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作大豆根分泌物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6
采用砂培,水培和室内培养等试验方法研究了连作大豆根分泌物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连作和轮作大豆根分泌物对半镰孢菌,粉红粘帚功和尖镰孢菌尤其是对半裸镰孢菌的生长有明显的化感促进作用,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低浓度时,连作大豆根分泌物对半裸镰孢菌和粉红粘帚菌生长的化感促进作用明显大于轮作大豆,差异达显著水平,同一茬口,高浓度根分泌物半裸镰孢菌生长的化感促进作用小于低浓度,而且在连作大豆中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对照相比,高浓度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L5和B5)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尤其是对半裸镰孢菌的生长有化感抑制作用,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低浓诬的邻苯二甲酸和丙二酸对半裸镰孢菌,粉红粘帚菌和尖镰孢菌的生长有化感促进,部分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采用GC-MS分析法鉴定了培养试验获得的大豆茬腐解2周、4周产生的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性组分产物,并对腐解2周、4周、8周各组分产物进行了化感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根茬腐解产物(含微生物菌源根际土中的有机化合物)十分丰富,有酸类、酯类、醇类、醛类、酚类、烃类等物质,其中有些有机化合物已被研究证明是化感物质,还有些未见报道;不同腐解时间产生的有机化合物有一定差异;对腐解决物进行生物检测试验,发现大 相似文献
3.
大豆根茬木霉腐解产物的鉴定及其化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采用不同极性溶剂环己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连续提取及XAD 4树脂提取大豆根茬木霉腐解产物 ,并对各提取组分进行了化感作用研究 ,对化感作用明显的组分用GC MS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 .结果表明 ,大豆根茬木酶腐解产物的 2周、4周环己烷、乙酸乙酯、XAD 4树脂提取组分能显著抑制初期大豆种子萌发 (2 1h) ,随大豆种子萌发时间的延长 ,抑制作用减弱 .2周、4周根茬各提取组分对大豆种子萌发中的胚根生长 ,所表现出的化感抑制作用规律是 :0 .5 0、1.0 0gDW·ml-1乙酸乙酯、XAD 4树脂提取组分与 0 .10、0 .2 5 gDW·ml-1乙酸乙酯、XAD 4树脂组分及环己烷提取组分胚根长的RI值 (化感作用效应指数 )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乙酸乙酯、正丁醇、XAD 4树脂提取组分中的有机化合物种类有 :有机酸、酚、醛、酮、苯、胺、腈、酯等 ,其中大多为化感物质 . 相似文献
4.
大蒜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苍山白蒜和蔡家坡紫蒜为材料,采用水培方法收集根系分泌物,研究了2个大蒜品种的根系分泌物对莴苣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及对黄瓜枯萎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2个大蒜品种的根系分泌物对莴苣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表现为低浓度(0.1、0.2 g·mL-1)促进、高浓度(0.4、0.6 g·mL-1)抑制,高浓度时蔡家坡紫蒜的抑制作用大于苍山白蒜;对黄瓜枯萎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随着根系分泌物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增强,其中黄瓜枯萎病菌较敏感,且蔡家坡紫蒜的抑制作用大于苍山白蒜. 相似文献
5.
6.
花生根分泌物的鉴定及其化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改进的根系分泌物循环收集系统收集花生根系分泌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其结构,并研究了花生根系分泌物对花生青枯病原菌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花生根系分泌物中主要含有丙三醇、苯甲酸、3,5-二甲基苯甲醛、苯乙酮、硬脂酸、棕榈酸和乳酸等7种物质.7种根系分泌物中只有苯乙酮在浓度低于0.1g·L-1时,对花生青枯病原菌生长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发现,苯乙酮浓度超过0.1 gL-1后对花生青枯病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一结论为利用苯乙酮调控花生青枯病害的发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的初步鉴定及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了用无水乙醇浸提的结荚期重迎茬大豆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并对其化感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重迎茬大豆根土壤中主要含有有机酸类、酯类、醇类、酮类、醛类、苯类、酚类、烃类及萘、呋喃类等有机化合物;其中包含很多普被报道过的化感物质,在本试验的根本土壤用量条件下,其醇提液对大豆种子萌发及胚根生长未表现出化感作用,这可能与其致害浓度有关,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化感 相似文献
8.
