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和(M.mulatta)猴猕的距骨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距骨的一些变量,如楔形指数、距—腓骨连接面长、距骨颈长及总长在两种间存在明显差异。从距骨形态结构和多变量(三维空间模式)分析,短尾猴比猕猴具有更多的地上活动时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四足型灵长类踝关节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发宏  彭燕章 《动物学报》1993,39(4):424-430
对猕猴属5种踝关节和跟骨生物力学和多变量分析的结构表明,踝关节的运动主要与距骨关节面的形态有关。楔形指数和跟骨指数是区别种间差异的重要指标。结合生态学观察的结果推测,短尾猴和藏酋猴的运动方式最为接近,表现出适应地栖四足型运动的特征,而豚尾猴和熊猴有关对的树栖运动方式,猕猴的运动介于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地栖性运动,也有较大的树栖性运动。  相似文献   

3.
观察太行山猕猴跗骨形态结构,并初步探讨其两性分化的模式。根据猕猴齿式及骨垢愈合程度选择成年太行山猕猴跗骨标本52例(雄性15例,雌性37例)。选择4块跗骨(舟骨、骰骨和2块楔骨)的5个形态变量进行观察。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组间差异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猕猴跗骨5个变量的两侧差异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跗骨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雄性大于雌性;第3楔骨的前关节间宽性差最大(F=85.719,P<0.001);其次是舟骨的前关节宽(F=54.213,P<0.001)和第1楔骨的前关节间长(F=51.865,P<0.001)。猕猴足骨与其他灵长类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猕猴跗骨与人类跗骨形状和数量不同,存在着物种、生活习性和运动类型等差异,研究猕猴跗骨的形态结构和性差对生物进化和种间比较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短尾猴下颌骨的性二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红  潘汝亮 《兽类学报》1992,12(3):161-166
对30个成年短尾猴下颌骨的8个有关变量作了性二型研究。单因子分析说明,8个变量均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判别分析得到的第一判别式为:D=-11.013+1.151下颌骨髁长+0.269下颌骨髁宽。当D=-1.271±0.182时,标本为雌性;当D=0.973±0.290时为雄性。雄性下颌骨髁比雌性更长和更宽,且变化较为稳定,可作为种内性别间的鉴别特征。雄性比雌性具有较大咀嚼阻力臂(下颌长),但其他阻力臂则比雌性相对较短。与一些灵长类相同变量的比较说明,短尾猴下颌骨结构与猕猴较为接近,与长尾叶猴则相差甚远。这可反映它们食性和行为方面的亲疏关系。  相似文献   

5.
就取食过程中惯用左手还是右手的问题,我们对安徽省黄山的一群短尾猴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调查的33只个体中,9只惯用右手取食,11只惯用左手取食,另外13只对左右手的使用没有偏好。而且短尾猴在左右手的偏好方面也没有性别或年龄的差异。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猕猴类动物习惯于用左手取食,但是研究群的短尾猴并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我们将短尾猴的研究结果与猕猴属其它种类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猕猴属在这一行为上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滇、川、湘鄂猕猴(Macaca mulatta)肩胛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是中国滇、川、湘鄂猕猴肩胛骨和肩关节形态结构对环境适应性的比较研究结果。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肩胛冈长、肩峰长、关节盂仰角和三角肌止点对猕猴种下分类有重要作用。川西猕猴较大的体重和体型明显不同于湘鄂(华中)和滇南猕猴,表现出更多的地上四足型运动的适应特征。华中和滇南猕猴具有更相似的肩胛骨形态结构,且有更多的树上活动。  相似文献   

7.
采用定点方法,对太行山猕猴下颌骨有关变量作了测量、统计和分析。通过对太行山猕猴下颌生物力学、异速生长的研究表明,雄性下颌相对较长,与此有关的生物力学特点是下颌髁后缘至M1近中侧长、下颌髁后缘至M3下次小尖长和下颌支高等阻力臂减小,而下颌髁长、下颌髁宽、下颌体高Ⅱ、下颌体宽Ⅱ、下颌联合长等变量则增强,使咀嚼力增加。这些特点均与其生态对策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还与有关材料进行了比较,表明太行山猕猴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猕猴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短尾猴和猕猴在中国安徽省南部的分布(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和猕猴(Macaca mulatta)在安徽省的分布见于长江以南,短尾猴限于海拔600—1500米的山地,而猕猴则从平地一直分布到没有短尾猴占据的较高山地。短尾猴所选择的栖息地海拔高度较高,并决定于是否有悬崖和常绿阔叶林。两种猴的分布区,都因人类的严重干扰而缩小。但是,如果其栖息地得到很好的保护,它的种群密度可以接近黄山的水平。两种猴之间的分布界限也反映了它们生态关系的一般形式。  相似文献   

