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陕西渭河平原地区鸟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12月~2000年10月,按冬、春、夏、秋四季,在渭河谷地咸阳地区3个阶地上取有代表性的区域作样带调查,记录鸟类种类和数量,分析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及其变化规律。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24种,隶属于15目35科79属。研究表明,该地区的鸟类总体α多样性水平较高,达3.2845,但不同季节各阶地的多样性水平不高;较高的β多样性指数反映了鸟类种类和组成在不同阶地间变化较大。阶地间多样性的差异表明我国渭河平原地区湿地对鸟类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水是限制鸟类分布和栖息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3.
三峡库区鸟类区系及类群多样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96-1997年和1999-2000年,分别对三峡库区的鸟类进行了本底调查和物种监测,共纪录到鸟类354种,隶属17目51科,其中古北种153种(43.22%),东洋种164种(46.33%),广布种37种(10.45%);夏候鸟87种(24.58%),冬候鸟63种(17.78%),旅鸟46种(12.995),留鸟158种(44.63%);繁殖鸟类(夏候鸟和留鸟)245种(69.21%);国家重点保护鸟类9科42种。类群(科种)多样性分析显示,以中小型鸟类为主的雀形目鸟类对三峡库区鸟类多样性贡献最大,秭归具有最大的类群(科)多样性,而巴东则具有最多的物种数。研究表明,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地域景观的复杂性是决定鸟类种类和数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参考鸟类分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收集近些年来鸟类相关研究文献以及中国观鸟中心记录数据,对甘肃省鸟类名录进行了整理,并依照《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4版)对鸟类的分类地位进行修订。结果表明,截至2023年8月15日,甘肃分布鸟类21目84科289属645种。与《甘肃脊椎动物志》相比,增加了165种,其中21种通过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和eBird补充;对323种的归属或名称进行了修订。动物区系分析表明,本研究统计的甘肃现有分布485种繁殖鸟类中,古北界物种186种,占繁殖鸟类总数的38.35%;东洋界物种138种,占28.45%;广布种161种,占33.20%。在动物地理省级分布区中,对所有种而言,中部黄土高原省分布的鸟类最多,有377种,占甘肃鸟类总数的58.45%;陇南山地省次之,有365种,占56.59%;祁连山地省最少,有204种,占31.63%。本研究统计的甘肃省现有鸟类中包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5种;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受威胁种36种,中国特有种45种。本次对甘肃省鸟类多样性进行的整理和探讨,旨在更新甘肃鸟类多样性名录,为甘肃鸟类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金门浯江溪口鸟类的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福建省金门岛西岸的滨海滩地浯江溪口进行了为期2年的调查,采用每月2次的定点调查,获得鸟类30科105种的记录,2000年为27科89种5514只;2001年为28科84种9079只,两年种类和数量起伏月变动曲线都有2个高峰,一是在春季,另一是在秋季,虽两年高峰点有前后之差,但曲线的模式,基本上是一致的,滩地的冬候鸟和旅鸟最为显著,优势种包括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环颈Xing(Charadrius alexandrinus),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翻石鹬(Arenaria interpres),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等,物种多样性指数均以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为贫瘠。 相似文献
6.
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风电场拟建区进行鸟类资源的调查和区系分析,结果共记录到136种鸟类共4 667只,隶属于14目20科,鸟类物种丰富度指数S为136,生物多样性指数H为3.905,优势度D为3.273,均匀度J为0.795.区系组成分析显示,调查区域呈现出东洋区的特点.调查结果显示,当地鸟类群落状况良好,但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稳定会对当地的鸟类物种多样性造成影响,需要在开发建设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采用固定调查样线法连续两年对北京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7目14科44种,其中29种属于留鸟,5种为冬候鸟,7种旅鸟,3种夏候鸟;优势种以留鸟为主,表现出冬季鸟类群落的特点。古北界和东洋界的种类分别为75%和14%,在分布型上划分为7种类型。出现种类最多的生态环境是村落,鸟类种数为31种,其植被类型是低山砾石、农田林果带。调查种类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二级保护鸟类6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鸟类6种。通过与邻近地区相关调查比较,表明本区冬季鸟类具有较高的丰富性,并提出了有效保护鸟类多样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鸟类区系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6年11月和2007年2~9月,对齐云山保护区的鸟类进行了本底调查和物种监测,共记录到鸟类257种,隶属于17目54科.其中留鸟120种,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137种;古北界种类97种(37.7%),东洋界种类141种(54.9%),广布种有19种(7.4%);国家重点保护鸟类8科34种;发现江西省新纪录鸟类4种.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区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3.875、0.791和0.964.从各生境群落多样性指数看,农田居民区中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大,其次是灌草丛和阔叶林,溪流水域的多样性指数最小;优势度指数在不同生境的变化趋势与群落多样性指数相似;灌草丛中鸟类群落均匀度指数最高,阔叶林中的鸟类群落均匀度指数最低.通过与周边包括九连山、井冈山、江西武夷山和广东车八岭4个保护区的鸟类进行物种多样性G-F指数对比分析,得出齐云山鸟类多样性与九连山相当,而高于其他3个保护区. 相似文献
9.