连作大豆植株化感作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60,自引:10,他引:60
使用组培技术在无菌条件下研究了大豆根系分泌物和大豆组织水浸液对大豆苗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大豆根系分泌物和大豆组织水浸液对“下茬”大豆苗的生长和某些生理活性均有显着影响。这种影响与大豆苗生长激素代谢紊乱有关。从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水浸液中均分离出了已知酚酸类化感物质香草酸、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这类物质的影响对大豆连作障碍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抗病性茄子为试材,即抗病类型Solanum tor、S.sis,耐病类型立原紫茄,感病类型西安绿茄,研究了不同茄子品种抗黄萎病特性,根际微生物结构与黄萎菌数量的变化,茄子根系分泌物对黄萎菌的化感作用,并利用GC-MS对根系分泌物的成分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抗病类型的根系分泌物既可以直接影响黄萎菌的生长、发育,又可以通过调节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间接影响黄萎菌的生长,达到抗病效果。而感病类型则正相反。推断这可能是因为抗病类型根系分泌物中存在醇类、胺类、吡喃类、芴类等特异物质,而感病类型根系分泌物中酮类、酚类、酯类、酚酸类物质种类或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
水稻化感品种能从根系分泌释放化感作用物质 ,长期以来 ,酚酸类物质被认为是水稻根分泌的主要化感物质 ,但这一结论常常被质疑。利用连续循环和直接树脂吸收两种方法采集典型的水稻化感品种 PI31 2 777幼苗的根分泌物 ,并用液相色谱 /质谱(L C/ MS)联用技术鉴定了根分泌物中的非酚酸类物质。结果显示 ,水稻 PI31 2 777幼苗根系能分泌释放 7-甲氧基羟基肟酸、羟基肟酸、3-异丙基 - 5 -乙酰氧基环己烯酮 - 1、5 ,7,4′-三羟基 - 3′,5′-二甲氧基黄酮、二萜内酯 A和二萜内酯 B6个非酚酸类化合物。经液相色谱 (HPL C)定量分析 ,这些化合物在水稻生长 1 0 d的根分泌物中的浓度为 5~ 1 9μmol/ L。进一步的生测结果显示 ,这些化合物在其释放的浓度范围能对稻田常见的稗草和异型莎草有抑制活性 ,尤其是这些化合物的等摩尔混合物的抑草活性增加 ,同时水稻根分泌物的抑草活性与土壤载体显著相关。表明羟基肟酸、环己烯酮、黄酮和二萜内酯四类非酚酸类物质是水稻的主要化感物质 ,这与近期愈来愈多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东部山区林地生态分类系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数字高程模型和SPOT-5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在辽宁东部山区有代表性实验区域内,完成了生态土地类型(ELT)和生态土地类型相(ELTP)两个等级的分类和绘图,构成了生态分类系统(ECS)等级结构中最低的两个层次.实验区域内共得到5种ELT和34种ELTP.ELT的划分以环境特征为基础,表征了植被分布的潜在状况和森林生态系统潜在的生产力.ELTP是对ELT的再划分,是生态分类系统的最小单元,相当于我国林业区划中的小班.ELTP既包含ELT中的环境信息又包含现存植被构成的信息,具有空间精准、生态学含义明确的优点.在森林管理活动中,采用ELTP代替小班可以从景观尺度科学地指导森林经营计划编制,调整森林管理方式,实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2.
