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麋鹿发情期主要活动的时间分配及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本文报道麋鹿在白天主要处于休息状态,早晨、黄昏是它们的摄食时间;成年雌体中的各项活动频率未显示出有明显差异;但雄鹿与雌鹿之间在活动时间分配上有明显差异,而且,雄鹿中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也表现出有所不同。在攻击行为方面,群内表现出有不同的特权形式;而在交往行为中,发现较多的频次出现于相同性别、年龄和同一阶层中。  相似文献   

2.
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序位等级与成功繁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探讨雄性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的吼叫行为与序位等级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成功繁殖中的作用。2000年7-8月,在北京麋鹿苑选定12头成体雄鹿,用目标取样法观察记录每头鹿的吼叫、圈群和交配行为的发生频次。用有效比值[被雌鹿接受的频次/雄鹿圈群(或交配)的总频次]来衡量雄鹿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的有效性。依据雄鹿在发情期的表现状态,把雄鹿归为3类:占有雌鹿群的“群主”(4头)、未占有雌鹿群而挑战“群主”的“挑战者”(5头)和远离繁殖群的“单身汉”(3头)。不同序位等级雄鹿的吼叫频次、圈群(或交配)行为频次、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的有效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吼叫行为的分析表明:“群主”吼叫频次最高,“单身汉”吼叫频次最低。“群主”的有效值最高,“单身汉”的有效值最低。据此认为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与其序位等级密切相关,而序位等级又决定了雄鹿参与繁殖的机会。此外,还记录到占群雄鹿的警戒吼叫,这是对Wemmer et al.(1983)警戒吼叫行为仅见于雌鹿的观察结果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缅甸坡鹿(Cervus eldi thamin)雌性群等级序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11只雌性缅甸坡鹿合群后等级序位建立过程进行了观察,用全部事件取样法(Alloccurrence sampling)对坡鹿的14种社会行为进行了记录,在观察期内记录到1145个社会行为中有962次(84%)是侵犯行为,183次(16%)友好行为。根据侵犯指数和优势指数排列了各个体的优势等级序位,经用兰道氏(Landau's)指数测定,坡鹿群的优势等级序位是很强的线性等级序位。坡鹿在合群后,通过激烈的争斗建立群内的优势等级序位;然后以较温和的威胁姿态来维持已建立的等级序位。新的入侵者进入已建立等级序位的鹿群会触发起重新争夺序位的激烈争斗。  相似文献   

4.
雄性海南坡鹿发情期泥浴、沙浴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2-5月间,在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保护站的养鹿场内对7只半野生雄性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的泥浴和沙浴行为、进行泥浴和沙浴行为的雄性个体的年龄、等级序位和交配成功次数进行了观察记录,以确定雄性坡鹿的泥、沙浴行为是否与雄性个体的年龄、等级序位和交配行为相关.本实验对以下3个假说进行了检验:(1)性成熟的雄鹿的泥浴行为多于刚刚性成熟的雄鹿;(2)优势雄鹿泥浴的频次和持续的时间多于非优势个体;(3)泥浴的次数与交配次数正相关.研究期间记录到雄性个体的79次泥浴和171次沙浴行为,性成熟雄鹿的泥浴和沙浴的频次显著地高于刚刚性成熟的雄鹿(P<0.01,Friedman nonparametric two-way ANOVA);不同等级序位的雄性泥沙浴持续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优势雄鹿的泥浴频次显著高于非优势个体(Wilcoxon signed ranks 检验,P<0.01);雄鹿的泥浴和沙浴的频次分别与交配次数显著正相关(r=0.802, P<0.05, n=7;r=0.919, P<0.01, n=7;Pearson 检验).雄性海南坡鹿沙浴与泥浴是雄鹿发情期中的优势炫耀行为,对雄性个体的繁殖成功与否具有重要的意义[动物学报 53(3):417-424,2007].  相似文献   

