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铝对水稻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贵玉 《广西植物》2004,24(1):77-80
以不同浓度的铝处理水稻幼苗 ,研究铝对水稻幼苗的生理生化效应。结果表明 ,5 0 μmol·L 1的铝对水稻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 ,高于 5 0 μmol·L 1后 ,随着铝浓度的增加 ,植株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株高、根长、鲜重和干重均下降 ;叶片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下降 ,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 ,细胞膜透性增大。表明高浓度铝的毒害 ,导致体内保护酶活性受到抑制 ,膜系统受到伤害 ,从而影响水稻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铝对马尾松幼苗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铝对秋茄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铝盐(0-100 mmol/L AlCl3)处理后秋茄的各种生理反应,对幼苗的生长、净光合效率、膜脂过氧化作用、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与胁迫程度及时间的关系作了对比研究,特别分析了高浓度(25-100 mmol/L Al3+)胁迫下,秋茄叶片和根部活性氧清除系统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在10 mmol/L浓度以下,秋茄在生理特性上表现出对铝胁迫的最大适应性,能维持正常生命生长过程。当浓度增加至25-100 mmol/L,秋茄的生理反应较为敏感,膜脂过氧化加重,MDA含量及保护酶活性随铝浓度增加的变化趋势与其在海莲中的表现基本相似。高浓度铝胁迫的极端环境使植物体内产生过量的活性氧自由基,诱导了细胞膜系统的氧化损伤,最终导致秋茄植株衰老甚至死亡。抗氧化保护酶系统SOD、CAT、POD的协同作用,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维持细胞内活性氧代谢平衡;特别是POD被激活的程度最大,且持续时间最长,可以考虑作为秋茄幼苗抗铝胁迫的生理标志。秋茄叶片和根部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在25和100 mmol/L Al3+胁迫下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水稻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累积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兼顾模型的机理性与实用性的平衡,构建了水稻光合生产与干物质累积的模拟模型.模型采用高斯积分法有效地计算冠层每日的总光合量,并考虑了冠层消光系数随生理发育时间(PDT)的动态变化,模型较充分地量化了生理年龄、温度、叶片含氮量及水分亏缺因子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维持呼吸系数与PDT的动态变化关系、利用独立的试验资料对模型核实的结果显示,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物量累积动态,具有较强的机理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对铝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铝胁迫(Al3+浓度为0、0.2、0.4、0.8、1.6 mmol·L-1)对马尾松幼苗生长及其针叶中叶绿素、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为揭示马尾松铝毒害生理机制及提高马尾松的耐铝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当Al3+处理浓度为0.2 mmol·L-1时对马尾松株高和基径生长的影响较小,但对马尾松根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Al3+处理浓度大于0.2 mmol·L-1时对马尾松株高、基径和根长的生长均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Al3+浓度的增大而增强。马尾松针叶中叶绿素含量和SOD、POD活性均随着Al3+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Al3+处理浓度大于0.2 mmol·L-1时马尾松针叶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均呈上升趋势,且随着Al3+浓度的升高而增大;Al3+处理浓度大于0.2 mmol·L-1时马尾松针叶中MDA含量也呈上升趋势,且随着Al3+浓度的增大而升高,说明大于0.2 mmol·L-1的Al3+处理可导致马尾松膜脂产生氧化。研究表明,马尾松幼苗具有一定的耐铝能力,在铝胁迫生境下可通过提高自身SOD和POD等保护酶的合成和主动积累脯氨酸、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渗透物质,产生适应性生理响应以维持自身的生理平衡来降低铝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低(0.5 mmol·L-1)、中(8 mmol·L-1)、高(15 mmol·L-1)浓度Al3 溶液胁迫接种和未接种丛枝菌根(AM)的樟树幼苗,10周后测定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和气孔限制值(Ls).结果表明:未接种和接种樟树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低浓度Al3 胁迫时与相应对照无显著差异,而在中、高浓度Al3 胁迫下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并均随Al3 浓度增加而逐渐下降;接种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在对照和中、低浓度Al3 胁迫下均高于相应未接种植株,而在高浓度Al3 胁迫下显著低于未接种植株.未接种和接种樟树幼苗叶片Pn在低浓度Al3 胁迫时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中、高浓度时均显著低于对照,且在Al3 浓度间差异显著;末接种和接种樟树幼苗叶片Ci均随Al3 胁迫浓度增加逐渐提高,而其余参数则逐渐下降;在同一Al3 浓度处理下,接种和未接种植株的叶片光合参数均无显著差异.研究发现,中、高浓度Al3 胁迫能显著降低樟树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且光合机构活性降低是主要原因;接种AM真菌能显著增加中、低浓度Al3 胁迫樟树幼苗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但不能显著减轻中、高浓度Al3 胁迫对樟树幼苗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铬、硒对水稻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贵玉  陈明媚 《广西植物》2005,25(3):281-284
以单一铬(Cr6+0~200μmol·L1)及硒(Se0~200μmol·L1)、铬硒混合液(铬100μmol·L1,硒50μmol·L1)处理水稻幼苗,研究不同处理和浓度对水稻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结果表明(1)单一铬处理,随着铬浓度增加,植株生长明显受到抑制,铬毒害表现为株高、鲜重和干重受抑制,叶片黄色、叶绿素含量下降,体内SOD、CAT活性下降,POD活性上升,膜透性增大;(2)单一硒处理,50μmol·L1促进植株生长,100μmol·L1和200μmol·L1则抑制植株生长;(3)铬硒混合处理结果反映,硒有减轻水稻铬毒害的作用,表现为:减轻铬胁迫对株高、鲜重和干重增加的抑制,提高叶绿素含量,提高SOD、CAT活性,降低POD活性和膜透性。  相似文献   

8.
