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鸣蝗属一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采自重庆市万盛地区鸣蝗属一新种。重庆鸣蝗Mongolotettix chongqingensis sp.nov.,新种近似于异翅鸣蝗Mongolotettix anomopterus(Caud.)。主要区别为雌性前翅顶端具凹口;雄性前翅达后足股节膝部;雄性得部末节北板具圆形尾片。  相似文献   

2.
张晓妹 《蛇志》2013,25(1):78-80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肌内静脉窦)以及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和髂静脉[1]。有资料显示,如不给予任何干预,30%~40%脑卒中患者可发生DVT,严重偏瘫患者发生率可达60%~70%[2]。而一旦发生DVT,则易致肺栓塞,引起猝死和肺功能不全。为降  相似文献   

3.
郑哲民  欧晓红 《昆虫学报》2011,54(7):838-842
拟科蚱属Cotysoides建立于2000年, 该属的主要特征为体小型; 头顶前缘突出于复眼之前; 触角丝状, 着生于复眼前缘下1/3处; 前胸背板背面密具小瘤突; 中隆线波状, 形成一连串小突起; 后突不超过后足股节顶端; 前胸背板侧片外翻, 后角顶平截; 后翅不达后突顶端; 后足跗节第1节长于第3节。本文记述拟科蚱属6种, 包括1新种, 即断隆拟科蚱Cotysoides interruptus sp. nov. 该新种近似于广西拟科蚱Cotysoides guangxiensis Zheng et Jiang, 2000, 主要区别为: 1)头顶为一眼宽的1.5倍; 2)前胸背板侧片前角钝角形; 3)后翅伸达后足股节膝部; 4)中足股节宽狭于前翅宽; 5)雌性下生殖板后缘中央三角形突出。附有分种检索表、 分布及文献引证。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及西南林业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电刺激家兔尾核头前区(A_4、A_5)能提高痛阈,刺激后区(A_2、A_3)能降低痛阈,两区的刺激均可不伴以可见的运动反应。内囊及胼胝体刺激一般虽可引起明显的运动反应,但痛阈变化不大。刺激前区痛反应压抑点与后区痛反应易化点所引起的痛阈变化和尾核刺激电流的对数呈直线回归关系。前者有明显的后效应,其大小与持续时间亦随刺激电流的增加而加大。刺激后区易化点没有明显的后效应。本文进一步肯定了作者在大白鼠上的实验结果,说明在生理情况下尾核头前区具有镇痛功能,激活它可使痛阈增加,后区的活动则与此相反,对痛反应有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对急诊肢体复合组织缺损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2015年4月到2021年9月选择在本院急诊的下肢复合组织缺损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分配原则把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3例。研究组给予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下肢外侧皮瓣修复治疗,观察与随访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急诊修复治疗,所有皮瓣都创面都Ⅰ期愈合,研究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换药次数、术后上皮组织完全覆盖创面时间、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皮瓣血供优良率为100.0 %,高于对照组的84.8 %(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血肿、伤口感染、血管危象、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0 %,低于对照组的27.3 %(P<0.05)。研究组术后12个月的皮瓣保护性感觉率为100.0 %,高于对照组的78.8 %(P<0.05)。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在急诊肢体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的应用能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皮瓣血供优良率,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远期的皮瓣保护性感觉状况。  相似文献   

6.
1984年7—8月在新疆采集蝗虫时,发现有一属一种为我国新纪录,现报导如下。圆顶蝗属 Acrotylus Fieber 1853,中国新纪录。 体中型,被绒毛。颜面微倾斜;颜面隆起上狭下宽,具纵沟。头侧窝三角形。触角丝状。复眼卵圆形。前胸背板短宽,前缘近直,后缘圆弧形;沟前区长与沟后区几相等;沟前区凹凸不平;两条横沟横切中隆线,中隆线在沟后区明显。前胸背板侧片前、后下角均圆角形。前后翅发达,前翅中闰脉对角倾斜,基部靠近肘脉,端部接近中脉。三对足均被绒毛。后足胫节内端距较长,稍长于后足第一跗节。  相似文献   