三峡重庆库区不同鸟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1997年,对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的鸟类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调查记录库区鸟类15目48科226种,数量18929只。用鸟类数量级划分、Sorensen相似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析库区各种生境鸟类群落物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库区天然林、人工林、灌草丛和水域生境中鸟类群落的组成与农田生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尤以人工林和农田的相似性最高;2)库区人工林生境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3)库区由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生境日趋单一,已逐渐形成一种以农田灌丛鸟类为主的鸟类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11.
云南开远市鸟类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云南省开远市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开远市分布鸟类共计16目52科183种,其中留鸟95种,夏候鸟18种,冬候鸟56种,旅鸟11种,迷鸟3种.区系组成方面,东洋种84种(74.3%),古北种仅8种(7.1%),广布种21种(18.6%).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4种生境按多样性排序:稀树灌丛河谷>针阔混交林>湖泊湿地>农耕地.稀树灌丛河谷群落鸟类分布均匀度最高,且与农耕地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YANG LAN WEN XIANJI YANG XIAOJUNKunming Institute of Zo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生物多样性》1996,(Z1)
1IntroductionYunnanProvince,whichislocatedinsouthwestofChina(21?8'-29?8'N,97?1'-106?2'E),isgeographicallythemainpartofYunnan-GuizhouPlateau.Itstotalareaisabout383000squarekilometers.About94%ofthetotalareaaremountainousareas.Itslopesdownwardfromnorthwesttosoutheast.ThehighestpointisKageboPeakofMeliSnowMountain,atanelevationof6740m,inthenorthwestofYunnan.Thelowestpointis76.4mabovesealevelinYunjiang(RedRiver)outletofsoutheastofYunnan.YunnanProvinceiswithinthezoneofmonsoonclimateintropics…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铜陵地区不同河段的上覆水和沉积物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研究了铜陵不同河段中附生细菌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8个河段中上覆水和沉积物的营养水平及重金属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河段附生细菌的多样性指数也存在差异。数据分析表明,铜陵河流中黄浒河附生细菌的多样性最高,顺安河下游和钟仓河附生细菌的多样性最低。这种差异主要与河段间上覆水和沉积物不同的营养水平、重金属含量水平等因素有关。附生细菌的香农-威纳多样性与上覆水中的氨态氮(NH3-N)、总氮(TN)、总磷(TP)、可溶性正磷酸盐(PO3-4-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沉积物中镉(Cd)、铜(Cu)和锌(Zn)的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江西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繁殖期鸟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10月~2010年3月,采用样点法调查了南矶山自然保护区3种生境鸟类多样性.共记录鸟类106种47 516只,分属10目35科70属.优势种为豆雁Anser fabalis、白骨顶Fulica atra、灰雁Anser anser和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2种,CITES公约收录13种.6个湖泊共记录水鸟47种38 378只,分属6目14科29属.其中,战备湖水鸟种数最多,常湖水鸟个体数最多;白沙湖的多样性指数H′最高,其次为战备湖. 相似文献
17.
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是一类中小型涉禽,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东部、西南和沿海地区,是江西吉安地区常见留鸟。为了解当地彩鹬的繁殖生态,我们于2011~2012年对其繁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彩鹬3月中旬开始营巢,巢为典型的水面浮巢,平均巢外径为161.62 mm,巢内径为108.61 mm,巢深为39.14 mm;3月下旬至4月中旬产卵,窝卵数为3.46(2~4),平均卵重为11.76 g,卵大小为36.35 mm×25.41 mm。彩鹬雄鸟承担大部分营巢和孵卵工作,孵卵期18~19 d。雏鸟为早成鸟,出壳后不久便能在水中活动,随亲鸟离开巢区。 相似文献
18.
19.
2009~2010年对江西省吉安地区乌鸫Turdus merula的繁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乌鸫的营巢时间在3月9日至16日,产卵时间是3月18日至26日,平均窝卵数5.14(4~6)枚(n=14),平均卵大小29.71 mm×21.16 mm,平均卵重6.63 g(n=71).孵卵和暖巢主要由雌鸟承担,但雄鸟也有暖巢行为,孵化率为65.83%,育雏期13~15 d,离巢率高达100%.与高海拔的乌鸫相比,当地乌鸫产大窝小卵,这一特征保证了大窝雏数和高离巢率,繁殖对策属于r-选择. 相似文献
20.
Here we report on three new species of ornithuromorph birds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Xiagou Formation in the Changma Basin of Gansu Province, northwestern China: Yumenornis huangi gen. et sp. nov., Changmaornis houi gen. et sp. nov., and Jiuquanornis niui gen. et sp. nov.. The last of these is based on a previously published but unnamed specimen: GSGM-05-CM-021. Although incomplete, the specimens can be clearly distinguished from each other and from Gansus yumenensis Hou and Liu, 1984.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solves the three new taxa as basal ornithuromorphs. This study reveals previously unrecognized ornithuromorph diversity in the Changma avifauna, which is largely dominated by Gansus but with at least three other ornithuromorphs. Body mass estimates demonstrate that enantiornithines were much smaller than ornithuromorphs in the Changma avifauna. In addition, Changma enantiornithines preserve long and recurved pedal unguals, suggesting an arboreal lifestyle; in contrast, Changma ornithuromorphs tend to show terrestrial or even aquatic adaptions. Similar differences in body mass and ecology are also observed in the Jehol avifauna in northeastern China, suggesting niche partitioning between these two clades developed early in their evolutionary histor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