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台家坪、水冲口和大庄科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最近对其中鹿科化石的研究鉴定出7个种:步氏麂(Muntiacus bohlini)、化德祖鹿相似种(Cervavitus cf. C. huadeens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华丽日本鹿(Nipponicervus elegans)、始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predavidianus)、双叉麋鹿(E.bifurcatus)及赤鹿(Cervus(Elaphus)elaphus)。其中前6个种产自台家坪和水冲口化石地点的泥河湾组中,层位相当于欧洲的中、晚维拉方期,即早更新世,而赤鹿产自大庄科化石地点,层位目前还不确定,但可能也是泥河湾组。因此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目前发现的鹿科化石至少有6个种。其中的化德祖鹿相似种和山西轴鹿是从晚新近纪残留下来的种类,而步氏麂、华丽日本鹿、始麋鹿和双叉麋鹿是早更新世出现的新种类。如果大庄科地点的层位可以确定为早更新世的话,赤鹿的最早记录则可以回溯到早更新世,其鹿角的演化是始于无冰枝,然后出现冰枝。另外,在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都发现过麋鹿和日本鹿化石,进一步说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海平面曾经下降很多,使得大陆的一些鹿类得以迁徙到列岛上。最后,数量较多的低冠鹿科化石标本指示桑干河盆地一带在早更新世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环境。  相似文献   

2.
一、为什么叫四不像鹿? 你游动物园时留心的话,就会看到一种动物,它的尾似马非马,蹄似牛非牛,角似鹿非鹿,颈似骆驼而非骆驼,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很恰当的名字,叫四不像鹿。现生的四不像鹿(见图)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大型鹿类,为我国的特产动物,世界的珍兽,可与大猫熊齐名媲美。它体长约2米,肩高1米有余。雄鹿较大,体重可达200公斤,雌鹿则较小。雄鹿有角,雌鹿无角。角枝形态很特殊,容易辨认。没有眉叉,主干离头部一段距离后,分前后两枝。一般前枝再分成二叉,后枝长而近  相似文献   

3.
继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在内蒙古化德地区发掘采集到大量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后,笔者的课题组于2013~2016年间在化德的土城子地点发掘采集到不少哺乳动物化石。经过修理和研究,鉴定出鹿科化石的5个种类:布氏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blainvillei)、三角始柱角鹿(E.triangularis)、真角鹿未定种(Euprox sp.)、化德祖鹿(Cervavitus huadeensis)和山西祖鹿(C.shanxius)。其中前3个种类是在化德地区首次发现,而后两个种的牙齿材料也是在土城子地点首次记述。布氏始柱角鹿是一种较大的麂类,以其鹿角具一个粗长而内弯的主枝及一个直接从角环上伸出的较长的眉枝为特征,以前主要发现于山西的榆社盆地,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也找到过,而化德是出现这个种类的第三个地区。三角始柱角鹿以其主枝横切面呈三角形而与布氏始柱角鹿相区别,以前仅见于榆社盆地,因此新发现的三角始柱角鹿将其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内蒙古。真角鹿是从非脱换型鹿角向季节性脱换型鹿角过渡的代表,在欧亚大陆都有分布,化德是继通古尔和四子王旗之后在内蒙古发现这个属的第三个地区。化德祖鹿的鹿角具有4个枝,远端两个枝剑形,在土城子地点是第二次发现,但目前尚未在其他地区发现过,似乎是化德一带的地方种类。山西祖鹿以其下臼齿不具古鹿褶而与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相区别。山西祖鹿在中国北方的分布较广,主要见于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而且在每个地点的化石标本较多,指示其种群密度较大。布氏始柱角鹿、三角始柱角鹿和山西祖鹿是榆社盆地中榆社I带的主要鹿科成员,出现在岩石地层的马会组或生物年代学的保德期。真角鹿的时代分布主要在晚中新世。因此根据土城子地点的鹿科化石判断其地质时代应为晚中新世,而较多的山西祖鹿标本指示化德一带在晚中新世有较广的森林。  相似文献   

