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严陶韬  薛建辉 《生态学报》2021,41(19):7879-7892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众多有价值的学术论文。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2009-2018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WOS(Web of Science)和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论文的数量及被引情况、载文期刊分布等进行统计;并借助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分析论文的作者合作、合作机构、国家(地区)合作和研究热点等。结果表明:2009-2018年间,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共发表论文17035篇,其中CNKI收录文献13365篇,WOS收录文献3670篇;年度发文总量以及WOS年度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CNKI文献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于2009年发表在《生物多样性》上的"植物群落清查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规范",WOS文献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于2011年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的"TRY-a global database of plant traits";朴世龙教授、骆亦其教授和唐志尧教授等是基于WOS文献的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核心作者,王得祥教授、马克平研究员和张文辉教授等基于CNKI文献的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主要作者;WOS文献与CNKI文献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均为中国科学院所属相关科研院所;与中国合作的国家或地区共有106个,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生态学报》和Global Change Biology分别是该领域中文和外文文献的重要期刊载体;基于WOS文献的研究热点为气候、土壤等环境因子变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以及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的物种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CNKI文献的研究热点为环境因子与群落结构的关系研究。上述研究结果从收录论文的角度,定量、客观、科学地描述了2009-2018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状况及研究热点,以期促进中国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并为相关领域学者凝练研究动向和科学问题等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统计2011—2016年中国昆虫学研究者发表的SCI与CSCD论文,客观地计量分析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发展。在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中共检索到中国昆虫学研究者发表SCI文献6 589篇,被引频次40 649,论文来源于2 899个研究机构,来源出版物1 461种。研究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昆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杀虫剂及其抗性生理、昆虫系统发育及分类学、昆虫的发育及生理学、害虫防治等方面。在CSCD中共检索到中国昆虫学研究文献6 407篇,被引频次7 641,文献来源于2 833个研究机构,来源出版物282种。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昆虫分类学、昆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昆虫生理生态学、种群生物学、害虫生物防治及天敌与资源昆虫研究,昆虫超微结构、昆虫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等方面。中国昆虫学研究形成了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与国内外的机构与团队有较广泛的合作,SCI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论文被引用频次也迅速增加。CSCD昆虫学研究论文被引用频次迅速增加,但文献数量呈下降趋势。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集中了中国昆虫学研究优势力量,在促进中国昆虫学学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Web of Science(简称WoS)核心数据库检索了1998-2018年间百合属植物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从国家、机构、作者、期刊以及高被引文章等方面进行了文献计量学统计分析。1998-2018年间共发表百合属植物文章1 058篇,2006年后中国发表文章数量居榜首并呈波动增长,中国科学院发表的文章数量在研究机构中排名第一。排名前2位的作者均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发文量及影响力最大的期刊是Scientia Horticulturae。发文量前10位的研究百合属植物的文章80%属于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热点集中于形态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方向。近5年被引频次最多的高被引论文集中在百合属植物活性物质的功能验证、活性成分及其在营养健康方面的功效等方向,这些领域成为百合属植物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Bio)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科学综合研究平台, 其发展过程和研究成果对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其研究态势与热点变化可为CForBio的长远发展以及其他生态监测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对2007-2017年间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CForBio发表的论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 2007年以来, CForBio发表论文的数量整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 从2007年的3篇增长到2017年的55篇, 其中SCI收录论文的增长较为明显(从2007年的1篇增长到2017年的34篇)。金光泽(70篇)、马克平(68篇)、郝占庆(68篇)等学者发表论文数量较多, 中国科学院的植物研究所(104篇)、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67篇)、华南植物园(59篇)等是CForBio中相对活跃的研究机构, 但各样地负责机构和学者间的合作仍较少, 跨机构间的协同研究还有待提高。