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志钦 《植物学报》1989,6(3):136-140
分支系统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系统学派。本文扼要地介绍了分支系统学的创立、历史和发展,分支系统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分析法以及分支系统学的广泛应用给现代生物系统学所带来广泛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2.
分支系统学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系统学派。本文扼要地介绍了分支系统学的创立、历史和发展,分支系统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分析法以及分支系统学的广泛应用给现代生物系统学所带来的广泛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3.
从形态学和解剖学、细胞染色体、植物化学及分子系统学等方面入手,综述了膜蕨科植物系统学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膜蕨科植物系统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蓝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类分子系统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介绍了蓝藻分子系统学的发展、定义和蓝藻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方法,并举例说明了各种方法的应用。同时,对蓝藻分子系统学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核基因序列在昆虫分子系统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核基因中含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学信息,运用核基因序列或将核基因序列与线粒体基因序列相结合研究昆虫的系统发育正成为分子系统学领域的一种发展趋势.核糖体基因中18S rDNA、28S rDNA、ITS已在昆虫分子系统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核糖体基因相比,虽然编码蛋白的核基因应用于昆虫分子系统学的种类不少,但大部分都是应用于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能够成功地普遍用于多个目昆虫的系统学研究的核基因并不多.本文简要介绍了应用于昆虫分子系统学的核中核糖体基因和编码蛋白的核基因,并分析了核基因序列在分子系统学应用上的局限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概述了当前分支系统学研究中涉及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包括性状的选取、性状状态和极性的确定、数据矩阵的分析计算、结果分支图的处理、分支图可靠性的评价及分支图的应用。本同时以华东地区樟科山胡椒属Lindera12个种的分支系统学研究为例,讨论了用形态性状进行分支系统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揭示了一些分支系统学与传统的系统学在应用性状推导进化关系上的不同点。对这12个种的分支系统学研究得出了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7.
生物系统学面临的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大卫 《动物学报》2001,47(5):593-597
随着对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关注,对生物系统学的需求愈来愈大。但许多决策者认为生物系统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谁都可以成为分类学家。这严重地影响了生物系统学的发展。论述生物系统学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包括概念、目标和技术等问题,有利于澄清对生物系统学的一些误解,推进学科的发展,为发挥生物系统学的基础与支撑作用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本文提出了生物系统学的六个科学难题:物种定义是概念难题,物种数量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是跨世纪的目标难题,信息管理和鉴定手段是两上技术问题,生物系统学家逐渐减少是一个社会性难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当前分支系统学研究中涉及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包括性状的选取、性状状态和极性的确定、数据矩阵的分析计算、结果分支图的处理、分支图可靠性的评价及分支图的应用。本文同时以华东地区樟科山胡椒属Linderal2个种的分支系统学研究为例,讨论了用形态性状进行分支系统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揭示了一些分支系统学与传统的系统学在应用性状推导进化关系上的不同点。对这12个种的分支系统学研究得出了一些不同于传统系统学方法所推测的山胡椒属内的系统发育关系,如分支系统学研究显示山胡椒组和球果组很近缘。在严格一致性分支图上,杯托组的黑壳楠和江浙山胡椒分别位于最原始和最进化的分支,表明这个组是复系类群。分支图也显示山胡椒组可能是复系类群。  相似文献   

9.
BioNET-INTERNATIONAL:生物系统学全球网络生物系统学是识别、命名生物和对生物分类的学科。“生物系统学二十一世纪议程(SsstematicsAgenda2000)”提出了生物系统学的三个使命:1)发现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鉴定和描述...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放线菌系统学研究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放线菌系统学是以实现对放线菌进行分类、鉴定、命名为目标的基础学科, 因此它是放线菌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重要理论基础。自20世纪50年代起, 我国放线菌系统学的奠基人阎逊初院士及同事们就开创了我国放线菌系统学的研究, 经过近六十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 我国放线菌系统学工作者在国际微生物系统学权威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ary of Microbiology, IJSEM)发表的有关放线菌新分类单元的论文数量连续十年排名稳居前列, 部分学者在国际上发表的某些改良的分类技术和新修订的分类系统等为国际同行所广泛采用, 这些均标志着我国放线菌系统学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微生物系统学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全面介绍了我国放线菌系统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同时对其发展现状给予理性分析, 并就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中甸鸢尾 (IrissubdichotomaY .T .Zhao)最初被置于野鸢尾亚属 (Subgen Pardanthopsis(Hance)Baker)中 ,这是基于中甸鸢尾 (IrissubdichotomaY .T .Zhao)的植株形态与该亚属的野鸢尾 (I dichotomaPall.)相似。此后 ,由于在外花被上发现了鸡冠状附属物 ,1999年董晓东等将其移至鸡冠状附属物亚属 (Subgen CrossirisSpach)中。但是我们根据中甸鸢尾的植株基部具有毛发状老叶残留纤维 ,根状茎极短 ,花茎自叶丛旁侧抽出 ,开花习性 ,以及花粉外壁纹饰等特征与尼泊尔鸢尾亚属 (Subgen Nepalensis (Dykes)Lawr.)极其相近 ,认为将其置于尼泊尔鸢尾亚属中更为妥当。此外 ,还发现了一个中甸鸢尾的白花变型。  相似文献   

12.
