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了解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分类学研究历史, 可为遗产地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 对采自该遗产地并确立为模式种的物种, 收集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编制了中国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名录。结果表明: (1)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共有204种, 隶属于3门6纲22目60科; (2)动物模式标本物种采集最早可追溯到1955年, 最近为2013年, 两者相隔58年, 而采集高峰期为1995-2004年; (3)以国内学者3人合力发表的物种最多(93种, 占总种数的45.59%); (4)模式物种的橱柜时间严重滞后, 从采集到发表滞后最长的达47年; (5)模式标本涉及66位采集人(或团队), 以国内学者居多(63位, 占总人数的95.45%); (6)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被保存于27家国内外研究机构或私人收藏, 国内收藏1,504号标本, 国外收藏7号; (7)遗产地动物模式标本物种发表于169篇文献, 中文文献有155篇, 外文文献有14篇。随着研究的深入,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有更多的新种不断被发现, 说明遗产地物种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 暗示遗产地的物种分类研究工作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相似文献
2.
<正>翼手目为哺乳动物中的第二大目,中国的翼手目多样性也在不断更新,Smith和解焱(2009)统计中国翼手目118种,蒋志刚等(2015)则认为中国翼手目有7科34属134种。广东省翼手目有6科24属55种(邹发生和叶冠锋,2016),此后也仍陆续有新纪录,如长指鼠耳蝠(Myotis longipes)(张琴等,2017)、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Xie et al., 2021);我们前期对澳门翼手目的调查,发现5科8属10种(黄继展等,2013)。 相似文献
3.
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对贵州省松桃县东部地区的14个镇(乡)47洞穴翼手目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境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标本的采集、鉴定,确定该地区共有翼手目动物3科14种,其中2种为待定种;爪哇伏翼(Pipistrellus javanicus)、棒茎伏翼(P.paterculus)、单角菊头蝠(Rhinolophusmonoceros)3种在贵州省首次发现,其中单角菊头蝠是在中国大陆首次发现。另外,还对该地区蝙蝠的冬眠行为、对冬眠地的选择以及栖息环境的受胁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不同种类蝙蝠的冬眠行为是不一样的;同时发现,洞外捕食生境的不同会造成洞穴内分布翼手目种类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世界自然遗产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然而,当前世界自然遗产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与差距仍不明晰。为此,该文分析了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和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识别了当前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重要分布区中的保护空缺,旨在为未来筛选世界自然遗产地潜力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截至2021年7月,世界自然遗产地共257项,有189项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的被列入到名录中,占总数的73.54%。(2)在189项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世界遗产地中,有80项分布在16个生物多样性超级丰富的国家; 89项分布在全球30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内; 134项分布在全球关键生物多样性区; 170项分布在12个植被生物群落中。(3)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的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4)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存在空缺。未来可从3个方向考虑世界遗产地的申报,即列入类别上可扩展不可再生地质类遗址与生物多样性世界遗产地的名单,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对未受到保护的优先区予以重视并增强有效性保护,地理分布上加强代表性不足的遗址分布数量。以上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探寻那些具有独特生物多样价值但还尚未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区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全球最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地,强调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的完整性和在全球的唯一性。世界自然遗产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生动植物及植被群落(亚洲北缘热带雨林)为研究对象,从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特有种等生物生态过程方面,评估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结果表明:(1)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分布有3 653种野生维管植物,资源植物种类丰富。陆栖脊椎动物有540种,各类野生动物占全国的比例高达10%~30%,生物多样性极高。(2)植物区系独特,海南岛的热带雨林植被区划属于印度-马来雨林群系,属马来区的部分呈现出热带性和与中国华南大陆的共源性显示出明显的热带边缘性质,为中国华南植物区系与亚洲热带雨林的过渡类型。(3)植物区系中的植物物种特有性较低,特有属仅有7个,特有种仅约占岛内植物的1/10,较低的特有性表明了其大陆起源特征,是生物多样性不可替代的元素,具有鲜明的环境指示特色。该研究明确了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球背景下的突出普遍价值,为海南未来申遗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地处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的武陵山脉,保护优先级别高,但遗产地自建立以来一直未开展系统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这不利于遗产地的有效管理。为了掌握遗产地兽类和鸟类资源现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科学保护,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我们利用36台红外相机,在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共布设了107 个位点,每个位点工作4个月左右。结果表明:共获得野生兽类独立有效照片607张,隶属于4目8科的14 种;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排前7位的兽类依次是猕猴 (Macaca mulatta)、红腿长吻松鼠 (Dremomys pyrrhomerus)、猪獾 (Arctonyx collaris)、小麂 (Muntiacus reevesi)、鼬獾 (Melogale moschata)、花面狸 (Paguma larvata taivana)、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共获得鸟类独立有效照片907张,隶属于5目10科的37 种;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排前7位的鸟类依次是紫啸鸫 (Myophonus caeruleus)、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虎斑地鸫 (Zoothera dauma)、红嘴蓝鹊 (Urocissa erythrorhyncha)、灰翅鸫 (Turdus boulboul)、黑领噪鹛 (Garrulax pectoralis)、松鸦 (Garrulus glandarius)。白颈长尾雉 (Syrmaticus ellioti) 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腹锦鸡、红腹角雉 (Tragopan temminckii)、勺鸡 (Pucrasia macrolopha)、凤头鹰 (Accipiter trivirgatus)、猕猴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猕猴、红腹锦鸡、紫啸鸫和红腿长吻松鼠为日行性动物,猪獾为夜行性动物。红腹锦鸡、紫啸鸫和红腿长吻松鼠在12:00~14:00活动频率下降,原因可能是这几种动物通过降低活动频率来躲避中午的高温和减少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7.