4.
记述中国妩蛛科长妩蛛属3新种:匙长妩蛛,新种Miagrammopes spatulatus sp.nov.,双叉长妩蛛,新种Miagrammopes bifurcatus sp.nov.和蹄形长妩蛛,新种Miagrammopes unguliformis sp.nov..  相似文献   

5.
四种鹿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鹿(Ccrvus canadensis macneilli Lydekker)又称“白臀鹿”。是产在我国西藏、新疆和青海交界处及甘肃西部的一种大型鹿,它是马鹿的一个亚种。东北马鹿(Cervus canadesisxanthopygus Milne-Edwards)也是马鹿的一个亚种,产在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东部和我国的东北。爪哇鹿(Cervus timoriensis timoriensis Blainville)产于西印度群岛的摩鹿加、爪哇等岛,是鬣鹿的一个亚种。日本梅花鹿(Cervus nippon nippon Temminck)产自日本列岛。日本梅花鹿的染色体组型据1968年报道为2n=66、67;其余三个亚种(青鹿、东北马鹿和爪哇鹿)的染色体组型目前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鹿科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共有18种,分属獐亚科、麂亚科、鹿亚科和美洲鹿亚科,占全球鹿种的41.7%(盛和林等,1992).在皖南分布的鹿科动物有梅花鹿华南亚种(Cervus nippon pseudaxis)、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黄麂(Muntiacus reevesi)和毛冠鹿(Elaphadus cephalophus)(王岐山,1990).2001年11月从泾县获得一具标本(图1-A,标本现保存于安徽师范大学标本馆),体形及大小似梅花鹿,身体背部毛棕褐色,无明显白斑,尾背面黑色、腹面纯白,但鹿角主干表面光滑,无眉叉及其它分叉.鹿角是鹿科动物所特有的结构,是区别于其它有蹄类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1984年11月,重庆动物园从云南省某边区进口4只亚洲象(Elephas maximus),12月下旬开始粪便检查寄生虫,均发现有同一种前后盘吸虫的虫卵。经自然排虫和药物驱虫,获得一种前后盘吸虫的成虫,经鉴定隶于枝睾科(Cladorchidae Soutwell et Kirshner,1937)芬德亚科(Pfenderiinae Fukui,1929)芬德属(Pfenderius Stiles et Goldberger,1910),确认为一新种,命名为象芬德吸虫(Pfenderius elephse sp.nov.)。新种描述Pfenderius elephse Wu et Zhang,sp.nov.模式标本:正模1,副模21,保存于四川省养猪研究所。虫体乳白色,后端为红色。虫体短粗,卵圆形…  相似文献   

8.
侯素宽 《化石》2015,(2):4-5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素宽博士最近在国际刊物《动物分类学》上发表了在甘肃省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一个真角鹿新种——大真角鹿(Euprox grandis),为目前已知个体最大的麂类动物,其年龄距今约800万年前。真角鹿最初由斯特林(Stehlin)根据发现于德国斯坦海姆(Steinheim)地点的鹿化石所命名。在中国也报道了这个属的一些种,但均为一些脱落的鹿角  相似文献   

