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均未萃取到具有致病组分的化合物。但用甲醇、乙醇、丙醇和硫酸铵等两种沉淀大分子物质的方法,却提取到了使大豆叶片产生典型病斑和致萎的化合物。该粗提物能引起大豆感病品种产生典型的蛙眼形病斑,由此可以肯定从培养滤液中提取的粗提物含有大豆灰斑病菌所产生的毒素。以二倍体积的甲醇来提取大豆灰斑病菌毒素是最为简单、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大豆灰斑病菌毒素的分离与提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均未萃取到具有致病组分的化合物。但用甲醇、乙醇、丙醇和硫酸铵等两种沉淀大分子物质的方法,却提取到了使大豆叶片产生典型病斑和致萎的化合物。该粗提物能引起大豆感病品种产生典型的蛙眼形病斑,由此可以肯定从培养滤液中提取的粗提物含有大豆灰斑病菌所产生的毒素。以二倍体积的甲醇来提取大豆灰斑病菌毒素是最为简单、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的萃取及其致病活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体外(in vitro)固体和液体培养玉米大斑病菌——大斑病长晨蠕孢(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培养物经有机溶剂萃取后减压蒸发获得了Ht-粗毒素,最后用种子根伸长抑制,离体根冠细胞死亡和离体叶片致萎等生物测定法,对玉米大斑病菌的体外代谢产物进行了致病活性和毒性测定,筛选出乙腈等有机溶剂,可以用于Ht-毒素的萃取,为Ht-毒素的进一步提纯和结构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的RAPD标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学敏  惠东威 《菌物系统》1997,16(2):128-133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中国东北的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idiumsojimum)的10个生理小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3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获得了111个RAPD标记,其中86.5%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证明,RAPD技术分析大豆灰斑病菌遗传传变异可提供大量  相似文献   

5.
依据地理远缘、遗传距离远杂交优势强及遗传学基因互补的原理,选用含有日本血缘、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系做母本,选用含有野生大豆血缘、综合性状较好、蛋白质含量高的优异材料做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自早期世代开始进行大豆灰斑病的接种选择,高世代进行品质跟踪分析及大豆疫霉病接种鉴定,通过定向培育,选育出遗传基础丰富,聚合了国内外多个高蛋白、高产、抗病品种(系)的优良基因,蛋白质含量45%以上,抗大豆灰斑病兼抗疫霉病的优质大豆新种质。  相似文献   

6.
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能产生致病毒素,毒素对感病品系叶肉细胞原生质体能产生强烈的毒害作用,并刺激PAL活性增高。T小种毒素对T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强烈的选择特异性,仅在高浓度时才对正常细胞质保持系有轻微毒害。玉米大斑病菌产生的毒素其作用与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相反,即对正常细胞质保持系有选择特异性,但强度较弱。红光对T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正常细胞质保持系玉米植株刺激PAL活性增高的程度无甚差异。毒素和红光刺激玉米PAL活性增高的机理是不同的。PAL活性的增高与玉米抗病性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中国东北的大豆发斑病菌(Cercosporidiumsojinum)的10个生理小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3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共计获得了111个RAPD标记,其中86.5%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证明,RAPD技术分析大豆灰斑病菌遗传变异可提供大量分子标记,综合分析13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可将供试菌株清楚分开。RAPD技术是一项操作简单、快速和灵敏的方法,极具对病菌群体遗传分析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中国东北的大豆发斑病菌(Cercosporidiumsojinum)的10个生理小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3个10-核苷酸随机引物共计获得了111个RAPD标记,其中86.5%具有多态性,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小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证明,RAPD技术分析大豆灰斑病菌遗传变异可提供大量分子标记,综合分析13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可将供试菌株清楚分开。RAPD技术是一项操作简单、快速和灵敏的方法,极具对病菌群体遗传分析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大豆灰斑病菌DNA指纹图谱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学敏  惠东威 《遗传学报》1998,25(4):362-366
