众数分别为96和72,是2n团头鲂的2倍和1·5倍;在四倍体团头鲂组型排列中,sm1的四条较大的染色体明显可见,可视为标记染色体;(2)9个比例性状的测量结果显示,多倍体的体长/体高、体长/头长比例值显著小于2n团头鲂(P<0·05);而对于背棘长/体长比例值,多倍体则显著大于2n团头鲂(P<0·05);(3)29个参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同源4n、4n-F1、倍间交配3n及2n团头鲂等5个不同倍性群体的传统形态差别很大部分是由躯干部的形态差异,主要是体长/体高引起的,可作为团头鲂多倍体与二倍体群体鉴别的形态依据;(4)聚类结果显示,正交3n和反交3n相聚类,亲缘关系最近,然后,它们与4n-F1聚类后,再与4n奠基群体聚类,与二倍体群体的聚类关系较远[动物学报51(3):455-461,2005]。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斑马鱼为(Danio rerio)对象,研究了四周无氧运动训练对斑马鱼行为、形态、生长、肌肉生化组分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探索斑马鱼对无氧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变化,为进一步了解鱼类适应无氧运动训练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发现:斑马鱼的日常活跃程度经四周无氧运动训练后显著降低,群聚程度增加;训练组个体体重和体长增长减缓,更利于运动;肌糖原含量显著增加,运动持久能力加强;肌肉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增高,柠檬酸合成酶(CS)活性显著降低,无氧代谢能力加强。即,斑马鱼无氧运动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在训练后得以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6.
辣(甜)椒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RAPD技术对我国的34个辣(甜)椒品种进行了分析,22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19条带,其中67条具多态性。采用Nei、Jaccard和欧氏距离3种方法计算各品种间的遗传距离矩阵,分别根据3个遗传距离矩阵进行UP-GMA聚类分析,得出3个树形聚类图。聚类结果表明,IBPGR将辣椒种划分为4个变种的建议更为合理,Nei方法与Jaccard方法的结果均认为圆锥椒与灯笼椒的亲缘关系较近.而欧氏距离法的结果则认为所有辛辣类型的亲缘关系较近。研究还发现,栽培及育种活动在变种的发展过干旱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抗病基因Pi15曾被作者鉴定为与已知抗病基因Pii具有连锁关系,但是,Pii基因究竟位于染色体6还是9上存在争议.为了确定Pi15基因的染色体位置,利用分子标记在由15个抗病个体和141个感病个体组成的F2群体中,通过混合群体分离法(BSA)与隐性群体分析法(RCA)相结合的手段,对目标基因进行了连锁分析.首先,从染色体6和9分别选择10个微卫星标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位于染色体9的RM316与目标基因连锁,重组率为(19.1±3.7)%.为了进一步确定这种连锁关系,从染色体9选择了4个序列标定位点(STS)标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只有G103与目标基因连锁,重组率为(5.7±2.1)%.为了获得与目标基因更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目标基因进行了RAPD)分析.在筛选、分析了1 000个随机引物之后,从中获得了3个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BAPi15486、BAPi15782、BAPi15844.它们与目标基因的重组率分别为0.35%、0.35%和1.1%.这些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基因聚合和克隆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IPRA)太湖鲂鲌幼鱼的合理放养密度, 以初始体重为(5.58±0.45) g的太湖鲂鲌幼鱼为研究对象, 设置3个放养密度: 0.5 (SD1)、1.0 (SD2)、1.5 kg/m3 (SD3), 在养殖第90、第120、第150、第180天采样, 对其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酶活力进行分析, 实验结束后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生长结果表明: 养殖120d, 当放养密度超过1.0 kg/m3时, 太湖鲂鲌幼鱼的体重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降低(P<0.05), 养殖150—180d, 体重和SGR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血清抗氧化酶结果表明: 养殖90d, 太湖鲂鲌血清抗氧化酶的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SD3组显著高于SD1组(P<0.05)。养殖150—180d, 血清抗氧化酶的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而降低, 养殖180d, SD3组抗氧化酶的活力显著低于SD1组(P<0.05)。肝脏抗氧化酶结果表明: 养殖150—180d, 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升高, GSH-Px的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养殖前120d, 丙二醛(MDA)的水平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有所降低, 养殖180d, SD2和SD3组的MDA水平显著高于SD1组(P<0.05)。肠道微生物结果表明, 在属水平, 各密度组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明显改变, 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等在SD3组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 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P<0.05)。综上, 在试验条件下, 当养殖时间小于120d, 放养密度小于1.0 kg/m3时, 太湖鲂鲌幼鱼的生长和抗氧化能力未受显著影响, 建议放养密度小于1.0 kg/m3; 当养殖时间为150—180d, 放养密度大于0.5 kg/m3时, 放养密度对太湖鲂鲌幼鱼的生长产生了抑制, 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中条件致病菌显著增加、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 建议放养密度小于0.5 kg/m3。  相似文献   

19.
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在浙江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以1km2的网格为单位放置红外相机,并在重点区域增加相机数量.最终共在89个位点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14 906个相机日,获得独立照片4 778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50种,包括19种兽类(隶属于5目12科)和31种鸟...  相似文献   

20.
野生莲资源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16个随机引物对来自6省的12份野生莲(Nelumbonucifera)资源材料进行了RAPD分析。扩增形成141条谱带,其中多态带79条,占56.03%。显示野生莲在我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还表明:1)野生莲资源遗传分化十分明显,虽有一定的地域相似性,但有些地区的分化也很明显;2)野生莲资源可分为3类,与园艺学分类比较相似,可能暗示了现代莲由不同遗传背景的野生莲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