旅游环境容量是景区调控游客规模, 实现景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依据。以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地调查法, 运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分析了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管理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5 个分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1)自然遗产地的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管理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的最佳值分别为1.74 万人·d-1、1.42 万人·d-1、2.15 万人·d-1、1.16 万人·d-1; (2) 由于神农架水质和空气质量优良, 所有的生活污水都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景区内垃圾日产日清, 并运输至景区外进行统一处理, 所以生态环境容量暂不是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 (3) 根据“木桶原理”, 选择最小分量作为最佳旅游环境容量, 得到日旅游环境容量的最佳值为1.16 万人, 年旅游环境容量最佳值为208.37 万人。以上结果可为遗产地游客人数及分流、接待设施存量、旅游产品设计及开发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在申遗文本和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峨眉山世界遗产地原生植物及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从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及垂直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论证了峨眉山世界遗产地植物多样性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并简要概述了当前峨眉山世界遗产地植物受威胁状况以及在保护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果表明:(1)峨眉山世界遗产地目前拥有高等植物242科3 200种以上,特有植物、孑遗植物种类丰富。(2)与中国其他湿润性亚热带山地森林垂直带谱相比,峨眉山亚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完整,常绿阔叶林东部类型在山地垂直带谱中占据显著地位,海拔上限最高,跨度最大,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部亚区森林群落特点。(3)植物区系复杂,既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植物区系成份,又有中国—日本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分布。(4)受人为活动(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和自然扰动(气候变暖、地质灾害等)影响,峨眉山世界遗产地植物多样性下降明显,珍稀濒危植物受威胁程度增加,典型群落面积退化,稳定性降低。建议在划定珍稀植物保护区,对植物栖息地进行专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植物多样性、环境因子、人为活动动态监测,预见性地保护其突出普遍价值,实现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变化规律是区域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前提和基础。目前, 关于生物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多基于地带性植被类型开展, 而针对喀斯特森林这类特殊植被的研究涉及很少, 这极大地限制了区域生态恢复及森林经营。本文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退化喀斯特森林为研究对象, 通过建立不同自然恢复阶段固定样地, 对比分析不同自然恢复阶段幼苗、幼树和成树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差异, 探索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与群落构建机制。结果表明,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 物种多样性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 幼苗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而成树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自然恢复早期的幼苗、幼树和成树物种组成逐渐趋同于老龄林成树, 表明该区域退化森林的自然恢复具有一定方向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物种组成变化一定程度上受确定性过程影响, 为人工促进森林恢复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同时对喀斯特森林经营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18年7月至2021年2月,采用栖息地调查法和网捕法对贵州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翼手目动物物种多样性及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翼手目动物3科6属13种,包括蝙蝠科5种,菊头蝠科5种,蹄蝠科3种。按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以东洋界种类为主,共有11种,另有2种为广布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哺乳动物》近危级(NT)7种、无危级(LC)物种6种;列入IUCN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级1种,无危级(LC)12种。此次在洋溪自然保护区共调查了27个洞穴,其中20个洞穴有蝙蝠栖息。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分布最广,在10个洞穴有分布;其次是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i),在8个洞穴发现;小菊头蝠(R.pusillus)在7个洞穴有分布。对蝙蝠栖息洞穴的干扰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超过一半(55%,n=20)的洞穴存在人类干扰活动,如村民进洞游玩、在洞内饲养家畜、驱赶蝙蝠、进行祭祀活动以及破坏洞口等。建议对村民在洞内养殖家畜、游玩、驱赶蝙蝠等行为加以限制,并通过引导村民文明祭祀、对被封洞口进行疏通、对古老建筑进行修缮等方式,加强对该地区蝙蝠的保护。同时还建议对该保护区的蝙蝠及其栖息地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贵州省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预选地施秉县的鱼类物种组成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6种,隶属于7目15科39属,其中鲤形目(Cypriniformes) 有28种,占本次调查的61%.在物种组成上,土著鱼类是该区域河流的主体,有40种,占87%;外来鱼类有6种,约占13%.其中外来入侵物种有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oaniah属于人工放养;从人工养殖地逃逸到野外的鱼类有4种,分别为草鱼(Ctenop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相似文献
12.
