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3.
报道了竹亚科(Bambusoideae)少穗竹属(Oligostachyum Z.P.Wang et G.H.Ye)一新种——城隍竹(O. heterophyllum M.M.Lin)。该新种分布于我国福建西部,它与糙花少穗竹[O.scabriflorum(McClure) Z.P.Wang et G.H.Ye]相似或近缘,但秆小,直径不超过1.5 cm;秆箨淡紫绿色,背面具有瘤基刺毛,无斑点,无白粉,亦无焦边,基部密被细刚毛;箨片直立,基部不收缩;箨舌淡禾秆色;叶鞘被细微柔毛而与后者相区别。 相似文献
4.
繁殖器官在竹类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组在广西马山县观察到竹亚科单枝竹属芸香竹正在开花,该文根据观察到的开花状况和采集到的标本解剖观察结果,对其花枝和繁殖器官特征做了详细的中文及拉丁文补充描述。经对比芸香竹与属内已知繁殖器官结构的单枝竹和小花单枝竹的繁殖器官,3个竹种有相同的繁殖器官结构特征,但在小花数目和大小等方面具有差异。繁殖器官比较表明该属竹种的繁殖器官对喀斯特地貌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也支持依据营养器官差异划分为3个独立竹种。 相似文献
5.
6.
云南竹亚科一些属种的增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云南竹亚科新名称1个,新组合1个,新异名1个,发现1个不合格名称,1个属在云南分布的新记录和1个种在我国分布的新记录。同时讨论了单枝竹属和空竹属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7.
麂亚科动物钾离子通道基因片段及其内含子 序列的克隆与进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PCR扩增、T-A克隆、测序等技术,获得黑麂,小麂,赤麂和毛冠鹿4种麂亚科动物基因组DNA的钾离子通道部分序列。序列分析表明:麂属动物之间的外显子区域序列差异为0.90%~1.44%,毛冠鹿与麂属动物之间的差异为0.90%~1.26%,可见这一段序列的同源性较高。而内含子部分序列差异在麂属动物之间的差异为0~1.22%,毛冠鹿与麂属动物的差异为1.83%左右。由NJ法和最大简约法(Mp法)构建的进化树表明黑麂与赤麂亲缘关系较近,小麂与他们同为一属但关系较远,而毛冠鹿与它们之间的分化程度已达到属间水平。研究表明基因组的内含子序列能够较真实反映近缘动物之间的关系,是进行分子进化比较分析的较理想标记。Abstract: In this study, partial fragments of potassium ion channel gene were amplified using the genomic DNA of muntjak, reevesi, crinifrons, and Elaphodus cephalophus. The PCR products were ligated to the plasmid of pMD18-T Vector by the method of direct T-A cloning. The positive clones were identified by colony PCR. The sequences of the recombinant clones were determined using M13-47/RV-M universal primers and aligned by the software CLUSTALW. The nucleotide divergences of exon were 0.90%-1.44% among three species of Muntiacus, 0.90%-1.26% between E. cephalophus and each of Muntiacus deer. In the nucleotide of intron there is 0%-1.22% difference among these muntjac deers, and the divergene reached about 1.83% between E. cephalophus and the three species of Muntiacus. Using the software of MEGA to analyse molecular phylogeny,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constructed with neighbor-joining method and maximum parsimony method. The result showed Muntiacus, crinifrons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muntjak, with reevesi as their sister species. E. cephalophus is in the other genus. 相似文献
8.
梨藤作为中国新分布种发表时所引证的标本为另外的竹种,经研究本种在中国无分布,而原发表的新种流苏梨藤竹(M.fimbriatus)为其变种,本文将其作为1个新等级,并对其花部特征进行了补充描述,从而确定云南分布梨藤竹属竹子有2种,1变种,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11.
细胞粘附分子3 (cell adhesion molecule 3, CAM3)是免疫球蛋白家族(immunoglobulin family, IgSF)的一员,在细胞黏连、外源病原体的识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利用末端快速克隆(RACE)技术,克隆获得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acata martensii)细胞粘附分子3的全长序列(Pm-CAM3),并使用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q RT-PCR)技术检测了Pm-CAM3在马氏珠母贝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Pm-CAM3基因全长2 245 bp。其中5'UTR 335 bp,3'UTR 166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744 bp,共编码581个氨基酸;预测其相对分子量为63.21 kD,等电点为5.07,脂溶指数(aliphatic index)为67.21;总平均亲水性(grand averageofhydropathy, GRAVY)为-0.549,属于亲水性蛋白;Pm-CAM3具有跨膜结构域,其胞外区域具有一个Ig SF家族典型的Ig结构域以及一个Ig-like结构域。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m-CAM3在物种间的保守性较低,其中Pm-CAM3与太平洋牡蛎的CAM3 (Crassostrea gigas, Cg-CAM3)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但仅为37%。qRT-PCR分析表明Pm-CAM3在马氏珠母贝的9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鳃中的表达量最高(p<0.05)。 相似文献
12.
