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进展蔡增林,范永星(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110031)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一次病毒性出血热工作会议上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我国卫生部1995年规定改称流行性出血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 相似文献
2.
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ELISA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ELISA方法的建立张东海,孙辉,高峰(山东省淄博第二卫生学校,淄博255015)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循坏免疫复合物,特异性,ELISA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机理有多种学说,其中在体液免疫学说中... 相似文献
3.
应用病毒感染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VIC-ELISA)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感染性滴度比双抗体间接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分别敏感10倍和100倍。VIC-ELISA检测兔抗HFRSV抗体的滴度比双抗体间接夹心ELISA和IFA分别敏感1.6倍和8倍。VIC-ELISA能敏感、快速、有效地检测HFRSV抗原和抗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5例尸检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垂体组织采用了双PAP法进行IgG、IgM、IgA的检测。其中3例作包埋前PAP法免疫电镜IgG的观察。结果显示:IgM 12例明显阳性,IgG 13例明显阳性,IgA 9例明显阳性。主要阳性分布在腺垂体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基底膜及部分内皮细胞和少数变性的腺上皮。其中3例免疫电镜观察IgG均可见阳性位于腺上皮细胞扩张的内质网膜上及血管基底膜和内皮细胞膜上。分析探讨了免疫复合物沉积对HFRS患者垂体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6.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引起的,以鼠疫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通过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症的患者的观察,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加强对症护理。使患者以最佳的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7.
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纯化疫苗在陕西,湖南,浙江的出血热流行区进行了人群免疫效果观察。基础免疫三针后,中和抗体阳转率平均50%,荧光抗体阳转率为84.26%,全程接种者26492人,疑拟发病人1人,保护率平均为96%。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HFRS病毒隐性感染的连续三年动态观察,健康人群HFRS病毒抗原检测以未梢血片,用DAF法检测,结果表明,贵州HFRS高发疫区阳性率为4.23%,动态观察连续三年结果与此基本一致。抗原检还发现同室居住有多人呈阳性。健康人群HFRS抗体检测以IFA法,结果贵州HFRS高发疫区人群阳性率为6.6%,动态观察连续三年中阳性率逐年有上升趋势,但这种上升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呈不平行关系。抗体检测提示,隐性感染人群抗体滴度不高,对疫区低滴度抗体阳性可疑病人的诊断应结合多方综合考虑,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9.
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疫苗效力的方法,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Ⅱ型)进行了系统地稳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疫苗置37C3天,室温3周,2~8℃保存一年、一年关、两年和两年半。效力试验检测结果均达到合格标准,证明疫苗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总结肾综合征出血热(EHF)胸部并发症的CT表现和探讨胸部CT表现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0例经HFRS-IgM阳性确诊的HFRS的胸部螺旋cT表现,其中轻型5例、中型20例、重型28例、危重型7例。结果:肺部感染22例,肺水肿12例,胸腔积液4l例,心包积液17例,其中,心包积液合并肺水肿者4例,肺部感染并胸腔积液者4例,胸腔积液合并下肺局部膨胀不全18例,胸部CT检查正常8例。结论:肾综舍征出血热,胸部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以胸腔积液及胸腔积液并下肺膨胀不全发生几率最高,HFRS的胸部CT表现对于临床有很好的治疗意义,早期CT检查可准确显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胸部改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RT—nested PCR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清病毒核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异硫氰酸胍-酚-氯仿(AGPC)一步法提取病毒RNA,并依据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核蛋白(NP)编码基因保守区核苷酸序列合成两对巢式引物,建立了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检测HFRSVRNA方法,应用此法对HFRSV感染的VeroE6细胞培养液及HFRS患者血清中的病毒RN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细胞培养液及35例HFRS患者血清均为阳性,正常的VeroE6 相似文献
13.
