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松嫩平原全叶马兰种群不同龄级分株的生长策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全叶马兰为根蘖性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种群由3个龄级无性系分株组成,在松嫩平原6月份,是全叶马兰营养生长的旺盛期,研究结果表明,分株的生长与生产力以1龄级最低,2、3龄级依次增高,3个龄级分株的生物量分配均为茎>叶>主根,叶的生物量分配为1龄级>2龄级>3龄级,茎和主根的均为1龄级<2龄级<3龄级,3个龄级分株总重与分株高度、分株叶重与茎重、分株主根重与枝条重之间均为幂函数异速生长规律,主根的生物量分配则随着分株高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少,全叶马兰无性系分株的生长与分配策略是在分株幼小时将较多的物质分配给叶,以保证物质生产器官叶的建造上,随着分株生长逐渐将生产的物质分配到茎和主根的生长与贮藏;分株不向主根投入较多的能量,但在分株幼小时向主根中分配的物质相对较多,随着分株的生长则按比例较小,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分配比率 相似文献
2.
光强梯度对羊草无性系分化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温室内用透光率分别为 60 %、45%、30 %的遮阴网盖在花盆上遮阴 ,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羊草无性系分化与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低光强影响羊草基株的生物量积累 ,抑制羊草无性系的分化和生长 .减少羊草地下根茎的数目 ( A=61 4个 ,D=2 31个 )和无性系分株数 ( A=70 4个 ,D=1 52个 ) .羊草根茎长度和节数、无性系分株干重等性状在不同的光强梯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 P<0 .0 1 ) ,这种差别在春季尤其显著 . 相似文献
3.
4.
5.
研究了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无性系在典型发育阶段的生长特征, 结果表明: 随着无性系的生长, 叶生物量比例增高, 茎生物量比例降低, 根状茎和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较稳定, 成熟无性系各组分所占比例依次为叶>茎>根状茎和根。各发育阶段无性系小株生物量增长特征不同, 越冬期和繁殖期小株叶、茎生物量均与小株株高呈幂函数异速生长, 而指数生长期叶生物量与小株株高呈指数生长, 各发育阶段小株总生物量向叶茎组分的分配比例不同。无性系小株上部、中部、下部叶面积与小株株高之间在幼苗生长期和越冬期呈幂函数异速生长, 而在指数生长期和繁殖期呈线性同速生长, 尤其上部叶面积与高度间极显著正相关的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6.
斑苦竹无性系种群克隆生长格局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采用“例逐龄级累加法”(RAA)研究了缙云山斑苦竹无性系种群的克隆生长格局动态,以及无性系分株克隆生长型的动态趋势.结果表明,作为复轴型的斑苦竹,其无性系种群随时间进程表现为聚集程度逐渐降低的集群分布格局.在自然条件下,斑苦竹更多地表现出单轴型的繁殖趋势.应用RAA分析植物种群,尤其是竹类植物种群前期的克隆生长格局的动态,结果可靠,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濒危植物矮牡丹无性系分株种群的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矮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var.spontanea Rehd.)无性系分株种群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7个样地矮牡丹的年龄结构可划分为4类:强增长型、平缓增长型、稳定适应型和波动型,前3类种群的数量动态符合负指数方程y=e^a-bx。表现结构为单株高度不超过120cm,基径不超过2cm。适宜生境为地带性顶极群落辽东栎林。 相似文献
9.
西湖沉积物中解磷菌的分离纯化及其解磷能力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采用有机磷固体培养基和无机磷固体培养基从沉积物中分离出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通过平板划线分离纯化后得到6株磷细菌,其中2株为有机P细菌(编号为OP1、OP2),4株为无机磷细菌(编号分别为NOP1、NOP2、NOP3、NOP4).测定发现,OP1、OP2和NOP3溶磷能力较强,NOP4解磷能力较微弱,而NOP1及NOP2在分离纯化后失去了解磷能力;菌株OP1及OP2具有较强的分解有机磷卵磷脂的能力,接种OP1、OP2菌株的培养液中水溶性磷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8.53和64.53倍;接种NOP3菌株的培养液中磷含量比对照增加了54.06倍. 相似文献
10.