7.
记述采自云南省高黎贡山地区尖顶蚱属 Teredorus Hancock 2 新种,即拟短背尖顶蚱 T. brachinotoides, sp. nov. 及周氏尖顶蚱 T. choui sp. nov.。拟短背尖顶蚱近似于短背尖顶蚱,主要区别为:1)体长为体宽的 2.42-2.70 倍;2)侧面观颜面隆起在侧单眼前略凹陷;3)前胸背板总长超过后足股节顶端部分长的9.35倍;4)后足股节内侧黄褐色,基部黑色;5)后足股节下侧内面黄褐色,具2黑斑,外面黑色;6)腹部腹板黄褐色。周氏尖顶蚱近似于白边尖顶蚱,主要区别为:1)前胸背板后突超过后足股节顶端部分长3.50-4.00 mm(♂)或 2.80-3.00 mm(♀);2)前翅长为宽的2.50倍;3)中足股节宽与前翅等宽;4)前胸背板中隆线黑白相间;5)前胸背板侧面色与背板同色;6)后足股节下侧非黑色;7)后足股节内侧黑色。文中附有尖顶蚱属已知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记述采自新疆北部地区异痂蝗属1新种,即黑翅异痂蝗Bryodemalla nigripennis sp.nov.,新种区别于属内所有已知种为:1)前胸背板沟后区两侧具3条侧隆线;2)后翅除基部淡红色外其余部分全黑色;3)后足股节外侧上下隆线均具细齿。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超声诊断的意义,为临床超声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检出85例斑块、23例狭窄、13例闭塞,对照组分别为21例、12例及0例;观察组下肢动脉管腔斑块、狭窄和闭塞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病程10--15年的患者,其足背动脉管径为(1.25±0.07)mm,显著低于对照组;病程超过25年的患者,全部下肢动脉血管管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观察组股前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人群股总动脉、胭动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可有效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且具有无创、可多次检查等优势,费用较低,降低了患者诊疗负担,为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在预防和控制患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老化现象从思春期以前就部分地开始了,人体抵抗病原体的免疫机能下降等现象也从这时开始出现.30多岁是人体生理发育的顶点.40多岁和50多岁人体进一步衰老.人们可从以下各部分观察到人体衰老的过程. 20多岁以前:为人体成长期. 从20多岁起,毛发开始出现老化征候;调节免疫反应的胸腺荷尔蒙的分泌水平在思春期前开始降低;肌肉力度在25岁时最强;男性性器官在18岁时发育成熟,男性荷尔蒙的分泌量此时为最大,而女性尚未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膝骨性关节炎患者(KOA)登梯时下肢肌群肌电活动与关节角冲量与正常人的差异,为康复方案设计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采用Qualisys三维运动分析系统以及Delsys无线表面肌电系统对招募10名符合纳排标准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和10名正常人进行登梯活动的步态检测,采用下肢肌群均方根值、股内外侧肌协同收缩比值、股二头肌和股外侧肌共同活动比值和髋、膝关节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角冲量对比分析与两组登梯时下肢肌群收缩模式对关节负荷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上梯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股直肌均方根值RMS(Root Mean Square)增大(P0.05),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股内外侧肌收缩均方根值比值(RMS(Vastus Medialis)VM/(Vastus Lateralis)VL)减小(P0.05),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腘绳肌与股外侧肌收缩比值(RMS(Biceps Femoris)BF/VL增大(P0.05)。下梯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股直肌均方根值(RMS)增大(P0.05),臀大肌均方根值(RMS)减小(P0.05),股内外侧肌收缩均方根比值(RMS VM/VL)减小(P0.05)。上梯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髋、膝关节冠状面上的关节角冲量大于正常人(P0.05),膝关节在矢状面上关节角冲量大于正常组(P0.05),下梯髋、膝关节冠状面、矢状面上的角冲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KOA组VM/VL、BF/VL与膝关节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角冲量的改变没有直接的相关性(P0.05)。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登梯活动时股直肌的收缩活动增加,股内外侧肌的协同收缩下降,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共同收缩增加,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面对登梯活动时下肢肌群选择性激活和高激活状态协调一致,促进关节稳定。虽然下肢神经肌肉的收缩模式和膝关节负荷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可能是对膝关节负荷产生影响的生物力学因素较多,神经肌肉的收缩模式只是部分影响因素,后续将增加其他生物力学因素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记述中国带斑叶蜂属Emphytopsis Wei & Nie 1新种:斑唇带斑叶蜂Emphytopsis maculoclypea Wei sp. nov.。该新种与刻胸带斑叶蜂E. punctata Wei & Nie, 1998以及单带带斑叶蜂E. unimaculata Wei, 2011近似,但新种的唇基端部、后眶后缘黑色;中胸前侧片上部和中后足基节腹侧具显著黑斑;单眼后区平坦,不高于上眶;单眼后区侧沟十分微弱;锯腹片中部锯节的纹孔线下域高宽比约等于1.8(后两种唇基、后眶后缘、中胸前侧片上部和中后足基节腹侧均无黑斑;单眼后区稍隆起,明显高于上眶;单眼后区侧沟显著;锯腹片中部锯节的纹孔线下域高宽比约等于1.4)。文中还编制了带斑叶蜂属世界已知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关于胶原蛋白的研究,人们近来集中地注意到在细胞内的胶原纤维单体三个多肽亚基(α-链)形成特征的三股螺旋这个事实。从细胞外胶原蛋白的α-链在离体条件下很慢又很不完全的回复重天然状态的事实,人们设想这个原始合成的α-链可能有肽链延仲,而且这些延伸的或“挂了号”的肽链可能导致三股α-链迅速形成一种三股螺旋的结构。之后发现在许多组织内胶原生物合成过程中三股螺旋形成前的一种前体(前胶原蛋白)。Ⅰ型及Ⅱ型前胶原蛋白具有分子量为120,000—125,000的肽链。同时也发现所有的前α-链都含有半胱氨酸(而这个氨基酸在细胞外间质的胶原蛋白中是很罕见的),最近在人体组织中发现的Ⅲ型则例外。前胶原蛋白Ⅲ的双硫键位于前α-链和某些前胶原特有的三股螺旋双硫键稳定分子之间,它们的分子量约  相似文献   