9.
柳杨  李进华  赵健元 《生态科学》2006,25(5):426-429
测定了2个短尾猴和1个红面猴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与猕猴、食蟹猴和叟猴的序列合并比较,分析了核苷酸序列差异和碱基替换特点,并以阿拉伯狒狒为外群,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短尾猴基因序列中A、T、G、C的含量分别为29.0%、25.5%、11.8%、33.6%,红面猴中A、T、G、C的含量分别为29.4%、24.3%、11.4%、34.9%,碱基组成具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短尾猴与红面猴序列间的同源性为90.1%。红面猴与食蟹猴之间的同义替换和异义替换值(Ks、Ka)以及Kimura双参数距离都要小于红面猴与短尾猴之间的差异值,在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叟猴最早分化出来,红面猴并未与短尾猴聚为一支,而是与猕猴、食蟹猴聚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猕猴掌骨和蹠骨长度的性别判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太行山猕猴掌骨和蹠骨长度的性别差异。对24例掌骨和26例蹠骨的长度变量进行测量,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变量判别分析。结果表明: 掌骨和蹠骨的长度变量在性别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各掌骨和各骨的长度顺序在侧别之间和性别之间有一定差异, 但是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P> 0.05) 。用全模型法和逐步判别法根据长度变量分别建立性别判别函数, 其性别正确判别率掌骨分别为91.7%和93.8%, 而蹠骨的性别判别率为84.6%。表明猕猴掌骨和蹠骨长度性别之间存在明显性差。使用掌骨和蹠骨长度变量进行性别鉴定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恒河猴和食蟹猴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确立一种对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个体的遗传鉴别方法。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采用15个多态性微卫星DNA位点对50只恒河猴和50只食蟹猴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的分析,对比两群体间等位基因数目差异。结果筛选的15个具有显著多态性的微卫星DNA位点对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可以进行DNA多态性分析,其等位基因数目均在7个以上,且两群体间有11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利用这些多态性微卫星DNA位点建立一种有效鉴别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遗传背景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实验猕猴被毛氨基酸含量的参考数据和对猕猴饲料氨基酸配比的筛选提供实验基础数据,挑选不同生活环境的猕猴共30只,即笼养猴10只、半自然圈养(猴园)猴10只、野外猴10只,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被毛氨基酸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按不同生活环境分组,猕猴被毛的脯氨酸、缬氨酸、氨和精氨酸以及胱氨酸的含量是人工饲养猴(包括笼养猴和猴园猴)低于野外猴(P<0.01),被毛赖氨酸、组氨酸和氨基酸总量含量是野外猴高于笼养猴(P<0.05)和猴园猴(P<0.01);按性别分组,只有雄性猴的被毛苏氨酸和组氨酸的含量高于雌性猴(JP<0.05),其余氨基酸均无差异(P>0.05).因此,影响猕猴被毛大部分氨基酸含量的因素不仅是食物相应氨基酸的含量,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影响;性别因素对猕猴被毛的大部分氨基酸的含量是没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云南地区恒河猴遗传多样性,为今后开展恒河猴遗传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借鉴和背景资料。方法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测定云南地区恒河猴96份样品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用Mege 4.0和DNA SP软件对变异位点数、简约信息位点数、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等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基于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小进化法(minimum-evolution,ME)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在96份样品中,共检测出了149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4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d)为0.968±0.007,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20。结论云南地区恒河猴存在着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4.
恒河猴是应用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其MHC基因是一个庞大的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的基因群(也称为Mamu基因),在进化过程形成了Mamu基因不同的存在状态,使得不同个体的Mamu基因在数量和功能上有所差异,同时有些个体还产生了特异性的MHC基因,它的多态性和免疫反应的复杂性相对应。因此,恒河猴MHC多态性的研究,有助于生物科学的发展及指导以恒河猴为动物模型的各种实验。本文主要阐述了恒河猴Mamu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部分MHC等位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并简要描述了中国恒河猴特异性的MHC基因。  相似文献   