CForBio的研究热点主要体现在树木空间分布格局、植物功能性状、树木密度制约、群落系统发育等方面, 为揭示我国不同气候带森林群落构建机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未来CForBio的研究应加强国内外机构间的合作创新并建立数据共享途径, 注重近地面遥感、多源数据融合等新技术的应用, 在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多尺度与多维度解析、植物-土壤反馈机制、树木冠层和根系的结构与功能等方向持续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是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中国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发表了众多高水平论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2003-2022年期间WOS (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该研究领域论文的数量、被引频次、作者、国家(地区)、研究机构、期刊以及关键词进行统计。基于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分析贡献居前的作者、国家(地区)、研究机构、期刊以及重要关键词,借助Scimago Graphica软件将不同国家(地区)的发文数量可视化,利用bibliometrix包(R语言)分析研究热点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2003-2022年间,中国学者在本研究领域共发表论文374篇,排名世界第一;根据年度发文量,该领域的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2003-2005年)、波动发展期(2006-2011年)和指数增长期(2012-2021年);Zhou JZ (周集中)、Li XZ (李香真)和Chu HY (褚海燕)是本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中国科学院是核心研究机构,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为WOS数据库文献的主要来源期刊;本领域研究热点词的演变与测序技术的发展紧密关联,测序技术从454焦磷酸测序发展到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测序,推动了该领域从优先效应和中性理论等概念的引入发展到通过模型确定确定性过程和随机性过程相对贡献的定量研究。在系统描述2003-2022年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可能的一些重要研究方向,有助于相关学者加深对该研究领域的理解,对进一步聚焦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领域的研究方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梳理霍山石斛国内外研究现状,预测未来研究趋势。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有关霍山石斛中英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从论文的发文量、作者集群、合作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对比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结果:经过筛选,获得霍山石斛中文文献345篇,英文文献113篇。中英文发文量均稳步递增,中文研究早于英文。罗建平等国内学者是中英文文献的主要研究者,霍山石斛拥有一批以高校为主的研究团队,但团队之间合作不紧密。中英文发文量排名第一的研究机构分别来自皖西学院和合肥工业大学,且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关键词分析显示,有关霍山石斛多糖、黄酮成分的抗炎、抗氧化、抗疲劳、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是中英文研究的热点,此外,中文研究还涉及种植栽培技术,英文更侧重作用机制研究。结论:未来霍山石斛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仍是国内外研究的主要趋势,尤其是内生真菌及代谢产物的药效研究。另外,良种选育和保护、创新霍山石斛的鉴别技术也是值得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李豫悦  李天凯  陈林 《生态学报》2023,43(18):7771-7781
高寒草甸作为我国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气候调节和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要地和生态安全屏障。为了解高寒草甸的研究态势,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基于36年间国内外发表的8505篇论文,分析了有关高寒草甸的论文发表数量、发文来源、被引频次、主要作者、研究机构和研究热点等。结果表明:(1)1999年后关于高寒草甸的论文数量增长较快,年均发表355.09篇,且英文论文的增幅最大,但发文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李英年,周华坤,杜国祯、赵新全等人是高寒草甸研究的主要贡献人,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单位在研究机构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相关学者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较少,以同一单位或同一课题组的研究团队为主,与国内外不同单位、不同团队间的交流合作较少;(3)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于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特征及其构建机制、高寒草甸植被退化机理与管理利用、高寒草甸植被-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聚类方面。今后应重视原创性、突破性的论文,提升和扩大高寒草甸方面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应加强不同研究机构、不同学科交叉、理论创新-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多元合作,从而为高寒草甸的研究注入新生力量。期望本文能为拓展高寒草甸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陈晓宇  姚蒙  李晟 《生态学报》2022,42(7):3033-3043
山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分布与保护的热点。山地景观遗传学(Mountain Landscape Genetics)研究在山地景观尺度上野生生物的种群遗传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和影响因素,是景观遗传学(Landscape Genetics)的重要分支。山地景观遗传学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物种的空间遗传结构、形成过程、物种形成与分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同时可以为珍稀濒危物种和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为了更好地掌握目前山地景观遗传学的发展趋势与重点研究问题,为未来生物多样性与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基于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的系统检索,全面汇总分析了1999-2020年山地景观遗传学领域发表的192篇英文文献与31篇中文文献。结果显示,该领域自2008年起迅速发展,截至2020年共有46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发表了山地景观遗传相关研究,研究热点地区包括北美洲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以及亚洲的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研究对象类群涵盖真菌、植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其中脊椎动物是研究发表最多的类群,占发表文献总数的62.0%;脊椎动物中,又以对哺乳类(占脊椎动物发表文献总数的52.9%)与两栖类(23.5%)的研究最多。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识别山地景观中的基因流路径或阻碍;(2)量化山地景观特征对种群遗传结构时空变化的影响。中国是发表山地景观遗传学文章数量最多的亚洲国家,近十年来相关研究发展迅速,研究类群以植物(占在中国发表文献总数的62.3%)与脊椎动物(35.8%)为主,对脊椎动物的研究中以两栖动物为最多(占所有脊椎动物发文数量的52.6%),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横断山脉与秦岭。本文进一步对目前山地景观遗传学研究中存在的空缺及未来重点关注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盐生植物   总被引:73,自引:1,他引:73  