以栓皮栎天然分布的北界(北京,NP)、中心(陕西,CP)和南界(云南,SP)3个种源的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在北缘(北京)和南缘(云南)的交互移植试验,探讨不同种源幼苗光合生理性状的差异及其来源。结果表明:(1)各种源在北缘生境下的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羧化效率(CE)、光呼吸速率(Rp)、光化学猝灭系数(PQ)均显著高于南缘生境(P0.05);(2)南界种源(SP)则具有更高的CE、Rp、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_v/F_m)和PSⅡ潜在活性(F_v/F_o)(SPCPNP);北界种源(NP)具有更高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NPCPSP);(3)生境和种源的交互作用对最大羧化速率(A_(max))和LSP影响显著,Amax在南北缘生境下均以当地种源的最高;而LSP在北缘生境下以中心种源(CP)最高,在南缘生境下以北界种源(NP)最高。不同生境对表观量子效率(AQY)、CO2补偿点(CCP)、暗呼吸速率(Rd)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如F_v/F_m、F_v/F_o以及NPQ影响不显著,其中AQY和Rd不受生境变化及其与种源的交互影响,这可能与栓皮栎自身遗传因素有关;(4)生长表现方面,栓皮栎幼苗在南、北不同生境下生长表现出明显差异,各种源在北缘生境下生长状况均明显优于南缘生境,且均以南界种源(SP)生长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铝对植物毒害及植物抗铝作用机理   总被引:58,自引:3,他引:5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有关铝对植物的毒害及植物耐铝机理的研究成果。铝可以从植物的不同生物水平上影响植物的生长;不同植物耐受铝的能力不同,耐受性植物可在机体内形成各种耐受机制,以抵抗环境中铝的压力。这在受损土壤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恢复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置对照(CK)、连续性水淹(CF)和间歇性水淹(PF)3个水分处理,模拟三峡库区库岸带土壤水分变化,研究乡土树种枫杨当年实生幼苗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均显著影响枫杨幼苗的光合作用、生物量积累和生长.与CK相比,CF和PF组枫杨幼苗除胞间CO2浓度升高,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均显著降低.其变化趋势是枫杨幼苗的Pn、gs在试验初期下降,然后逐渐恢复或趋于稳定.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CF和PF组枫杨幼苗的总生物量、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株高和地径均呈现上升趋势.CF和PF组的总生物量、根生物量、叶生物量和株高,以及PF组的茎生物量均显著低于CK,而CF组的茎生物量与CK无显著差异,其地径还高于CK.枫杨幼苗具有耐受水湿而不耐水淹-干旱交替的生理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水稻幼苗缺硫培养12—15天,叶和根中的乙烯产生量明显降低,缺硫培养时间延长,根的乙烯产生量继续降低,叶的乙烯产生量升高。在缺硫幼苗中供给 SO_4~(2-)和0.1mmol/l 的半胱氨酸,乙烯产生量分别在36和12小时后升高到加硫幼苗的水平。供给0.1mmol/l 蛋氨酸,6小时后的乙烯产生量已高于加硫的幼苗。测定培养13天的幼苗叶片中游离氨基酸表明,缺硫幼苗其蛋氨酸和胱氨酸的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酸度和铝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铝对马尾松 ( Pinus massoniana)幼苗生长的影响。马尾松耐酸性较强 ,在 p H为 3.5— 5 .5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马尾松对铝中度敏感 ,在 p H4 .0条件下 ,铝毒害的阈值浓度为 4 .0 ppm。铝在溶液中存在的状态依 p H值而变化 ,不同形态的铝离子对马尾松的毒性不同 :Al3 的毒性大于 Al( OH) 2 和 Al( OH) 2 。极低浓度 ( <0 .1 5 mmol/L)的 Al3 对马尾松生长有刺激作用。 Ca2 对 Al3 的毒性有拮抗作用 ,对马尾松产生抑制作用的 Al/Ca摩尔比小于 1  相似文献   

13.
