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vàrth))卵内,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parvatae Pang et Wang)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6℃,有效积温为162.3日度,随着温度上升,发育加快;寿命(y_1,D_(10.4)~0C)、产卵量(y_2,粒/♀)、产出卵率则在适宜温度范围(23—26℃)内最大,高低温区内均呈下降趋势,其方程分别为:y_1=exp(-0.04187+0.3612x-7.4654×10~(-3)x~2),y_2=exp(-1.9539+0.4563x-0.01001x~2),式中x为温度。温度对未产出卵量影响不显著;对子代雌性比的影响也不显著,其平均值为0.7631。温度主要通过对产卵量和产卵速率来影响繁殖力,理论上27.3℃时周限增长率λ最大,达1.2374倍/天。成虫期供蜜加水时的产卵量、产出卵率和寿命显著比仅供水时的高或长。此研究为预测害虫种群发展,充分利用天敌资源,达到综合管理害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两种稻虱缨小蜂种群生态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程遐年  徐国民 《昆虫学报》1991,34(4):405-412
在南京市郊和我国南方稻区,寄生稻飞虱卵的缨小蜂主要是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和拟稻虱缨小蜂A.paranilaprvatae Pang et Wang两个种.这两个种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呈明显“此起彼落”的季节性交替.作者以比较生态学方法探讨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夏季30℃以上高温对稻虱缨小蜂未成熟期的存活和雌虫产卵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拟稻虱缨小蜂具有耐高温能力.稻虱缨小蜂和拟稻虱缨小蜂种群增长的理论最适温度分别为27.41℃和31.87℃,最适温度下的种群内禀增长力以稻虱缨小蜂为高.当供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卵时,拟稻虱缨小蜂只寄生褐飞虱卵,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卵也有明显的喜好.两种缨小蜂对褐飞虱卵密度的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  相似文献   

3.
稻虱缨小蜂的寄主选择性和适宜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祝增荣  程家安 《昆虫学报》1993,36(4):430-437
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Wang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 rvath)卵龄无明显的寄生选择性,但在新鲜寄主中的发育历期较短,育出的蜂体较大,生殖力较高,而羽化 率和雌雄性比则不受寄主卵龄的影响。在白背飞虱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卵共存时,稻虱缨小蜂明显选择褐飞虱。稻虱缨小蜂在褐飞虱卵中的发育显著地比在白背飞虱卵中的慢;褐飞虱卵育出的 蜂的初羽化成虫怀卵量显著高于白背飞虱卯育出的,虫体大小也类似,且虫体越大,生殖力越高。从白背飞虱卵育出的蜂供给白背飞虱卵(W→W)时,产卵量低于其它育蜂寄主和供给产卵寄主组合(w→B、B→B、B→W)的,其内禀增长力rm较其余者小25%。本文还讨论了应用适宜性指数来综合衡量寄主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食物对黑肩绿盲蝽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黑肩绿盲蝽Cyrforhinus livisipennis(Reuter)取食白背飞虱卵时,其未成熟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逻辑斯蒂曲线,世代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83℃,359.05日度。在21-29℃时,世代存活率y1,种群内禀增长力Y2:和成虫产卵量y3:粒/雌)较高,高低温区均呈下降趋势,各参数与温度X的关系方程分别为 Y1=cxp(-3.0031+0.5223X-0.0105X2), Y2=-0.5971+0.0535X-0.0010X2,Y3=exp(-12.0791十1.3869X-0.0278X2 理论上26℃时周限增长率又最大,达1.1044倍/天。以褐飞虱卵、白背飞虱卵、褐飞虱低龄若虫和白背飞虱低龄若虫四种食物作为猎物下,黑肩绿盲蝽成虫的产卵量分别为247.63±94.73、237.25±118.62、196.83±69.08、128.14±81.29粒/雌,其卵孵化率分别为59.83、58.26、44.35、46.96%。结果表明,褐飞虱卵是黑肩绿盲蝽发育、存活和繁殖的适宜食物。  相似文献   

5.