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恙螨体内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核酸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在恙螨体内的分布和定位,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恙螨体内HFRSVRNA。结果发现: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的检出阳性率较IFAT高;HFRSV阳性信号颗粒呈弥散分布,多见于恙螨幼虫和若虫的腹部组织细胞内,该部位是恙螨的卵巢细胞、中肠及支囊上皮细胞。前体组织细胞内少见;个别幼虫和若虫的前足和中足细胞内亦可见到HFRSVRNA阳性信号。在原位分子杂交中,若虫组织细胞内的HFRSVRNA阳性信号较幼虫密集而且量多,表明HFRSV在恙螨体内可传递并有增殖现象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S片段核蛋白 (NP)编码基因保守核苷酸序列 ,合成了一对引物 ,扩增出编码核蛋白的 5 90bp碱基。扩增的II型产物存在限制性内切酶PstI的酶切位点 ,而I型产物不存在。因此 ,用酶切扩增产物的方法达到病毒分型的目的。试验提取 8份鼠脑传代毒种 ,1份细胞培养物和 2 5份病人血清中的出血热病毒RNA ,同时做 6份正常人血清对照 ,经逆转录PCR酶切分型。试验结果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IFA)分型结果相一致 ,可特异地对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15.
HFRS病毒特异性抗体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异抗体与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临床诊断的意义。用ELISA法对 30例临床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进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进而用流式细胞仪对IgM抗体阳性患者进行淋巴细胞亚群测定。正常对照 30例 ,均为健康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2 2例 ,检出率为 73 .33 % ,正常对照标本均未检出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CD4 +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降低 ,CD8+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增高 ,CD4 +/CD8+比值下降或倒置。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特异性IgM抗体特异性强 ,可作为该病早期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 ,对于判定疗效和疾病预后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在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急性传染病。及时有效的实验室检查对于指导临床尽早实施抗病毒治疗、进行预后评估,从而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变病程甚至降低死亡率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建立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 相似文献
18.
肾综合征出血热人体组织中病毒包涵体的性质及意义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免疫组化、原位分子杂交、电镜及免疫电镜等方法进一步对肾综合征出血热人体尸检组织中病毒包涵体(IB)的抗原、核酸性质和超微结构特点作了进一步观察。结果,在39例中的20例尸检病例组织中显示出病毒核蛋白抗原和血凝素抗抗原阳性的IB,其中包括16例陕西尸检病例组织中的6例休克期和1例多尿期病例,17例上海病例中的3例休克期和9例少尿期病例及3例江西病例中的1例休克期病例。IB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和肺泡、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胃肠道、腺垂体、扁桃体、胰腺、前列腺等组织的粘膜上皮和腺上皮细胞及肝细胞和睾丸生精上皮细胞胞浆中,阳性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可在该组细胞小同时检测到病毒RNA,多为胞浆内弥漫阳性,仅少数组织中显示出病毒RNA阳性IB结构。电镜观察阳性组织细胞中出现由大量微丝微管及颗粒样结构组成的IB结构,其小的病毒颗粒状结构、内质网及纤维丝状结构呈病毒抗原阳性,上述结构位于高尔基体区。结果说明该病毒有感染上皮细胞的特性,对其宿主细胞的致细胞病变作用是极其温和的,且多表现在亚细胞水平。IB可能是病毒过量表达抗原的堆积或病毒复制部位,而微丝微管结构可能参与病毒的感染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研究HFRS免疫损伤机制,用ELISA法同步测定了108例不同临床型、不同病日、病期HFRS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A、IgE抗体以及HFRS病毒特异性IgA、IgE型CIC的水平及检出率。发现HFRSIgA型抗体在轻型病例高于中、重型病例;HFRSIgE型抗体及IgE型CIC在重型病例高于中、轻型病例。上述差异在病程早期(发热、休克少尿期,或是3~8病日)尤为突出。IgA型CIC则未见到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20.
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肾组织中的病毒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陕西、沈阳、上海、江西、广州等地收集的36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尸检肾组织中的病毒RNA和抗原的定位和分布。病毒RNA检测34例,28例阳性;抗原检测34例,30例阳性,病毒RNA及其抗原主要定位于细胞胞浆中。西安及沈阳地区的病例,病毒RNA和抗原阳性部位主要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较少出现血管阳性。上海、江西和广州地区病例病毒RNA主要出现于肾间质血管和少数病例的个别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病毒抗原分布于肾间质血管和肾小管上皮中。1例(广州病例)肾血管平滑肌细胞检测到空泡状病毒NP抗原。另外在3例西安病例和9例上海病例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中检测到NP和HA阳性的病毒包涵体。结果说明HFRS病毒可感染肾脏中肾小管上皮和血管内皮,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包涵体。不同地区病例肾脏中病毒感染的部位不同,可能与不同地区病例所感染的病毒毒株或血清型不同有关。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的损伤除病毒直接作用外,还可能有免疫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