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和长自山地区,灰鼠为主要狩猎对象之一。为了保证猎获物——灰鼠皮张的质量,研究灰鼠的换毛期和换毛序,对确定灰鼠的狩猎期是有一定意义的。关于灰鼠换毛期和换毛序的研究,在国外文献中已有详细的记载,但大多偏重于换毛期和换毛序中的脱毛序和生毛序的研究,而对于换毛序中长毛序的研究却极少见到。我国兽类换毛序的研究尚未开展,同样还缺乏灰鼠换毛序的研究。我们  相似文献   

2.
目前研究换毛序所利用的方法主要是依据皮板的色译来确定换毛的程序。由此得出关于换毛程序性的异同,甚至可作为探讨某一类兽间亲缘关系的准则。这种换毛序的研究是动物生态学上常用的方法,作为说明兽类的一般换毛情况是可以的;但是,要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并结合生产,为确定狩猎期和猎物品质的等级等提供根据,则是不够的。一般在换毛期,皮板由于新毛的芽体(毛茸,毛乳头)中含有色素及形成新毛芽体时皮肤微血管增多,色  相似文献   

3.
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四川、甘肃等地。是山区常见种类,具一定经济价值。因其换毛独特,又不见该鼠换毛序方面的研究报道,特做观测,以求揭示其换毛序的部分规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荆璞  张伟  华彦  刘微 《生态学报》2013,33(16):5126-5131
为了解松鼠东北亚种(Sciurus vulgaris manchuricus)秋季换毛期的被毛性状与保温性能变化的关系,选取2011年9月25日至12月15日期间采集的在哈尔滨室内人工养殖的27张雌性松鼠东北亚种生皮为材料,对背臀部毛皮样本进行传热性能测试,同时对该部位的披针毛、绒毛的长度和毛根出现无髓样本比例进行测量计算。结果表明:1)随着秋季换毛期的时间后移,新生冬毛长度不断增加,毛皮传热系数不断减小。当被毛生长结束时,保温性能达到恒定。2)披针毛长度、绒毛长度、披针毛毛根无髓段比例、绒毛毛根无髓段比例这4个被毛性状因子两两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此4个性状因子皆与毛皮传热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以上反映了在气温渐冷的秋季换毛期每时间阶段被毛的长度、生长程度、保温性能的具体变化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山东日照地区刺猬的生态习性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记述了刺猬的栖息地,活动范围、食性食量、换毛(刺)期,休眠交配、产仔育仔,幼仔生长等情况,对了解刺猬在自然界的生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据美国Cornell大学动物学系报导,在夏季换毛期后,给予水貂仔兽和成年兽4L/20D(4小时光亮/20小时黑暗)的光照条件,能促进冬季毛被的生长。冬季毛被成熟后,每日逐渐地增加光照时间,也能使水貂提早发情。 当从4L/20D突然改变为16L/8D时,不是抑制生  相似文献   

7.
黃鼬(Mustela sibirica Pall.)换毛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毛皮业生产中,黄鼬皮(元皮、黄狼皮)从来就是产量大宗的一种皮张。我国对黄鼬皮的产量利用,曾占世界第二位。近来,由于种种原因,虽有下降,但仍占有一定地位。同时,黄鼬皮作裘或工业品的历史远较国外为早。我国人民利用黄鼬皮极普遍,而国内尚无黄鼬换毛的资料。因此,研究黄鼬的换毛序为生产部门提供合理的狩猎期和采购期,对于提高毛皮  相似文献   

8.
林麝幼体的换毛序和胎毛、夏毛、冬毛的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正强  徐玲  李波  徐宏发 《兽类学报》2006,26(1):101-104
被毛是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有关动物换毛序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1853年Browne开始研究毛发结构以来,人们对毛发的形态学、分类学和种属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已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随着电镜技术的应用,这些方面的工作在逐渐深入(曹汉民等,19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南郑县南湖公园于1986年7月15日收购1只猕猴(Macaca mulatta),雌性。入园时,食欲正常,健康,无任何病状,其毛色及活动情况与园内另外15只猕猴一样,并一起混养。 1987年4月20日,该猴产1死胎,3天后,死胎被该猴吃掉一部分,6月开始换毛,脱毛速度比一般产仔母猴要快。这时新毛颜色开始从臀、背至头部变白,全身无杂色毛,皮肤也逐渐变白。1990年10月,该猴体重已达6.5公斤,体长750毫米;尾长215毫米;后足长154毫米;耳长38毫米;年龄11—12岁。现公园将其与另1只成年雄猴并居,专笼成对饲养。有关猕猴毛色白化变异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马鹿东北亚种被毛形态结构的季节性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辛  张伟  金煜 《兽类学报》2005,25(4):414-416
被毛作为哺乳动物特有的组织,具有保护和保温功能,一些季节性换毛动物需要通过更换被毛以适应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环境(王泽长,1963;景松岩和张伟,1993)。因此,研究动物被毛结构与功能的季节性特征,对揭示被毛在物种生存和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张伟和徐艳春,2003)。对毛的结构多态性和功能多样性研究是国际毛发形态学研究中的前沿领域(Yalden,1985;Gaudette,1985;syred,1991;甘雅玲和郭中伟,2003;张伟和徐艳春,2003)。以往的毛发形态学研究多限于反映物种的特异性,并应用于分类鉴别方面(朱小曼,1987;张伟,1994;金煜,1995)。在强调毛发结构物种特异性的同时,忽略或淡化了其变异性,更缺少对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马鹿东北亚种(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为季节性换毛动物,绒毛退化,其被毛主要由上毛构成。本选择马鹿东北亚种的冬季和夏季上毛作为研究对象,初步测量了冬季和夏季其臀部、后肢上部、后肢下部及蹄部上毛的形态和微观结构数据,比较其季节性差异和部位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