本文主要讨论了有关中国盐生植物的五个方面的问题:(1)中国盐生植物的种类;(2)中国盐生植物的类型;(3)中国盐生植物的植被类型;(4)世界盐生植物名录中漏录的中国盐生植物;(5)中国盐生植物的经济潜势。最后还讨论了我国今后盐生植物研究方向和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中国真菌学杂志高被引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杂志发展及中国真菌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登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http://www.cnki.net/),选择刊名“中国真菌学杂志”,时间跨度限定为2006—2012年,检索数据,检索结果按照被引频次降序排列,选择排名排名前100位的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结果2006—2012共刊发论文843篇,截止2013年6月9日,总被引频次2132次,篇均被引频次2.53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42次,被引频次〉=4次的文章173篇,占所有文献量的20.5%。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2006、2007年两年,机构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四川等地;高被引论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真菌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子诊断研究、抗真菌药物的开发研制及机制探讨以及真菌临床诊治专家共识等方面;中医药治疗真菌感染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结论《中国真菌学杂志》刊发论文基本符合Pareto定律,但论文质量偏低;真菌学研究地区发展不平衡;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真菌感染分子诊断以及真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福建省医疗机构科技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工具MEDLINE收录情况,以评价福建省各医疗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地位.方法:应用文献计量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对2001-2010年MEDLINE收录的福建省医疗机构科技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10年MEDLINE一共收录福建省医疗机构科技论文1385篇,包括中文文献908篇,英文文献477篇,国内刊物发表文献1085篇,国外刊物发表文献300篇,其中美国、英格兰、荷兰位列国外出版刊物前三;发文机构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位列前三;发文地区分布主要集中在福厦泉漳医疗事业发达地区,地区分布不均衡;论文合作率达98.3%,论文合作度达5.21.结论:近10年来,福建省医疗机构科研水平发展总体处在上升的趋势,但地区分布不平衡,且外文文献和国外刊物发文文献所占比例较少.  相似文献   

12.
近60年来雪豹(Uncia uncia)研究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就外文1950—2010年,中文1964—2010年公开发表的雪豹生物学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分别从雪豹研究文献的发文年代、作者、机构和关键词4个方面探讨雪豹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和研究现状,揭示世界各国在这一专题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分析表明:1)2008年是雪豹研究的一个旺年,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均为年发表文献最高记录。2)发表文献数量较多的作者分别是中国、挪威、美国、印度和蒙古。3)中国在雪豹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引领该研究方向的2个主要科研团队,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动物研究组和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与行为生态研究组。4)雪豹研究热点是:保护、生态、人兽冲突、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动物、基因、栖息地、种群密度、食源等;关注的热点地区是:青藏高原、阿尔金山、阿尔泰山、横断山、塔什库尔干、珠穆朗玛峰和托木尔峰(天山)。  相似文献   

13.
氮肥农学效应与环境效应国际研究发展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国内外农田氮素农学效应和环境效应研究的发展动态、研究热点,为以后研究农田氮素效应提供参考。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出以"农田氮肥施用"为主题的所有SCI论文(1957—2014年8月),并分别提取出与"农学效应"、"环境效应"、"适宜施氮量"相关的文献,采用计量学方法,分析各研究方向的主要热点、研究机构、发文期刊和高被引论文等。共检索出关于农田施氮研究的SCI文献7460篇,其中与"农学效应"研究相关的文献2773篇,主要涉及到施氮肥对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与"环境效应"研究相关的文献1609篇,主要涉及到氮肥施用对氨挥发、硝化反硝化、温室气体排放、硝酸盐淋失、地下水水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与"适宜施氮量"研究相关的文献408篇,主要涉及氮肥施用量、氮肥管理等。刊发各类研究成果最多的机构主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影响力大的期刊与高被引论文也主要来自欧美国家,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为代表的中国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逐渐进入世界前列。文献计量学可用于分析农田氮素效应主题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目前氮素农学效应仍是研究的重点,随着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田氮素环境效应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氮流失对水体水质的影响备受关注,而基于氮素综合效应确定农田适宜施氮量是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中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高影响力论文偏少,优秀国际期刊不足,但研究实力不断增加,研究成果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相似文献   

14.