将人转化生长因子β型(HTGF-β)基因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DO R-Neo中,构建一株重组质粒(pDOT)。然后将pDOT转染到逆转录病毒的包装细胞(ψ2和pA317细胞),组装成为一个携带HTGF-β基因的重组病毒。对重组病毒的滴度,所携带的HTGF-β基因的表达,对感染的NIH 3T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使用RACE技术克隆黄瓜(Cucumis sativus L.)腋芽生长抑制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从黄瓜腋芽中成功克隆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AtCCD7/MAX3同源基因,命名为CsCCD7(GenBank登录号:HQ005419);CsCCD7基因序列含有166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54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命名为CsCCD7,隶属于CCD蛋白家族成员,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显示其富含β折叠和β转角以及无规卷曲,是不稳定蛋白。CsCCD7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多分枝、矮化黄瓜D0462中的表达量最低,这说明CsCCD7蛋白可能参与调控植物分枝信号的转导及分枝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14.
15.
禾谷镰刀菌Tri101基因编码的单端孢酶烯3-O-乙酰转移酶可通过加乙酰基的形式使禾谷镰刀菌产生的单族毒素(如DON)转变为较低的毒性。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禾谷镰刀菌0623中扩增并克隆了Tri101基因的cDNA片段,测序结果表明,Tri101基因核苷酸序列阅读框架全长1356bp(GenBank序列号:GQ907236),编码451个氨基酸的多肽,推测分子量为49.45kD,等电点为5.14。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它与Kimura报道的禾谷镰刀菌Tri10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56%,与其它13种镰刀菌的Tri101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91%-75.68%。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Fusarium graminearium0623与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属于同一进化枝且与Fusarium asiaticum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F.oxysporum、F.moniliforme、F.nygamai、F.nisikadoi和F.decemcellulare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6.
张腾国;王圆圆;王娟;王宁;张艳;孙万仓;陈琼琼;夏惠娟 《植物研究》2012,32(5):578-583
通过实验从陇油6号油菜中克隆得到了一种新的MAPK激酶基因BnMKK2基因的cDNA,全长1 344 bp,其中包括5′非翻译区(5′UTR)111 bp,3′非翻译区(3′UTR)165 bp,开放阅读框(ORF)长1 068 bp,编码355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9.3 kDa,理论等电点为6.8。与拟南芥AtMKK2有很高的同源性,因此命名为BnMKK2(GenBank登录号:HQ848661)。该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BnMKK2基因的表达受低温胁迫诱导。 相似文献
17.
根据Genbank报道的大蒜A病毒(GarVA)、大蒜B病毒(GarVB)、大蒜C病毒(GarVC)、大蒜D病毒(GarVD)、大蒜E病毒(GarVE)和大蒜X病毒(GarVX)的序列设计引物,克隆外壳蛋白(CP)基因、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6种病毒CP基因分别由756、735、780、753、759和732核苷酸组成。氨基酸序列多重对齐比对结果表明,GarVC与GarVD同源性最低(57.69%),GarVB与GarVX同源性最高(87.70%);同属6种病毒CP基因在C端变异性大,N端保守。进化树显示Gar-VA、GarVE和GarVD成簇,GarVB和GarVX成簇,GarVC与其他5种病毒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结果为预测6种病毒之间是否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在进行ELISA检测是否会相互干扰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组织蛋白酶L (cathepsin L, CTSL)是无脊椎动物体内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研究马氏珠母贝CTSL (Pm-CTSL)的功能,本实验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Pm-CTSL基因,并对其结构和组织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m-CTSL基因c DNA序列全长为1 237 bp,其中开放式阅读框957 bp,5'UTR69 bp,3'UTR 211 bp,共编码氨基酸318个。结构域分析发现Pm-CTSL具有CTSL两个典型的结构域Inhibitor_I29和Pept_C1。Pm-CTSL也具有信号肽、保守序列ERFNVN和GNFD、两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和催化活性位点三联体残基(Cys, His和Asn)。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m-CTSL与太平洋牡蛎的同源性最高,为42%;系统进化分析发现,Pm-CTSL与虾夷扇贝等贝类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发现,Pm-CTSL在肝胰腺中显著高表达(p<0.05),表明Pm-CTSL可能参与马氏珠母贝的免疫应答。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CTSL在马氏珠母贝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花色苷是类黄酮家族中重要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对果实呈色起重要作用。CHS (查尔酮合成酶)和CHI (查尔酮异构酶)为花色苷合成提供了前体物质,是花色苷合成所不可或缺的。利用RT-PCR和RACE方法,本研究从石榴果皮中克隆了与花色苷合成相关的CHS基因和CHI基因的cDNA全长,同时采用qRT-PCR研究了这两个基因在三个不同色泽石榴品种‘红宝石’、‘水晶甜’、‘墨石榴’发育期内的表达模式,并分析了果皮花色苷含量变化与基因转录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石榴中CHS和CHI基因cDNA全长分别为1 197 bp和693 bp,分别编码398和230个氨基酸,命名为PgCHS和PgCHI,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为KF841615和KF841616。在氨基酸水平上,Pg CHS与荔枝、葡萄、山竹等果树的同源性达到90%以上。Pg CHI与果树中龙眼、梨、美洲葡萄、桑树等同源性达到70%以上。qRT-PCR结果显示,CHS和CHI基因的表达模式随色泽发育期和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在‘红宝石’石榴中,该两个基因都有前期和后期两个表达高峰期;而‘水晶甜’石榴中这两个基因的表达高峰期均出现在中后期;‘墨石榴’发育初期时CHS和CHI的表达量最高,以后的表达量都较低。同一品种内,CHS和CHI的表达具有协同性,两者的协同性表达有利于花色苷及其他类黄酮相关产物的合成。3个品种中CHS和CHI基因的表达与花色苷的积累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