5.
雄性麋鹿的交配机会、社会等级和皮质醇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北京麋鹿苑研究了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社会行为、社会等级和血清皮质醇水平,并分析了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按照雄性麋鹿的行为,将雄性麋鹿分为优势群和从属群。优势群包括群主和挑战者,从属群包括单身汉和被淘汰群主。使用SJ—Ⅰ型事件记录器进行常规行为取样,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皮质醇含量。发现:(1)优势雄鹿的发情行为频次明显高于从属雄鹿;(2)攻击行为的发生频次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3)血清皮质醇含量在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由此我们认为,发情期雄性麋鹿的社会等级序位影响许多行为的表达,优势雄鹿成功交配的机会比从属雄鹿多。而攻击行为和肾上腺皮质醇的分泌与社群等级无明显相关,可能是麋鹿在圈养状态下的一种适应策略,这将有利于缓解发情期雄鹿的紧张,从而允许更多的能量投放在发情交配上。  相似文献   

6.
滇金丝猴的社会行为和栖息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世来  鲜汝伦 《兽类学报》1989,9(3):161-167
据野外和笼养观察,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主营攀跳型树栖生活。具多雄多雌混合集群的社会结构。社群以“小家庭”为基础,并具三角式序位。主食粗纤维植物,食量大,家域广。春秋繁殖。游荡性活动,无固定夜宿点和明显的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7.
不同社群序位布氏田鼠的繁殖行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国康  施大钊 《兽类学报》2003,23(3):220-224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捕自内蒙古草原的不同序位布氏田鼠的繁殖行为特征。结果表明,雌鼠对雄性配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高序位雌鼠获得被选择、交尾及产仔的机会最多,较低序位雌鼠若被选择并且产仔,则其序位将随之上升;高序位雄鼠对各个序位雌鼠均可选择,且在繁殖期间对同性个体表现很强的攻击性,以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在社群繁殖中高序位雌、雄个体的作用明显高于低序位个体,这是布氏田鼠种群长期选择进化的生存策略。实验支持了布氏田鼠为混交制、一雄多雌的婚配制度推论。  相似文献   

8.
休情状态下圈养麋鹿昼间冲突行为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休情期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冲突行为与等级序位的关系以及冲突行为的促发因素,于2015年4月、11月和2016年12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圈养麋鹿昼间冲突行为进行了观察,共记录到1 452次冲突行为。结果显示:同年龄阶段雄鹿的等级序位高于雌鹿;同性别的成年体壮个体的等级序位高于未成年个体;麋鹿昼间冲突行为的表达方式与麋鹿自身体表特征有关,冲突行为的表达方式在硬角期、脱角生茸期和茸角硬化期3个阶段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休情期因争夺食物资源发生冲突行为的比例最高(61.55%),从动者的行为以采食行为比例最高(36.61%),3个阶段之间和上、下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情期内冲突的激烈程度偏低,从动者反抗次数少(20.25%)。本文为大丰麋鹿种群的饲养、管理与驯化,以及麋鹿迁地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南坡鹿雄鹿发情期的吼叫行为及其在繁殖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8年 3~ 5月期间 ,于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养鹿场内共记录到 7只半野生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雄鹿发情期 4 6次吼叫 ,但未见到雌鹿发出吼叫的现象。记录到的所有吼叫均由年龄大于4 5岁的雄鹿发出 ,其中 1只雄鹿的吼叫达 2 2次 ,占 4 7 8%。雄鹿的吼叫由连续的 3~ 13声组成 ,整个吼叫过程持续 9~ 2 3s ,吼叫频率为 [3 4 74± 6 90 ( 2 5 ) ]声 /min。雄鹿每次的吼叫声数及持续时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雄鹿的吼叫在白天和夜间均能听见 ,但主要发生于 8:0 0~ 9:5 9及 17:0 0~ 17:5 9两个时间段。吼叫是雄鹿繁殖活动的一个表现指标 ,它与雄鹿的蹭角、泥浴、争斗胜利、交配成功或追逐发情雌鹿等优势行为显著正相关。因此 ,我们认为吼叫是雄鹿发情行为中的一种优势炫耀行为 ,具有明显的繁殖意义。  相似文献   

10.
麋鹿繁殖行为和粪样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1997年7-9月和1998年3-7月间,在江苏大麋鹿保护区共观察到麋鹿的27种繁殖行为,雄鹿有17种,雌鹿有10种,在1998年3-7月间,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鹿麋样中的性激素水平,包括雄鹿的睾酮,雌鹿的酮,雌鹿的孕酮、雌二醇和雌三醇。实验结果表明:1许多繁殖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P〈0.05),如雄鹿的求偶行为、标记行为和性行为及雌鹿的性行为等在发情期有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