严欢欢  肖娟  杨永清 《广西植物》2017,37(5):661-674
雌雄异株植物是研究植物性别的理想材料,同时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保护起着重要作用。该文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综述了雌雄异株植物相关研究的进展。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WOS)平台的SCI-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的有关雌雄异株研究的文献数据,从文献年代分布、期刊分布、研究国家与机构、核心作者和高引论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借助CitespaceⅢ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雌雄异株植物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总结了雌雄异株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结果表明:WOS数据库中,雌雄异株植物研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就发文总量来看,发文前五的国家为美国、日本、加拿大、英格兰和中国。其中,美国发文量占比为31.03%;中国科学院为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发文占比3.36%,其次为牛津大学(2.613%),多伦多大学位列第三(2.427%);中国,巴西和印度三国,西班牙马萨里克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两个研究机构近5年来在该领域发文增量较快。论文主要集中在植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和遗传学等学科。载文量前十位的期刊累计载文占比高达24.13%,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占总发文量的6.07%,其次为Evolution(2.80%),Annals of Botany(2.52%)排名第三。发文最多的作者为捷克科学院的VYSKOT B,发文占总数的2.57%,高引论文大多出自美国学者之手。从CNKI数据库看,西华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河南师范大学发文数量位列前三,发文量最高的期刊为《生命世界》,占总发文量的3.00%。综合Web of Science和CNKI两大数据库的文献来看,青杨和番木瓜作为研究雌雄异株植物的模式植物,近年发文较多。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雌雄性别决定,繁殖代价,雌雄个体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差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Professor T. C. Tung (Fig. 1) was a prominent experimental embryologist in China. He was born in Jin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in 1902. After he obtained his Bachelor's degree from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in 1927, he was appointed as a teaching assistant in that department until he moved to Belgium in 1930. He studied as a graduate student in Professors A. Brachet and A. M. Dalcq's laboratory at the Universite Libre de Bruxelles, Belgium and obtained his Doctor of Science degree there in 1934. During that period, he made two short working visits to the Institute of Marine Biology in France and took one training course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UK). In 1934, he was invited to return to China as a Full Professor to teach at several Chinese universities, (Shandong University in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in Nanjing; and Fudan University in Shanghai). He spent 1 year at Yale University (USA) between 1948 and 1949 as an invited scientist in a joint research project and finally returned to China in 1949. He was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Zoology, Shandong University in Qingdao (1949-1952), Vice-President of Shandong University (1952-1960), Director of the Marine Biological Institut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in Qingdao (1949-1958),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AS) in Qingdao (1959-1966),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Zoology (CAS) in Beijing (1960-1962), member of CAS since 1955, Vice-Chairman of the Bi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ivision of CAS (1955-1958), Chairman of the Biological Division of CAS (1959-1979) and Vice-President of CAS in Beijing (1978-1979). In spite of his administrative duties, he spent most of his life conducting bench work in his laboratories at the Institutes of Oceanology and Zoology, CAS, respectively, until he passed away in March 1979. Professor Tung's main research interest was with classic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gg axis and symmetry planes of fertilized eggs, early differentiation and organizing substances of egg cytoplasm, induction between embryonic cells and cytoplasm in embryogenesis, immunological studies on nuclear transplanted eggs, and cell fusion etc., in several types of animals. He conducted his experiments on a number of invertebrates (ascidians and Amphioxus) and vertebrates (fish and amphibians) by means of very skillful microsurgical operations and the nuclear transplantation method. Among these topics, his studies on the org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al potency of Amphioxus eggs were unique. Hi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is research field involved not only establishing a practical method for collecting and using this rare animal for experimental purposes, but also clarifying controversy about the nature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its eggs. He also provided conclusive evidence to determine its evolutionary position between invertebrates and vertebrates. The present article briefly reviews the main results obtained by Professor Tung and his colleagues on Amphioxus. Although their original articles were