鸢尾属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鸢尾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研究该属属内系统演化关系对该属种质保存、利用和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鸢尾属各分类单元的系统学关系长期处于争议状态。因此,该文以经典分类系统主要观点为基础,从不同分类单元的系统关系总结了鸢尾属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现有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大多支持鸢尾属为并系,且该属存在多个起源,属下的有髯鸢尾亚属、无髯鸢尾亚属均为多系,朱诺鸢尾亚属可分为5个分支,其中朱诺鸢尾组为多系。有髯鸢尾亚属和无髯鸢尾亚属下多个组的分类地位尚未确立。同时,该研究结果显示无髯鸢尾组下的加利福尼亚鸢尾系和金脉鸢尾亚系可能为复合种类群,从而导致近缘种种间形态特征界限模糊。此外,还确立了经典分类系统中部分存疑种的分类地位,如将射干和野鸢尾并入鸢尾属、将蛇头鸢尾和中甸鸢尾分别归入网脉鸢尾亚属和尼泊尔鸢尾亚属等。该文还对鸢尾属起源分布和进化历史等进行了展望,为今后鸢尾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国产13种鸢尾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产13种鸢尾属Iris植物进行了核型研究。其中中甸鸢尾I.subdichotoma、长葶鸢尾I.delavayi、大锐果鸢尾I.cuniculiformis为中国特有。大锐果鸢尾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为首次报道,核型公式为2n=22=4m 6sm 12st(2SAT)。长管鸢尾I.dolichosiphon的核型为首次报道,核型公式为2n=22=4m 12sm 6st。中甸鸢尾的染色体数目为新报道,核型公式为2n=42=20m 22sm。矮紫苞鸢尾I.ruthenicavar.nana的染色体数目为新报道,3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核型公式分别为中甸居群2n=42=30m 12sm(2SAT),丽江甘海子居群2n=42=28m 14sm(2SAT),中甸尼西居群2n=42=36m 6sm(4SAT)。结合以往的细胞学研究结果,显示尼泊尔鸢尾亚属subgen.Nepalensis是一个染色体数目变化较大的类群,其中的中甸鸢尾可能是联系野鸢尾属Pardanthopsis与尼泊尔鸢尾亚属的重要类群。已报道的紫苞鸢尾I.ruthenica染色体数目为2n=84,与我们所研究的变种矮紫苞鸢尾(2n=42)呈倍性关系,通过与相邻类群的分析比较,认为紫苞鸢尾应是由二倍体类群演化而来。还对鸢尾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核型进化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选择内蒙古28个样地采集的10种棘豆属植物56个单株,提取样品的基因组DNA,对其叶绿体psbA trnH序列进行扩增、测序,所得序列利用ClustalX软件进行对位排列,并用MEGA50软件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10种棘豆属psbA trnH序列的变异位点50个,信息位点36个,种间碱基差异百分率为34%,GC含量变化范围在2318%~2572%之间。(2)棘豆属与黄芪属各为一支,自展支持率达99%,这10种棘豆属植物可能为单系起源。(3)系统树中小叶小花棘豆与小花棘豆的样本独立成一支,支持将小叶小花棘豆作为小花棘豆的变种来处理。(4)多叶棘豆、砂珍棘豆和黄毛棘豆的样本相互混杂,表明亲缘关系很近,支持《内蒙古植物志》将三者归入真棘豆亚属轮叶棘豆组的观点。(5)缘毛棘豆与薄叶棘豆的样本聚成一支,支持将二者归入矮生棘豆组。研究表明,psbA trnH序列可为棘豆属下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提供分子证据。  相似文献   

15.