9.
叉索叶蝉属Neurotettix Matsumura隶属于角顶叶蝉亚科Deltocephalinae圆冠叶蝉族Athysanini,由Matsumura(1914)根据我国台湾的Neurotettix horishanus 为模式种建立,当时仅知1种.Ishihara(1963)对该属进行了重新描记并补充了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蔡平等(1999)报道了河南宝天曼的1个新种--双叉叉索叶蝉Neurotettix bifurcatus.本文记述采自我国湖南的1个新种脊茎叉索叶蝉Neurotettix flangenus, sp. nov.,至此,该属全世界已知3种,全部分布在我国.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脊茎叉索叶蝉Neurotettix flangenus, 新种 (图1)新种与Neurotettix horishanus Matsumura相似,但本新种阳茎干较短,端部两侧有侧脊,而后者阳茎干细长,端部向背面弯曲、无突起或脊.本新种也与双叉叉索叶蝉Neurotettix bifurcatus Cai et Shen相似,但本新种端部两侧具脊,后者阳茎端部背缘有1对长突、腹缘有1对短突,明显不同.正模♂,湖南郴州苏仙岭,1985-Ⅶ-18,张雅林、柴勇辉;副模1♀,湖南郴州,1985-Ⅶ-5,张雅林、柴勇辉;1♀,湖南郴州,1985-Ⅶ-16,张雅林、柴勇辉;1♀,湖南郴州,1985-Ⅶ-23,张雅林、柴勇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在禄丰古猿地点发现的鼷鹿科化石两属两种,一为简单云南鼷鹿(新属、新种)Yunnanotherium simplex gen.et sp.nov;另一为进步丘齿鼷鹿 Dorcabune progressus (Yan)。新属、种代表了中新世鼷鹿科中一进步类型,根据齿系特征,它与 Dorcatherium 属的亲缘关系较近。进步丘齿鼷鹿无疑与南亚西瓦立克纳格瑞带的同属动物有密切的关系,但具有一些明显的进步性质。  相似文献   

11.
海南坡鹿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 別名:泽鹿、“梅花鹿”、眉角鹿、暹罗鹿 一、分布与数量 我国鹿科动物有19种,在南方热带性地区出产的只有水鹿(C.unicolor)、赤鹿(Muntiacus muntzak)、豚鹿(Axis porcinus)和坡鹿等数种,后者在我国仅分布于海南岛200米以下低海拔的坡地,故名坡鹿。其种的分布范围则包括越南、泰国、缅甸和印度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2.
云南黑鹿和日本屋久鹿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黑鹿(Cervus unicolor dejeeari)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省及邻近一些省内。是黑鹿(C.unicolor)的一个亚种,有关它的染色体组型尚未见报道。我们在北京动物园的大力支持下,对该园的云南黑鹿(一雌一雄)做了染色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哎猎蝽属厘订(半翅目:猎蝽科:盗猎蝽亚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对中国的哎猎蝽属EctomocorisMayr进行了订正。 此属国内以前记述共4种。通过研究发现黑哎猎蝽E.atrox(Stal)实际上包括另一个种——小黑哎猎蝽E.maldonadoi,新种;我们观察的黑哎猪蝽的所有中国标本均比爪哇产的选模标本体大色深,二者雌虫生殖节的构造亦有一定差异,但其色斑型相似;前者是否应作为一亚种或新种尚需研究东南亚一带的大宗标本。二星哎猎蝽E.biguttulusStal与产菲律宾的模式标本在色斑的大小及形状上稍有差异,其地理变异及种群分化有待进一步研究。黑缘哎猎蝽E.erebus Distant,1904是马达加斯加产E.erebus(Distant),1903的同名,故而给前者以新名E.distanti Cai et Lu。“黄斑哎猎蝽”E.flavomaculatusStal为E.yayeyamae(Mats.)的错误鉴定,真正的E.flavomaculatusStal目前还没有在我国发现;由于其中文名称系据E.flavomaculaus的种名而来,所以作者建议E.yayeyamae(Mats.)的中名为“亚哎猎蝽”,这样中文名称不仅是根据其种名的第一个音节的发音,而且还意味着其在亚洲的分布。 根据亚哎猎蝽E.yayeyamae(Mats.)阳茎的特殊结构,建立了双臂哎猎蝽亚属Biarmocoris Cai et Lu,亚属名以其内阳茎体有两个臂状骨化结构而得。 文中为4种哎猎蝽E.atrox(Stal),E.biguttulus Stal,E.erebus(Distant)  相似文献   

14.
瘦枝(虫脩)属Mavellina,隶属于短角枝(虫脩)亚科Pachymorphinae、枝(虫脩)族Ramulini。本属共记载有3种,即褐瘦枝(虫脩)M.souchongia(Westw.);齿瘦枝(虫脩)M.dentata(stl)和仿茎瘦枝(虫脩)M.caulodes(Rehn)。前一种分布丁我国广东和海南岛,后二种分布于东南亚。笔者于1988年收集到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产该属雄虫1头,经鉴定为一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林业大学。  相似文献   