14.
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红外热像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热像图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红外热像仪检查47例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及21例正常人的双下肢。结果 正常人热图像呈现双下肢皮温无明显差异,大腿与小腿中央呈现淡红色、周边绿色、膝部淡绿色、足背淡兰色。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热图像,患肢温度分布混乱。高温区与低温区温差在0.5℃以上,静脉炎区域高温呈红色,血栓闭塞区域低温呈绿色,足背与足趾低温呈兰色。结论 红外热像图能直观显示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部位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汪培清  郭水英 《蛇志》2000,12(4):46-47
目的 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热像图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红外热像仪检查4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及18例正常人的双下肢。结果 正常人热图像呈现双下肢皮温无明显差异,大腿与小腿中央呈现淡红色、周边绿色、膝部淡绿色、足背淡兰上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热图像,双下肢温差在1℃以上,色彩明显不一致,患者的闭塞区呈现绿色,在闭塞区以上呈现高温为淡红色,以下低温为兰色。结论 红外热像图能直观显示下肢动  相似文献   

16.
1963年毛氏首先发表超声波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初步报告,由于用A型诊断推广较难。72年McDonald、85年王氏和党氏、88年Pathria先后报道B型诊断膝部疾病。超声诊断不仅对软组织病变有效,且对骨病变也有效。 一、关节的解剖与功能 膝关节是人体关节中负重多、运动量大  相似文献   