大豆灰斑病菌具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鉴定病菌生理小种对于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从大豆灰斑病菌一毒力较强菌株的DNA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2个含重复顺序的克隆,并用其对16个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了Southern分析,获得了基因组特异的指纹图谱,对指纹图谱和毒力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比较。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野生大豆资源创新优质抗病大豆新种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间杂交中间材料与高产栽培大豆回交转育,创新选育出蛋白质含量45%以上,蛋脂总含量63%以上,分别抗大豆疫霉根腐病,抗大豆灰斑病,农艺性状优良的大豆创新种质资源3份。其中,龙品8802-1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兼抗大豆灰斑病,蛋白质含量45.64%,脂肪含量18.42%,蛋脂总含量64.06%;龙品01-757抗大豆灰斑病,蛋白质含量45.99%,脂肪含量19.4%,蛋脂总含量65.39%;龙品9501,中抗大豆灰斑病,蛋白质含量45.11%,脂肪含量18.32%,蛋脂总含量63.43%。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含有野生大豆血缘的种间杂交材料与高产栽培大豆回交,是拓宽大豆遗传基础,创新选育优质、抗病、农艺性状优良大豆新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灰葡萄孢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编码基因bmp1和bmp3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植物病原真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途径参与病菌有性生殖、细胞壁完整、菌丝侵染、致病力、胁迫响应等过程,灰葡萄孢MAPK信号途径参与病菌生长发育、致病力以及胁迫响应,但MAPK信号途径基因在灰葡萄孢中的功能尚未完全阐明,该信号途径对灰葡萄孢的生长发育和致病力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明确灰葡萄孢MAPK编码基因bmp1、bmp3在病菌生长发育、致病力以及氧化胁迫响应过程的功能,为进一步阐明MAPK信号途径调控灰葡萄孢生长发育和致病力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NAi技术构建灰葡萄孢MAPK编码基因bmp1和bmp3的RNAi突变体,并以野生型BC22菌株为对照,对bmp1和bmp3基因的RNAi突变体的表型、致病力以及对氧化胁迫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灰葡萄孢bmp1和bmp3基因的RNAi突变体其菌落形态、菌丝形态均与野生型BC22菌株没有明显差别;bmp1基因的RNAi突变体生长速率明显减慢,分生孢子产量明显降低;bmp3基因的RNAi突变体的生长速率与野生型BC22菌株没有明显差别,不能产生分生孢子。bmp1和bmp3基因的RNAi突变体在番茄果实的表面均不能产生明显的致病症状,而且不能穿透玻璃纸。bmp1基因的RNAi突变体在含有H_2O_2的培养基上受抑制的程度显著低于野生型,而在含甲萘醌的培养基上受抑制的程度显著高于野生型;bmp3基因的RNAi突变体在含有H_2O_2和甲萘醌的培养基受抑制的程度均显著高于野生型。【结论】灰葡萄孢bmp1基因正调控病菌生长、分生孢子形成、致病力和穿透能力,参与调控病菌对氧化胁迫的响应;灰葡萄孢bmp3基因正调控病菌分生孢子形成、致病力、穿透能力以及对氧化胁迫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
利用室内实验的方法,研究了黄绿木霉对大豆菌核病菌的抑菌能力。黄绿木霉在与核盘菌(Sclerotinia sderotiorum)对峙培养过程中,5-7d即可将菌核病菌完全覆盖,在形成的菌核上会有黄绿木霉孢子出现,扫描电镜中观察到核盘菌的菌丝体发生变形;其代谢产物在经121℃处理25min后,抑菌作用仍可高达100%;在对黄绿木霉发酵过程中,利用PD培养基即可达到有效的控制大豆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目的,而且利用PD培养基发酵3-4d的黄绿木霉代谢产物抑菌效果最好,抑菌中浓度最低,发酵时间过长与过短,均不利于对病原菌的抑制。经黄绿木霉代谢产物处理的菌核菌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均发生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菌核菌菌体发生变化,且处理后的菌核菌致病力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对大豆灰斑病抗性水平不同的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包括结荚习性、株型、叶形、花色、茸毛色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灰斑病抗性较好的品种中,分枝型、圆叶、紫花、棕色茸毛的品种所占比率较大,这种现象可供今后灰斑病抗源筛选及抗灰斑病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14.