11.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个体可以表现出形态特征的分异和物质分配的权衡与调整。采用大样本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扎龙湿地不同生境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生殖株和营养株的形态特征以及生物量分配的异速关系。结果表明:在9月末,盐碱生境、旱生生境、湿生生境和水生生境芦苇分株的生长表现出较大的生态可塑性,株高和株重均以盐碱生境最小,水生生境最大,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分别为1.3—3.3和1.8—5.1,分株生长在种群间的变异度高于种群内,与营养株相比,生殖株的变异度较低;分株的支持分配与生产分配的比值为1.8—4.2,生产分配以盐碱生境最高,以水生生境最低,而支持分配和生殖分配表现与生产分配相反的序位;生殖株的花序长和花序重与株高间呈直线函数形式增长,株高和株重低于种群平均值的20%和35%的分株不进行有性生殖;叶重、叶鞘和茎重以及分株重与株高间呈幂函数形式的异速生长关系。植物通过改变个体的形态特征以及调整构件间生物量分配适应不同环境,而受遗传因素控制的构件间生长关系却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无性系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及有关概念 总被引:69,自引:5,他引:69
无性系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及有关概念刘庆钟章成(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610041)(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重庆630715)AdvancesinEcologicalResearchofClonalPlantPopulationandSomeRe... 相似文献
13.
四种植物粘液繁殖体粘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百里香(Thymus serpyllum)、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盐生车前(P.maritima)、野亚麻(Linum stelleroides)进行了粘液繁殖体粘液情况比较.以在水浸和浇水条件下植物种子粘沙量的多少衡量粘液量.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浸水时间处理,野亚麻和平车前未表现明显差异,盐生车前和百里香有随浸泡时间加长而粘液溶出量增多的趋势.对于不同浇水量处理,4种植物均有随浇水量增多而粘液增多的倾向.浸泡80min后,盐生车前种子的粘液粘沙使重量达原重的60多倍,平车前种子达原重的10倍左右,百里香和野亚麻种子达原重的4~6倍左右.浇水8mm后,盐生车前种子的粘液粘沙使重量达原重的20多倍,平车前种子达原重的6~10倍左右,百里香和野亚麻种子达原重的2~7倍左右.将各种处理平均,得到各种植物粘沙种子百分率为:野亚麻67.7%,百里香94.5%,平车前97.7%,盐生车前99.5%.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人工栽培条件下象草分株构件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华南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cv.Huanan)为材料,分别在2009年6月和12月,对其分株构件生物量数据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分株生长过程中,叶片生物量呈线性增长,相关性模型确定系数R2为0.209 ~0.784;茎秆生物量呈线性或幂函数规律增长,相关性模型确定系数较高,R2为0.687 ~0.989,茎秆生物量增长规律更为稳定.随着分株总生物量的增长,营养生长期叶片生物量增长速率是生殖生长期的3.39倍;而生殖生长期茎秆生物量增长速率是营养生长期的1.13倍.枯叶生物量在生殖生长期有着较为稳定的线性增长规律,相关性模型确定系数R2为0.471 ~0.676.花序生物量相关性模型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花序生物量分配率呈幂值为-1.037的幂函数降低规律.在生殖生长期,叶片和茎秆生物量分配率呈现幂值分别为-0.387和0.093的幂函数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无叶豆是豆科无叶豆属小半灌木,在中国仅片断化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区域.该种自然种群种子萌发率极低(<3%),主要靠克隆繁殖维持种群.为研究克隆生长在异质性生境中的可塑性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意义,对生境土壤含水量存在差异的两个准噶尔无叶豆自然种群(河边种群,沙漠种群)的分株种群特征、生物量及其分配比重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①在分株种群特征上,河边种群的分株显著高于沙漠种群,分株间距也显著大于沙漠种群.沙漠种群分株密度和根的密度显著大于河边种群,但每一分株拥有根的概率显著小于河边种群;②在生物量分配方面,河边种群具有比沙漠种群大的根生物量,但根茎生物量则要显著的小于沙漠种群;③在植株各部分生物量比重随植株大小的变化趋势上,河边种群各部分的比重随植株大小变化的趋势平缓,而沙漠种群各部分的比重变化趋势则较为急剧,表明河边准噶尔无叶豆分株种群随着植株的大小变化,资源分配比例并没有发生很明显的变化,而沙漠种群变化较大.结果表明,准噶尔无叶豆种群对所处生境水分条件存在可塑性响应,并通过分株种群特征变化和生物量分配差异应对水分条件的变化,形成自身的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皇甫川流域退化草地和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常被作为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转化因子和资源库,是表明土壤发育状况和生化强度的一项主要指标。在内蒙古伊盟准格尔旗皇甫川流域,对退化草地和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依次为0~10>10~20>20~30>30~40>40~50cm,随土层加深而递减;0~10cm土层细菌和丝状微生物生物量超过其他土层;恢复草地各土层中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高于退化草地;恢复草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尽管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克隆整合对克隆植物抵御逆境能力影响的研究, 但整合对植物抵御水淹能力的影响研究仍比较缺乏。该文从克隆整合的角度探讨多年生草本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对水淹胁迫的响应。试验模拟了先端分株(相对年幼的分株)分别处于0、5和15 cm三种水淹胁迫环境, 并在每个水淹梯度下实施先端分株与基端分株(相对年长的分株)之间匍匐茎连接或切断处理, 调查水淹一个月后基端分株和先端分株以及整个克隆片段在形态和生理上的表现。研究发现: 切断匍匐茎连接显著降低了狗牙根先端分株的生长, 表现在生物量下降、匍匐茎长度减短和分株数减少等方面; 水淹显著抑制了先端分株的生长, 但对基端分株的生长并未造成显著影响; 在5 cm水淹处理下, 匍匐茎保持连接时, 先端分株和整个克隆片段的生长显著增加; 连接或切断处理在不同水淹梯度下对匍匐茎平均节间长没有显著影响, 对先端分株或基端分株在光化学转化效率上也未表现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 克隆整合效应促进了狗牙根在水淹胁迫下分株的生长, 并有助于整个克隆片段抵御水淹胁迫。 相似文献