17.
新疆蝗虫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学祖 《昆虫学报》1955,(4):463-474
(一)新疆蝗虫种类繁多,发生为害面积亦大。1953年全新疆发生面积为762,000公顷,共防治95,703公顷。经两年来的初步观察,蝗虫中为害性较大,分布较普遍的有下述九种。 1.迁移飞蝗一年发生一代。1952年8月所产之卵,最早于1953年4月下旬孵化,至6月6日变为成虫。蝗卵在地下发育阶段,长达8月之久。 2.意大利蝗主要特征在其突出之前胸腹板刺;前胸背板有中脊和侧脊;雄虫尾须末端分裂为三叶,中叶之末端不及上叶末端。 3.西伯利亚蝗为牧区中牧草的大敌害。成虫主要特征为触角末端变粗;雄虫前足胫节膨大如梨状。 4.克鲁斯蝗沟后区上之花纹变宽,成三角形;前翅不超过后足膝部;后足胫节红色。而鞑靼蝗沟后区上的花纹前端并不变粗。 5.侧视土克曼蝗头部倾斜;前胸背板上除有较长大的X形图案外,中脊上尚有纵行花纹;后足腿节和胫节黄色,间隔以黑色斑纹。 6.轮翅蝗前胸背板之中脊拱起,其两侧有X形图案;后翅基部淡黄绿色,中部有一条宽而弯曲的黑色条纹,不及后翅的后缘。 7.盐地圆背蝗沟前区小而狭隘;后翅基部淡红色,中部及翅端各有—条宽的黑色条纹。与盐地圆背蝗相似者,尚有八纹圆背蝗。 (二)对上述九种蝗虫之分布,卵囊及卵壳上之花纹,均分别叙及;并附有作者原绘图六幅。在调查蝗虫分布密度及蝗种鉴别上,识别卵囊较有根据。  相似文献   

18.
手腕部与膝部骨龄之间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用Fels和RWT法评定了4902对2—17岁儿童青少年的手腕部和膝部骨龄。男女各年龄组骨龄的平均绝对差值为0.34—0.87岁,标准差为0.31—0.68岁。8—11岁前,这两个值往往随年龄增加;14岁前,男性一般大于女性。最大差值范围为1.45—2.99岁,其年龄变化往往不规律,但11岁前(男)和9岁前(女)常常增加。手腕部和膝部骨龄之间所存在的较大的绝对差值不能完全用观察误差加以解释。两部位的骨龄不能互相替代。所以,用骨龄预测成人身高和确定干骺固定术的时间,至少在5%的儿童中明显地受到骨龄部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贻贝科贝类的幼虫和幼贝期发育阶段形态结构的出现和变化顺序进行了研究,其约60个不同分类单元的个体发生可归纳为4种形态发生类型或模式。主要对3个形态发生区域的阶段形态结构的起源、发育变化和同源性做了研究。其一,即中央区域,开始形成于前双壳Ⅰ期(PD-Ⅰ),在某个分类单元它可以在前双壳Ⅱ期(PD-Ⅱ)和幼贝期(N)形成,而在其它分类单元则在前双壳Ⅱ期、幼贝期和双壳期(D)形成;第二区域,即背部后区,在幼贝期出现;第三区域,即背部前区,出现于双壳期。双壳期背部后区在某个分类单元起源于幼贝期的形态构造,在其它分类单元则可能起源于双壳期的形态构造。与在贻贝分类学上应用的成体特征相比,早期发育阶段中央和背部后区的形态结构显示出很明显的发育顺序或特征变化规律。根据以前人们熟知而尚未应用到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中的早期发育阶段形态特征,作者重新修订了Soot-Ryen的现生贻贝科种上阶元分类系统,重新提出了科内系统发育关系。修订的分类系统表明,Scarlato and Starobogatov(1984)提出的贻贝科各亚科由偏顶蛤亚科开始,沿4条系统发育路线演化发展,对应其早期发育阶段的4类形态发生类型或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为广泛性髂 -股静脉闭塞 ,因髂 -股静脉为下肢静脉回流唯一的主干通路 ,所以此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严重类型。临床虽不多见 ,但后果十分严重 ,临床护理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至关重要。我科从 1 99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 2月共收治髂 -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47例 ,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7例中 ,男 1 3例 ,女 34例。其中双侧 1 0例 ,左侧 2 9例 ,右侧 8例。发病年龄为 2 3~ 76岁。并发下肢静脉性溃疡 1 0例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 8例。1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