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的识别机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研究了室内条件下信息化合物及稻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2种卵寄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无显著差异,各自的引诱比例(头数)分别为57.50%(23头)和42.50%(17头)。稻虱缨小蜂对2种飞虱4组材料,完整卵、磨碎卵、带卵叶鞘和若虫为害叶鞘的行为反应,除了在褐飞虱完整卵上的搜索时间极显著地长于在白背飞虱完整卵上的以外,其余的均不存在差异。挥发物捕集结果表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诱导的水稻挥发物组成相非常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水稻挥发物、稻飞虱利它素及飞虱卵的形态特征在稻虱缨小蜂识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卵中的作用不明显。文中就稻虱缨小蜂识别2种寄主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二种稻虱缨小蜂空间寄生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进生 《昆虫知识》1992,29(2):107-109
观察结果:拟稻虱缨小蜂喜选择寄生稻株中上部叶位和分蘖枝组织内的褐飞虱卵;稻虱缨小蜂喜选择寄生稻株下部叶位组织内灰飞虱、白背飞虱卵及主茎枝组织内白背飞虱卵和分蘖枝组织内灰飞虱卵。二种稻虱缨小蜂均表现喜选择寄生叶片组织内寄主的习性。这一空间寄生习性的表现,本文从稻株空间温度对缨小蜂寄生活动的影响及寄主产卵部位、稻株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不同营养源对稻虱缨小蜂寿命及寄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蜂蜜、玉米花粉、大豆花、褐飞虱蜜露和黄脊飞虱蜜露对稻虱缨小蜂寿命、寄生能力以及寄生行为对稻虱缨小蜂寿命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蜂蜜、玉米花粉、褐飞虱蜜露和大豆花均能明显延长稻虱缨小蜂的寿命。并且显著地提高了对褐飞虱卵的寄生能力,其中蜂蜜最有效,大豆花次之,玉米花粉和褐飞虱蜜露这两种营养源以玉米花粉(水和褐飞虱蜜露+水的形式)对提高稻虱缨小蜂寿命最有效,而单一玉米花粉、花粉液、褐飞虱蜜露稀释液和纯褐飞虱蜜露均不能延长稻虱缨小蜂寿命,黄脊飞虱蜜露对稻虱缨小蜂的寿命和寄生能力均无影响。寄生行为对稻虱缨小蜂的寿命基本无影响。但致使其40~48h内的存活率提高,此后的存活率降低较快,在稻田周围的作物和植被上调查到约10种飞虱,非稻田生境能为稻田寄生性天敌提供寄主和食物,是理想的庇护所,对保护和提高稻田天敌种群数量,提高稻田天敌的生物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稻品种和稻虱缨小蜂对褐飞虱协同作用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我们先前的试验结果和文献资料,组建了水稻品种-褐飞虱-稻虱缨小蜂3者相互关系的模拟模型.模拟分析表明水稻品种能直接和间接地通过物理或化学特性影响稻虱缨小蜂的寄生作用,其中以影响褐飞虱卵垂直分布型、稻虱缨小蜂的迁入时间、未成熟期历期和怀印量等的水稻品种特性起主要作用.同时,模拟分析还表明中等抗性的水稻品种,配以增强稻虱缨小蜂寄生作用的品种特性,就能有效地控制褐飞虱的危害.文中还就协调水稻品种抗性与天敌协同控制褐飞虱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扑虱灵和吡虫啉对稻虱缨小蜂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农药扑虱灵和吡虫啉处理2个不同水稻品种(秀水63、镇稻2号),观察其对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et Wang寄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寄生蜂的密度为50头/10盆苗时,经农药处理后的稻株上稻虱缨小蜂的寄生率无显著变化;药剂处理后的秀水63(1d、3d)上稻虱缨小蜂的寄生率高于相应药剂处理的镇稻2号上的。当寄生蜂的密度为100头/10盆苗时,经扑虱灵2种浓度(25.0g/667m2、12.5g/667m2)处理3d的秀水63、扑虱灵高浓度(25.0g/667m2)处理1d的镇稻2号上稻虱缨小蜂寄生率较对照有显著下降;经吡虫啉高浓度(15.0g/667m2)处理3d的秀水63上寄生率较对照明显下降;低浓度药剂处理(1d、3d)稻株上的稻虱缨小蜂寄生率高于相应高浓度药剂的处理。这表明药剂处理会导致稻虱缨小蜂的寄生率下降,稻虱缨小蜂寄生率的变化受稻虱缨小蜂的密度、药剂种类和浓度以及水稻品种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水稻品种形态特征对稻虱缨小蜂功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室内研究了水稻品种形态特征对褐飞虱卵在稻株上的分布以及由此而对稻虱缨小蜂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测试品种中,褐飞虱卵在稻株上的垂直分布型可归为3类,即上中部为主分布型、中下部为主分布型和均匀分布型.稻株上、中、下各部位的褐飞虱卵量多少与其相应部位叶鞘鞘脊的相对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稻虱缨小蜂对上中部为主分布型褐飞虱卵(在浙农大40上)的功能反应明显地强于对中下部为主分布型的褐飞虱卵(在浙852上).  相似文献   

11.