水体酚类化合物污染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0、50、100和150×10-6浓度的苯酚溶液处理水稻幼苗,本实验的目的是探讨苯酚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苯酚抑制水稻幼苗生长,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越明显。150ppm是抑制作用最强的浓度。经苯酚处理后的水稻幼苗,其根和茎的生长都抑制了,而鲜重、干重、水分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则明显减少,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也下降了。  相似文献   

14.
缺硫培养6天的水稻幼苗,其叶片和根中的硝酸还原酶(NR)活性明显下降。用1pPm 的6-苄氨基腺嘌呤(6-BA)处理培养了10天的水稻幼苗根系,24小时后缺硫培养的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的 NR 活性升高,加硫培养的水稻幼苗叶片和根中的 NR 活性下降。用~(35)S示踪发现,6-BA 可降低加硫幼苗对~(35)S 的吸收和转化,但促进缺硫幼苗对~(35)S 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三唑酮提高水稻幼苗抗旱性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0.5MPa渗透胁迫下三唑酮提高水稻(Oryza sativa L.)幼苗相对含水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提高了抗旱性。三唑酮(75mg/L)可提高渗透胁迫下水稻幼苗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对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不大。加入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亚胺试验证明,三唑酮对POD的效应是促进酶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16.
通过γ射线诱变,在水稻粳稻栽培品种9522中得到一个斑马叶突变体zebra leaf 1.为了研究zl1的功能,我们对突变体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的分析,同时也对此基因突变以后对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作了评价.突变体叶片上绿色和枯白色条纹相同,叶绿素含量显著的下降.电镜显示叶绿体类囊体的排列被打乱,变得杂乱无章.这表明zl1突变体在叶绿体发育过程中出现障碍.zl1基因的突变使得净光合速率显著的下降.参与光合作用的一些关键蛋白,比如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Rubisco活化酶、Dl蛋白、CF1β亚基的表达量也显著的下调.但是,zl1突变体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有时会没有表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粳稻“105”、籼稻“华03"和“鄂早6号”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化学诱变剂EMS处理对离体培养水稻花药中花粉细胞脱分化与再分化和培养初期花药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EMS能显著提高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高浓度EMS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MS对培养初期花药呼吸作用的影响与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之间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8.
水稻核糖核蛋白基因片段的结构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两个源自于核糖核蛋白(RNP)一致顺序Ⅰ和一致顺序Ⅱ氨基酸顺序的寡核苷酸片段作PCR引物,从水稻(Oryza sativa L.)“广陆矮4号”黄化苗cDNA 中扩增到了一个300 bp长的基因片段.顺序分析显示这个基因片段具有典型的RNP蛋白特征,即两个含RNP一致顺序的RNA 结合区域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CO2浓度和水环境要素变化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采用室外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不同磷和CO2浓度条件下苦草叶片(Vallisneria natans)光合生理特征。实验结果表明, 当水体磷浓度处于较高水平时, 苦草叶片荧光参数Vj、Mo降低, 参数ABS/CSo、DIo/CSo、TRo/CSo、RC/CS、PET显著升高, 其他荧光参数则无显著变化; 高浓度的CO2在显著降低苦草叶片Vj、ABS/RC、DIo/RC、ABS/CSo、DIo/CSo的同时, 也显著提高了苦草叶片ψo、φEo、ETo/RC、PIABS、Fv/Fm、PTR、PET的参数值, 而对其他荧光参数无显著影响; 在磷与CO2交互作用方面, 磷与CO2在Vj、Mo、ψo、TRo/CSo、RC/CS和PET处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其他荧光参数不显著。可见, 磷或CO2浓度变化均能显著影响苦草叶片光合生理状态, 高浓度的CO2可有效改善苦草叶片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性能、电子传递能力及单位有活性反应中心能量的分配, 从而提高苦草叶片的光合能力; 高浓度的磷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苦草叶片PSⅡ受、供体状态及电子传递性能。此外, 磷和CO2存在交互作用, 协同影响苦草叶片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水稻黄化幼苗用白光照射3~5小时后可诱导出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绿色水稻幼苗在黑暗中乙醇酸氧化酶活性逐渐下降以至消失,再给以照光又恢复酶活性。亚胺环己酮对光的诱导及再诱导均有抑制作用。在黑暗中真空渗入乙醇酸于黄化幼苗可诱导出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渗入乙醇酸加FMN能使酶活性迅速增强。弱的白光以及红、绿,蓝光均有诱导作用。因此认为光的诱导作用是使黄化幼苗形成乙醇酸——作为诱导物,以诱导乙醇酸氧化酶的新合成。光也可以加速叶组织内FMN的合成,从而提高乙醇酸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