15.
记大连晚更新世马属一新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记述在大连复县古龙山洞穴堆积中发现的马属 (Epuus) 的—新种 (E. dalianensis sp. nov). 它是晚更新世的一种大型马类,曾广泛地分布于中国北方.  相似文献   

16.
梅花鹿(Cervus nippon)和马鹿(Cervus elaphus)为我国主要产茸鹿种。锯茸时出血很多,但很快止血并形成血痂,不发生因失血致死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机制,除血液中其它凝血因子外,与鹿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有关。目前尚未见到国内外关于梅花鹿和马鹿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报道。 本研究用盐析和分光光度法,根据Lambert-Beer定律  相似文献   

17.
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晚更新世鹿科化石新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为  李占扬 《人类学学报》2009,28(3):319-326
记述了在近几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1个鹿科化石新亚种: 灵井山西轴鹿新亚种(Axis shansius lingjingensis sub sp.nov.)和1个属、种未定的潜在新种。前者角冠的主枝呈琴弓状, 并有一定程度的螺旋状, 目前是轴鹿属在晚更新世的唯一代表;后者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同一位置向不同的方向伸出3个分枝, 与鹿亚科其他成员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只有主枝和眉枝(或第一枝)的情况完全不同,而介于晚中新世的皇冠鹿(Stephanocemas)和中、晚更新世的大角鹿(Megaloceros)之间。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在甘肃临夏盆地中中新世早期东乡组地层中发现的1支成年鹿角、3枚颊齿、1枚距骨和1枚跟骨建立了皇冠鹿新种——广河皇冠鹿(Stephanocemas guangheensis sp.nov.)。它是皇冠鹿属中一个体型相当小的种,其鹿角显著掌状化,在成年个体中具有6个角枝。新种鹿角的组合特征区别于皇冠鹿的其他已知种,如中等大小的掌状部和向上伸展的侧枝;掌状部腹面具短的角柄,其横截面为外缘平直的半圆形;未封闭的脱落疤痕浅凹并布满海绵状孔隙。S.guangheensis比早中新世晚期的S.aralensis和S.actauensis进步,但比中中新世的S.palmatus原始。东乡组是临夏盆地中含化石相当稀少的地层,S.guangheensis的发现为确定该组的地层时代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经对2002年与2004年出土于安徽芜湖金盆洞遗址的偶蹄类所做的深入研究,金盆洞遗址的偶蹄类有6个种: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梅花鹿(Cervus(Sika)nippon)、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马鹿(Cervus elaphus)、麂未定种(Muntiacussp.)及古中华野牛相似种(Bisoncf.palaeosinensis)。其中以鹿科为主,以梅花鹿和马鹿为优势种群,具有北方区动物群的特色。它们所指示的时代比和县龙潭洞动物群晚,与巢县银山巢县人动物群相当,为中更新世晚期,在古气候上处于Riss冰期。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以低矮森林为主、间有少量灌木密林及草地,当时的气候与现今的内蒙和甘肃相似。鹿属3个种的同时出现反映金盆洞遗址是史前人类汇集处理猎物的场所。  相似文献   

20.
<正> 一九八○年夏,古脊椎所野外队在山西永济县境内进行第四纪古生物考察时,县文化馆提供;一九七八年在东姚温尧王台修建三级引黄灌溉工程中发现一些打制石器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发掘地点位于中条山北麓的东姚温南、尧王台附近。所收集的动物化石种类计有:长鼻类中的纳玛象(Paleoloxodon namadiccus Falconer et Cautley 1846)德永象(Paleoloxodon tokunagi Matsumoto 1929)相似的一种象;偶蹄类中的马(Equns sp.)羚羊(Gazella sp.)以及斑鹿(Cervus sp.)等;低等脊椎动物有鱼化石和软体动物化石。其中纳玛象生存的时代虽可延续到晚更新世,但此地的标本与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早期的种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