蒿属与邻近属的谱系分支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蒋林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2,12(4):399-406
本文首次报道“蒿属与邻近属的谱系分支分析”,结果如下:在蒿自然群中,蒿属和绢蒿属及线叶菊属和栉叶蒿属各为一对姐妹群,后一对姐妹群还与毛蒿自然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紊蒿属和百花蒿属在进化过程中,作为两个独立的属,很早就与蒿自然群其它属分化出。在蒿属各组中,腺毛蒿组和白苞蒿组为一对姐妹群,并与艾组构成姐妹关系;龙蒿亚属三个组(龙蒿组、牡蒿组和球蒿组)的亲缘关系很接近,且与友蒿组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研究的结果支持林有润的蒿属与蒿自然群的演化假说和紊蒿作为一个独立的属的观点以及将中国蒿属分为蒿亚属和龙蒿亚属以及七个组的观点。根据谱系分支分析的结果以及形态上的特征,建议在蒿属下建立一新亚属,灰蒿亚属。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取中国乌头属50种(含变种)植物,选取形态学性状46个、化学性状8个、组织学性状5个、生态学性状1个,运用数量分类方法,对该属进行属下等级的分类研究。根据数学分析结果,确定了树系图中变种、种、系、亚属的分级界线,并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各等级类群的划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栎属(壳斗科)基于叶表皮及叶结构特征的分支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三棱栎为外类群,基于叶表皮及叶结构特征对中国栎属进行初步的分支分析,结果显示了栎属内稳定的“支”结构及其种间关系。栎亚属可划分为5个组,分别为巴东栎组,高山栎组,Jiang子栎组,麻栎组和槲栎组,Jiang子栎组是栎亚属常绿栎类与落叶栎类之间的过渡类群;高山栎组应为栎亚属常绿栎类中的特化类群,而非最原始类群,5个组中,仅巴东栎组不是单系类群,而是一个多系类群,青冈亚属较栎亚属早分支,可划分为3大类;无毛类,简单被毛类和复杂被毛类;无毛类最原始,复杂被毛类与栎亚属关系最近,因此,叶表皮及叶结构特征对解决栎亚属组间亲缘关系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环境对植物的胁迫可能是短期快速的、也可能是长期而缓慢的,而植物应对这两种胁迫的策略可能不同。膜脂组成变化是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响应长期胁迫和短期胁迫的样式也可能不同。植物膜脂组成对短期缺钾胁迫的响应已经有报道,但是对长期缺钾的响应如何尚且未知。我们设置了4种(51,051,0051和0mmol·L-1)不同的钾浓度,比较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及其生长于贫钾生境中的近缘种须弥芥(Crucihimalaya himalaica)长期缺钾后(18天)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发现须弥芥具有耐受贫钾的能力。我们进一步运用脂类组学的方法检测比较了拟南芥和须弥芥在长期缺钾胁迫下脂类组成的变化,发现:(1) 两种植物叶片中总脂以及几乎所有脂类的含量明显上升;(2) 两种植物都是地上部分膜脂的变化幅度大于根部膜脂的变化幅度;(3) 地上部分膜脂变化幅度,须弥芥的大于拟南芥的;地下部分的膜脂变化幅度,须弥芥的小于拟南芥的;(4) 拟南芥叶片和根中PA的含量显著上升,与PA相对应的是PE含量的显著下降,由此我们推测拟南芥中PA的积累主要来自于PE的水解。上述结果提示,在细胞水平上,植物主要通过积累叶片膜脂和维持根部膜脂组成基本不变来适应长期缺钾。  相似文献   

19.
外源一氧化氮对低温胁迫下枇杷叶片AsA-GSH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0.2、0.5、1.0和1.5 mmol·L-1的硝普钠(SNP)处理3年生‘早钟6号’枇杷幼苗,以喷清水为对照(CK),于-3 ℃低温胁迫处理6 h后在25 ℃下培养4 d,测定恢复0、1和4 d时叶片非酶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经SNP处理的枇杷叶片过氧化氢(H2O2)含量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活性升高.低温处理后恢复4 d时,经0.5 mmol·L-1 SNP处理的枇杷叶片H2O2含量下降至CK的75.3%,而GSH和AsA含量分别比CK增加了29.12%和23.40%,APX、GR、DHAR和MDAR活性分别比CK增加了50.0%、44.4%、49.53%和62.68%.适当的外源NO处理可提高枇杷叶片的抗氧化系统活性,减轻细胞在低温胁迫下的损伤,其中以0.5 mmol·L-1的SNP处理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20.
长苞铁杉的核型分析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分析了特产我国的长苞铁杉亚属(Subgen. Paleotsuga)的代表种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的核型,它全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核型公式为K(2n)=24=22m 2sm,属“lA”类型。第12号染色体具“长着丝点区域”。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2M_2 10M_1 2S。作者发现铁杉亚属(Subgen. Tsuga)植物的核型全为“2A”类型。胞核学资料支持对长苞铁杉亚属和铁杉亚属的划分并表明前者(长苞铁杉)较为原始。长苞铁杉应隶于长苞铁杉亚属、长苞铁杉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