Shibing karst World Natural Heritage nominated property is rich in bryophytes because of its superior geography, huge elevation difference, high heterogeneity in habitats, and little human disturbance. A total of 286 species of bryophytes (including subspecies and varieties) in 128 genera, 50 families were found. There were 43 species of Hepaticae in 23 genera, 17 families and 243 species of Musci in 105 genera, 33 families. Both the dominant families and genera suggest that the bryoflora of Shibing karst area is transitional between temperate zone and tropic. The phytogeographical elements were dominated by northern temperate elements (3712%), tropical elements (3182%) and eastern Asia elements (3030%), while area pattern of endemic to China occupied 1212%. Therefore, the bryoflora of Shibing karst area is of the nature of both the temperate and tropical elements, and possessed strong eastern Asia colour and relatively high endemism. The results of comparison with other five sites show that the species abundance of Shibing karst area was higher and its bryoflora was most similar to Xiangzhigou, Malinghe and Luoping karst areas in Yunnan Guizhou Bryological Region.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tatus and value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found in the De-militarized Zone (DMZ), an area of land separating North and South Korea, in terms of habitats and species. This approach contrasts with a conventional species-driven approach. There have been few surveys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the DMZ due to land mines and security issues. As such, there appear to be a number of less well known habitats and understudied and data deficient species within the DMZ. This paper seeks to improve knowledge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within the DMZ by combining and synthesizing the authors study results with the outcome of surveys of the DMZ conducted by various organizations. The paper also includes ecological mapping results. Conservation value is assessed using priorities identified by a number of Korean and foreign institutions. The conservation value of habitats, particularly of wetlands including peatland, is based on the Ramsar Site criteria, the International Peat Society criteria, and the designation criteria for the UNESCO World Natural Heritage and Biosphere Reserve. As in-depth studies on the functions of DMZ habitats are not available due to the constraints mentioned above, the habitat assessment is inevitably tentative. Species value is based on the IUCNs Red Data Book (1997). This paper seeks to be used as material contributing to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the DMZ. In particular, this paper aims to aid in the designation of the DMZ as a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and suggestion of key or prime biodiversity areas within the DMZ. This is completed by using a model suggested by English Nature (UK)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criteria. 相似文献
14.
2010年8月1日,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了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中国丹霞"系列提名的形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在中国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丹霞地貌获得了国际认可,填补了世界遗产在地貌类型上的空白。在中国丹霞申报阶段,规划提出6省组建"中国丹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中国丹霞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同时,制定了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的保护、分级与分区保护、环境保护、旅游管理、居民参与和社区发展、宣传与展示、科学研究、遗产地监测等保护与利用方案,提出了财政与法律保障、行动计划和预算方案等。上述规划在遗产申报和申报成功之后陆续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地理环境优越、海拔跨度大、生境异质性高、人为影响小等原因,贵州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的苔藓植物丰富,共有50科128属286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中苔类17科23属43种,藓类33科105属243种。其优势科、属均反映了该区系的温带向热带过渡的性质。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该区苔藓植物北方温带成分、热带成分和东亚成分分别占37.12%、31.82%和30.30%,其中中国特有分布型占12.12%,反映了施秉喀斯特苔藓植物区系具有温热并重、东亚色彩浓厚、特有性较高的特征。通过对施秉喀斯特与其它五个区域的苔藓区系进行对比发现.施秉苔藓区系丰富度高,与同为云贵区的香纸沟、马岭河、罗平喀斯特地区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6.
17.
Haruka Ohashi;Hitoshi Kato;Mina Murao;Hidetoshi Kato;Kazuto Kawakami;Hiroko Kurokawa;Michio Oguro;Fuku Kimura;Kaoru Niiyama;Tetsuya Matsui;Mitsue Shibata; 《应用植被学》2024,27(1):e12767
Oceanic islands are global hotspots of endemism and evolutionary radiations but many have been severely degrad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biological invasions. We evaluated the pace and direction of the natural recovery of ecosystems over 77 years across a subtropical oceanic archipelago including islands of various size, elevation, histories of human settlement and deforestation, and invasions by non-native plants and mammals. This information is essential to guide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archipelag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