嫁接茄子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砧木、不同浓度和不同生育期嫁接茄子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嫁接茄根系分泌物与自根茄相比,促进了茄子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各砧木品种嫁接茄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发芽率和苗高最高,增加29.1%和37.1%;不同浓度试验结果呈现“低促高抑”的规律,当浓度为0.04g·ml-1时发芽率最高,比对照增加50%,当浓度增加到0.24g·ml-1时,根长比对照降低了30.3%;在生长后期嫁接茄的根系分泌物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小于前中期,而自根茄抑制作用增强.因此,生产中使用嫁接技术是缓解由自毒作用引起的连作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的化感效应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使用组织培养技术、生物测试法及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南瓜组培根在不同生长时期与不同营养谐迫下(利用正交设计调节标准B5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质和激素)根分泌物对南瓜、萝卜和小麦3种受体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南瓜具有自毒作用,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对受体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现出高抑低促的作用表型;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产生化感作用的活性与南瓜组培根生长速度有关,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的生长抑制活性以15~17d即生长速度指数末期为最高,21d生物量最大时的南瓜组培根根系分泌物的生长抑制活性最低;营养元素的改变明显影响了南瓜根系分泌物的产生,并通过筛选出能诱导南瓜组培根对受体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激素种类和含量的最优化组合,为研究南瓜化感作用营养胁迫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草莓(Fragaria ananassa)根系分泌物的自毒作用是草莓连作病害发生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组织培养技术提取草莓根系分泌物,并对其自毒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含有根系分泌物的生根培养基中定植的草莓组培苗,其生根、根系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生物量显著下降,而且根系分泌物对草莓幼苗根系生理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根系TTC还原活性下降、相对电导率增大、SOD酶活性降低及MDA生成量增多等方面,并导致草莓幼苗生长发育不良、病害加重。说明草莓根系分泌物具有自毒作用,连作条件下田间根系分泌物逐年积累后产生的自毒作用,可能是草莓再植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石油污染土壤中菲、蒽和正十六烷的微生物降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模拟自然条件下,考察了芳香烃(菲、蒽)和脂肪烃(正十六烷)单独存在以及共存于土壤中时,土著微生物对它们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土著微生物对它们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菲、蒽或正十六烷单独存在于土壤中时,其微生物降解速率常数分别为0.0226、0.0283和0.0096 d-1。菲和正十六烷共存时,正十六烷能够作为土著微生物降解菲的共代谢底物,促进菲的降解,使菲的半衰期比其单独存在于土壤中缩短44%;同时,正十六烷的加氧酶被菲诱导,使其活性提高而增强对正十六烷的降解作用,其微生物降解半衰期比其单独存在于土壤中缩短49%。菲和蒽共存促进了土著微生物对菲的降解,却抑制了对蒽的降解。 相似文献
16.
对紫穗槐非接种(AM- Rh-)、单接种根瘤菌(Rh )、单接种AM真菌(AM )和双接种(AM Rh )处理,研究AM真菌、根瘤茵对宿主植物紫穗槐侵染情况,并采用经过改良的根部微生物趋化试验手段研究AM真菌侵染根系后分泌物对根瘤茵的趋化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接种AM Rh 情况下,使宿主先于AM ,Rh '处理形成根瘤,且双接种能够显著提高菌根侵染率;在共生体形成期间,AM真菌与根瘤菌之间存在着识别互动反应和一定的信号物质,接种AM真菌对根瘤菌有正趋化作用;同时,外界温度对AM真菌.宿主植物一根瘤茵三者共生体初始信号识别也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紫穗槐非接种(AM-+Rh-)、单接种根瘤菌(Rh+)、单接种AM真菌(AM+)和双接种(AM++Rh+)处理, 研究AM真菌、根瘤菌对宿主植物紫穗槐侵染情况, 并采用经过改良的根部微生物趋化试验手段研究AM真菌侵染根系后分泌物对根瘤菌的趋化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接种AM++ Rh+情况下, 使宿主先于AM+、Rh+处理形成根瘤, 且双接种能够显著提高菌根侵染率; 在共生体形成期间, AM真菌与根瘤菌之间存在着识别互动反应和一定的信号物质, 接种AM真菌对根瘤菌有正趋化作用; 同时, 外界温度对AM真菌-宿主植物---根瘤菌三者共生体初始信号识别也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以水稻亚种间杂交组合Ⅱ优2070及恢复系2070、Ⅱ优419及恢复系中419为材料.应用HPLC和ELISA法测定灌浆期间根系伤流液中根源细胞分裂素(CTKs)种类和数量以及稻叶和籽粒中细胞分裂素组分含量的变化.研究表明在亚种杂交稻及其恢复系灌浆起始阶段,玉米素(Z)占总CTKs的比例高达62.8%-89.1%,是根系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的主要成分.而二氢玉米素(diHZ)和二氢玉米素核苷(diHZR)则在灌浆后期明显上升,这种变化动态与II优2070和2070剑叶中ZRs(Z+ZR)、diHZRs(diHZ+diHZR)的波动变化是相符合的。与根系伤流液的主要细胞分裂素组成不同,IPAs在叶片和籽粒中占总CTKs量的比例最高。说明在灌浆期间.根系伤流液中CTKs的种类及其活性存在着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细胞分裂素代谢酶活性变化及其相关酶基因表达的不同有关。讨论了强、弱势粒的CTKs组分的变化与籽粒结实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