百日草链格孢菌粗毒素的生产、提取及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百日草链格孢菌是从世界性恶性杂草苍耳罹病植株上分离得到的植物病原真菌,研究表明该菌对紫茎泽兰有致病作用,可产生致病的次生代谢产物--毒素。本文对该菌的次生代谢产毒能力情况进行了研究。对培养基条件进行了筛选,确定了有利于该菌产毒的温度为25℃、pH值为6.5、培养时间为9~12天、足够的黑暗以及溶氧、转速等培养条件。利用大规模发酵与发酵产物后提取工艺获取粗毒素并通过分析贮存时间、温度、光照对粗毒素稳定性的影响表明具有开发天然微生物源除草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大豆的农艺性状与大豆灰斑病抗性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豆灰斑病抗性水平不同的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包括结荚习性、株型、叶形、花色、茸毛色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灰斑病抗性较好的品种中,分枝型、圆叶、紫花、棕色茸毛的品种所占比率较大,这种现象可供今后灰斑病抗源筛选及抗灰斑病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玉米灰斑病(gray leaf spot of maize, GLS)是重要的玉米叶部病害,严重时可导致整株玉米枯死,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对玉米抗灰斑病抗性生理及遗传QTL定位的最新的研究进展,并且对如何加快玉米灰斑病的研究和抗病品种的选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Xcc)是一种重要植物病原细菌,在全球范围内侵染十字花科植物引起黑腐病,其σ因子在基因表达中起到重要调节作用。XC1193基因在Xcc 8004菌株编码一个σ~70因子,为进一步研究该σ因子在Xcc中的调控作用,利用自杀质粒p K18mobsac B构建了XC1193基因的缺失突变体DM1193。与野生型菌株的比较发现,XC1193基因突变不影响菌体在丰富培养基和基本培养基上的生长;突变体的胞外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等生化表型也与野生型一致;植株实验表明XC1193突变不影响过敏反应。采用剪叶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检测,突变体致病力与野生型一致。而采用喷雾接种法,突变体致病力显著降低,互补菌株致病力恢复至野生型水平。结果表明,该σ因子在十字花科黑腐病菌致病过程中发挥作用,并与Xcc侵染寄主的早期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8.
拮抗菌(Bacillussubtilis)BS-98菌株在BPY液体培养基中产生的蛋白质经硫酸铵分级盐析、SephsdexG-100柱层析、DEAE-纤维素柱层析和SephadexG-100柱再层析后,分离纯化得到的抗菌蛋白在电泳中显现出三条带。经初步纯化的抗菌蛋白对热稳定,对蛋白酶部分敏感。抑菌谱测定表明,抗菌蛋白对芦笋茎枯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棉花黄萎病菌、灰霉菌、立枯丝核菌等病原真菌及黄瓜角斑病菌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寄主来源的灰葡萄孢对番茄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安徽合肥、蚌埠、长丰、和县等市、县的番茄、辣椒、草莓、葡萄等发病寄主上分离鉴定获得18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株,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分别测定了上述不同寄主来源的灰葡萄孢菌对番茄果实和叶片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接种番茄果实后均引起发病,但不同菌株所致病斑的平均直径有显著差异,显示灰葡萄孢菌株间对番茄果实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按照在番茄果实上所致病斑的平均直径大小可将供试菌株致病力划分为较强、中等和较弱3种类型.总体来说,来自番茄的菌株对番茄果实的致病力较强,来自草莓、葡萄和辣椒的菌株对番茄果实的致病力较弱,但来自相同寄主的菌株间致病力也存在差异,菌株致病力差异与菌株地域来源无明显相关.供试灰葡萄孢菌株接种番茄叶片后,除CF1外,均可引起番茄叶片发病,但不同菌株所致番茄叶片病斑的平均直径也有显著差异;供试菌株对番茄叶片的致病力差异与菌株的寄主和地域来源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大豆种质资源对灰斑病抗性鉴定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大豆品种和气候的变化,灰斑病在黑龙江大豆产区广泛发生,并呈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筛选出可在生产或育种中利用的抗病材料,本试验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对1073份大豆材料进行抗灰斑病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高抗材料33份、抗病材料291份、中抗材料332份、感病材料381份、高感材料36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3.1%、27.1%、30.9%、35.5%、3.4%。对1、6、7号出现频率较高的优势生理小种鉴定结果是高抗和抗病材料分别是161份、68份、95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15%、6.3%、8.9%。在现行大豆种质资源中,具有比较丰富的抗病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