written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many international readers may not even know those original works because they were only published in scientific journals inside China from the 1950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Amphioxus research by Tung's group and those from other earlier authors are also includ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反映国内甲真菌病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对1981~2011年国内甲真菌病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检出有效文献826篇;年文献量变化呈早期较少随后出现高峰,继而进入稳定期的发展趋势;主要的产文省市为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和山东,共发表文章398篇,占总文献量的48.18%;发文最多的机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共发文46篇,占全部文献的5.57%;发文3篇及以上的第一作者共37人,共计发表论文154篇,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4.48%;《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和《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是甲真菌病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合作度为3.01,文献合著率为73.24%;主要研究内容为甲真菌病治疗疗效观察,相关文献共423篇,占总文献量的51.21%;署名为基金论文的文献45篇,占所有文献的5.45%。结论我国甲真菌病研究已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地区间科研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基础研究较薄弱,研究者间的合作尚需加强,基金资助力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巩杰  燕玲玲  徐彩仙  郭青海 《生态学报》2020,40(10):3537-3547
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已经成为了生态学、地理学及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和核心议题。基于SCI-E和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和文本分析法对比了中美两国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和热点。结果表明:(1)近30年来中美两国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发文量分别是9327篇和9468篇,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就中美两国发文篇均被引频次和总被引频次而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学分别位列第1。美国刊发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文稿最多的期刊是Ecological Economics,PNAS刊发的文章引用率最高;生态学报刊发的中文文章最多且被引用率最高。研究成果影响力最大的中美两国学者分别是欧阳志云、傅伯杰、Kremen C和Polasky S等。(3)不同时期中美两国所关注的研究热点不同。美国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主要发源地,在理论研究和方法上都相对领先于中国。(4)美国的研究侧重于理论与模型构建,中国的基础应用研究成果丰富。近年来两国越来越关注人类福祉、生态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及科学决策正成为新的热点。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两国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影响,全球湿地退化不断加剧,关于湿地恢复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缺乏系统的文献梳理,对研究领域的热点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基于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5.5R2及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的文献数据,对湿地恢复领域的发文量、作者群、发文机构、文献共被引、高频关键词及突现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关于湿地恢复研究的发文量总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2008年之后发文量均显著提升,国内研究较国外晚了近10年,但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提升较快;(2)国外主要研究机构包括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Florida、University Wisconsin等,均为美国机构,形成了以William JM-John WD、Zedler JB、Jos TA Verhoeven-Leon P M Lamers、Jeffrey WM等核心研究团队;国内以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为主,形成了崔保...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最受关注濒危物种保护现状快速评价的新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垒  闻丞  罗玫  王昊  吕植 《生物多样性》2015,23(5):583-649
本文尝试制订了一套评分标准, 对中国174个国家I级保护动植物物种和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极危(CR)、濒危(EN)级别的鸟类的保护成效进行了快速评价。选取种群数量和趋势、信息完善程度、模拟分布区中适宜生境面积变化趋势和模拟分布区被保护区覆盖程度等4个指标进行评分。数据来源包括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献、遥感数据、实地调查和公众收集。结果表明, 174个物种的保护状况整体呈变差趋势, 4项指标平均值均为负值。单个物种保护状况改善的有26种, 维持原状的有32种, 变差的有116种。本文还对2000-2013年间发表的涉及746个受威胁物种的9,338篇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 结果表明被研究物种数和文献数都逐年上升, 但每年被研究的物种不到1/3。研究集中于明星物种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 如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的文献占了全部的11.33%, 大多数物种研究不足。分析表明即使是集中了最多保护资源的濒危物种, 其保护状况仍然是变差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及热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玲玲  巩杰  张影 《生态学报》2016,36(18):5967-5977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议题。近年来,各国和各相关机构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基于SCI-E和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发展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发文量不断增加,发展态势良好。(2)发达国家是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美国占据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是主要研究机构;总体来看,国家和机构间的合作正在不断增强。(3)当前该领域的8类研究热点分别是生态系统服务机理研究,保护管理及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脆弱性、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评估与模型、气候变化、政策与决策分析。从各个时期国内外研究热点整体分布情况来看,国际更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依存关系的研究,国内则更加关注生态系统服务评估。(4)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科研产出量显著增加,累积发文量居世界第5位,中国科学院是全球主要研究机构之一,但论文被引频次相对偏低,国际合作亟待加强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