水稻品种对稻虱缨小蜂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水稻品种既能直接地经物理结构,亦能间接地通过改变褐飞虱Niladarvatalugens(Stal)卵的适宜性,影响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的发育、存活和繁殖。稻虱缨小蜂的羽化率、怀卵量分别与其寄主褐飞虱卵所处水稻品种叶鞘鞘脊的硅细胞密度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同时,怀卵量和虫体大小还与受水稻品种影响的褐飞虱卵粒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稻虱缨小蜂种群增长能力指数的组分分析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影响稻虱缨小蜂种群增长能力的主要因子不同,显示了水稻品种对稻虱缨小蜂影响的多因子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温湿度对苜蓿盲蝽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种温度、2种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条件下,研究了温湿度对苜蓿盲蝽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生命表,并对各生命参数进行了比较。在30℃、80%RH条件下,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最大(r_m=0.06718),相应的增殖率极限λ=1.0695/d,平均世代周期T=32.0313d,净生殖率R_0=8.6011。在试验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内禀增长率之间呈抛物线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李明云 《生态学报》1995,15(4):378-384
本文根据11a来中国对虾越冬亲虾生产性培育试验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出:亲虾性腺发育的起点温度为7.9±0.3℃,性腺发育成熟的有效积温为250.4±33.6日度,预测性腺发育成熟所需日期公式为。升高或降低越冬期间的基础水温可控制亲虾产卵时间迟早。产卵期间间歇升降温或连续升温,可控制亲虾集中产卵的次数和亲虾产卵持续时间。亲虾越冬期间,有利于提高亲虾存活率的水温,宜控制在8.0-13.0℃,不宜超过13.5℃,升降温幅度不宜超过1.5℃,以1.0℃左右为好。亲虾产卵期间,有利于亲虾存活率、产后卵子孵化率和亲虾再次产卵率的适宜水温为12.0-15.0℃,不宜超过16.0℃,升降温幅度不宜超过1.0℃,以1.0℃以下为好。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研究培养液的浓度、盐度、pH值及环境温度对旋毛蟹栖拟阿脑虫在单因子和综合因子作用下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证明:在单因子作用条件下,随着培养液浓度的增加,其虫体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随之增加,达一定浓度时则停止增加,盐度在8—55g·L-1时,虫体可繁殖生长,35g·L-1时,rm最大;温度在4—32℃范围内可生长繁殖,25℃时rm最大;pH为5—9时,虫体可生长繁殖,pH为7时,rm最大。综合因子作用分析表明:温度与盐度对rm的影响显著,pH值在实验范围(5—9)无显著影响。当pH=5—9、温度22.1℃、盐度22.4g·L-1时,旋毛蟹栖拟阿脑虫的rm最大,而盐度和温度间具明显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光、温湿度对柑桔木虱发育、繁殖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余兵 《生态学报》1989,9(4):348-354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光照强度为11000lx以下(6小时光照时为15000lx)、每天光照时间在18小时以内,光照强度越大,光照时间越长,柑桔木虱雌成虫的产卵前期越短,产卵量越大,死亡率越低。 温度为15—34℃,相对湿度为43—92%范围内,温湿度对柑桔木虱卵的孵化率影响较小。柑桔木虱若虫在高温(34℃)、高湿(85%,92%)下死亡率高;适温(20—30℃)、低湿(43—75%)下死亡率低。湿度对柑桔木虱卵及若虫发育历期影响不大。在温度为15—34℃范围内,温度与卵及若虫的发育历期呈抛物线关系。柑桔木虱卵及1—5龄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9.41℃、8.30℃、9.72℃、8.92℃、9.61℃及9.07℃,有效积温分别是:60.03日度、39.78日度、26.82日度,33.23日度及74.49日度。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二双斑唇瓢虫实验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越冬异色瓢虫存活的影响,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了秋冬季收集的异色瓢虫自然种群在不同温湿度组合下,经不同时间后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最佳温湿度组合为0℃,RH75%。此条件下处理6个月以上时存活率仍达80%以上,存活时间近9d;温度对异色瓢虫的存活影响最大,湿度次之,温湿度的交互作用最不重要;由试验结果建立了不同处理时间下,温湿度与存活率和存活时间之间关系的一系列二次回归方程。对方程分析表明:0~4℃为异色瓢虫越冬的适宜温度,小于0℃的低温引起存活率下降和存活时间缩短,RH70%~80%为异色瓢虫越冬的适宜湿度,低于RH60%和高于RH90%不利于存活;处理后的异色瓢虫的存活率和存活时间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小。但处理时间为6个月以内时,存活率的下降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survivorship and reproduction of Bemisia tabaci B biotype on eggplant at seven constant temperatures (17, 20, 23, 26, 29, 32 and 35°C) were studied. The developmental periods from egg to adult varied from 48.7 days at 17°C to 13.9 days at 29°C and the developmental threshold estimated for a generation by linear regression was 12.4°C.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B. tabaci population growth was 26°C, both extremely low (< 17°C) and high temperature (> 32°C) delayed the development. Survivorships from egg to adult was 67.3% at 26°C, 27.6% and 29.0% at 35°C and 17°C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longevity of females ranged from 39.6 days at 20°C to 12.8 days at 35°C. Oviposition per female varied from 164.8 eggs at 20°C to 78.5 eggs at 32°C. Both the longevity and oviposition of B. tabaci femal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P < 0.05), and the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 r m) for B. tabaci at 29°C was the high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