18.
克隆植物大米草 (Spartina anglica) 目前在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自然衰退 (Dieback),为了阐明大米草衰退的机理,分析影响大米草形态可塑性的因素与自然衰退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近缘植物互花米草 (S. alterniflora) 这一爆发种群的生物控制提供借鉴,对3种不同初始克隆分株数 (单克隆、三克隆和五克隆) 大米草的克隆生长、生物量累积与分配和异速生长特征进行了野外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始克隆分株数对间隔子长度影响较弱;初始多克隆的分支强度高于初始单克隆;初始三克隆和五克隆在总生物量 (7.921 5~10.431 7 g 和 8.903 9~10.431 7 g)、地上生物量 (3.396 1~4.255 8 g 和3.618 4~4.338 9 g)、地下生物量 (4.286 9~5.206 6 g 和 5.298 8~6.079 3 g)和根状茎生物量 (1.318 6~1.767 7 g 和 1.499 1~2.038 7 g) 积累上均显著高于初始单克隆,不同初始克隆分株数条件下根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初始多克隆倾向于将资源更多地分配给根状茎,而初始单克隆倾向于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根系。由此推断,在不同初始克隆分株数条件下,大米草的形态可塑性和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差异显示出在同样资源格局下,初始多克隆的克隆生殖能力较初始单克隆强。初始多克隆生长的大米草较初始单克隆生长的大米草更能占据优势生境,选择生境“觅养”的能力与克隆繁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9.
Lei Yu John J. Stachowicz Katie DuBois Thorsten B. H. Reusch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2023,23(3):592-600
Clonal reproduction, the formation of nearly identical individuals via mitosis in the absence of genetic recombination, is a very common reproductive mode across plants, fungi and animals. To detect clonal genetic structure, genetic similarity indices based on shared alleles are widely used, such as the Jaccard index, or identity by state. Here we propose a new pairwise genetic similarity index, the SH index, based on segregating genetic marker loci (typically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that are identically heterozygous for pairs of samples (NSH). To test our method, we analyse two old seagrass clones (Posidonia australis, estimated to be around 8500 years old; Zostera marina, >750 years old) along with two young Z. marina clones of known age (17 years old). We show that focusing on shared heterozygosity amplifies the power to distinguish sample pairs belonging to different clones compared to methods focusing on all shared alleles. Our proposed workflow can successfully detect clonemates at a location dominated by a single clone. When the collected samples involve two or more clones, the SH index shows a clear gap between clonemate pairs and interclone sample pairs. Ideally NSH should be on the order of approximately ≥3000, a number easily achievable via restriction-site associated DNA (RAD) sequencing or whole-genome resequencing. Another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the SH index is to detect possible parent–descendant pairs under selfing. Our proposed workflow takes advantage of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larger number of genetic markers in the genomic era, and improves the ability to distinguish clonemates from nonclonemates in multicellular diploid clonal spec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