15.
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猕猴的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跟踪观察法对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猕猴种群的食性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猕猴主要选择季雨林或次生季雨林为其觅食场所,栖息地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种类直接影响其食性,猕猴对植物各部位的采食频度随植物生长期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Serial ultrasonic assessments of gestational sac (GS) and fetal biparietal diameter (BPD) were performed in the Japanese monkey (Macaca fuscata fuscata), rhesus monkey (Macaca mulatta), and crab-eating monkey (Macaca fascicularis). In the Japanese monkey, GS increased linearly for 3-8 weeks, whereas BPD increased in a linear-quadratic manner over 8 weeks to term. Ultrasonic assessments of spontaneously aborted fetuses with BPD growth retardation and diagnosis of a pelvic chocolate cyst also were reported.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观察老年猕猴下丘脑中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及变化情况,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 法,对青年和老年猕
猴下丘脑雌激素受体的表达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雌激素受体免疫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下丘脑的室周灰
质、室旁核、腹外侧核、腹内侧核、弓状核等,雌激素受体阳性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与青年猕
猴比较,老年猕猴下丘脑各个核团的雌激素受体在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数量上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青年猕猴
(P<0.05 或 P<0.01)。表明,老年猕猴下丘脑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显著低于青年猕猴,可能为老年猕猴雌激素缺
乏所致。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现生太行山猕猴与猕猴化石骨指数的差异,对太行山猕猴与广西崇左早更新世猕猴化石的肢间指数(Intermembral index,IM)、臂指数(Brachial index,BI)、股指数(Crural index,CI)和股骨粗壮指数(Robusticity index,RI)等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猕猴化石IM值(96)高于太行山猕猴,BI值(94.5)和CI值(88.5)均低于太行山猕猴,推测该猕猴化石在早更新世时期可能地栖生活,适合于陆地四足行走,同时也验证了太行山猕猴主要为半树栖生活。结合对猕猴化石伴生哺乳动物习性的分析,推测广西崇左早更新世的气候温暖潮湿并有一定的水域,植被以森林和灌木为主,有局部的草地或草坡,其自然环境非常适宜高等灵长类生息繁衍。  相似文献   

19.
太行山猕猴的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猕猴 (Macacamulatta)是世界上地理和生态地位分布最广泛的非人灵长类。我国是唯一的地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均有猕猴分布的国家。直到1987年 ,亚洲最北部的猴群在河北兴隆绝灭以后[12 ] ,自然分布于河南省与山西省交界处的太行山及中条山南段的猕猴就成为亚洲猕猴分布的最北界 ,位于N35°11'~ 35°17',E112°0 3'~ 112°33',地处暖温带。经 1981年以来的调查研究发现 ,太行山猕猴在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与其它地区的猕猴不同 ,是最具研究意义的种群[5] 。猕猴同其它动物一样 ,通过食物与其它动物 ,周围环境及人类物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猕猴脱毛的相关营养学指标的比较分析,为改善人工饲养猕猴脱毛状况及其防治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根据被毛状况分组A、B、C,采集试验猴被毛和血清,测定其微量元素和氨基酸以及血清矿物元素,对各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组试验猴被毛Cu、Fe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Mn、Zn、Pb、As则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被毛脯氨酸、缬氨酸、氨和精氨酸的含量A组和B组极显著低于C组(P〈0.01),酪氨酸含量则是A显著低于B组(P〈0.05),且极显著低于C组(P〈0.01),B组又显著低于C组(P〈0.05);胱氨酸含量C组高于A组和B组(P〈0.01);苯丙氨酸含量是B组高于C组(P〈0.05),且高于A组(P〈0.01),C组又高于A组(P〈0.05);赖氨酸、组氨酸和氨基酸总量含量是C组高于A组(P〈0.05)和高于B组(P〈0.01),A组高于B组(P〈0.05),其余氨基酸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B组的血清Mg、P、Cu和Ca的含量高于C组,其余矿物元素的含量基本一致。结论 Mn过量、Zn的供给不足可能是影响人工饲养猕猴被毛质量的因素;胱氨酸对改善猕猴被毛品质、提高被毛质量应该有一定作用;高营养水平的Ca、Mg、P和Cu可能会影响人工饲养的猕猴的被毛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